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崑曲《牡丹亭》觀後感

觀後感2.8W

崑曲《牡丹亭》觀後感

崑曲《牡丹亭》觀後感

我批評的劇目是崑曲牡丹亭,這是我從小時候在電視上便看過的劇目,讓我記憶非常深刻,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批評:

一、戲劇的社會意義

通過這個看起來似乎怪涎而神祕的故事,湯顯祖着力宣揚了杜麗娘“一生愛好是天然”那種真摯的感情,有力地衝擊了理學家“存天理,滅人慾”的腐朽觀念。在虛幻裏,杜麗娘第一次走進嚮往已久的“天然”境地,活成了最真實的自己,那是正當如花美眷邂逅一位多情少俊,盡享魚水和諧,自由自在,沒有任何的拘禁。她前面有句臺詞是這麼說的,“則爲俺生小嬋娟,揀名門、一例裏神仙眷。甚良緣,把青春拋的遠!”門第是世俗強加於婚姻的一副枷鎖,在杜麗娘看來,青春去了便不是良緣,錯過最美時節的婚姻就算登對也不得圓滿。於是她借這個夢,創造了她所希冀的圓滿,哪怕要爲此付出極高昂的代價。這種對於青春年華的珍惜,對於自由、幸福、理想的追求與奮不顧身的投入,已經超越了愛情,它更像是一曲青春少女天性解放的頌歌,張揚着生命的本色。

我認爲這是在當時非常先進的想法,杜麗娘這一敢於追求自由愛情、指斥封建禮教的具有叛逆與抗爭意識的女性形象,在理想實現的艱辛過程中歷經四個階段的成長,由最初的端妍恭順的大家閨秀到情感意識的自我覺醒,再到生死相戀的"至情"人,並最終成長爲一個封建禮教的勇敢鬥士。同時熱情地歌頌了女主人公爲“情”而死,死而復生的感人至情;歌頌了反對封建禮教、追求愛情自由,要求個性解放的鬥爭精神;暴露了封建禮教的冷酷和虛僞。

二、戲劇的藝術品質

《牡丹亭》取材於明話本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等。寫南安太守杜寶之女杜麗娘,受《詩經·關雎》感發,攜侍女春香私出遊園遣悶,傷春而睡,在夢中與書生柳夢梅幽會,醒後感傷尋夢,鬱鬱而終。三年後夢梅赴京趕考,借宿杜麗娘墓地所在的園內,拾得麗娘自畫像,深爲愛慕,並與麗娘幽魂相會。柳夢梅掘墓開棺,麗娘死而復生,兩人遂結爲夫婦、挾往臨安。不意夢梅掘棺事被杜麗娘老師陳最良發現,陳赴淮安杜寶處告發。時金兵南侵,杜寶被困.柳夢梅應試之後,前往淮安告麗娘生還輿訊,被杜寶扣押。後金兵退去,應試榜文發到,柳夢梅高中狀元,而杜寶堅不應允兩人婚事,強令離異。最後由皇帝裁斷,杜麗娘、柳夢梅終成美滿姻緣。

這種真摯而又熾熱的愛情主題直接觸及到了情與理的衝突,夢想與現實的矛盾,也映射出不同時代的個體對永恆情感的嚮往和認同,故而引起了當代年輕人的強烈共鳴。尤其是湯顯祖曲詞,與崑曲唱腔的婉轉、柔美珠聯璧合、相得益彰,《牡丹亭》配合現代感臺詞彷彿柳夢梅和杜麗娘的故事就在我們身邊,癡情的柳夢梅對麗孃的呼喚,好像喊出的是我們曾經的呼喚。

同時我也要感嘆樂團老師們與臺上演員配合之默契,配樂的聲效之動人。麗娘背臺推門那一剎,鶯囀鳥啼撲面而來,杜麗娘的身段步法手勢與奏樂聲效配合得天衣無縫,那滿園的春色,恍惚間在我眼前鋪開。舞美極簡,卻恰恰暗合“一生愛好是天然”的題眼,幾位搬挪桌椅的老師身上,都帶着崑曲那種不緊不慢風流內蘊的份兒,這都罷了。衆花神、衆鬼卒的運用可謂絕妙。翩然起舞時她們是小花神、是飄然的落花、是交織的帷幕,水袖交疊時她們是麗孃的香冢、是陰陽的隔斷;圍繞判官時他們是地府的小卒、是陰森的閻羅大殿,黑旗翻動時他們是姻緣簿,記錄柳杜天定之緣。給人一種人即是景,人即是物的感覺。老師嗓音之清冽乾淨讓人感嘆時光對她的厚愛;杜麗娘在《離魂》一出竟連身姿都形銷骨立起來,這身段功夫委實厲害;另一位老師遊園時腳下一滑的動作把個癡書生演出了十分可愛;小鬼舉魂燈引路的那幾步武戲身段讓人止不住地拍案叫絕,“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句話實實在在凝練於那舉重若輕的幾步之中。

三、戲劇表現

縱觀全劇,《牡丹亭》的總綱是一個“情”字。情,在古今中外的文學主題中普遍而永恆,其中歌頌自由愛情的作品不可勝數,有着“愛情春秋”之譽的《西廂記》便是珠玉在前。《牡丹亭》後起於明朝卻能脫穎居上,它的審美價值超越了其他戲劇作品,這正緣自奇幻精巧的構思與其背後深廣的精神意蘊,以及在典雅細膩的曲詞潤飾下煥發出的,異樣的生命力。

同時,《牡丹》中詞曲典麗清雅、在當時融合南北舊曲調格律、並有突破,對後世影響深遠。在戲曲舞臺上,《牡丹亭》是崑曲的傳統劇目。崑曲清麗悠遠的唱腔能很好地傳達出劇本內在的韻致。劇中《閨塾》、《遊園》《驚夢》《拾畫》《叫畫》等出演較多,經過歷代藝術家的精心創造,已成爲崑曲唱腔和表演藝術的珍品。

四、個人體會

該劇目中有一句話我很喜歡:夢中之情,何必非真。這句可以結合“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夢中之情,何必非真?”連起來感受。《牡丹亭》原著中,杜麗娘和柳夢梅第一次相遇是在彼此的夢中,兩人一見鍾情。三年後,兩人再次相逢,只是身份一人一鬼。麗娘因爲夢中一顧相思連連,既爲柳生死,也爲柳生生。兩人的故事如果放到當下社會來講,也許很少人會有感觸。但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個人認爲是“情不知所起,而後爲其生死”的浪漫。夢中的情不一定假,現實的情卻未必真。真真假假,有點莊周夢蝶與否有些相似。對於麗娘和柳生來講,夢中情是真的,人鬼情是真的,願爲一世夫妻也是真的。

五、戲劇對人類或個人生活的意義

在嶄新的戲曲舞臺上:至情在夢中流淌,至性在夢中舒展,青春在夢中閃耀,生命在夢中燃燒。夢境的溫柔、甜蜜、幸福、自由,與現實的冷酷、苦澀、痛苦、壓抑形成鮮明與強烈的反差。現實是牢籠,是墳墓,而夢境纔是樂土,是歸宿。繼而,把輝煌的夢境變成現實。虛虛實實,真真幻幻,迷離恍惚。現實與浪漫融爲一體,這應當是一切藝術形式所追求的至高境界。今天的《牡丹亭》,毫無疑問做到了這一點。作者讓劇中的青年男女爲了愛情,出生入死,除了濃厚浪漫主義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賦予了愛情能戰勝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