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觀後感心得(新版)

觀後感2.7W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觀後感心得(新版)

《感動中國》自2002年播出後,向全國觀衆推出了許多人物,每個人物身上都有一種讓觀衆感到心靈震撼的精神力量。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觀後感心得,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觀後感心得1

來自昆明市東川區烏龍鎮坪子村芭蕉箐小組的村民張順東、李國秀夫婦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多年來,他們憑藉“一隻手+兩條腿”相依爲命、自強不息,在戰貧鬥困中奮發、奮鬥、奮進,書寫“無腳踏出脫貧路,無手撐起半邊天”的感人事蹟。

“兩個孩子是用雙腳抱大的”

張順東、李國秀夫妻倆都是一級殘疾。丈夫右手和雙腳先後截肢,只剩下一隻左手;妻子生下來就沒有手,只有一雙腳。在常人眼裏,他們並不適合組建家庭。

“當初,我到她家提親時,她哥哥不同意,她本人也不同意,怕兩個殘疾人在一起無法生活。”張順東說,他並沒有放棄,最終以真誠打動了她,組建了這個特殊的家庭。

結婚後,他們經歷了短暫的甜蜜,但生活中的各種困難相繼而來。家裏貧窮、住房破舊,感覺“日子過得像爬大山一樣難,兩人想死的心都曾有過,覺得自己的命實在是太苦了”。

隨着兩個孩子的出生,一家人生活更是雪上加霜。李國秀常常流着淚說:“我這一生最大的虧欠,就是不能給孩子一個擁抱。別人家的孩子都是用雙手抱大的,而我家的兩個孩子是用雙腳抱大的。”

“我是你的手,你是我的腳”

家中有小是個寶,兒女是全家人的希望。“決不能把貧困傳給下一代,再苦再難也要供孩子讀書。”

不論天陰還是下雨,常常是別人還沒有起牀,夫妻倆就上山找豬草,下地種莊稼。

“靠養牲口、種莊稼增加收入,是我們靠自己努力能夠做到的。”張順東說,妻子雖然沒有雙手,但她的腳像手一樣靈活、有力,煮飯、喂牲口、針線活等家務,她樣樣能幹;除草、收花生、種紅薯等農活,她樣樣在行。

夫妻同心,黃土也能變成金。面對困難,張順東總鼓勵妻子說:“我是你的手,你是我的腳,沒有什麼坎過不去。”夫妻倆就這樣相互扶持着走過了一個個春夏秋冬。

春天,他在山溝山窪圍水,她在稻田裏用腳插秧;夏天,他修枝打杈,她在地裏除草;秋天,他用一隻手掰包穀,她揹着籃子站在地裏接着;冬天,他劈柴、生火,她縫補衣服、教孩子讀書。

“生得再平凡,也是限量版。”張順東說,身體殘疾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直面生活、改變命運。所以,在自身奮力拼搏苦幹的同時,他還擔任殘疾人聯絡員,爲村裏的87戶97名殘疾人提供聯絡服務。他堅信,一根草頂一顆露水珠,只要自立自強、奮發向上,每個人都會像小草一樣活下來,殘疾人一樣能夠脫貧奔小康,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觀後感心得2

(一)自費辦起山村圖書館和第一所夜校

1957年,那時的張家泉村是出了名的窮村,老老少少識字的沒幾個。朱彥夫意識到要改變村裏貧窮落後的面貌,必須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質。朱彥夫決定在村裏建個圖書室,但是,當時的條件異常艱苦,他拿出微薄的撫卹金,置辦圖書,創辦圖書室。又辦起了山村裏的第一所夜校,教羣衆識字。他親任教員,爲了在黑板上寫字,他把粉筆上套上彈殼,用兩隻殘臂夾着寫字,彈殼扎進殘臂鑽心的疼。夜校離家很遠,朱彥夫每天拄着雙柺,拖着17斤重的假肢,天天晚上風雨無阻。

他的心血沒白費,在2年多的時間裏,100多名學生從夜校走出,成爲張家泉村建設的中堅力量。此後各生產隊、大隊的歷任會計,都是夜校的“畢業學員”。

(二)棚溝造地,向山溝要良田

張家泉村兩山夾一河,村邊的趕牛溝、臘條溝、舍地溝,把農田分得七零八落。尤其是最大的趕牛溝,常年洪水沖刷,溝裏亂石如陣,寸草難生。

要脫貧,先改地。朱彥夫作出一個大膽的決定——棚溝造地,用石頭把溝棚起來,上面填土,讓農田連成片;下邊淌水,洪水來了也衝不了地。朱彥夫說:“不幹,溝還會一年年荒下去;整起來,就是咱村的糧囤子。講困難,我這個殘廢都不怕,你們還怕啥?”一番話,說得人人面露愧色。士氣鼓起來,發展就有了希望。忙完秋收,張家泉人開進了“趕牛溝”。钁刨鍬挖,筐擡車推,一干就是一個冬春。

一個冬春下來,搬了2萬多方土石,建成了1500多米長的暗渠。荒廢了的趕牛溝,變成了40多畝平展展的良田,當年增產糧食5萬多斤。舍地溝、臘條溝也變成了70多畝良田,直到現在仍給村民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三)修建大口井,解決山村缺水問題

張家泉是個缺水村,直到上世紀60年代末,別說澆地灌溉,吃水都是難題,爲了吃水,村民得跑幾裏山路。

朱彥夫請來水利專家,翻山越嶺,數不清摔了多少跟頭。水源找到後,他天天靠在打井工地,現場指揮。數九寒天,張家泉的打井工程熱火朝天。打到10米多,井底開始見了水。朱彥夫放心不下,非要下井看看,混合了斷肢創面上磨出的血水,生生把假肢和斷肢凍在了一起。

經過一個冬天,一眼深6米、東西寬24米、南北長33米的大口井終於竣工了,張家泉村有了歷史上的第一眼大口井。此後的兩個冬天,朱彥夫帶領鄉親們一鼓作氣,又打出兩眼大口井,修建了1500米長的水渠,徹底解決了村民用水匱乏和無水澆田問題。

(四)奔波7年,張家泉村用上電燈

1971年,朱彥夫開始爲張家泉架電而奔波。沒想到,這場“仗”整整打了7年。架電器材短缺,供電部門愛莫能助。他利用一切外出機會,到處聯繫架電器材,原本要兩個小時卸一次的假肢,經常一捆就是十幾個小時。

7年間,朱彥夫拖着殘疾的身體,先後乘火車跑上海、南京、勝利油田、陝西聯繫材料來解決村裏的用電問題。有太多這樣的酸甜苦辣,但終究,兩萬多公里的奔波,換回了15公里的架電材料。1978年張家泉村結束了點油燈的歷史,成了全鄉第一個用上了電燈的村。

(五)清廉公正,用撫卹金接貧濟困

六七十年代的張家泉村,家家日子過得都很苦,有的吃不飽、穿不暖,有的無錢看病。只要朱彥夫知道的,他必會想方設法盡力去幫助鄉親渡過難關。

村民褚秀才兄弟五個,家裏人多地少,經常吃了上頓沒有下頓。1971年,家裏實在是吃不上飯了,四弟餓得乾瘦如柴。朱彥夫瞭解到情況後,回到家立即讓妻子送去五六十斤地瓜幹,成了褚秀才一家人的救命糧。

朱彥夫當村書記期間,出出進進爲村子裏辦事,從來沒有在村子裏報銷過一分錢,幫村子看水利的、架電的上級來人,沒有地方吃飯,都是他掏錢在自己家招待。25年來,他不僅沒有在生活待遇上向組織伸過手,而且多次謝絕組織的照顧,主動用自己微薄的撫卹金爲集體辦事情、接濟困難羣衆。

朱彥夫同志14歲參軍,18歲失去雙手雙腳和左眼,昏迷93天,動過47次手術,卻以驚人的毅力,實現了生活自理。面對羣衆的期望和家鄉的落後面貌,他挺身而出,勇挑支部書記的重擔,與羣衆同甘共苦,在張家泉村山山水水間,都深深地印下了他立行、跪行、爬行、滾行的“痕跡”。幾十年的艱苦奮鬥,換來了張家泉村“山上松樹帶帽、山下林果纏腰”的景象。這都源於朱彥夫同志一心爲民、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懷,源於他對祖國滿腔熱血、對鄉親們一片真情。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觀後感心得3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評選”,看完之後,不禁百感交集。

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事,讓人爲之而動容,人間有真情,人間有真愛,中華人民是值得歌頌的。

解放軍爲了災區人們克服重重苦難,搶險救災;鄉村教師爲了山區孩子的將來而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奧運團隊爲了祖國的百年夢想,兢兢業業,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風采……這一切的一切,都令我們驕傲!唐山十三位農民工,南方大雪時他們奔赴湖南,汶川地震中他們的身影又出現在四川,而且兩次的救災搶險全部出於自發。他們沒有鮮亮的外表與華麗的語言,但是他們的行爲證明了中國最廣大羣體的發自內心的最淳樸的善良。

他們在大難時出現,成爲大家的“救星”,表明了我們中華民族是多麼的團結啊!一對在海拔2800米的山寨執教的教師夫婦,爲了山寨裏的娃娃可以學得知識,不再是文盲,便去那裏當教師。可是要上學校只有唯一的路徑:爬雲梯、登陡坡,穿梭於懸崖峭壁間。這些只能在探險紀錄片中聽到的詞彙擺在面前,想想都要望而卻步了,可是他們做到了,那麼艱難的條件,十八年如一日,他們做到了。因爲他們的無私奉獻,山寨裏的娃娃們能夠走出大山。“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

他們這樣做,就是爲了使中國的新一代變得有知識,使中國更強大。……那些叔叔阿姨們的英勇事蹟使我們熱淚盈眶。我們還是少年,並不能做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可是我們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要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加強自身的素質,學好科學文化知識,自覺維護公共次序,愛護公共衛生,和每一個人友好相處,看到別人有困難,能主動伸手幫助……並持之以恆,那麼日積月累就不是一件小事了。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更加和諧、美好。今天,我們以中國爲榮,明天讓中國以我們爲榮!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觀後感心得4

有一種感動,讓我們心潮澎湃;有一種感動,讓我們爲之鼓掌喝彩。這一種感動叫做——人間真情。讀了《感動中國》,再度重逢了這種感動,瞭解了那些平凡中又透着不平凡的人物,他們,正如春天那和煦的陽光,折射出靚麗的七彩光芒,璀璨的讓所有人肅然起敬。他們,激發人們向上的精神,暖人心脾。沒錯,他們暖到我心裏,暖到每一箇中國人的心中。

誰也不會料到,年輕的軍官孟祥斌一家在給女兒買紅皮鞋的路上,不幸降臨了。幸福的團聚瞬間變成了殘酷的永別。走在婺江邊上,孟祥斌因下水救一位輕生女子而獻出了年僅28歲的生命。誰都知道,生命只有一次,誰都知道,生命是無比珍貴的。而孟祥斌也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軍人,他也知道生命的重要性,爲什麼他還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浙江省社科院社會學所副所長楊建華說:“孟祥斌是一個道德的.楷模,他的壯舉,潛移默化地深深感染着我們,影響着我們,激勵着我們”。

是的,道德是一種財富,是一種資源,它推動着社會更好,更健康,更良性地發展,孟祥斌的壯舉應該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我們常常無時無刻地追問自己人生的意義,也許意義不在於追問,而在於行動。孟祥斌用縱身一躍放大了自己生命的價值。孟祥斌同樣有親人,他用一次輝煌的隕落,挽回另一個生命。這,難道你的內心不掀起波瀾?原來,社會上還是有值得人敬佩的事情。

還有一些獲獎人物,和他們引人深思的事蹟。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帶來的事蹟也許也稱不上偉大,但他們的執着與堅持把我徹底折服,在他們身上,能看見小草般堅韌不拔的品格。

讓我們牢記這些精神,牢記這些事蹟,牢記這些感動吧!讓我們在被感動的同時,也去感動別人,讓中國充滿感動!讓我們以那些人物爲榜樣,學會感動,付出行動,讓我們的祖國更強,更大,更繁榮!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觀後感心得5

春天來了,沂河岸邊的一座小院花紅柳綠,生機勃勃。八旬老人朱彥夫盡情享受着眼前的春色,臉上寫滿笑意。老人總愛重複一句話:“我很幸福、很滿足,我的人生很美好!”

1950年12月,朱彥夫在抗美援朝戰場失去四肢和左眼。那一年,他剛滿18歲。從18歲到81歲,漫漫63年“無肢歲月”,老人經受的人生磨難說不完、道不盡。那麼,他的樂觀、他的滿足、他的幸福感到底從何而來?

相守55年,妻子甘當丈夫的“柺杖”

2010年2月27日,是朱彥夫一生最寒冷的日子,相守55年的妻子走了,他第二次失去了“手”和“腳”。

下葬那天,77歲高齡的朱彥夫執意要給妻子披麻戴孝,因爲在他看來,妻子不光爲他生育了6個子女,而且還是他的“四肢”和“柺杖”,母親般呵護着他的生命。他哽咽道:“她就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照顧着我的生活。”

那年春天,朱彥夫在康復醫院邂逅了一位姑娘。她叫希永,剛好20歲,身材高挑,面龐白淨漂亮。第一眼看到朱彥夫這個奇怪的“肉軲轆”,她嚇壞了,看都不敢多看一眼。

那是一個崇敬英雄的年代。善良的希永聽人說,朱彥夫是抗美援朝的功臣,便動心了:能爲英雄做點什麼呢?

希永有個姑父叫武憲德,時任沂源縣民政局局長,正張羅着給這位戰鬥英雄找對象。

“既不能嫌棄殘疾人,還得善良勤快會持家。”按這個標準,武局長一連說了好幾個都沒有說成。一個偶然的機會,武憲德想到了他勤勞聰慧的內侄女希永。

憋了好幾天,武憲德試探着給內侄女做媒,沒想到,希永竟然爽快地同意了,理由很簡單:“朱彥夫是人民功臣,沒人照顧不成。”

愛情來得有點突然。1955年9月,希永與朱彥夫喜結連理。第二年,她跟着這個“無肢青年”回到了貧瘠的小山村。

希永萬萬沒有想到,婚後的生活會如此艱難。

每天天不亮,她就得起牀,爲丈夫熬藥、穿衣、洗臉、裝假肢,幫丈夫如廁,伺候完丈夫還得伺候年邁的婆婆。上工號一響,她又要和村民一道下地幹活掙工分。

別的媳婦懷孕了有人照顧,希永懷孕了還要照顧丈夫和婆婆。她前後生了6個孩子,每次臨產前,都要挺着大肚子,把水缸挑滿,把衣服洗完,備好豬食雞料,再攤上幾十斤煎餅……

1960年的春天,村裏遭遇大饑荒,希永把能吃的東西先端給婆婆和丈夫,再端給孩子,自己則揹着家人大把大把吃槐花,臉腫了,眼睛只剩下兩道縫。朱彥夫心疼她,每次吃半碗留半碗,讓希永吃,可她說啥都不肯吃。

最苦的還是心裏。或許是因爲頭部留有彈片,朱彥夫性格有時比較暴躁,往往會因爲一些小事發脾氣。一次寫作時,因妻子進門打斷了他的思路,他趴在牀上大喊大叫。有人私下替希永叫屈,她卻說:“我再苦,還能有老朱苦?”

“妻子這輩子沒享過一天福,她把自己的青春、熱血和健康全都獻給了這個家,她守護我的生命,爲婆婆養老送終,一手帶大了6個子女,她是我們朱家的恩人。”這是朱彥夫對妻子的評價。

受母親言傳身教,子女們都很孝順。只要有時間,他們就會聚到老人身邊。

生活在這樣的家庭,即便身體殘缺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