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千年包公觀後感(多篇)

觀後感2.11W

千年包公觀後感(多篇)

《千年包公》觀後感觀後感900字<三>篇一

《千年包公》全片共三集。第一集《清心直道》,介紹包拯清正廉潔剛正不阿個性形成的原因;通過包拯家訓以及包氏後人對他的懷念,突出包拯清正廉潔家風對世人的深刻影響。

對包拯留傳下來唯一的一首詩印象極爲深刻,詩曰:清心爲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史冊有遺訓,勿貽來者羞。

這首詩的意思是:“清心”是治身的根本,“直道”是處世的要訣。筆直而細小的樹幹,一定會長成支撐大廈的棟樑;百鍊的純鋼,決不能作彎曲的鉤子。倉庫裏堆滿糧食,連老鼠、麻雀也會高興;田野裏寸草不生,連兔子、狐狸也會犯愁。史冊上記載着古人許多寶貴的教訓,做官就要做好官,千萬不要留下恥辱,讓後人笑罵。這首詩是包拯出仕做官的座右銘,他用這首詩告誡自己,爲官者當謀正直之道,去除貪慾。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無論是官還是民,最頂禮膜拜的一個是關公,一個是包公。敬關公敬的是他的忠義,敬包公敬的是他的公正。關於包公的清德美政、剛正不阿、執法如山我不必在此贅述,我就想說說通過這首詩來看包公的家風。包拯家訓中言:“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賊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仰工刊石,豎於堂屋東壁,以昭後世。”大意是:包氏後世子孫有做官的,如果胡作非爲,貪贓枉法,活着,不得再進家門;死了,不能葬身祖墳。在封建社會,不被族人認同,不得衣錦還鄉,不得歸葬祖墳,是最嚴厲的懲罰。可見包公治家之威嚴,訓子之嚴厲。

家風是一個家庭靈魂的延續,是家族內部世代相傳的價值觀念和行爲準則。良好的家風猶如無形的財富,支撐一個家庭櫛風沐雨、走向輝煌。這又讓我想到曾任山西巡撫曾國荃(曾國藩的九弟)的一句話:“傳家有道惟存厚,處世無奇但率真”,曾國藩家族正是這樣,一部《曾國藩家書》中涵蓋最多的內容也是加強子女教育、抓好日常養成、怎樣生活學習、如何爲人處世等方方面面,曾氏子孫也是人才輩出。

家風正則行得正,家風淳則風氣淳,家風好則黨風好。家風中蘊藏着價值觀念、道德品質和行爲方式,讓我們從包公良好的家風中汲取精神力量,以家庭倡廉托起廉政生態,讓家庭風尚涵養時代風尚,千千萬萬個家庭足以成爲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基石

《千年包公》觀後感觀後感400字<二>篇二

三集高清電視紀錄片《千年包公》由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電視臺和安徽廣播電視臺聯合攝製。紀錄片運用先進的紀錄片創作理念,通過再現真實的包公故事,尋訪包公精神的當代體現。央視紀錄頻道定於2016年5月25日20:00起連續三天播出。

《千年包公》劇照據瞭解,和以往包公題材的電視文藝作品不同,紀錄片《千年包公》堅持真實可靠可信的創作原則,完全根據史實,摒棄戲說,進行人物和實景再現,向觀衆呈現一個有血有肉、可親可敬的包拯形象。全片共三集,第一集《清心直道》介紹包拯清正廉潔剛正不阿個性形成的原因,通過包拯家訓以及包氏後人對他的懷念,突出包拯清正廉潔家風對世人的深刻影響;第二集《鐵面無私》在真實歷史文獻基礎上用影視劇手法再現“七彈王逵”“六彈張堯佐”與“斷冷清案”等典型史蹟,突出包拯鐵面無私、不畏權貴、執法如山的可貴精神;第三集《以民爲本》通過“斷牛舌案”“匿金案”“陳州折變”“不持一硯歸”等歷史故事,展現包拯以民爲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爲官爲政思想。

觀看千年包公觀後感 篇三

包拯家訓如下:“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鄉,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仰珙刊石豎於堂屋東壁,以昭後世(公元一千九百九十七年中秋 趙樸初敬書)”。

體現了我們祖先的信仰。

信仰天地君親師。

天地君親師是五個信仰對象,既相互聯繫,又互爲一體。

拆開來講,天地屬於精神世界至高無上的神靈,主宰人們的命運,排在第一位。

例如,人們一遇上自然災害,就祈天保佑,幹了壞事,怕天雷打。

中國人是個很世俗的民族,即使對“天地”這樣高遠玄渺的神靈,也結合到現實來理解,如,皇天后土養育了人們,靠天吃飯、順應天時,天意不可違,等等。

正因爲信仰,纔有祭天、祭地,現在北京還有天壇、地壇,都是祭天祭地的專門場所。

第二位的信仰是君,即國君,國王,國家。

到西漢董仲舒乾脆將皇帝附會成“天子”,天的兒子,上天派來管理老百姓的,杜撰出“君權神授”的理論,以便讓老百姓服服帖帖,天威不可犯。

同時,對皇帝也有制約作用,替天行道,不可亂來。

第三位的信仰是親,指有血緣關係的長輩,可以泛指父親,母親,祖宗,先輩等等,這是更直接來源於儒家的倫理道德。

人們的生命都是來源於父母,“父精母血成汝體”,含辛茹苦養育我。

因此,要孝順父母,孝敬祖宗。

用現代的一首歌曲《酒幹倘賣無》最好解釋:“沒天哪有地,沒地哪有你,沒你哪有我……”,把這些信仰對象都串起來了。

中國人敬祖宗有專門的祖廟、宗祠,祖墳,制度和體制上有宗族、五服、族長、族田、族產以及族規等等。

中華民族之所以延綿五千年生生不息,起根本作用的是家族、宗族的'凝聚力。

國家滅亡了,家族的規矩和體制還在,家國一體,國家的基因寄存在家族中,家族宗族發展壯大、掃平四方又可以建立國家。

西方沒有中國這樣的家族,國家滅亡了,一般無法復興。

第四位的信仰是師,這也是源於儒家的倫理道德,“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從小處看,開我蒙童,啓我智慧,從大處講,傳承文化,弘揚文明

因此,師的地位很高。

“一日爲師,終生爲父”,重教育,重文化,重傳承,中國人受益極大。

《千年包公》觀後感觀後感400字<一>篇四

《千年包公》通過再現真實的包公故事,尋訪包公精神的當代體現,力求在觀衆心裏樹立一位真實可信的清官而非戲說的包公形象。

第一集《清心直道》

通過包拯青少年時期真實的故事、包拯出仕時明志詩,介紹包拯清正廉潔剛正不阿個性形成的原因;通過包拯家訓以及包氏後人對他的懷念,突出包拯的清正廉潔的家風與精神至今仍有深刻影響;通過同時代的官員劉筠對他的影響,呈現北宋仁宗時代的社會政治環境。點面結合,有理有據。

第二集《鐵面無私》

敘述包拯任監察御史及開封府尹等官職時,不畏權貴,彈駭貪官污吏及皇親國戚的故事,其中以“七彈王逵”“六彈張堯佐”與“斷冷清案”最爲精彩,在真實歷史文獻基礎上的用影視劇手法進行再現,突出包公鐵面無私、不畏權貴、執法如山的可貴精神。

第三集《以民爲本》

過“斷牛舌案”、“匿金案”、“陳州折變”、“不持一硯歸”等歷史故事,說明包拯以民爲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爲官爲政思想。對貪官污吏鐵面無私,對百姓卻心懷柔情厚意,他把百姓放在心上,所以一千年來,百姓把他也放在心坎裏。通過再現真實的包公故事,尋訪包公精神的當代體現,力求在觀衆心裏樹立一位真實可信的清官而非戲說的包公形象。

《千年包公》觀後感觀後感1300字<五>篇五

包公,一個震古爍今、世代傳頌的名字。在中國老百姓的心目中,包公集清官、忠臣、名探、神袛於一體,成爲公平與正義的化身,是萬民景仰的“包青天”。在民間傳說、戲曲舞臺和影視劇中,他不僅秉公執法、斷案如神,還能上天入地、服妖降魔,代表着中國民間傳統中的最高人格化期許,千百年來,無人與之比肩。

然而,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包公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爲什麼他在華人世界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他對後世的影響爲何如此之久之大?今天上午,在合肥包公祠舉行的三集高清紀錄片《千年包公》首映式上,來自北京和安徽兩地的各界人士分享了該片帶來的震撼和啓迪。

紀錄片《千年包公》由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電視臺和安徽廣播電視臺聯合攝製,央視紀錄頻道和安徽廣播電視臺科教頻道承製。攝製團隊自2015年5月開始策劃調研,同年8月正式開拍,歷時一年奔波數萬公里,先後奔赴國內的臺灣地區、河南開封、廣東肇慶、浙江寧波、安徽天長,以及國外的新加坡等地,進行實景拍攝、專家學者釆訪及歷史再現,力圖還原一個有血有肉、真實生動的包公形象。

中央紀委宣傳部正局級紀檢員、監察專員閻羣力,安徽省紀委副書記車建軍,安徽廣播電視臺黨委書記、臺長、總編輯莊保斌,央視紀錄頻道節目管理部主任石世侖共同爲《千年包公》啓播。

首映式上,安徽省紀委常委、省監察廳副廳長、《千年包公》總監製張志宏在致辭中說,合肥是包公故里,包公是歷代清官的典範。“今天我們拍攝製作《千年包公》電視紀錄片,就是立足充分挖掘優秀傳統廉政文化,探索新形勢下引導黨員幹部向善向上、廉潔修身、廉潔齊家的廉政文化建設新路徑。”

央視紀錄頻道節目管理部主任、《千年包公》監製石世侖表示,縱觀包公的一生,可以用16個字來總結,那就是“一身正氣、兩袖清風、鐵面無私、執法如山、嫉惡如仇”。他說:“在《千年包公》中,我們力圖透過包公來展示中國優秀的廉政文化,紀錄片對歷史的正本清源價值得以凸顯。”

安徽廣播電視臺副總編輯、該片監製禹成明感謝各方對該片的支持,他表示,《千年包公》是一部聯合攝製作品,立項之初就受到中紀委宣傳部、安徽省紀委、中央電視臺和安徽廣播電視臺等各級主要領導同志的高度重視,不僅對節目質量進行嚴格把關,還幫助協調攝製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力圖將其打磨成一部兼具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紀錄片精品。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朱萬曙在發言中表示,“包公的故事能流傳至今長盛不衰,是因爲他真正走向了民間,凝聚了民間文藝的元素,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紀錄片《千年包公》的面世,必然能夠起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

包公第34代傳人、包公精神傳承研究會常務理事包正軍說,包公表現出的高風亮節是86萬包氏子孫爲人處世的楷模,更是中華文化傳統的寶貴財富。他表示,作爲一個清官符號,長久以來文藝作品中的包公,其人物性格和內心情感幾乎被忽略,而紀錄片《千年包公》與以往不同的是,它依託豐富而詳實的史料,以包公人生經歷爲主線,以寫實手法再現了包公的一生,讓“鐵面包公”有血有肉地走向觀衆,展示了包公的可貴、可敬、可親之處。

據悉,三集高清紀錄片《千年包公》,歷時一年,目前已製作完成,將於5月27日21:25在安徽衛視、5月25-27日晚8點在央視紀錄頻道(央視9套)播出。

觀看千年包公觀後感 篇六

包拯執法如山,鐵面無私。

《宋史包拯傳》中記載:“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爲之斂手,聞者皆憚之。

最典型的例子是,據司馬光《涑水紀聞》所載,他知廬州後,“親舊多乘勢擾官府,有從舅犯法,希仁戳之,自是親舊皆屏息”。

橫行霸道的官員爲之收斂,堂舅犯法一視同仁,真正做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包拯曾說:“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

他發誓做“民之表”,曾留下家訓,叮嚀子孫務必將清正廉潔的家風一代代傳下去:

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

不從吾志,非吾子孫。(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四《包孝肅公家訓》)

幾十年間,除朝廷給予的俸祿外,包拯沒有多吃多佔過一分一釐。

他知端州三年,端州盛產端硯,其前任均借進貢之機,貪多達數十倍於貢品之數的端硯據爲私有,除個人享用之外還饋送權貴,大搞不正之風。

包拯卻一改前規,下令制硯數量不得超過進貢之數,離任時“不持一硯歸”,從此成爲載譽史林的佳話。

這段佳話雖然載在《宋史》,其真實性如何本來亦無法完全確認。

但有意思的是,上世紀70年代,安徽省博物館在發掘包拯及其家族墓羣時,僅發現一方普通硯臺,而非端硯,這真不啻爲這則歷史佳話的可靠性提供了一個有意味的佐證。

嘉祐七年(公元1062),包拯在樞密院處理政務時突然發病,自此臥牀不起,一代名臣,與世長辭。

包拯精神產生在特定的地域、時代、社會、階級中,但由於這種精神具有歷史的先進性,有歷史先進性的精神總是具有難以磨滅的光輝,所以,它就和大思想家的思想一樣,超越了時空,乃至超越了階級,稱得上是歷久而彌新了。

彈指一揮間,1000多年過去了。

應該說,制度性的建設對於現代國家來說更爲根本,也更爲重要。

但在有着悠久歷史文化的中國,包拯一直受到歷朝歷代不論爲官還是爲民者的普遍敬仰。

包拯及其包拯精神似乎並沒有過時的跡象。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不管前面是地雷陣還是萬丈深淵,我都將勇往直前,義無反顧”,就是這種精神的迴響,就是這種精神的光輝的閃耀。

公明廉威、勤政爲民,既是全社會的政治訴求,也是執政者需要再一次拾起的歷史文化遺產。

據春江《包拯千年之謎包公文化在海外》中說,泰國有一種洗衣粉十分暢銷,因爲它的商標叫“包公”,而且它的廣告詞是這樣的:“本洗衣粉的去污效果,就像包公對待貪官污吏般毫不留情;本公司的經營方針,就像包公審判案件一樣公正廉明。

也許包拯精神並不只適用於它的產生國,這則故事,大約能夠說明問題了。

《千年包公》觀後感觀後感600字<四>篇七

5月24日上午,三集高清紀錄片《千年包公》首映式暨新聞發佈會在包公園清風講堂舉行。該紀錄片力求精準展現宋代歷史與包公形象,在短短几個月內,劇組採訪了國內及臺灣、新加坡等地的幾十位包拯研究學者及宋史專家,堅持真實可靠可信的創作原則,查閱大量歷史文獻資料,摒棄戲說,完全根據史實,進行人物再現與現實拍攝,力爭呈現真實而生動的歷史故事、有血有肉的包公新形象。

據瞭解,《千年包公》由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電視臺和安徽廣播電視臺聯合攝製,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和安徽廣播電視臺科教頻道承製,歷時一年製作完成。該片將於5月25日晚8點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首播,並於5月27日晚9點25分在安徽衛視播出。

《千年包公》自2015年8月正式開拍,劇組成員不顧高溫酷暑與嚴寒冰凍,克服困難,奔波數萬公里,先後到臺灣、新加坡、河南開封、廣東肇慶、浙江寧波、安徽天長、安徽合肥等十幾個地區與城市,進行實景拍攝、專家學者釆訪及歷史再現,積累了大量素材與文獻後,於2016年元月開始進入後期剪輯,數易其稿,找差補缺,力求爲廣大觀衆呈現一個最爲豐滿真實、清廉愛民的包公形象。

堅持廉潔奉公執政爲民,堅持反腐倡廉依法治國,這既是民心所向,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必由之路。包公事蹟和包公精神流傳、綿延千年不絕,並一直爲百姓津津樂道,體現了中華民族對廉潔公正的孜孜追求。紀錄片《千年包公》順時而生,採用現代化的電視手段,爲觀衆呈現全新故事場景與視覺享受,依託新穎的藝術形式展現包公精神的當代延續與傳承,給觀衆以啓迪。據參與審片的專家學者評價,此片堪稱國內近年來歷史類紀錄片中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