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2021《開學第一課》觀後感或個人心得

觀後感6.35K

2021《開學第一課》觀後感或個人心得

《開學第一課》不僅是給孩子們必須要上的課,也是全民都要補上的“一堂課”,所以很多老師會佈置學生回家觀看開學第一課這個節目。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2021《開學第一課》觀後感或個人心得5篇,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2021開學第一課觀後感一

每年的開學第一課都大有不同,每年的開學第一課都會給芊芊學子們留下不同卻又深刻的印象。今年“創造向未來”的主題讓我想到了無數探索未來,探索世界的開拓者們,也是他們在無形中帶領我們走進未知的浩瀚宇宙。

愛迪生在科學上的創新,讓人們在黑夜也能獲得光明;哥白尼在歷史上的創新,讓人們對浩瀚宇宙有了更深沉次的瞭解;喬布斯在科技上的創新,改變了人們以前固有的生活方式。可見,創新是人類探索進步的源泉。創新改變世界,創造未來。

當今世界局勢日新月異,競爭日益激烈。這樣的現實下就要求我們每個人更應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是一個企業,民族甚至是國家的希望所在。倘若將這些團體比做飛機,那創新就是將其託上天空的機翼。若無創新意識。好比沒有機翼的飛機,連自己都無法騰飛,那還談什麼夢想,什麼未來呢。所以身爲21世紀的新青年,我們應該去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用創新來實現自己的夢想,用創新來創造屬於我們的未來。

創新並不只是那些所謂的天才們纔有的事情,創新是屬於每一個人的。每個人都可以創新,只要你願意創新,如果你想有創新的能力。即使你暫時比不上別人,也沒關係,只要肯努力,創新是不會放棄每一個有決心有毅力的求助者的。相比那些抄襲者,爲什麼不用創新來證明自己。與其和他人一樣走一條死板的路線,倒不如自己披荊斬棘,開闢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雖然也許會遇上許許多多的艱難險阻,但你卻有了一條專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和經歷。現在這個年代,沒有創新的人或許活得下去,但是沒有創新的國家卻是無法存活的。就如一潭死水,毫無生氣。人民決定了一個國家的未來,但卻是創新賦予了人們這個能力。沒有創新,什麼夢想、未來不過是一句空頭支票。

創新的力量可以使一個時代成爲榮耀,可以使一個國家挺起脊樑,可以使一個人收穫他所沒有的榮耀地位。它猶如一雙手掌,塑造着我們的未來。

2021開學第一課觀後感二

2020年9月1日晚八點整,我準時坐在電視前,收看中央電視一臺播出的《開學第一課》。儘管已過知天命之年,但看着、聽着、思考着,依然心潮澎湃。收穫有三,記錄如下。

一、致敬英雄。

鍾南山、張定宇、張伯禮、毛青、陳薇、張文宏、謝軍……一位位我們熟悉又有些陌生的英雄出現在面前。熟悉,是從抗擊疫情中我才熟悉他們;陌生,是以前好多英雄我連名字都不知道。這些人,有八十三歲高齡但在國難當頭“迎難而上”的鐘南山先生;有身患漸凍症卻與時間賽跑只爲救回更多人的張定宇院長;有年過七旬積極參加援鄂抗疫國家醫療隊的張伯禮院士;有第三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感染科(全軍感染病研究所)主任(所長)毛青先生;有研製出抗擊疫情疫苗的陳薇將軍;還有我們熟悉的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先生;還有北斗二號導航衛星全球系統首席總設計師謝軍先生……

聽着他們的演講,責任、擔當、無畏、無悔、視死如歸……一連串的詞在我腦海浮現。這些人,都是我們的英雄——向英雄致敬!

魯迅先生說過: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個擁有英雄而不知道愛戴他、擁護他的民族則更爲可悲!反思當下,一些年輕人崇拜歌星,崇尚金錢,丟失了信仰,沒有了責任和擔當,這些人,即使腰纏萬貫,活着,又有何意義?堅定理想信念,強化責任擔當,厚植家國情懷,多做些對國家人民有意的.事情,人生的價值和意義,豈是金錢萬貫所能比呢?

二、團結就是力量。

疫情之下,全國人民衆志成城,團結一心。武漢封城壯士斷腕,體現的是擔當勇氣和自我犧牲;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體現的是全國人民同舟共濟生死與共。全國人民在黨中央的英明領導下,特別是在隔離期間,全國人民團結一致,服從指揮,自覺待在家中,有效阻斷了病毒傳播,這比某些國家的“自由”“人權”強百倍,因爲人的命纔是最重要的人權。通過疫情,我們看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人的團結和力量。

三、相信科學。

有了責任和擔當,有了團結和力量,更需要科學的積極的預防和救治。疫苗的研製成功,是_疫情的關鍵。陳薇將軍等無數科技工作者夜以繼日地研製疫苗,並取得成功,就是在用科學打敗肆虐的病毒。而北斗系統,更爲儘快戰勝病毒,提供了科學的保障。

開學第一課,教育孩子從小珍惜生命,鍛鍊身體,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珍惜生命的同時,又能捨生取義,“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責任和擔當,過有意義的人生。同時引導教育孩子們,從小要熱愛科學,學習科學,只有具有更多的科學知識和能力,才能讓自己和更多的人活得更好,更有意義。

感謝第一課,感謝CCTV,感謝抗擊疫情的英雄們,讓我明白,怎樣活,怎樣過,才能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更有價值!

2021開學第一課觀後感三

9月1日是我們開學的日子。晚上20點,我和爸媽一起準時收看了2020年《開學第一課》,這也是持續了12年、每年新學年開學的“同一堂課”。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首次在北京、武漢同時設置了電視課堂。這次晚會以“少年強,中國強”爲主題,傳遞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價值理念。

節目特別邀請了“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鍾南山,“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張伯禮、陳薇,以及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做出突出貢獻的代表人物張文宏、吳尊友、毛青等,共同講述了感人至深的抗疫故事,弘揚了抗疫精神。同時,北斗三號導航衛星首席總設計師謝軍也爲我們講述了北斗衛星的運用,向我們展示了科學的力量。

武漢市洪山體育館,曾經是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一家“方艙醫院”,今年《開學第一課》將課堂搬到這裏,對武漢這座抗擊疫情的“英雄之城”而言意義非比尋常。

今年的《開學第一課》分爲“擔當”“團結”“科學”三大篇章,聚焦貢獻突出的專家院士,逆行出征的白衣天使,聞令而動的人民解放軍,勵志向上的學生代表……晚會向抗擊疫情以來,每個平凡崗位的堅守者致敬。而這其中就有不少武漢人的面孔,他們把武漢人民面對疫情“不服周”的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

最動人者人性美,最可貴者民族魂。回望在這場疫情裏,醫者的責任情懷,志願者的'無私奉獻,學者的科研擔當無一不讓人動容。“武漢人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展現了中國力量、中國精神,彰顯了中華民族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家國情懷。”人們衆志成城、各盡其力,築起了阻止病毒入侵的防護牆,盡顯凡人英雄的非凡本色。

今年《開學第一課》的主持人,是大家熟悉的央視boys——康輝、撒貝寧、朱廣權、尼格買提。四位主持人化身“老師”,帶領我們聆聽了溫暖人心的抗疫故事,也感受到了震撼鼓舞的抗疫精神。

開學了,一切都是新的,但我們不能忘記今年所發生的一切,更要珍惜所擁有的一切,好好學習,在未來祖國需要我們的時候,貢獻自己的力量。

2021開學第一課觀後感四

時光匆匆,又是開學季。作爲全國中國小生必看節目之一的《開學第一課》如期而至。我如同往年一樣,滿懷熱情地在電視機前上了“這一課”。今年,《開學第一課》的主題是“少年強,中國強”,主要講述了防疫知識和弘揚了抗疫精神。我看完之後,心中感觸頗多。

2020年伊始無情的新冠肺炎病毒肆虐中華大地,但我國從疫情爆發開始,只用了短短的兩多月的時間便將其壓制住。這其中的功勞少不了奮鬥在一線的工作人員。

在看這節目的過程中,我想起了一則新聞。醫院裏,抗疫前線的醫生們因爲奮戰多日不得休息,“偷”着間隙的時間,睡倒在醫護室前的走廊裏,他們依舊穿着防護服,一個靠着一個。這個畫面,讓人心疼又心酸。我們都聽說過非典有多可怕,但這個事情對於現在的我們畢竟有些遙遠。這次新冠肺炎病毒疫情不一樣,全國甚至是全球的人類都被迫參與其中,每個人都真真切切地感受着這個病毒所帶來的危機感。對於一般普通人來說,只要掌握好疫情防控知識、好好呆在家裏少、去人員密集的地方便是作出了貢獻。但是有一羣人,不懼危險,主動請戰前往抗疫前線。他們是醫生、是護士、是志願者,更是英雄,但歸根結底終究是平凡的人。然而,正是這一個個平凡的人,在這次疫情中爲全國人民創造了生命的奇蹟,甚至有些人爲此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總有人說,天塌下來有高個兒頂着。天塌不塌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如果沒有這羣人,你我早已一命嗚呼。

究竟是什麼讓這羣人不惜代價,日日夜夜拼搏在抗疫戰線上?是的,是因爲他們的大無畏和當擔,這是他們對國家的回報,是對生命的敬畏。正值青少年的我們,也許暫時無法向他們這般偉大,但是我們應該學習他們的抗疫精神,並且將這種精神弘揚下去。

梁啓超先生說“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他也說“少年富則中國富,少年強則中國強”。作爲青少年,當下最緊要的任務是發奮向上、積極學習,堅定理想信念,爭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青年,爲自己的夢想努力,爲中國夢奮鬥,爲我國的百年目標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2021開學第一課觀後感五

“山河春滿”後,中國武漢的疫情得到了初步的控制。我們其實都知道這次山河春滿來的`多麼的不容易。我們其實又不知道,真正深處其中的每一個一線人員他們是如何挺過這近百天。可能正如防護服上寫着“老張”的古稀老人——張伯禮院士所寫“疫茫伴心悌”,這位老人以七十三歲高齡,在武漢紮紮實實奮鬥了近百天,“老張”着實不老!恐怕真正讓“老張”不老的恰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大醫精誠的精神!

“月清人罕”是今年元宵夜的情形,別樣的元宵夜帶給我們的記憶是緊張、糾結、擔憂。此時的張院士寫出了“你好我無恙,春花迎凱旋”的詩句。簡單的文字卻帶出了必勝的信念,此時的“老張”可能沒有預料到“棄膽”的那一天。

“肝膽相照”原本是一句誇張的寫法,沒想到一場疫情使得這句話變成了寫實的表達。膽囊摘除手術後,張伯禮院士笑稱自己是“無膽”的人,然而這樣的無膽是真正意義的披肝瀝膽。疫情期間、抗疫前線的張院士沒有像自己的詩句寫的那樣淚流滿面;然而,當疫情控制之後,張院士的眼淚階段性造訪,這樣的眼淚恐怕不是在哭自己的“棄膽”,而是鏖戰的艱辛和堅忍。鐵漢柔情的真情流露飽含了太多的故事!然而,這些故事我們旁觀者只能當作是故事聽,故事裏的人卻是實實在在的經歷。

“班師辭去”大概是最開心的離別,就像我們在疫情之中給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方艙醫院送去的祝福:祝早日關門大吉!恐怕只有在極特殊時期纔有可能有這樣的滿懷深情的祝福。我們希望的是這樣的醫院永遠關門大吉!我們希望這樣的英雄儘早“辭去”。

“共擔國難”當然不可能只憑借一腔熱血、一股精神,而是需要真正的本事作保障,也需要正確的方向。“守正創新”便是我們這一次勝利最好的武器!傳承的是“爲生民立命”的初心,化作了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新的語言,不變的是以民爲本的內核!疫情過後,我們再思考纔有可能做到“爲萬世開太平”。

將軍曾賦采薇,老英雄心志亦堅,後學更當勇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