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甲午中日戰爭觀後感多篇

觀後感1.05W

甲午中日戰爭觀後感多篇

甲午中日戰爭觀後感 篇一

清朝光緒皇帝曾垂淚撰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這副聯的對象,就是近代著名的民族英雄——鄧世昌!自古以來,犧牲在戰場上,一向是愛國軍人引以爲自豪的志向。在滔滔的歷史長河中,中國永遠有那麼一大批人,他們明明白死亡在眼前,但他們爲了民族的存亡、國家的榮譽,依然視死如歸,勇敢赴難,彰顯了中華兒女的民族氣節和拳拳的愛國之心。鄧世昌就是這樣一位令人傾佩的人。

他是資質聰穎勤奮好學的人。從小他便進入了教會學校。師從歐洲人學習英語,數學。他理解本事很強,學業上提高很快。外國教師都對他讚賞有加。這也爲他在之後的船政學堂學習能取得優異的成績,做了很好的鋪墊。在船政學堂之時,他更是奮發圖強,深得外教好評。紮實地掌握了駕駛艦艇技術以及管理船艦的高超技能。所以在黃浦海戰中,臨危不亂。

他是爲數不多睜眼看世界的人。因爲他好學,在英國接艦的日子裏,他利用各種機會,遊歷英國的著名工業城市,看到了機器大生產的宏偉場面,參觀了英國海軍主要基地,並瞭解了每一種戰艦配置與功能,領略了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的力量。他研究了英國皇家海軍的訓練項目,感受到了中國與英國的巨大差距,並在回國後,立即制定新的作戰方針。

他是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人。黃海大戰的那一天,爲了掩護中艦,他命令

“致遠號”橫在中艦前,應對日本的挑釁,他頑強鬥爭,浴血奮戰,奮勇殺敵。日兵懼怕,紛紛向“致遠艦”開炮。在遭受重創,沒有彈藥的情景的緊急情景下,他命令士兵將“致遠艦”衝向敵人的主艦“吉野號”,選擇擇了和敵人同歸於盡的方式,在“致遠艦”被擊沉後,他毫不猶豫地跳進了茫茫大海,以身殉國。

古人說“讀書能夠醫愚,讀書能夠勵志”,讀了《甲午海戰》一書,我心潮澎湃,感慨萬千。沒有讀這本書前,我一向以爲,鄧世昌是那種很勇猛的將領,不怕流血,無畏死亡。讀書後明白了,他是一位很有才華,很有遠見卓識的將領。心中對這位民族英雄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的學識對他以後的人生,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豐富的知識使他有了精忠報國的志向和過人的膽實。看到鄧世昌和全體戰士,冒着槍林彈雨,駕駛殘艦,撞向敵人,心中真是蕩氣迴腸,真想跟着這位大將,手持鋼刀,衝上敵艦,屠盡倭寇。

一百多年已過去,我們不能忘卻黃海中留下的那六百多名將士的忠骨,懷念那伴隨大潮起落的壯烈英雄。二十一世紀的今日,我輩也要飽讀詩書,掌握現代化科技,以知識爲力量,奮發圖強,爲了偉大祖國的繁榮富強,有所擔當,以慰英魂!

甲午中日戰爭觀後感 篇二

在觀看這集電影之前,對這段歷史也瞭解一些,當時清政府掌權,北洋水師戰敗後,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僅此而已,看後,感慨頗多,情緒異常激動,望着屏幕注目良久。

當時時代背景就已暗示着中國必然要遭受一場空前的災難。第一次工業革命正在歐洲如火如荼的進行着,爲了開疆擴土稱霸世界。英國瘋狂侵佔別國,埃及,印度等國家相繼淪爲其殖民地,日不落帝國從此在世界上耀武揚威成爲霸主。向來以地大物博東方大國自居的清政府依舊固步自封夜郎自大,仍舊目中無人不思進取,最終八面受敵面臨滅亡不足爲奇。

僅就甲午中日海戰中國戰敗做一下分析,其原因有以下三點。

其一,當時世界處於文藝復興時代背景之下,各國爲推翻帝國統治建立民主共和之國紛紛爆發革命,思想得到解放,各種維護帝國統治的神權說退出歷史舞臺,民主,科學被廣泛理解,第一次工業革命隨之而來,英國也就成爲世界霸主。爲增加其殖民地,仍舊是封建帝制的大清國就成爲其侵略首選。鴉片戰爭似乎是早已註定,中國從此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戰敗後,《南京條約》給全世界一個信號就是地大物博之中國大爲有利可圖,中國從此便被那些豺狼虎豹咬住不放四面受敵以致千瘡百孔。清朝政府爲維護其統治地位喪權辱國,割地賠款,中國大地滿面瘡痍。戰敗後各種不平等條約致使財力空虛,更加無力反抗。這是此次戰爭失敗的客觀原因。

其二,當時清朝有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皇上沒有實權,對世界局勢毫無瞭解的她片面認爲區區東方蠻夷小國翻不了什麼大浪。還要講什麼戰場之禮儀,不能先動手否則就失了禮節,簡直就是異想天開,天方夜譚。看不清局勢發展,片面認爲購買當時最完美的鐵甲艦就能夠震懾他國,從此就能夠高枕無憂逍遙快活。就將用於購買大炮軍艦的錢來修建頤和園慶祝自我六十大壽,以至之後戰爭中北洋艦隊因缺少榴彈和快速艦而處於戰爭下風,無論丁汝昌鄧世昌等愛國將領如何衆志成城視死如歸也無法扭轉戰局,最終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令人扼腕。日方集全國財力用於軍事致使國庫空虛再無金錢購買大炮軍艦迫切需賠款緩解國內壓力,日軍將領這樣稱:“若集全國的戰艦共同抵抗日艦,日軍必然戰敗”。慈溪等執政黨膽小如鼠對局勢毫無洞察害怕日方攻打北京,就繳械求和。最終簽訂喪權辱國對中國造成極大傷害的《馬關條約》。能夠說,慈禧的錯誤認識及個人享樂主義是這場戰爭的直接原因。

其三,就得歸咎於當時積久成疾已入沉痾的腐敗政治以及軍心渙散,一盤散沙的軍隊。除個別愛國將領外,晚清執政者不管是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全都腐敗無能貪圖享樂不管百姓死活。全社會烏煙瘴氣各自爲己,毫無民族存亡意識。就連國家用於購買軍事武器的錢都被那些蠅營狗苟公報私囊,在甲午海戰激烈廝殺之時某些大臣不是商議國是反在吃喝玩樂花天酒地。那些聽說戰爭不利北洋艦隊凶多吉少之徒不是調兵遣將增援水師,卻是幸災樂禍慌忙逃脫,毫無團結互助一致對外的民族職責意識。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思想根深蒂固,與其說他們膽小如鼠不如說貪生怕死。政治腐敗,人心不齊是導致這場戰爭的根本原因

雖然當時中國科技落後,如果有正確的領導君民上下齊心協力衆志成城,對付區區島國還是綽綽有餘的。但無奈各種原因這場戰爭又顯得理所應當。歷史已成過去,留給後人評說,戰爭的失敗是我們的屈辱,但我們不能遺忘要記住這段歷史並從中學到東西。

第一中國要長久發展要有正確的領導,要全面洞察認識全球局勢。第二中國要嚴厲打擊腐敗官員,嚴懲不貸。第三要擁有強大的軍事體系,才能不受外國欺負。落後就要捱打,僅有強大起來,中國才能屹立於世界東方民族之林。

甲午中日戰爭觀後感 篇三

看完之後,那個心境是久久沒有平靜,對日本人的痛恨,對中國以前的腐敗,對國家的落後……

我看完了此片我沉默了,日本人真的很團結,沒有軍費,日本天皇就帶頭捐款。沒有糧食了,日本天皇每一天就只吃一頓飯!而中國官府貪污,慈禧太后也爲了自我的利益不顧一切辦壽宴而挪用了軍費……

光緒帝是有心在節儉糧食,以前他每一天吃3個雞蛋,可是他節儉到每一天只吃1個雞蛋,太監告訴他:他吃的雞蛋是十兩銀子。他又問李鴻章集市上的雞蛋賣多少錢李鴻章告訴他:“一兩銀子大概買800個左右。”可見官府有多腐敗啊!

到最終中國的軍艦,致遠、鎮遠、定遠、平遠、濟遠全部沉了。其實整場電影最了我感動的是:鄧世昌因國家失敗了而投河自盡了,這時他的愛狗突然跳下水,就這樣一個人和一隻狗就這樣死了!

請記住:讀書是爲了以後國家的強大!

甲午中日戰爭觀後感 篇四

《甲午中日戰爭》十分確切地反映了那個時代中國和日本當時的社會形態和國家實力,異常是對日本人和中國人的性格和思想詮釋得相當深刻和到位。當時慈禧太后一心忙着萬壽慶典,清政府腐敗無能,整個政府和皇族窮奢極欲,國內民不聊生,軍隊同政府一樣腐敗,國防軍事外強中乾、紀律鬆弛,軍隊毫無戰鬥力。而此時,日本明治天皇卻勵精圖治、臥薪嚐膽,苦心經營聯合艦隊,日本國民不分男女老幼,無不忠勇奮發,以戰勝清國爲己任,軍國主義的理念深入日本社會的骨髓,在生活中完全正常的一個日本人,在應對中國時都變成了殘忍狠毒的兇手。中日甲午戰爭的勝負,雖有偶然,卻又是必然的,落後的軍備加上部隊紀律的鬆散,清兵根本不是訓練有素、設備精良的日兵的對手。

馬關條約,喪權辱國,中日兩國最終走向了反面,這一切,都值得我們反覆深思。無可否認,戰爭中清兵中那些士卒們是勇敢的、愛國的,這是戰爭中最溫馨動人的愛國心,也是最殘酷的現實,以自我的身軀撲向日本人殺人不眨眼的洋槍火炮,不惜犧牲生命,這種愛國精神也值得後人學習。以銅爲鏡,能夠正衣冠;以史爲鏡,能夠知興衰;以人爲鏡,能夠明得失;願歷史不再重演,願國家繁榮富強。

甲午中日戰爭觀後感 篇五

回顧歷史,異常是離我們最近的清代,是我們中華五千年最悲慘,最恥辱的一段歷史。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在日本的蓄謀下被挑起,清政府被迫應戰。戰爭的結果是殘酷的,讓清政府引以爲傲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賠款割地更是空前的過分,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規定把臺灣,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這些本是中國的領土割讓給日本。日本可是區區彈丸之地,就能夠憑藉一場戰爭的勝利就要求清政府割讓給他那麼多的土地,這讓那些本就不懷好意的列強們更是加快了侵犯中國這片富饒土地的腳步。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還只是少數人有朦朧的民族覺醒意識。中日甲午戰爭以後,當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時,中國人才開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識的覺醒。

明顯,中日甲午戰爭對中國人的刺激是很大的,它對那時的中國也是有着重大的影響的。接踵而至的瓜分狂潮,更是中華民族的各階級,各階層普遍產生王國滅種的重大危機感。

這一次的戰敗原因:

1、軍風被各種習氣嚴重毒化。“來遠”、“威遠”被日軍魚雷艇夜襲擊沉,“是夜‘來遠’管帶邱寶仁、‘威遠’管帶林穎啓岸逐聲妓未歸,擅棄值守,苟且偷生”.

2、艦艇荒於管理。英國遠東艦隊司令菲利曼特爾談過一段對中國艦隊的觀感:“中國水雷船排列海邊,無人掌管,外則鐵鏽堆積,內則誤會狼藉,業已無可駛用。”

3、政治腐敗風氣發展至艦隊。艦隊訓練弄虛作假,欺上瞞下。“平日操練炮靶、雷靶,唯船動而靶不動”.直至全軍覆沒,“定”、“鎮”兩艦到底有幾枚305毫米主炮戰時用彈,人人諱莫如深。就此一項,北洋艦隊大口徑火炮方面的優勢立成無有。4、戰火硝煙中謊報軍情。豐島海戰首站失利,“廣乙”沉沒,“濟遠”受傷。但丁汝昌謊報李鴻章:“風聞日本提督陣亡,‘吉野’傷重,中途沉沒。”黃海海戰,我方在有效射距外倉促開炮震塌飛橋所致,奏報卻謊報成“日海排炮將‘定遠’望臺打壞”;丁汝昌還向李鴻章謊報稱“倭船以魚雷轟擊‘致遠’,旋即沉沒”.事實則是日方艦隊中根本沒有魚雷快船,“致遠”在沉沒前也未曾“將來船攻沉”.

5、李鴻章、丁汝昌編造虛假的軍情欺騙國人。黃海海戰北洋海軍損失“致遠”、“經遠”、“揚威”、“超勇”、“廣甲”5艦,日艦一艘未沉。李鴻章卻致電謊報軍機處“我失四船,日沉三船”;又謊奏“據海軍提督丁汝昌呈稱此次據中外各將牟目擊,攻沉倭海三艘。而採諸各國傳聞,則被傷後沉者尚不止此數。內有一船系裝馬步兵千餘,將由大孤山登岸襲我陸兵後路,竟令全軍俱覆”.事實則是日艦沒有攜一艘“裝馬兵步兵千餘”的運兵船來尋北洋艦隊決戰,完全是無稽之談。李鴻章,丁汝昌爲掩蓋失敗,說謊到達登峯造極的地步。一場我方損失嚴重的敗仗卻被丁、李兩人形容爲“以寡擊衆,轉敗爲功”.虛假的軍情奏報,使全國上下受騙:本不能戰,以爲能戰;本已敗,以爲平,或以爲勝;嚴重加劇了國人對局勢的錯誤確定。

6、繼續謊報軍情使威海防衛戰失敗。丁汝昌、李鴻章謊報擊沉的日艦之後紛紛出此刻圍攻威海的日艦行列中,但直至全軍覆滅那一天,謊報軍情仍未曾終止。1894年11月,“鎮遠”艦在歸威海港時爲避水雷浮標,誤觸焦石,管帶林泰曾見破損嚴重難以修復,深感職責重大,自殺身亡。這樣一齊嚴重事故,丁汝昌、李鴻章謊報奏成了“‘鎮遠’進港時爲水雷浮標擦傷多處”,具體損傷狀況則瞞而不報。1895年2月,威海防衛戰中,魚雷艇管帶王平駕駛帶頭出逃,至煙臺後先謊報威海已失。陸援軍得知此訊,信以爲真,遂撤銷了對威海的增援,威海防衛戰所以而戰敗失守。軍風至此,軍紀至此,欺上瞞下,不由不亡。

可是光是這些就能概括清政府的失利的原因嗎我當然是不認同的。其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國的封建思想,被人奴役久了,就忘了子還是有獨立思想的人,還有就是自私是人的本性,自私的偷懶,爲享樂而挪用公款,還有好多的自私行爲讓我列舉不完。可是不知奉獻的中國人民,如果就只顧及自我的安危,終究走不出被別的國家欺辱的狀態。

在中日甲午戰爭之後,中國人裏總是有那麼一部分覺醒的人,他們帶領着國人衝破枷鎖,經歷了磨難,建設了新中國,有了此刻的完美生活。辛亥革命,廣州起義,五四青年運動,新文化運動,這些偉大的運動雖然它們所代表的觀念不一樣,可是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擺脫當時悲慘的現狀,創立一個讓人民幸福生活的國度,這是一個偉大的夢,它在中國人民的努力下最終實現。

甲午中日戰爭觀後感 篇六

回顧歷史,異常是離我們最近的清代,是我們中華五千年最悲慘,最恥辱的一段歷史。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在日本的蓄謀下被挑起,清政府被迫應戰。戰爭的結果是殘酷的,讓清政府引以爲傲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賠款割地更是空前的過分,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規定把臺灣,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這些本是中國的領土割讓給日本。日本可是區區彈丸之地,就能夠憑藉一場戰爭的勝利就要求清政府割讓給他那麼多的土地,這讓那些本就不懷好意的列強們更是加快了侵犯中國這片富饒土地的腳步。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還只是少數人有朦朧的民族覺醒意識。中日甲午戰爭以後,當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時,中國人才開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識的覺醒。

明顯,中日甲午戰爭對中國人的刺激是很大的,它對那時的中國也是有着重大的影響的。接踵而至的瓜分狂潮,更是中華民族的各階級,各階層普遍產生王國滅種的重大危機感。

這一次的戰敗原因:1、軍風被各種習氣嚴重毒化。“來遠”、“威遠”被日軍魚雷艇夜襲擊沉,“是夜‘來遠’管帶邱寶仁、‘威遠’管帶林穎啓岸逐聲妓未歸,擅棄值守,苟且偷生”.2、艦艇荒於管理。英國遠東艦隊司令菲利曼特爾談過一段對中國艦隊的觀感:“中國水雷船排列海邊,無人掌管,外則鐵鏽堆積,內則誤會狼藉,業已無可駛用。”3、政治腐敗風氣發展至艦隊。艦隊訓練弄虛作假,欺上瞞下。“平日操練炮靶、雷靶,唯船動而靶不動”.直至全軍覆沒,“定”、“鎮”兩艦到底有幾枚305毫米主炮戰時用彈,人人諱莫如深。就此一項,北洋艦隊大口徑火炮方面的優勢立成無有。4、戰火硝煙中謊報軍情。豐島海戰首站失利,“廣乙”沉沒,“濟遠”受傷。但丁汝昌謊報李鴻章:“風聞日本提督陣亡,‘吉野’傷重,中途沉沒。”黃海海戰,我方在有效射距外倉促開炮震塌飛橋所致,奏報卻謊報成“日海排炮將‘定遠’望臺打壞”;丁汝昌還向李鴻章謊報稱“倭船以魚雷轟擊‘致遠’,旋即沉沒”.事實則是日方艦隊中根本沒有魚雷快船,“致遠”在沉沒前也未曾“將來船攻沉”.5、李鴻章、丁汝昌編造虛假的軍情欺騙國人。

黃海海戰北洋海軍損失“致遠”、“經遠”、“揚威”、“超勇”、“廣甲”5艦,日艦一艘未沉。李鴻章卻致電謊報軍機處“我失四船,日沉三船”;又謊奏“據海軍提督丁汝昌呈稱此次據中外各將牟目擊,攻沉倭海三艘。而採諸各國傳聞,則被傷後沉者尚不止此數。內有一船系裝馬步兵千餘,將由大孤山登岸襲我陸兵後路,竟令全軍俱覆”.事實則是日艦沒有攜一艘“裝馬兵步兵千餘”的運兵船來尋北洋艦隊決戰,完全是無稽之談。李鴻章,丁汝昌爲掩蓋失敗,說謊到達登峯造極的地步。一場我方損失嚴重的敗仗卻被丁、李兩人形容爲“以寡擊衆,轉敗爲功”.虛假的軍情奏報,使全國上下受騙:本不能戰,以爲能戰;本已敗,以爲平,或以爲勝;嚴重加劇了國人對局勢的錯誤確定。6、繼續謊報軍情使威海防衛戰失敗。丁汝昌、李鴻章謊報擊沉的日艦之後紛紛出此刻圍攻威海的日艦行列中,但直至全軍覆滅那一天,謊報軍情仍未曾終止。1894年11月,“鎮遠”艦在歸威海港時爲避水雷浮標,誤觸焦石,管帶林泰曾見破損嚴重難以修復,深感職責重大,自殺身亡。這樣一齊嚴重事故,丁汝昌、李鴻章謊報奏成了“‘鎮遠’進港時爲水雷浮標擦傷多處”,具體損傷狀況則瞞而不報。1895年2月,威海防衛戰中,魚雷艇管帶王平駕駛帶頭出逃,至煙臺後先謊報威海已失。陸援

軍得知此訊,信以爲真,遂撤銷了對威海的增援,威海防衛戰所以而戰敗失守。軍風至此,軍紀至此,欺上瞞下,不由不亡。

可是光是這些就能概括清政府的失利的原因嗎?我當然是不認同的。其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國的封建思想,被人奴役久了,就忘了子還是有獨立思想的人,還有就是自私是人的本性,自私的偷懶,爲享樂而挪用公款,還有好多的自私行爲讓我列舉不完。可是不知奉獻的中國人民,如果就只顧及自我的安危,終究走不出被別的國家欺辱的狀態。

在中日甲午戰爭之後,中國人裏總是有那麼一部分覺醒的人,他們帶領着國人衝破枷鎖,經歷了磨難,建設了新中國,有了此刻的完美生活。辛亥革命,廣州起義,五四青年運動,新文化運動,這些偉大的運動雖然它們所代表的觀念不一樣,可是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擺脫當時悲慘的現狀,創立一個讓人民幸福生活的國度,這是一個偉大的夢,它在中國人民的努力下最終實現。

甲午中日戰爭觀後感 篇七

剛剛看完甲午大海戰,每次看這種題材的片子,心都被狠狠的一次次戳痛,當時世界排行第六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竟如此輕易地就被我們不屑的彈丸小國日本摧毀,這個結果我們不想理解可是就是事實,也早已註定。

日本的掌權者爲了自強爲了建立強大的海上力量,由天皇帶頭一次又一次的捐款,而中國的掌權者們又在做着什麼呢

當我們從德國買回的兩艘當時最大的軍艦回國時,所有人以爲中國這個巨人要醒了,可是結果依舊是沉默,也許此時的“沉默”就在預告着未來的“沉沒”了吧。

軍艦回國時,曾去日本訪問,當時我們有機會將日本的海軍扼殺在萌芽之中,可是我們沒有去做,那個洋人指揮官說的對,我們總是固執己見,所以失去了一次最好的震懾日本震懾列強的機會,也失去了成功的先機。

七年間,我們的軍艦的最大用途竟是爲了幫慈禧運輸新鮮瓜果這是怎樣可笑的一個事實啊!

中國的統治者慈禧爲了自我的壽誕挪用北洋軍艦的軍費修建頤和園,原本即將到手的新型快速鐵甲軍艦與我們擦肩而過,被日本購去。而那些貪官們則爲了私慾,將購置炮彈的經費聚斂於自我的腰包,有這樣的當權者,即使有像鄧世昌這樣有本事的愛國將領又如何有這樣的當權者,我們又怎會不敗不明白今日的國人在看到頤和園莊嚴秀麗的美景時,會否想到那裏曾是用我們的軍費建造的呢會否想到它背後的代價是整個北洋艦隊呢

我們一向認爲國賊的李鴻章,的確他是做過很多錯事,可是至少他曾爲我們國家的富強努力過,爲了軍費像慈禧爭取過,爲了最終在馬關條約上不割讓領土而流下真誠的淚水,不管這淚水是爲了自我從此留下賣國的惡名還是什麼,他已盡了自我最終的努力。

鄧世昌在最終一次回家時孩子說,也許要有一次更慘的失敗才能讓中國醒過來,總得有人用鮮血去警醒國人。所以最終明知是必,敗的結局,他還是義無反顧的選擇了一死。而令我最感動的不是別的,是太陽,太陽只是一隻狗,可是它卻做了連我們很多人都做不到的事。當時它已被救起,可是在它發現自我的主人還在海中時,它就那樣決然的跳下海去,最終與自我的主人一齊消失在茫茫的大海之上......

此外,提一句,近來影片中不止一次提到釣魚島,無論是劇中還是現實生活裏任何有點常識的中國人或是日本人都應明白釣魚島從古至今都是中國的固有領土。最終借用國防部曾說過的一句話做個終結,“吾國雖大,寸土不讓;犯我疆域,其遠必誅。

甲午中日戰爭觀後感 篇八

在光緒二十年(1894年)八月十七日中午,北洋海軍艦隊在黃海遭遇日本艦隊來犯,雙方展開了激戰,戰鬥異常慘烈,以至鄧世昌“大將怒沉舟”,全艦將士爲國殉難。

看到那裏,我悲憤難抑,淚流滿面。我們國家有如此英勇的將士,爲什麼還慘遭失敗?我認爲首先與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密不可分。

中國看起來是一棵龐大的樹,但以慈禧爲代表的清政府官員掏空了樹心,風雨一來,便弱不禁風。光緒十四年(1888年)慈僖太后挪用海軍經費3000萬兩白銀,在清漪園的廢墟興建起頤和園。致使北洋水師無法更新裝備,彈藥也嚴重不足。戰鬥在即,北洋艦隊才匆匆從德國加急購買炮彈。將士們拼着老命將炮彈打進了日本軍艦的彈藥庫,卻沒有炸沉敵艦,因爲那壓根兒就是一臭彈——打不響的。

樹雖然被掏空了,但還有些忠心的根牢牢抓住土地,不讓風將樹吹倒。北洋艦隊上的官兵去英國留過學,日本聯合艦隊中的吉野號艦長和他們是朋友,勸他們投降,但他們卻選擇了“寧爲玉碎,不爲瓦全”,“艦在人在,艦亡人亡。”就這樣,很多將士和艦隊一齊投入了大海的懷抱,在海洋的胸堂中靜靜地守護着國家的領土。

有英雄如此,北洋艦隊仍敗走麥城,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日本勵精圖治。爲了富國強兵,明治天皇捐出了皇室開支的十分之一,甚至拿出了餓肚皮的精神,一天只吃一餐飯,鼓動着他的臣民爲戰艦捐出口袋裏的最終一個銅板。

敵強我弱,敵儉我腐,這就是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失敗的原因。

影片中,隨着軍艦的沉沒,戰爭的硝煙慢慢離我們遠去,但其中有一個畫面,定格在了我的腦海:鄧世昌一手拿衝鋒旗,一手把住螺旋槳,開着致遠艦朝吉野號撞去。他長髮飛揚,一臉悲憤,爲祖國爲人民,他的眼中射出堅定的光芒。那光芒,耀眼得能夠把太陽比下去。在滾滾濃煙中,他似乎能夠永遠屹立不倒!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如今雖然戰爭不再,但依然到處都充斥着弱肉強食,要想不再被欺負,不再捱打,僅有富國強民,才能使中華民族昂首立於世界之林。

甲午中日戰爭觀後感 篇九

《甲午中日戰爭》十分確切地反映了那個時代中國和日本當時的社會形態和國家實力,異常是對日本人和中國人的性格和思想詮釋得相當深刻和到位。當時慈禧太后一心忙着萬壽慶典,清政府腐敗無能,整個政府和皇族窮奢極欲,國內民不聊生,軍隊同政府一樣腐敗,國防軍事外強中乾、紀律鬆弛,軍隊毫無戰鬥力。而此時,日本明治天皇卻勵精圖治、臥薪嚐膽,苦心經營聯合艦隊,日本國民不分男女老幼,無不忠勇奮發,以戰勝清國爲己任,軍國主義的理念深入日本社會的骨髓,在生活中完全正常的一個日本人,在應對中國時都變成了殘忍狠毒的兇手。

中日甲午戰爭的勝負,雖有偶然,卻又是必然的,落後的軍備加上部隊紀律的鬆散,清兵根本不是訓練有素、設備精良的日兵的對手。馬關條約,喪權辱國,中日兩國最終走向了反面,這一切,都值得我們反覆深思。無可否認,戰爭中清兵中那些士卒們是勇敢的、愛國的,這是戰爭中最溫馨動人的愛國心,也是最殘酷的現實,以自我的身軀撲向日本人殺人不眨眼的洋槍火炮,不惜犧牲生命,這種愛國精神也值得後人學習。以銅爲鏡,能夠正衣冠;以史爲鏡,能夠知興衰;以人爲鏡,能夠明得失;願歷史不再重演,願國家繁榮富強。

甲午中日戰爭觀後感 篇十

一個昏庸的朝廷,一個敗落的社會,一場偉大的戰爭,一種不屈的精神。——題記

鏡頭步入了一個一個敗落的時代,當時,腐朽不已的清廷已在慈禧太后的昏庸統治下,變得國力大減,帝國主義國家競相打開中國的大門,繼而進行殘暴的侵略。炮火轟開了一個歷史的新紀元,轟出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歷史人物,滾滾硝煙涌出了一張張在炮火中消逝的容顏。

在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危害兵民,牟取暴利時,林則徐沒有猶豫,他憤然上書道光帝,並實施了震撼國人的壯舉——虎門銷煙。他給英國人一個迎頭痛擊,他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這是一場沒有戰火的偉大勝利,是一場意志與決心相與鬥爭的歷史偉績!

當鴉片戰爭捲入中國時,太平軍沒有沉默,在與洋人的鬥爭中,他們沒有低頭,他們有硬朗的骨骼,不屈的鬥志。他們征戰沙場,擊敗洋軍,痛殺清軍,他們在歷史的典籍上留下了輝煌的一筆。

當日本雄心勃勃地想要實現征服朝鮮,侵略中國,既而稱霸世界的夢想時,一個聲音在那一刻喊起。

清政府當時日益腐朽,致使帝國主義列強侵入。可清廷仍處於華貴的奢侈中,渾然不知要強國富兵,挽救危亡,在各國勢力已經相當龐大時,中國還是幾十年前的老武器。軍餉已被各路地方官員收入其囊中。當時日本已對中國虎視眈眈,在中日兩方交涉中,日本居民甚至親自到中國兵船上公開挑釁,並企圖開炮。況且當時清朝並沒有意識到日本想要吞併中國國土,認爲區區一個東洋小國何以興起起幾層浪。由於當時洋務運動的成果,讓清軍不免有些飄飄然,自從1888年正式建立海軍後,再也沒有購進任何船艦,船齡漸漸老化,何況日本當時新添戰艦,與之中國相比,遙遙領先。再者當時慈禧花重金修築頤和園,抽掉各路軍餉,哪裏還顧得上戰艦重置,連預先訂購炮彈也退掉了。

1894年,日海軍率領日海軍聯合艦隊開進黃海大東溝伺機埋伏。當中國護航艦駛入黃海大東溝時,日艦便開火襲擊,於是北洋艦隊便縱隊排開。實施反擊。炮火炸開在水面上,激起一道白色的浪花,霎時,海水沸騰。硝煙瀰漫在海面,久久不散。由於當時中日懸殊太大。中方艦隊嚴重受到日方的摧殘,可中方仍然堅持還擊。鄧世昌所在的致遠艦中彈過多,嚴重傾斜。可他仍是沉着冷靜,他下令致遠艦向日方艦隊開去,可致遠艦不幸被魚雷擊沉,破碎沉沒。當隨從遞給鄧世昌救生圈時,他拒而不接,最終與他的愛犬共同葬身大海。

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一副沉痛的輓聯,一代歷史的偉績,一種意志的堅定,一次偉大的戰役。

甲午中日戰爭觀後感 篇十一

這是一部故事片,講述了1894年大清國與日本國在黃海上發生的一場大海戰。結果,李鴻章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區區一個小島國,卻能夠殺死成千上萬的中國人。大清國與日本國,同樣的愛國,結果卻有着天壤之別。一個勝利,一個失敗。爲什麼呢因爲大清國在國家的體質上,早已經輸給了日本。

船能夠漂在水上是因爲水的浮力正託浮着它,而水也能夠變成浪花把船打翻。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人民就是水,船便是政府,人民能夠把政府高高托起,但人民也能夠讓政府滅亡。在影片中,日本,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民治維新日本在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禮貌衝擊的背景下所進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全面西化與現代化改革運動。這次改革始於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進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經濟上推行“殖產興業”,學習歐美技術,進行工業化浪潮;並且提倡“禮貌開化”,社會生活歐洲化,大力發展教育等措施。這次改革使日本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可是也使日本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對亞洲鄰國造成了沉重的災難。而大清國,皇帝駕崩,新一任皇帝是誰由不得老百姓們去選擇,必須由皇帝的兒子去繼承。

也許,日本的首相比大清國的皇帝更愛自我的祖國,也許,日本的首相比大清國的皇帝更愛自我的人民。影片中,日本的首相一天吃一頓飯,剩下的錢便拿去買先進的武器,用來與敵人抗衡,而大清國的慈禧太后,卻爲了給自我過一個六十大壽而把本應當去買武器的錢拿去修頤和園。看看頤和園裏的石船吧,它是用大清國戰士們的鮮血換來的。看看那具有嘲諷意義的清澈的湖水吧,它是用中國的尊嚴換取的。

日本的人民看到中國人就打,因爲他們有着島國精神,因爲他們明白中國人是他們的敵人。雖然他們與恐怖分子的行爲沒什麼兩樣,可是,至少他們愛國,他們團結一致。

可是,如果沒有慈禧太后的話,就沒有中華明族的崛起,就沒有新中國的成立。這,也許正是歷史車輪的運轉。

甲午中日戰爭觀後感 篇十二

週一觀看了電影《甲午海戰》,一時間好像穿越了百餘年時光,回顧一番中國人被鞭打的歷史,頗有感觸。

1894年7月25日是中日甲午戰爭的開端,直至一年後《馬關條約》的簽訂,隨着遼東半島被無情地割讓,三千萬兩白銀交付給了日本,中華民族面臨着史上最嚴峻的危機。

中國曆來地理位置就相對封閉,北部西伯利亞是荒蕪地區,西邊沙漠和高原阻隔着歐洲大陸的禮貌,南部的海峽難以穿越。中國所以不受干擾地享受着自我禮貌的發展,但也圈住了中華民族的思想和認知。清朝甚至“閉關鎖國”,不接納外來的先進的事物,卻固守着迂腐的觀念。封閉是可怕的,他盤踞在統治者的心裏,落後的只會更加落後。

那麼,中國人想過要改嗎是的,以往的洋務運動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北洋水師的成立是標誌性的成功。而清朝晚期早已劣跡斑斑,那時的中國早就雜草叢生。科學技術的更新只是件華麗的衣裳,而中國的制度不改,又怎樣面向世界官僚腐敗的現象不杜絕,又怎樣迎接外來侵略者的挑戰慈禧愚昧至極,挪用海軍軍費只爲建自我的頤和園,安享晚年和大清王朝的滅亡相比,究竟哪個更重要北洋海軍戰敗,天降大雪,頤和園裏的那艘石頭做的精緻的船真是個極大的諷刺。

海上的戰爭是一扇門,敗了,就推開了中國受外來侵略者的凌辱,關上了統治者做的關於天朝的夢。

中國的夢早該醒了。敲碎夢境的,是日本這個極富野心的民族,他們用接近殘忍的方式獲得想要的一切。如今我們譴責日本人的罪行,同時也悔恨當時中國的落後。歷史證明,落後,是要捱打的!

釣魚島問題曾一度被擱置,此刻卻被日本再度拋出。無論這是國家利益的搶奪,中日友好局面的破壞,還是醜陋的黨派政治鬥爭,甲午海戰中日本竊據的釣魚島,21世紀的中國絕對不會有半步退讓!

中國的和平發展,是全世界人民有目共睹的。中國的崛起,是龐大的經濟增長數字,是中國能夠與世界首腦平起平坐,是美國在稱霸道路上意識到了“中國威脅”。

如果說以往的中國不夠強大,對抗外來侵略時失敗了,而此刻日本再次顯現出這種佔有的野心的時候,中國用最堅決的語氣說不!因爲我們有實力應對肆意的侵犯,也絲毫不畏懼!

甲午中日戰爭觀後感 篇十三

電影觀後,甲午戰爭給我帶來的不再僅僅是銘心的國恥,清政府的腐敗,將士的英勇和悲壯這些蓋棺的定論。更多的而是反思發生這一切的爲什麼,更多的是在百年後的今日越來越熱的釣魚島爭奪背景下,假如中日再有一次海戰,中國能取勝嗎?

正如電影臺詞所講:一場大海戰能夠決定兩個國家的命運。一場甲午海戰,日本傾全國之力,上下一心,獲得了日本三年國民生產總值加上臺灣澎湖列島,清朝附屬國朝鮮爲代價的戰爭紅利。而中國在輸了西洋之後再輸東洋,在當時敗給西洋尚可理解,居然還輸給洋務運動比中國還晚的東瀛倭國,中國舉國上下的民族自信心蕩然無存,也成爲日後五十年中日本全面超越並逐步蠶食中國轉折點。其實又何止五十年,至今近一百二十年間,中國從未超越日本。

我們常說堂堂中華,領先世界數千年,我們更多比較的是禮貌,經濟,科技這些指標性的東西,而忽略了由於中國特殊的地緣使其遠離其他禮貌的衝突。其實從先秦開始一向到近代,中國的歷史能夠濃縮爲一部被遊牧民族侵略的歷史。整整數千年間,禮貌領先世界,卻一向被侵略,這不能不說可悲。假如侵略的不是遊牧民族,假如中國地處地中海的中亞地區,應對同樣輝煌的古希臘古羅馬禮貌的軍事侵略,中國還會存在至今嗎?我覺得不會。

大航海時代之後,地球變得越來越小,禮貌之間的碰撞變得越來越頻繁。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早以不再被地理所保護,近代的侵略幾乎都來自海上。正如嚴復的《天演論》所講:競爭之後適者生存,民族同樣如此。在充滿奴性和自我貶低的當下中國,保全自有禮貌變得如此艱難,又何來發揚中華禮貌,並將中華禮貌推向世界與西方禮貌一爭高下的雄心呢?古人即使戰敗,尚且擁有對自有禮貌的無限自豪。晚清政府雖無能,雖昏庸,但仍視西方爲蠻夷未開化之邦。雖自欺欺人,但尚存那一份骨氣。而今人連那僅存的骨氣都沒有,豈敢奢望在戰爭中有獲勝的自信呢?

中華禮貌又究竟是什麼禮貌,大部分人會說就是儒家的禮貌。當下有少部分人已經反思在西方禮貌全球化的今日如何保護中華禮貌,他們簡單的覺得讀讀《論語》,包包水餃,聽聽京劇就是了。我是儒家思想的堅定支持者,但我一向認爲儒家思想在對內的國民教育上是必須的,教導人民禮義仁智信。但在國與國的競爭上絕對不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非要等到別人開了第一槍,然後再振振有詞的說:是你先打我的,所以我此刻還擊就是代表正義。競爭也好,戰爭也罷,從來都不是道義取勝,而是實力加計謀。世界本無秩序,強權才能建立秩序維護秩序。縱觀整個中國史,漢族政權裏除了秦漢隋唐明其他都是被動挨打,或者說也僅有上述朝代的部分帝王執政纔不是被動挨打,同樣奠定當今中國版圖最大貢獻的四個朝代,漢唐元清,有兩個是漢族政權。無論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明太祖,沒有一個是惟儒學論者,他們有基本的共同點:崇尚主動進攻,依靠武力解決爭端。我也不是惟武論者,太古老的中國輝煌歷史不爲人所熟悉,近三百年來的中國落後史總不該忘記吧!東西方列強:英法俄日美,又有哪一個是不用拳頭而獲得統治世界或者地區的權力呢?沒有強權的內斂絕對是弱者的自我安慰,我們習慣地把侵略方稱爲非正義的,是註定要失敗的

,殊不明白每次戰勝侵略方的不是抽象的正義,而是比侵略方更強大的實實在在的力量。德國納粹是被蘇英美聯合打敗的,日本不是被中國人趕出去的,而是美國人在太平洋和日本本土結結實實給了重擊。大國不是靠嘴巴來立威的,日本被美國蘇聯打敗,而日本人最尊敬的是美國人,最看不起的卻是中國人。美國人在朝鮮戰爭被中國人打平,到了越戰,中國一句如果美國越過北緯十七度線中國就參戰,硬是讓美國人直到撤軍都沒敢越過十七度線。這就是國與國競爭最基本的事實,你強大,別人才尊重你的所說,而強大最直接最根本的體現就是該出手的時候敢不敢出手。

東有中日釣魚島,中韓蘇岩礁,南有中越菲馬諸國的南沙爭端,雖然這些國家挾美自重,真欺負到中國頭上了,中國敢出手嗎?彼得大帝說的好,一個君主僅有陸軍,只是有一隻手,同時有陸軍和海軍纔有雙手。今日中國不僅僅要有陸軍,空軍,海軍,還要有天軍,中國的未來在深藍,海之深藍,天之深藍,僅有這樣才能禦敵與國門之外,戰場設在別人家門口,才能未戰而先勝。戰爭不是一個單一的事務,關係到政治,經濟,技術,民心和國民素質。我不奢望人人都是鄧世昌,林泰曾,但願舉國體制完善,一旦需要運行,這部龐大機器能低故障順利運轉,使前方英勇的將士死得其所。五百年前的鄭和空有一支無敵艦隊,五百年後留給世界的只是中國人的自我意婬,歷史的機遇如同大海戰一樣,抓住了就能決定一個國家數百年的命運。失去了,或許意味着下一輪的被動挨打。沒有國家一向處於發展的巔峯期,在國力上升的時候需要適時的擴張,爲日後的衰退謀得緩衝的空間,而不至於傷筋動骨。今日英國法國比較十九世紀都衰敗了,然而今日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仍有他們的附屬國,仍有駐軍,仍有商貿航線必須的補給點。中國的經濟早已經超過英法,可又有哪個國家認爲中國真正強於英法呢?

甲午硝煙已散,可是甲午海戰壓在中國人頭上的陰雲至今未散。中國該爲自我的真正崛起而準備另一場大海戰了,用另一場大海戰去洗刷一百六十年來來自海上的種種恥辱。戰爭中從來沒有道義,僅有勝負,因爲如果存在道義就不會爆發戰爭。我們不好戰,但要清楚認識到沒有戰爭就不會有國家民族的發展。陌刀爲節,玄甲爲裳,丈夫蓄志,女兒英儻,馬蹄踏處,即爲大唐。

甲午中日戰爭觀後感 篇十四

今日,歷史課上放映的《甲午大海戰》讓我深有感觸。在深深仰慕鄧世昌、丁汝昌這幾位民族英雄的同時,更引起我深深思索的是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裝備世界領先,官兵英勇無畏,這樣一支艦隊爲何在頃刻間就灰飛煙滅當我看到北洋艦隊一次次申請購買彈藥均被清王朝拒絕時,當我看到國將亡,而掌國之人卻仍過着自我的白日夢時,似乎明白了答案:政府腐敗,危機意識不足,統治者的求和心態都註定了這個杯具的發生。是的,落後就要捱打。

生在新時代是莫大的幸運,我們最終能夠挺起腰板捍衛自我的尊嚴。我們熱愛和平,但我們也不畏懼戰爭,如果必須經過戰爭獲得和平和尊嚴,新時代的我們也一樣會像先烈一樣用生命保衛我們的祖國和人民。

甲午中日戰爭觀後感 篇十五

看到這電影雖然是在講述一百年前的事情,可是感覺對我們此刻的教育意義更深,更像是一面鏡子在照耀着我們此刻人。我就想了我們當時所購買的艦船不比日本的差,我們當時的人員素質也不比日本的差,可是我們敗了。敗在自我人手中,中日甲午戰爭與其說是中國人和日本人打仗,還不如說是中國人和中國人打仗,隱藏的戰爭,購買軍火這種事情都能夠吃回扣,做交易,那我們什麼不能?中日未開戰勝負已經分出來了,我們不是敗在堅船利炮上我們是敗在自我的體制上,敗在自我人挖好的陷阱之中。電影中說每次海戰都能決定兩個國家的命運,這句話振聾發聵。不只是在電影中,在現實中也是一樣的。想想歷史吧,英國打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稱霸全球,一戰中英德海上大戰決定了德國的命運,二戰中日本美國太平洋戰爭決定了日本命運,而1894-1895年的中日戰爭決定了中國命運,誰失敗誰的命運就悲慘,所以海戰真的敗不起。一個民族要想贏得世界的尊重,要想真正的揚眉吐氣,成爲大國,海洋便是他們廣闊的空間,誰在海洋上說話算數誰就能真正的站起來。

每當談論起中國近代史人們總是唉聲嘆氣,覺得整個近代史是恥辱史。不錯確實是恥辱史,鴉片戰爭讓西方列強轟開了中國的大門,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洗劫了圓明園,俄國趁機蠶食了北方領土,甲午戰爭讓日本人割去了臺灣澎湖。這一切的一切不能不讓人感到氣憤和窩囊,國家貧弱百姓遭殃,誰看這段歷史時候都會捶胸頓足。近期看到了1894甲午中日戰爭的電影畫面,感覺有些事情真的再現了當時之情景。把這電影給同事傳過去的時候,同事來了句談到近代真不想看這段歷史,看了就生氣。我告訴他雖然這樣卻是最有教育意義的電影,讓一個民族別忘了以往的恥辱,讓一個民族別忘記了自我恥辱的時候有自我的民族英雄,別忘記了民族的災難。

我們這個民族是個複合民族,是個融合民族,但我們民族從來都不缺少有骨氣者,可是也不缺少沒骨氣着。看到清末洋務運動所購買的鐵甲艦想到我們此刻自我造的鐵甲艦船。不勝的感嘆,一方面想我們此刻是不是部隊上的那幫將領們是不是也有像電影裏那樣的,剋扣軍餉,中飽私囊者。是不是有置民族大義於不顧的腐敗軍官,是不是所購買的武器彈藥有不合格的隱匿起來的,是不是有坐享和平的將領?覺得此刻沒事不購置軍備的呢?看到甲午戰爭中中方使用的炮彈,魚雷,穿甲彈,以及各式的炮彈,皆不一樣程度的造假,想到我們此刻的軍營中是否也存在此類狀況呢?這麼大的國家這種事情真的不能夠預料,但願此刻沒有這個事情,當然這只是我一廂情願的去想象我們此刻的軍營都是良好的。

話分兩頭,一個只明白和平發展的國家是一個沒有未來的國家,因爲不思進取,一個政權要想穩穩的做好事情,對得起人民,除了委曲求全還有一種守國土的方法叫以攻代守。普京說俄羅斯沒有一寸多於的土地,難道中國的土地就有剩餘的麼?無論是將來怎樣樣海軍要有一種精神,那就是鄧世昌精神,這樣的將領雖然是封建時代的人。可是他的精神會一向激勵着每一箇中國人,愛國的最高境界就是他這種,愛國不分是哪個黨派,哪個朝廷。愛國就要像鄧世昌那樣,爲民族大義而獻身。這是一種怎樣樣的精神境界啊,這是一種民族氣節,他們的精神纔是中華的脊樑,彪炳千古。而他們的遭遇也值得我們深深的反思我們此刻的政府,此刻的軍隊。以史爲鑑,才能真正的懂得什麼是民族的脊樑,什麼是愛國。其實批判也是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