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觀看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的感悟與體會

觀後感2.41W

觀看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的感悟與體會

觀看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的感悟與體會一

6月17日9時22分,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準時點火發射,託舉着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順利飛向太空。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共同承擔本次飛行任務,將在太空度過三個月的時間。

中國航天人不負黨和人民的重託,滿懷爲國爭光的豪情壯志,爲了祖國的航天事業幾十年如一日,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輝煌碩果,也鑄就了偉大的載人航天精神。我們要從中汲取源源不斷的前進動力,爲中國夢的實現貢獻自己的力量。

要在“學”上下功夫。黨員幹部要深入學習航天人的光輝事蹟,重點解讀“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無論是在幕後默默奉獻,把中國太空站建設從“追趕者”變爲“領跑者”的科研人員,還是登上載人飛船,滿載人民期待遨遊太空的宇航員,爲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飛天夢”,他們獻出了青春歲月,獻出了聰明才智,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身上所展現出來的載人航天精神,將激勵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奮發圖強,爲祖國的科研事業奮鬥終身。

要在“思”上使狠勁。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載人航天精神的學習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盡心盡力去理解的基礎上,還要用心用腦去思考。只是把載人航天精神的內容記住了,缺少了接下來的思考環節,就難以真正學懂弄通其精神實質。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學會抓住關鍵部分,懂得透過現象看本質。凡事多問幾個“爲什麼”,善於辯證的、發展的、全面的思考問題,並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梳理分析學習內容,注重總結經驗做法,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傳承和發揚載人航天精神。

要在“踐”上見真章。在理性思考的同時,也要注重實踐落實。黨員幹部要把理論知識巧妙地轉化爲實際行動,將載人航天精神充分應用到工作當中,不斷錘鍊本領、拓寬視野、增強才幹。面對突如其來的困難和挑戰,要踐行勇於攀登、敢於超越的載人航天精神,以越是艱難越向前的姿態,在重重考驗前絕不退縮,在道道難關前堅持不懈。面對名利和金錢的誘惑,要踐行淡泊名利、默默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甘當一顆小小“螺絲釘”,努力在自己的崗位上發光發熱。

要在“悟”上出風采。中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其背後是無數航天人爲之奮鬥的辛酸血淚。我們看到,老一代航天人甘爲人梯,新一代航天人繼往開來,一代代傳承下來的不止是科學技術,還有偉大的載人航天精神。探索無垠的太空是航天人的追求,而感悟載人航天精神亦是我們的責任。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機遇與挑戰並存,希望與困難同在。作爲黨員幹部,我們要在不斷實踐中加深對載人航天精神的理解,將其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從而獲得更深層次的感悟與體會。

觀看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的感悟與體會二

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着陸於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着陸區,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着陸火星取得成功。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電,並指出天問一號探測器着陸火星,邁出了我國星際探測征程的重要一步,實現了從地月繫到行星際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國人的印跡,這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進展。

從1956中國航天事業誕生至今,碩果累累,成就輝煌。此次“天問一號”在火星成功着陸,是我國首次實現了地外行星着陸,爲人類探索宇宙奧祕、增進對火星演化的認知、瞭解生命起源貢獻了智慧和力量。回顧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偉大曆程,解鎖航天成就背後的“密碼”,必將激勵和引導全體奮鬥在復興圓夢道路上的中華兒女,凝聚萬衆一心再奮鬥的磅礴力量,繪就新時代新徵程的精彩篇章。

根本在於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

黨的領導是中國發展的核心優勢。從毛主席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到改革開放之初黨中央作出研製“新三星一箭”的重大決策,再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航天夢是強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航空、航天強國。60餘載光輝歷程,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經歷的每一步前行、每一段跨越,都離不開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英明決策。黨的領導是做好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根本保證,是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定海神針”。正是在這個“定海神針”的指引下,一代代航天人“胸有凌雲志,心懷報國情”,不斷凝聚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的核心力量,不怕苦、不畏難,敢於拼搏、勇於攀登,取得了以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等爲標誌的輝煌成就,爲經濟建設、科技發展和國家安全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核心要義在於堅持自主創新。

奮鬥是夢想的翅膀,創新是夢想的風帆。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史是一部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奮鬥史。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到神舟系列載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到北斗導航衛星系統的建設,再到“嫦娥”奔月“天問”探火,中國航天始終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核心技術,創造了驚人的“中國速度”,完美的“中國精度”和卓越的“中國高度”。這一次次的大膽設想、一次次的成功實踐,都是中華民族對認識太空和和平利用太空能力的充分展現,更是基於中國航天科技半個多世紀自主創新的堅強支撐。創新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偉大的事業都基於創新。“天問一號”的成功再次證明,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道路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動力源於代代傳承的航天精神。

偉大事業孕育偉大精神,偉大精神成就偉大事業。回顧航天事業的每一步前行,都有強大的精神力量作註腳,60多年的發展歷程,培育形成了“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等偉大的航天精神。愛國主義的堅定信念,讓錢學森等老一輩航天人克服種種困難回到祖國,創立和發展中國航天事業;勇於攀登的進取意識,推動着一代代航天人鍥而不捨、積極探索,攻克無數技術難關,實現自主創新;團結協作的大局觀念,使得數十萬航天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推動一系列複雜艱鉅的航天工程成功實施;無私奉獻的崇高品質,激勵着航天人以苦爲樂,無怨無悔,捨棄功成名就的機會而選擇平凡,一心只爲推動航天事業的發展。生生不息的航天精神是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前行的不竭動力,猶如璀璨的星辰,激勵着一代代中國人不斷奮進,築夢太空。

觀看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的感悟與體會三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升空,順利將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送入天和核心艙,中國空間站開啓有人長期駐留時代。神箭衝碧宇,天和傲蒼穹。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是中華民族不懈追求的航天夢想。習近平總書記高度肯定廣大航天人是“思想過硬、技術過硬、作風過硬的英雄團隊”,我們當學習“三過硬”的“航天情懷”,在自己的崗位上探索“星辰大海”。

永葆“甘將熱血沃中華”的赤子之心,做“思想過硬”的信仰者。東風航天城建設初期,10萬大軍挺進戈壁,在人煙稀少的茫茫大漠中隱姓埋名,在十分有限的科研條件中攻克難關,在經年累月的演練衝鋒中以苦爲伴。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東風革命烈士陵園長眠着700多位爲了中國航天事業英勇獻身的英雄先輩,他們秉持“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堅定信念,用一心爲國的大愛鑄就航天夢想,用無怨無悔的忠誠譜寫時代讚歌。黨員幹部應當學習航天情懷,心懷國之大者,把黨和人民的事業放在最高位置,將個人理想與國家命運、個人利益與人民幸福緊密相連。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煉就一雙政治慧眼,不計個人得失,不較名利地位,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樹好爲國爲民的信仰旗幟。

錘鍊“絕知此事要躬行”的拼搏之姿,做“技術過硬”的開拓者。航天員需要經歷八個大類、上百個課目的高風險高負荷訓練,在腦部缺血、呼吸困難、承受八倍於自身體重重力等常人難以忍受的狀態下完美完成各種技術動作。科研人員先後攻克了以逃逸系統爲代表的多項世界難題,研究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核心技術,在航天技術前沿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黨員幹部應當錘鍊工作技術本領,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常懷“空杯心態”,虛心向書本學習、向實踐學習、向羣衆學習,在幹事創業中時常總結經驗,在日常工作中不斷優化方法。加強實踐鍛鍊和專業訓練,深入基層一線,加強與羣衆的血肉聯繫;同時,用人單位應結合不同領域、不同崗位幹部的專業化需求,開展精準化、個性化培訓,增強專業化培訓的次數和深度,更好適應新時代新要求。

鑄就“越是艱難越向前”的鬥爭之魂,做“作風過硬”的踐行者。沒有執行過飛行任務的首批航天員鄧清明曾四次入選任務備份梯隊,他“寧可備而無用,決不用而無備”,甘做一塊默默無聞的基石,不求回報,執着堅守。目前世界上500多名航天員中有27人在執行任務或訓練時罹難,每一次飛天任務前,航天員們都會立下“生死狀”,他們將生死置之度外,爲祖國的航天事業無私奉獻。黨員幹部當鍛造工作作風,基層沒有聚光燈和華麗舞臺,要有耐得住寂寞的靜氣,日復一日地無私奉獻,年復一年地爲民服務,發揮釘釘子精神,抓鐵有痕、踏石留印、腳踏實地、穩紮穩打。培養攻堅克難、擔當重任的能力,做到日常工作能盡責、難題面前敢負責、出現過失敢擔責,在基層一線和關鍵時刻能靠得住、頂得住壓力,在平凡崗位上貢獻“不凡”之力。

觀看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的感悟與體會四

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圓滿成功,標誌着中國空間站迎來首批宇航員入住。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標識也引發廣泛關注。

“神箭”在弦,神舟系列邁上新臺階。飛行任務標識圖案中黃色輪廓線高亮部分,就是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它將與天和核心艙前向接口進行對接,而在覈心艙後端,停泊着的是上個月底發射的天舟二號貨運飛船,我們的空間站將“變大”了。這也是我國空間站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標誌我國的神舟系列已經走向另一個臺階,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承上啓下,將爲後續空間站建造及應用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積累寶貴經驗。50多年來,中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中國航天事業的每一步都離不開歷代航天人的鍥而不捨、積極探索,離不開“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航天精神。

巨龍擎天,東方力量探祕外太空。飛行任務標識圖案中的“1”是東方巨龍圖案,仔細看有3條龍,似乎暗示着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2”是醒目的紅色,是航天人頑強拼搏、攻堅克難的“中國紅”,共產黨人精神本色、人生底色“中國紅”,全國人民熱愛祖國、團結一致的“中國紅”。載人航天事業的成就,充分展示了偉大的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堅定了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決心和信心。在“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之年,我們也必將繼續發揚航天精神,繼往開來,開啓中國航天事業波瀾壯闊的新徵程。

星河璀璨,華夏兒女共築航天夢。細數飛行任務標識中共有16顆星星,這16顆璀璨之星似乎象徵着爲了確保神舟十二號能夠成功發射,特意培訓的16名宇航員。神舟十二號雖然只能承載3名宇航員,但16名在役航天員全程參與相關訓練,哪怕執行飛行任務的機會渺茫。在每一次航天任務的背後離不開每一位航天人的守望相助,更少不了每一箇中華兒女的殷切期盼。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航天夢是強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強大力量;航天事業是全人類共同的事業,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類的共同夢想。

觀看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的感悟與體會五

2021年6月17日9點22分27秒,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升空,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出征太空,成爲空間站和核心艙首批“入住人員”。英雄遠征,飛天逐夢,定能不辱使命。

60多年來,中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離不開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精神。於吾輩而言,吾輩需發揚航天精神,繼續探索星辰大海,在自己崗位上熠熠生輝。

特別能吃苦,做個愛吃苦的“人上人”。

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航天員的培訓內容包括體質訓練、生存訓練、心理訓練及綜合訓練等,訓練強度之大,難度之高。超重訓練常用大型離心機來增強航天員對於超重的耐受能力,時間不長,但痛苦極大,很考驗航天員的身體素質。筆者之前看過《挑戰吧!太空》,體驗者們往往在重力達到7G時就已頭暈目眩幾近昏迷,放棄體驗,可想而知,我們的航天員承受的是怎樣的生理難受。我們要做個特別能吃苦、愛吃苦的“人上人”,始終把吃苦作爲自己成長的必經之苦,吃過別人沒吃過的苦,受過別人沒受過的累,流過別人沒流過的淚。我們要做個會吃苦的人,與“得過且過”堅決說不,追求“人上人”的境界,堅持到最後,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精彩。

特別能戰鬥,做個愛戰鬥的“排頭兵”。

生命不息,戰鬥不止。景海鵬三度飛天,榮譽滿身,他收穫了許多鮮花和掌聲,但他依然十分清醒地說道,“我是一個農村長大的孩子,能夠成爲一名航天員,實現人生一個又一個夢想,登上一個又一個臺階,所有的這一切,都是黨和國家教育培養的結果,我沒有別的方式來回報,只想盡我最大的可能多幹幾年、多飛幾次。”榮譽加身的他尚且如此,我們憑什麼不戰鬥、不努力、不奮進?我們要做個愛戰鬥的“排頭兵”,始終奔跑在追夢的道路上,始終奔跑在爲人民服務的道路上。我們要拒絕懈怠,在困難面前堅韌不拔,在成績面前繼續進取,一路奔跑在新時代的征程中,將夢想變爲現實,用奮鬥底色書寫青春的華章。

特別能攻關,做個愛攻關的“挑戰者”。

攻城不怕堅,攻書莫畏難。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50年代的中國百廢待興,吃飽穿暖都是問題;60年代,以毛澤東同志爲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毅然決定研製兩彈一星,可想而知,這在當時的中國,是一個多麼遙不可及的夢想,甚至是可以被世人稱之爲做“做夢”的一件事情。我國用了短短11年的時間,就成功突破了載人航天技術,又僅僅用了2年的時間就實現了神舟六號的成功發射和平安着陸,爲中國航天史創下了一個又一個偉大的非凡業績。我們要弘揚航天精神,以科學、嚴謹、“鑽牛角尖”的態度對待工作,勵精圖治,不斷探索、突破,尋求業績突出。我們更要知難而進、鍥而不捨、攻克工作中的難點、疑點、痛點,搶佔工作先進。

特別能奉獻,做個愛人民的“服務員”。

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勞出山林。“他們的心裏不是沒有家,只不過自己的家是小家,築夢九天的家纔是他們心裏的大家;他們的心裏不是沒有愛,只不過家庭親情是小愛,獻身航天事業的愛才是大愛。”一位航天員的家屬如是說。在航天人的心中,只有“飛天”“做任務”“爲國獻身”纔是畢生的追求,也是他們的理性信念。我們要發揚一心爲事業、一心爲人民的崇高品質,不計個人得失,不較名利地位,始終默默奉獻,做個愛人民的“服務員”。我們要堅定站在人民的身後,爲羣衆着想,爲羣衆辦實事、謀福利、做貢獻,做人民最忠誠的保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