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76天抗疫觀後感多篇精品

觀後感2.27W

76天抗疫觀後感多篇精品

雖然“解封”不等於解防,雖然“打開城門不等於打開家門”,雖然最終勝利還需時間,但這一天仍值得銘記。下面是小編爲你們整理的關於2021年76天抗疫觀後感的內容,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2021年76天抗疫觀後感一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受到全社會高度關注,特別是武漢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牽動着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在無數人爲洶洶疫情奮勇前行之際,網絡上接連出現各種有關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的謠言,這類事件不斷被曝光,再次突顯了維護清朗網絡環境的重要性。

媒體要築“橋樑”,不能堵“高牆”。大年七年級,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針對這次新型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出臺一系列針對性措施。會議強調,要及時準確、公開透明發布疫情,迴應境內外關切。要加強輿論引導,加強有關政策措施宣傳解讀工作,增強羣衆自我防病意識和社會信心。媒體是網絡內容建設的重要力量,面對惡意攻擊和謠言,應當堅決回擊、以正視聽;面對網民關切和疑問,要加強辨析引導、澄清模糊認識。在這次疫情發生的過程中,有些平臺爲了搶流量、博關注,把謊言包裝成“事實”,將猜測翻轉成“存在”,挑戰法律底線,操縱輿論感情,擾亂網絡秩序,危害社會誠信,影響社會穩定。互聯網雖是虛擬世界,卻同樣是一個規則實體,遵守相應的職業行業道德,強化社會功能和媒體責任,纔是發展的長久之計。

網民要當“劍客”,不要做“看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類似“1月26日主持人白巖鬆邀請鍾南山介紹疫情”“用淡鹽水漱口可以預防新型冠狀病毒”“鍾南山院士被傳染了”“空中噴灑防疫藥劑”等等,這樣的謠言在百姓間擴散蔓延,造成整個社會的焦慮恐慌。在面對來源模糊、事實不清的信息時,切忌一味地盲目轉發與情緒發泄,應當多一些理性思考和冷靜判斷。疫情洶涌,國家在挫折中奮進,無數工作人員爲之盡己所能、不屈不撓,此時正是需要我們凝聚共識、統一行動的關鍵時刻,每一位網民更應該擦亮辨別是非的雙眼,理解配合,共同面對。人人都從自身做起,承擔一份網絡社會的公共責任,爲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貢獻一己之力。

當然,呼籲媒體和網民遵守法律法規、加強理性判斷,並不是說對新型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不能開展監督,不能講真問題,不能揭露真現象。恰恰相反,那些遵守法律、尊重事實的建言獻策和批評監督不僅很有必要,而且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疫情當前,需要每一位網民、每一個個體握緊手中的“金話筒”,積極構建健康理性的網絡輿論空間,共同維護法治有序、文明和諧的網絡環境。

2021年76天抗疫觀後感二

2020的新年,並不如往年一般。我們面臨着一次大面積的疫情感染,但我們沒有退縮,衆志成城,各行各業用自己的行動去抗擊疫情。“沒有真正的美好生活,只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醫院裏,醫生們不停的穿梭在病患之間,不少醫護人員因此患病,但她們沒有一個人會退縮,勇敢奔走在疫情一線,不會因爲病人的病情而遠離他們,反而細心地照顧他們;在武漢醫護人員不足的時候,全國各地的醫院紛紛組織醫護人員前來援助,沒有一個人退縮,甚至是軍區醫院也全員出動,做到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因爲疫情來的突然,我們的春晚首次迎來了第一個沒有彩排的節目,六位主持人臨時寫稿,用自己的行動,爲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貢獻自己的力量,爲奔走在第一線的人們送上鼓勵和祝福

不僅僅是醫護人員,其他各行各業的人們都爲這次抗擊疫情獻出自己的綿薄之力:即使現在的出行很不方便,也沒有人去抱怨,不少企業家、明星、海外華僑都在爲一些重疫情區捐款,有物資的捐物資,再由專人開卡車運往重疫情區。

像武漢,運物資的卡車是一箱一箱的往進運物資,在卡車上每一輛車上都掛着橫幅,寫着武漢加油的字樣。

一些口罩的生產工廠,加班加點,緊急召回所有員工開始生產一次性的口罩,甚至因爲是過年期間,企業提出發雙倍工資,爲的就是多趕製出一些口罩,可以多給我們,給醫護人員提供一份保障。

只有在災難面前,方顯我們中國人本色:不怕犧牲,勇往直前,團結一致,衆志成城。我們用行動表達我們的決心,無論多大的困難和挑戰,我們一定行!中國一定行!

曾經的非典,我們沒有經歷過,如今的肺炎我們沒有遇到過,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的相安無事,平安幸福並不是憑白無故得來的,而是在災難面前,有人爲我們負重前行面對疫情,我們不是醫生,不能救死扶傷,我們沒有龐大的資金,去捐助物資,我們能做的是要保護好我們自己,去注意衛生,如果有情況發生,及時就醫,不給他人添麻煩。

面對疫情,我們衆志成城,各行各業用自己的行動,去爲抗擊疫情做出自己的貢獻,我們衆志成城爲抗擊疫情貢獻自己的力量!

最後,我們爲武漢加油,爲中國加油,願抗擊疫情的這場戰鬥我們早日勝利。

2021年76天抗疫觀後感三

十七年前,一場空前的突如其來的非典型肺炎遭遇戰在全國多個省市打響。與此同時,災厄也悄無聲息地降臨在中國人身上。而從未遇到過這種情況的人們,曾一度陷入無盡的恐慌之中。但所幸的是,人們並沒有一直消沉下去,他們開始逐漸意識到,只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才能消滅病毒,阻止疫情。在全國人民同病毒頑強鬥爭後,這場疫戰終於艱難地勝利了。

而此時此刻,大街上本該是一片熱鬧非凡、人來人往的景象。路上的行人也都該急匆匆地趕回家,好與分別已久的家人團聚。可是今年,中國人回家過年的願望卻被一場襲捲全國的新冠病疫,無情地扼殺在搖籃裏。

這次的新冠病毒來勢洶洶,短短几日其病疫的魔爪就伸向了整個中國,其嚴重性比起非典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儘管其疫情讓人望而生畏,但今日的中國早已不再是以前的中國了,現在的中國人不願再看到無辜的人死去了。經歷了十七年前那場沉重的災難,每個中國人都蛻變成了一位勇士。疫情當前,無論是什麼人,小到垃圾工人,大到國家領事,都在爲人民出力。就連84歲高齡的鐘南山老先生,也不願在家頤養天年,而是冒着生命危險來到疫情的第一線,救死扶傷。在這場病疫中,全國人民都在用自己內心微弱的光芒,匯聚成 希望的曙光!

生命重於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在這與病毒激鬥,與時間賽跑的生死救援中,領導第一時間作出重要指示,國務院迅速作出決定部署,各地方各部門根據實際情況快速貫徹落實,作出“克服短暫的困難換取長久的平安”的決策;用七天時間建成“火神山”醫院等等。這些舉措都展現了強大的決斷力和執行力,同時予以我們必勝的信心與決心。

苦難只會鑄就輝煌,風雨只會造就彩虹!我們要動員起來,組織起來,凝聚起來。上下同欲,共度艱難。我們不能放棄任何一個傷員,必須同甘共苦,同舟共濟。在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只要我們堅定信念,萬衆一心,就沒有攀不過的山,跨不過的坎!這場鬥爭必須贏,因爲我們的身後有着愛我們的人,和我們所愛的人;這場鬥爭必定贏,因爲我們不再像十七年前非典肆虐時那麼弱小,那麼無力,人民強大了,國家也強大了!今天,我們不想再重演十七年前的悲劇,每一個人都在努力地奉獻自己的力量,我們想拯救更多的人!我堅信,我們定會戰勝疾病,戰勝一切!加油,武漢!加油,中國!

2021年76天抗疫觀後感四

雖然“解封”不等於解防,雖然“打開城門不等於打開家門”,雖然最終勝利還需時間,但這一天仍值得銘記。如果說“封城”是決戰全面打響的號令,那麼“解封”就是中國抗疫人民戰爭的一個里程碑。

武漢勝則湖北勝,湖北勝則全國勝。

——這是一個國家的堅韌。

非常時期,中國最高領導人親自指揮,親自部署。從“全國一盤棋”到“最吃勁的關鍵階段”,從“拐點尚未到來”到“外防輸入、內防反彈”……號令一出三軍動,大年七年級起罕見密集召開的高層會議,應時而動,周密部署,科學研判;最高領導人多次考察地方,每一次都與疫情最新態勢息息相關。

這兩個月,我們目睹了“17萬人大會”的史無前例,我們聽到過“戰時狀態當逃兵就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的雷厲風行,我們更感受過“湖北和武漢等疫情嚴重地方的羣衆自我隔離了這麼長時間,有些情緒宣泄,要理解、寬容、包容”和“誰願意老悶在家裏啊!”的語重心長。

“能力、犧牲、決心、堅韌和透明。”波黑-中國友好協會主席法魯克·博裏奇的這番話,是外界對中國抗疫的認可。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則表示:“中國的速度、規模和效率……是中國的制度優勢。”

是的,這就是武漢重啓的密碼:一座城市的堅持,一個國家的堅韌,以及14億人民的團結。

76天,我們傾全國之力援助武漢和湖北;4天前,我們以國家的名義,告慰疫情中逝去的同胞;今天,我們懷着欣慰關注武漢市開啓離漢離鄂通道。

我們也深知,零新增不等於零風險,從城市“解封”到自由打開家門,還有一段路要走;從傷口癒合到內心平復,也需更多時間去慢慢撫平。

此時此刻,我們大聲讚美,也會慎終追遠;我們歡呼“解封”,也要保持警惕。攜着武漢重啓的密碼,最終勝利的那一天就不會太遠。

2021年76天抗疫觀後感五

2020年的春節,註定到來的讓人永生難忘。窗外馬路上像往年一樣掛着紅燈籠,沒有了橙黃的車燈的照耀,顯得有一絲寂寥。風吹過,蕩了幾蕩,又重歸於平靜。萬家燈火仍然輝煌,人們卻在仰望着月亮,幻想着本應紅紅火火的團圓。

2019年的十二月份,“武漢”,“SARS”,這樣的`字眼突然開始出現在我們的視野裏。起初我並沒有留心於這幾條新聞,但情勢像雪地裏越滾越大的雪球,一日一日愈發地嚴峻起來。漫天飛舞的不是鞭炮的碎紅紙片,而是來自各地對新型冠狀病毒的報道。本應熱鬧的大街小巷變得冷清,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家醫院的忙碌。我和家裏的老人被“禁足”在家中,買菜的任務也交給了爸爸媽媽。一打開電視,沸沸揚揚的是急劇上漲的感染人數,疫情地圖的顏色不斷變化着,從鮮紅到暗紅,到黑紫,再到深不見底的黑。

在我們還不瞭解新冠的時候,一批又一批的醫護人員就踏上了這條黑暗而鋪滿荊棘的路。說把自己的生命交給了救死扶傷的使命,一點也不爲過。他們不知道病毒會以什麼樣的形式傳播,不知道什麼時候能研發出疫苗,不知道什麼時候能擊退病毒,但他們還是義無反顧地去了,沒有一絲怨言地去了。我瀏覽新聞,能看到的是毅然剪去長髮的護士姐姐,是一片黑白寂寥中紅得刺眼的請戰書,是他們穿着寫着自己名字的防護服疲憊卻堅毅的背影,是他們成功救助一個病人之後不圖回報,溫暖如花的笑靨。

我突然對醫生這個職業有了更深的認識,救死扶傷這四個字,不是那麼容易就能擔得起的。他們放下家人,放下舒適的環境,放下自己,轉而去擁抱一個個素未相識的患者。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了李,他們,纔是我們應該敬佩與歌頌的人。

我曾看到過兩位護士,送痊癒的人出院時,在醫院門口牽着手跳着“雙小天鵝”,她們樂觀的微笑,不僅給了患者們極大的鼓勵,讓我也對戰勝病毒有了極大的信心。有這麼一羣柔軟而堅定的人積極地奮戰着,後方相比起來舒適的多的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對我們的國家不自信呢?而今越來越多捷報的傳來,更讓我肯定了這個事實。我們有無數的像鍾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那樣奮鬥在一線,經驗豐富的科研與醫護人員,有衆志成城,共克時艱的決心,明朗的前景,一踮腳就能看見。

人們願意開車穿行於隧道中,是因爲一直往前走,就一定能看見光。春天已經來了,我們的光也就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