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通用

觀後感1.53W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通用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通用(一)

這次“天宮課堂”授課的對象主要是青少年,採取天地協同的互動方式,由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王亞平擔任主授課教師,葉光富和翟志剛擔任助手,爲大家進行直播授課。

三位“太空教師”爲廣大青少年展示了三個有趣的科學實驗:乒乓球實驗、水膜實驗和泡騰片實驗。同學們在地上也進行了上述實驗,由於太空失重環境和地球的重力環境完全不同,呈現出了完全不同的實驗現象,引發人們的深思。

比如同學們把乒乓球浸入水中,由於受到浮力的影響,小球會浮在水面上。但是在太空中,將乒乓球浸入水中後,小球卻懸在水中,即使在空中來回旋轉也不會下落。據王亞平解釋,這是因爲在空間站內浮力會消失,所以小球不會受浮力影響上浮。

再來說說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實驗——有趣的水膜實驗。王亞平把水注入金屬圈中,形成一個似凸透鏡的大水球,放入摺紙花,花在水球中綻放開來,令人歎爲觀止。這是由於失重環境下水的表面張力大顯神威,所以水不會向下流,從而形成水球。再向水球中注入氣泡,氣泡將水球分割成兩個部分,會形成兩個一正一反的像,但是王亞平並沒有直接告訴我們,而是引發我們思考,讓我們積極去探索,發現科學的奧祕。

這次空間站的授課,我受到了極大的震撼,這也大大增加了我對科學的興趣,在我心中埋藏下了探索宇宙的種子。

綻放的水中花似祖國欣欣向榮的繁華,綻放着自己的光彩,熱烈而又美好。在直播中,我們不僅學習到了許多知識,同時也看到了地球表面和太空的美麗景象,太空中遨遊的每一顆星辰,大海中的每一滴海水,都承載着中國無數青少年的夢想。

這是“天空課堂”第二次在中國空間站開課,我們堅信,在未來,中國空間站會繼續利用太空中獨特豐富的資源,引導和鼓勵青少們積極探索,弘揚偉大的科學精神,讓我們懷着一顆熱愛科學和探索未來的心繼續期待接下來的課程吧!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通用(二)

在下午後兩節的閱讀課中,我們觀看了《天宮課堂》這是一節非常有意義的課,我學到很多,也瞭解到了很多。

太空倉並不是特別大,但裏面的設備很齊全,有跑步機,有廚房,廚房裏還有冰箱,微波爐,還有工作的地方,睡覺的地方。王亞平老師也帶我們一一參觀了一番他們的太空艙,讓我們感到太空艙是那麼的神奇。

太空上因爲失去了重力,所以在太空站能做非常有趣的且在地面上做不成的實驗。最有意思的是成雙像,一個倒立的像,還有一個正立的像。首先,在太空上水是能夠漂浮起來,那麼就能夠輕易做成一個水膜,再往水膜中注水,讓它變成一個水球,用針管將水球中的氣泡吸出,等水球中再無水泡後,再慢慢往水珠中注入一個大氣泡。這時你將會驚奇的發現,在剛剛往水球中注入的大氣泡,成了一個正立的像,而外面的水球是倒立的像,雖然在物理上學過關於像的問題,但還真沒見過這種奇妙的現象。

在太空竟然連轉身都與地球上的轉身不同,在地球上我們能輕鬆自如的轉身,但在太空上卻不能,當你在太空上轉身時,上體和下體轉的方向一點也不同,轉身時身體是擰到一塊的,根本就轉不了身,但如果一隻胳膊打圈再轉的話,就很容易轉過去。

我們不僅觀看了有趣的實驗室,還了解一些科普小知識,就如宇航員的衣服是怎麼樣的,更有意思的是在太空中不僅能看小說,還能看電視,聽音樂等等,根本不用擔心會太無聊。

我們是祖國的花朵,未來由我們來創建,所以我們現在應該認真學習,長大後和他們一樣爲祖國和人民做貢獻,讓祖國像太空中那顆最閃耀的星一樣,永遠閃耀着光芒。讓我們向宇航員致敬!向祖國致敬!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通用(三)

中國航天員王亞平在距離地球300多公里的“天宮一號”上向全國中小學生講授科普課。新穎的授課方式、直觀的物理現象等等,將給孩子們植下熱愛航天、熱愛科學的萌芽,給青少年學子打開認知世界、追逐夢想的大門。

浩瀚宇宙,蒼茫太空,自古以來就令全人類神往。中國古代就有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等諸多傳說和故事。太空有太多的未知和無窮的奧祕等着人類去探索、去發現。

通過“天宮一號”授課,孩子們知道了爲什麼水滴在太空與在地面會呈現不一樣的狀態、失重條件下如何測量物體質量、陀螺的旋轉有何奧祕……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成就的直觀表現,也是人類追逐太空夢的具體成果。隨着科學的進步和發展,人類探索太空的腳步不會停歇。仰望星空,需要一代代人前赴後繼。

壯麗而神祕的星空吸引了無數先驅和智者。他們用超越時代的智慧和勇氣乃至生命留下了惠澤後世的壯舉。哥白尼仰望星空發表了“日心說”,布魯諾用生命和鮮血捍衛發展了哥白尼的學說……仰望星空,召喚着一代又一代人思考、探索,使偉大的科學精神在民衆間生根發芽,使思想之樹枝繁葉茂、茁壯成長,照亮人類文明進步的旅途。

相對於深邃寥廓的宇宙,人的一生短暫而渺小。但也正因爲生命和夢想的存在,才讓寂寥的宇宙富有生機和意義。追逐夢想,既需要仰望星空的科學理想和精神,更需要腳踏實地勤奮實踐。仰望星空,會讓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讓人們懂得在有限的生命中,該如何認識個人和天地之間的關係,如何認識個人對國家和歷史的責任。把個體生命同國家、民族、人民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把個人的夢想放置於集體的夢想之中,不驕不餒、不斷奮進,人生的意義必將更加深邃。

多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一個民族纔有希望。讓更多學子仰望星空,激發起他們探索世界奧妙的激情,中華民族的前途必將更加廣闊,中國夢必將更加宏闊壯觀。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通用(四)

啓迪心智需要“儀式感”。“天宮課堂”的受衆主要是中國小生,好奇心是青少年階段最寶貴的財富。課本中高度濃縮而又晦澀的知識往往學起來較爲枯燥,而當被這些理論支撐的科學實驗,在孩子們仰望的天空中被“太空教師”演示出來的那一刻,牛頓三定律不再是往日題海里讓人停滯的知識之錨,因爲它們全都活了起來。科普知識的活力會轉化爲心智未開的少年求學途中的動力,到未來,可能會有一個或多個孩子爲追尋當年的太空實驗而成爲頗有建樹的科學家。

理解科學需要“儀式感”。除過那些無人不知的科學天才,沒有多少人天生對物理公式或數學推導有近乎純粹的興趣。就像科幻小說或電影的功用一般,“天宮課堂”就是一部現實中的科幻作品。《三體》三部曲的問世從感性的角度讓一代人擁抱科學,認識宇宙,“天宮課堂”則以科普教育爲目的,用更理性的視角幫助青少年理解科學之美。

對外宣傳需要“儀式感”。“天宮課堂”開播面向全球,授課內容可根據新媒體平臺向全社會廣泛徵集,切實把科普教育這堂大課上出了“國際味”。能在國家空間站做“天宮課堂”的項目,無疑是我國科技軟實力的彰顯。用航天事業“夾帶私貨”,早已是世界強國們做廣告宣傳的高端玩法,例如俄羅斯就曾在索契冬奧會和世界盃期間將奧運聖火和足球帶上太空造勢。航天工業需舉國力以成,在太空裏的任何一步都是地球上的新聞。我國打造獨一無二的“天宮課堂”品牌,象徵着科教興國戰略的又一里程碑時刻。

搞科普教育需要“儀式感”。把課堂搬上太空並非浮於表面的科學作秀和形式主義,而是因爲它同科學本身的“神祕感”相互補,用一種說服力的方式,向每一個崇尚科學家精神的孩子,提供一次驗證理想的契機。這樣的“儀式感”值得再多“億”點。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通用(五)

今天的午自修,我們看了宇航員阿姨叔叔給我們上的天宮課堂。上課的內容是那麼神奇,時時刻刻吸引着我的眼球,讓我始終沉浸在好奇之中,它使我探索到了一個我完全不知道的嶄新的世界……

我印象最深刻的實驗要數雙球實驗了。只見阿姨從袋子裏取出了一片水膜,就像一張透明的塑料膜。我想:這太不可思議了,水不是液體嗎?怎麼變成水膜了呢?她將水膜放到一個支架上,支架由一根細鐵柱與把柄組成的,再將支架放在了桌子上。又拿來了一袋再生水,將水袋的水擠入了水膜中。我想:水不會流下嗎?這不可能呀?就在我這樣想誰,水球出現在了我的眼簾,出現在了屏幕上,這好神奇呀!隨後,她又將一支針管插入水球中,在裏面弄個小氣泡。

我這是弄不明白,就在這時阿姨給我們解釋了水球的原理。原來在太空站中,水失重了,水的表面的擴張力大大增加了,就形成了水球,當你站在水球后時,同學們會看見一個正面的阿姨,一個反面的阿姨。這使我明白了其中的原理。我想:在太空中與在地面果真不一樣。

乒乓球試驗也引人入勝。阿姨將水瓶中倒一些水,將乒乓球放了下去,再用管子一壓,乒乓球沒有反上回來。我想:浮力難道消失了嗎?怎麼乒乓球沒浮上來呢?這使我大吃一驚呀!在中國的各地同學做了一模一樣的試驗,乒乓球浮了起來,這叫作對比實驗,事實證明太空中乒乓球的浮力幾乎消失了。

其次喜歡的是旋轉實驗。在太空中葉叔叔想要旋轉,他嘗試了游泳式,甩手式,普通式等等,最終甩手式成功了,還有將手伸直與收攏的,伸直時旋轉速度慢,收攏時旋轉速度快一些。這跟地面上旋轉完全不一樣啊!太神奇了!我想。

這一次的天宮課堂讓我收穫多多,知道了許多在太空中的特殊現象,也讓我知道了許多科學知識。科學,充滿着神祕,等着我們去探索。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通用(六)

我國高科技發展突飛猛進,神舟七號發射成功,5G互聯網研究與產業化獲得重大突破,我國"首條國際一流水平的高速鐵路在京津兩大城市間開通,"首箇中國人基因組序列研究成果發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建設任務圓滿完成,"曙光5000A躋身世界超級計算機前十。

蛟龍深潛,嫦娥探月。我國科技實力不斷進步。重大科技成果持續涌現,科技創新日趨活躍,爲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千年夢想,今朝實現。去年7月23日,天問一號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成功進入預定軌道。天問一號於2021年2月到達火星,實施火星捕獲。2021年5月擇機實施降軌,着陸巡視器與環繞器分離,軟着陸火星表面,火星車駛離着陸平臺,開展巡視探測等工作,對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質成分、水冰、大氣、電離層、磁場等科學探測,實現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跨越[5]。深空探測將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全面發展,爲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和增進人類福祉作出更大貢獻。

截至2021年2月3日,“天問一號”探測器總飛行里程已超過4.5億公里,距地球約1.7億公里。

我們正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即將開啓。征途漫漫,惟有奮鬥。我們通過奮鬥,披荊斬棘,走過了萬水千山。我們還要繼續奮鬥,勇往直前,創造更加燦爛的輝煌!

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按計劃將在軌駐留6個月,在這6個月時間,主要工作是要進一步驗證空間站建造和運營的關鍵技術。具體來講,就是要和核心艙、天舟二號、天舟三號一起配合進一步驗證。

科技強,則國強。自信之路成功,爲中國航天點贊。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又一次讓我們感受到祖國的強大。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通用(七)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8年前,“太空教師”王亞平爲全國6000多萬名學生太空授課時的寄語尚縈繞在耳畔,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將成爲中國首位進駐空間站的女航天員,以及中國首位出艙女航天員。尋聲凝望,原本神祕遙遠的深邃太空離我們越來越近,一個個美麗的“飛天夢”正成爲現實。

16日凌晨,神舟十三號成功發射,此時距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返回不到一月時間。由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組成的新“太空出差三人組”搭乘載人飛船奔赴中國空間站。此次任務將實現與核心艙徑向交會對接、由救援船轉入正式任務船等多個“首次”,還將在神舟十二號任務的基礎上開展更多的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

“坐地日行八萬裏,巡天遙看一千河。”2003年,神舟五號飛船搭載楊利偉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歷時21小時23分鐘成功返回地面,首次實現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18年來,7次載人飛行,間隔期從以年計算到以月相隔,“出差”的頻率更快、銜接更順暢,準備更從容,展現着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的能力;太空之旅從“一日遊”到“季度遊”,再到此次半年的“深度遊”,“太空出差”的時間更長,步伐邁得更大更遠更堅定,彰顯着大國自信的豪情。

從“兩彈一星”、“嫦娥”問月,到“北斗”指路、“天宮”攬勝、“天問”探火,再到“神舟”系列傲遊蒼穹、“羲和”追日……一次次突破、一步步前進,中華民族向太空的探索已從月球、火星延伸到太陽;中國人民目光所及,正在從仰望璀璨星空到求索暗物質和引力波,甚至打量起太空中更深邃的未知區域。

“中國航天人的浪漫是把滿天神話變成現實”。的確,浩瀚太空裏越來越多的中國航天身影,正在將中華民族對浩渺星辰的浪漫情懷,譜寫成探索太空的現實詩篇。根據安排,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們在軌駐留6個月,中國人將第一次在太空中度過春節。期待除夕守歲時,我們能夠第一時間聽到同胞來自太空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