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我們衆志成城上海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主題展觀後感多篇

觀後感1.24W

我們衆志成城上海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主題展觀後感多篇

我們衆志成城上海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主題展你去學習了嗎?越是危難時刻,越是重任在肩,越需要各黨員幹部發揚過硬作風,引領廣大人民羣衆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整理了我們衆志成城上海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主題展觀後感,希望對大家的工作和學習有所幫助,歡迎閱讀!

我們衆志成城上海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主題展觀後感1

武漢地區疫情爆發以來,全國各地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爲儘快阻擊疫情,許多醫護人員積極響應組織號召,主動請纓、奔赴一線,他們忙得暈頭轉向,甚至一整天滴水未進,用血肉之軀與病毒抗衡,用爭分奪秒與死神賽跑。爲緩解武漢地區醫療壓力,各地的建築工人捨生忘死、彙集武漢,全力修建“火神山”、“雷神山”兩座醫院,創造建築工程上的奇蹟。各地黨員幹部自春節以來,就駐守在物資調配、人員排查、宣傳防護的第一線,爲守護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夙夜在公、恪盡職守。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正是醫護人員、建築工人和黨員幹部的全力付出,才爲人民羣衆吃下了不無故恐慌、不哄擡物價、不信謠傳謠的“定心丸”,他們的的奔波忙碌不僅是是對“克己奉公”的重要示範,也對“初心使命”的深刻闡釋,更是“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的具體彰顯。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靜,是聽黨話、跟黨走、不添亂。

在疫情蔓延的特殊階段,爲減緩疫情傳播速度、減少疫情感染人員,春節期間各地紛紛出臺相關政策,關閉網吧、茶樓、集市、經典等聚集性活動場所,婚喪嫁娶中“紅事”暫停、“白事”從簡,大力倡導“不出門、不串門”,號召廣大人民“宅”在家裏,過上“靜”生活。許多居民積極做好自身防護,自覺居家、減少外出。有些人“腦洞”大開,使出渾身解數,在客廳“釣魚”、“套圈”來打發時間。還有許多學生和上班族利用閒暇時間積極通過移動終端加強學習,進行自我“充電”。這些普通人,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不給社會添堵、不給國家添亂。

有網友調侃道:“現在真正到了躺在家裏就能爲國家做貢獻的時候了”,這句話看似淺薄搞笑,實則微言大義。這些沒有疫情相關專業背景的普通羣衆,或者是通過避免外出,減少病毒感染風險,或是通過捐款捐物,幫助武漢度過難關,都是他們對國家的最大熱愛、對家園的最好呵護。

動靜之間,皆是修行。無論是一線人員的動若脫兔,還是普通羣衆的靜若處子,都是平凡質樸的中國人民在特殊時期對“家國情懷”的最好闡釋,只要我們萬衆一心、衆志成城,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必定能戰勝困難、攻克疫情,早日重返繁華盛世,國泰民安!

我們衆志成城上海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主題展觀後感2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已經進入了深水區、攻堅期,基層黨員幹部們衝在前列、幹在實處,在“疫”戰中磨鍊品格、在防控中鍛鍊能力,以大無畏、大毅力、大智慧在防疫第一線練就了各種各樣的“本領”。

爭分奪秒,在“疫”戰中學會“騰雲駕霧”。兵貴神速,疫情防控工作中的每分每秒都至關重要,要上傳下達,與時間賽跑、與病魔搏鬥。在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建設工地上,他們爭分奪秒、晝夜不息,展現“生死時速”。在防疫一線,基層幹部們不僅要讓目光往上看,明確上級的安排部署,也要把身體往下沉,把防疫工作做深、做細、做實。他們馬不停蹄,奔波於各級部門,聯防聯控找對策;他們夜以繼日,穿梭在街頭巷尾,宣傳摸排抓重點,在病毒尚未全面爆發之跡,就在各個基層黨支部築起了堅強的橋頭堡,在病毒還未大規模擴散之前,就已經在基層一線陣地織就了緊密的防護網。正是因爲有了他們的“騰雲駕霧”,衝鋒在前,打通疫情防控的“最後一公里”,才讓我們更加相信,比病毒蔓延更快的,是愛和希望。

一心多用,在“疫”戰中化身“三頭六臂”。我們是一個有着14億人口的大國,而基層幹部不過百萬人,他們一個個在這場“疫”戰中身先士卒,化身“三頭六臂”,上聽指令、下送溫情、前搞宣傳、後抓摸排,既要填製表格、分析數據,又要電話詢問、上門走訪。他們立足基層土地上,想到羣衆心坎裏;吹響防疫衝鋒號,幹到大局需要處,在不同的時刻扮演者不同的身份,在羣衆尚未意識到病毒的可怕時,他們是搶先宣傳的“宣傳員”,在羣衆宅家無聊想出門閒逛時,他們是堅持不退的“守門員”,當羣衆由於不出門而缺少生活物資時,他們又是暖心服務的“快遞員”。他們化身“三頭六臂”、精通“七十二變”,把羣衆安全放在最高位置,以爲人民服務爲最高標準,以讓羣衆放心爲最高要求,以實際行動踐行共產黨員的初心與使命。

激發潛能,在“疫”戰中練就“不壞金身”。“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從全面動員至今已經過了20多天,這段時間以來,基層黨員幹部們堅持“再苦再累不下火線”,在防疫一線連續奮戰,甚至沒有休息過哪怕半天的時間。他們白天上街巡察,精準鎖定並勸返每一個未戴口罩的羣衆,晚上篩查數據,從龐大的數據海中挑選出有用的信息。他們中有年過花甲的老人,也有嗷嗷待哺的嬰兒要養育,還有臥病在牀的老人要贍養,但他們堅持“疫情面前,幹部不退”,舍小家爲大家,化小愛爲大愛,他們早已在20多天的持續奮戰中練就以“不壞金身”。清早起牀、凌晨回家,基層黨員幹部們用行動完美詮釋了“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急關頭豁得出來”的共產黨員意志品性。

黨旗就是戰旗,黨章就是獎章,在這場全國動員的防疫戰中,基層黨員幹部們不懼風險、率先垂範,在“疫”戰裏樹起了標杆,戰出了風采,以黨章作勳章,讓黨徽綻光輝,將個人命運與羣衆安危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與人民羣衆同舟共濟、同甘共苦、同頻共振,在“疫”戰中書寫了屬於基層的壯麗華章!

我們衆志成城上海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主題展觀後感3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全國多地正在緊張開展疫情防控阻擊戰,戰“疫”一線黨旗紅,黨員幹部在行動。作爲普通人,在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對抗的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能做出的最大貢獻,可能就是原地不動,待在家中吧。在家宅着,可以減少與病毒接觸的機會、可以讓疫情減少擴散、可以把省出來的口罩支援給真正需要的醫護人員......當然,宅在家也需要有健康積極的生活態度,而現在,宅在家中的中國人,正在用自己的樂觀、善良和智慧,把這樣的生活過得儘量充實和有滋味。面對疫情,不僅需要英雄的“逆行而上”,也需要我們用一種健康積極向上的態度去面對它。網友們單從戰“疫”的“疫”字,就發起了很多成語文案新解,大家都在用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爲武漢應援。

“一心移疫”。意思是全國人民萬衆一心,戰勝疫情。“要把人民羣衆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還有按滿了紅手印的“請戰書”、抗擊疫情的黨員醫生“突擊隊”、幫助搬運物資的“志願者”、瞞着家屬衝在一線的新聞工作者、騎着摩托拿着喇叭的基層黨員幹部、在家裏隔空對唱的武漢市民,等等。可以看到,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我們沒有逃兵,有的是所有中國人關切的目光和溫暖的支持,每一個人每一個集體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爲戰勝疫情作出努力和貢獻。

“疫不容辭”。意思是在疫情面前,醫務工作者以及各行各業的英雄們,毫不推辭、逆行而上的偉大精神。無數醫務人員奔赴疫情前線戰,十七年前主動請纓“將最危重的病人送到我們這裏來”的鐘南山院士也踏上了去武漢的高鐵。在困難和危險面前,這些白衣天使“逆行”而上,堅守初心,不退縮,不推辭,不正是我們廣大黨員幹部應該有的擔當與初心,在大風大浪中把穩“方向盤”,成爲最美的“逆行者”。戰鬥在疫情前線的醫務人員有的瞞着家人,主動報名去一線支援;有的連續工作八小時,睫毛凝霜也不下火線;有的堅守432小時,夜以繼日救治病患……正是他們默默奉獻,許多病患被點燃康復的生命之光。

“薄情寡疫”。意思是減少聚會串門、聯絡感情,從而防控疫情。按中國人的習俗,過年是用來團圓聚會聯絡感情的。須知,許多返鄉人員,不少是從全國各地包括武漢在內的各大城市趕赴家中,人員結構複雜,再加上新型肺炎有14天的潛伏期,一個人的外表未必能看出什麼症狀,如果大規模地聚會宴請等活動,很有可能出現“一人感染,遭殃一片”甚至是全家團滅的局面,這樣的後果,誰也承受不起。“不串門、不聚會”不是爲了掃大家的興,而是爲了將來——讓大家有時間有機會,更長久更安全地串門和聚會。要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殲滅戰,我們每個人必須行動起來,統一認識,全力配合政府防控防治措施,儘快阻斷傳播鏈。只要切斷了傳播鏈,疫情也就可控了。

從硬核標語到成語新解,廣泛的參與度與傳播量,也爲抗擊疫情助力,希望這種積極樂觀的心態能感染到我們每一個人。苦難只會成就輝煌,風雨才能鑄成彩虹。在這場疫情防控狙擊戰中,只要我們堅定信心、萬衆一心,就沒有翻不過的山、爬不過的坎,就一定能贏得全面勝利!最後再來一段網友們的總結:“疫情春季情況:疫鳴驚人,春風得疫;那些不聽的人:疫無所知;大家串門:疫疫生灰;最近聊天:有疫說疫;出門+不戴口罩:合二爲疫。”

我們衆志成城上海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主題展觀後感4

疫情防控工作是當前最重要的任務,每一天都生活在被疫情折磨的恐懼中,全國上下的老百姓苦不堪言,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生活都被這場疫情攪得痛不欲生。在危機面前,基層黨組織更要發揮作用,早早帶領人民渡過這場劫難,絕不認輸。

要進行有效指揮、有序管理。領導者的安排部署決定了下級的行動方向。對於一定量的工作人員如何發揮他們的最大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竊以爲,應當徵求工作人員的意願再考慮是安排其外出入戶還是待在辦公室蒐集材料、統計數據,以興趣爲前提方能幹事有勁頭。不能以會議落實會議、以文件落實文件、把工作往下推,基層工作壓力已經夠大的了,不能將他們最初的熱情、熱血全部榨乾,要從長遠考量,工作是一輩子的事情,若想長久留人就請善待每一位工作者,把他們當做資源而不是工具亦或機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可萬萬要不得。要明確每一個工作人員的職責,而不是多人做一件事或無人處理某件事,造成工作的不及時、管理的混亂。

應按照屬地原則、守土有責。偌大的轄區僅憑一個人不可能做到親力親爲、面面俱到,這就需要強調屬地責任,將各自的一塊轄區管理好,整個體系纔能有序運轉。需要充分發揮分工與合作的效用,將合適的工作分派給適合的人,明確遇到問題時請教的對象,而不是像無頭蒼蠅一樣手足無措、耽誤時機,保持信息暢通,能聯繫到彼此,而不是大家都在忙別的事而唯獨沒有人處理這件事,一項任務最好由至少兩人來做,這樣方便及時響應,兩人之間互相配合,將負責的事有序落實、互相監督,在任務繁重的當下也好互相加油打氣,不至於絕望的發現只有自己孤單作戰、滿目蒼涼。屬地原則也不是“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要多向周圍表現優秀的村(居)學習先進做法、典型經驗,提高效率、規範工作流程。

得強調責任擔當、任勞任怨。我常常覺得自己不怕吃苦,直到面對真正的考驗時才發現自己的不堪一擊。疫情防控期間,全員全時在崗、隨時待命、經常性加班讓我心態崩了,每天早上掙扎着起牀簡直是如臨大敵。很明顯,我的吃苦耐勞精神修煉的還不到位,只是嘴上說說而已。所以如何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讓大家有個盼頭,認真負責地去完成每一項任務就是領導者該思考的問題,不僅要從外部激勵,還要時時樹立一些疫情防控期間涌現的典型人物、突出事蹟,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帶領大家學習效仿,讓工作人員從內心深處願意幹活,願意擔責,外化爲實際行動。不僅基層工作人員得勇擔責任、追求卓越,領導者遇事也要衝在前頭、做好表率。

我們衆志成城上海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主題展觀後感5

當前,疫情防控正處於關鍵期,攻堅拔寨需保持清醒的頭腦。此次疫情猶如一面“照妖鏡”,使得各路人馬在疫情面前“原形畢露”,既讓經得起考驗、受得住火煉的“真金”得以顯現,也把庸庸碌碌之輩和體制機制短板暴露在眼前。危機,是危險也是機遇。在戰勝危險的道路上,應注重總結經驗教訓,管好“三張口”,不斷排除艱難險阻。

衝鋒陷陣不找“藉口”。早日戰勝疫情,離不開黨中央的堅強統一領導,離不開各級領導幹部靠前指揮、履職盡責,也離不開廣大黨員當先鋒、作表率。抗擊疫情的戰場也是踐行初心使命的考場,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在保障人民羣衆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征程上沒有任何藉口,容不下半點退縮,更不會有任何退路。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有的因連續奮戰、過度勞累而倒下,有的摁下鮮紅手印自發請願趕赴一線,讓世人交口稱讚;也有的在其位不謀其政、“一問三不知”,甚至有的在卡點橫衝直撞、帶頭破壞法紀,令人大失所望。每一名共產黨員在入黨時都曾舉起右拳,許下那幾十字的錚錚誓言,而這幾十字的誓言需要幾十年的時間去踐行、去守護。“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剛剛結束,但永遠不會停止,這次疫情“大考”又何嘗不是一場生動的主題教育,它教會了我們擔當盡責、爲民服務不講任何條件,黨的性質宗旨要求我們只能衝鋒在前。

不明真相免開“金口”。比疫情蔓延更快的是恐慌,比病毒危害更大的是謠言。當有關疫情的信息鋪天蓋地涌來時,魚龍混雜、真假難辨使得人們逐漸陷入恐慌,甚至引發集體非理性行爲。謠言的產生與傳播,一方面是由於部分羣衆信息鑑別能力不高,偏聽偏信,比如“雙黃連”口服液的搶購風潮;另一方面,是某些人爲了吸引眼球、攫取利益或者達到不可告人目的故意捏造,比如有人假以鍾南山院士之名妄稱“吸菸喝酒能預防病毒”。給謠言堵住來路、切斷去路,最根本的還是要管住“口”。首先,讓謠言製造者“閉口”。要加大執法力度,堅決打擊造謠生事、擾亂人心的不法行爲,尤其是加強互聯網內容監管,從源頭上杜絕謠言的產生;其次,讓謠言傳播者“住口”。要通過各種形式向羣衆普及網絡知識,對“標題黨”“張冠李戴”“動手轉發”之類虛假消息有清醒認識,提高羣衆科學文化素養,增強辨別能力;再者,讓權威信息發佈“張口”。官方信息、主流媒體要面向羣衆、爭取羣衆,主動佔領輿論戰場“陣地”“高地”,及時發佈權威信息、駁斥謠言,以正視聽。

儘快補上制度“缺口”。這次疫情是對我國治理體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一定要總結經驗、吸取教訓。10天建成火神山醫院、217支醫療隊火速馳援、19個省份對口支援,處處彰顯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從細微之處考察,一些方面的制度體系和治理能力還沒有跟上新時代的步伐,仍需不斷改進與完善。疫情發生之始,武漢告急、湖北告急,一些重點防疫物資比如口罩、防護服等儲備嚴重不足;當全國各地捐贈的物資抵達武漢時,一次備受質疑的物資分配又把紅十字會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手忙腳亂、茫然失措,本不是應對挑戰該有的樣子,只有平時“練兵備戰”做得充分、做到極致,應急管理體系不斷健全,處理急難險重任務能力勤於磨礪,才能在戰時淡定從容、輕裝上陣。要加強法治建設,嚴格把控好立法、守法、執法、司法各個環節,加大市場監管力度,堵住制度和管理上的漏洞,補齊公共衛生短板,掃除城市治理盲區和死角,不斷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適應人民羣衆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