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典禮晚會大學生觀後感多篇

觀後感1.43W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典禮晚會大學生觀後感多篇

學生1921觀後感1100字 篇一

鑼鼓喧天,普天同慶。中華兒女們正紛紛歡呼慶賀我們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建立100週年之時,《1921》這部電影以時代“橫截面”視角切入,講述了100年前的現在,那羣來自五湖四海的平均28歲的青年志士們,迎難而上,齊聚上海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努力追尋新道路的故事。

用故事感染觀衆,催人淚下。

不同於同類型主題的主旋律電影,《1921》沒有把偉人演繹成飄在天上的神話,而是讓觀衆看到了一羣接地氣的先輩們。影片既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成長故事,又講述了那羣青年們成長的故事。

片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女性人物便是主角王會悟了。在王會悟身上,我感受到了強大的“她力量”。從一個年輕老實不會說謊的她,到一個面不改色心不跳地“欺騙”博文女校校長的她,再到在車站有序地安排代表們祕密轉移到嘉興南湖的她,我看到了一個關於成長的故事。

貫穿整部影片的兩條情感線便是李達與王會悟、毛澤東與楊開慧這兩對革命夫妻的甜蜜之戀了。不同於其他主旋律電影在表現領袖們的愛情故事的時候往往是點到爲止,《1921》大膽的展現了“一大”代表們的美好愛情,具有突破性意義。難忘李達與王會悟兩人新婚燕爾的甜蜜,難忘毛澤東與楊開慧兩人依依不捨的告別……正如毛澤東所作:“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旅。”我們在片中既能看到革命志士爲革命事業的義無反顧,也能看到纏綿溫婉的兒女之情——一個關於愛情的故事。

於無聲處打動人,餘味深長。

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黨史上有“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的佳話,分別指的是長期居住在上海的陳獨秀和在北京工作的李大釗二人。《1921》監製、導演黃建新在接受專訪時說道:“片中陳獨秀和李大釗的扮演者分別是陳坤和李晨,這兩位演員的出生地和姓氏恰好與‘南陳’‘北李’對應。”或許,影片多用青年演員演繹人物形象便是一種青春化的表達,以一種大膽新穎的方式,不僅將歷史展現給了觀衆,更是把先驅們的信念和力量傳遞給了所有觀影者。

電影中有段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情節——在上海街頭,在法租界,毛澤東遇到了一羣法國人,他們拿着鮮花和氣球,唱着國歌,在慶祝法國國慶。毛澤東隨着人潮前進,卻被攔在了法租公館的鐵門外。他錯愕、憤懣,轉頭便奔跑在租界的街頭上。一路上,霓虹閃現,煙花綻放,不言不語,回憶閃現,打動人心,給觀衆留下無盡的思考空間……“毛澤東身上蘊藏的力量是決定中國未來的,所以我們就開始展現他的內心。”黃建新解釋設計這段劇情的初衷說。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作爲一名普通大學生,我們不應止於觀影后一時的熱血沸騰,拒絕“三分鐘熱度”,要把在影片中接收到的獨特情懷在實際行動中加以施展,以夢爲帆,以奮鬥爲槳,堅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1921觀後感800字大學生 篇二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回想起來,在建黨100週年之際,我曾有幸走進電影院,觀看了《1921》這部電影,瞭解了一段故事,訴說了一段歷史。

黨的100年征程是一部奮鬥史,作爲一箇中國人,誰都不會不知道我們黨成立在一個血雨腥風的年代,但在沒有走進電影院之前我卻很難想象,在浙江嘉興南湖召開的中共一大付出了多少努力,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有多麼艱難。就是這樣一個成立初期只有一二十人的中共真正攜起了廣大工農和正義之士的手,以堅韌的品質頂住了國內外的各種壓力和壓迫,撐起了新中國的一片碧海藍天。在這種歷史背景的教育之下,更加培養了新中國人民的團結協作,奮發圖強的精神。在日常工作當中,車間各班組及行政管理人員相互配合,團結一心。生產當中注重產品質量及一次性合格率,管理當中不斷規範車間人員的操作,爲員工解決實際問題提升員工的生產積極性和舒適性。在產品質量合格的條件下尋求最節能,省工,舒適的安全生產條件是我們固體車間現在及以後不斷精進的任務。

於我而言,在觀看這場電影的時候,最打動我的是李達等人爲中國共產黨成立所做準備工作時的熱情,爲弘揚馬克思主義精神不計較個人得失的品格。在7月1日觀影時我剛剛離開學校,沒有正式參加工作,心中滿懷將要參加工作的喜悅和忐忑。懷疑自己的能力,擔心是不是能夠快速轉變定位融入工作當中去。現在經過了三個月的工作後,我幸運地發現,我所處的公司是一家極具發展前景的公司,我所處的部門同事都非常友善,領導和導師於我亦師亦友,工作初喜悅和忐忑的心理逐漸消散,所迎來的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對待工作時不變的熱情。

在經濟迅速繁榮的今天,我們始終不能忘記祖國成立的破敗荒涼。在車間連續機械作業的今天,我們始終不能忘記品質把控和安全生產。電影《長津湖》中有句臺詞說到,一個蛋從外面被敲開註定只能被吃掉,如果從裏面敲開說不定是隻鷹呢。在未來希望我能有更大的能力,與公司戮勠力同心,砥礪前行,開創嶄新的未來。最後祝願祖國國泰民安,繁榮昌盛。

大學生1921觀後感1000字 篇三

13位來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齡僅28歲的熱血青年,從民族危亡的困境出發,將青春理想化作救國救民、尋求真理的信念,在風雨如磐的日子中擔起了救亡圖存重任,幹了一件開天闢地的大事變。聚焦中共一大代表創建中國共產黨的重大歷史,電影《1921》上映以來,以信仰的力量、青春的熱情引發觀衆的觀影熱潮,贏得一片喝彩,始終佔據單日票房榜首。

爲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或身着馬褂長衫,或身着學生制服,或西裝筆挺,但同樣心中有信仰眼裏有光芒,這羣“一大代表”在中華民族內憂外患、災難深重至暗時刻,不顧自身的兇險,突破國際各股複雜勢力的監控和追蹤,一往無前投身革命。穿透銀幕,堅定地信仰如黃鐘大呂,響徹百年的歷史時空,與百年後的觀衆產生了共鳴:“他們是一羣和我們一樣的年輕人,在最有活力的年齡,不懼艱險,勇往直前,矢志追求理想。這是思想的力量、組織的力量,更是信仰的力量。”有青年觀衆如此感慨。

青年向上,國家向前。100年前,一羣新青年高舉馬克思主義思想火炬,求索救國救民的新路,爲國家、爲民族前赴後繼。年僅26歲,受盡酷刑、從容赴死的陳喬年;趙一曼犧牲時是31歲,陳樹湘犧牲時是29歲……一百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旗幟下,一代代中國青年滿懷對祖國和人民的赤子之心,接續奮鬥、砥礪前行,譜寫了一曲又一曲壯麗的綠色作文網青春之歌。

時代在變,青春責任不變。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場上,年輕的醫務人員寫下“不計報酬、不畏生死、隨叫隨到”的請戰書;扶貧攻堅的戰場上,年輕的脫貧幹部以熱血赴使命、以行動踐諾言,哪裏有需要,就戰鬥在哪裏;祖國的邊防線上,年輕的戍邊英雄胸懷“清澈的愛,只爲中國”,誓死守衛着腳下的每一寸土地……無數青年高揚“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的堅定信念,把小我融入大我,勇立潮頭、奮勇搏擊,用事實表明“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是好樣的,是堪當大任的!”

錚錚鐵骨正青春。電影《1921》用一羣青年心懷救國理想,把青春的豪情壯志投入到馬克思主義傳播和中國共產黨建立,懷抱誓死推翻舊世界、建立新中國篤定信念,流血犧牲,讓我們切身體會到今天的來之不易。今天,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廣大青年要愛國愛民,從黨史學習中激發信仰、獲得啓發、汲取力量,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請黨放心,強國有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大會上,青少年方隊響亮的青春誓言在國人心中久久迴盪,傳承歷史,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爲己任,新時代的中國青年一定能堅守理想、煥發朝氣,做有信仰的奮鬥者,讓青春在爲祖國、爲民族、爲人民、爲人類的不懈奮鬥中綻放絢麗之花。

《白鹿原》900字讀後感 篇四

用了十幾天的時間讀完了這本小說,有滿足感,也有厚重歷史感和震撼真實感,再現了當年一段真實的歷史!也理解了巴爾扎克說的一句話:“小說是一個民族的祕史”……

《白鹿原》這部小說,看似描寫白鹿原上,白家、鹿家上演的三代人之間的恩怨之爭,其實我看到最多的卻是歷史,人是歷史的組成部分,不可能超越歷史環境,其實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人物的命運似乎已經確定好了,只是微調,像由一隻看不見的手控制着,每個人只是扮演不同的角色而已,你所有的努力和抗爭,最多是可以換換角色罷了。

兩個家族,兩種理念,無所謂對錯、無所謂好壞,過程蕩氣迴腸,結果輕描淡寫,以致可以忽略結果,是名譽的爭鬥,是權力的爭鬥,最後的結果都不重要,都轉化爲一種精神較量,無論輸贏,我們書寫完歷史,又都悄悄的離開歷史。

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努力,一個家族的成長離不開精神,一個時代的成長離不開環境;社會賦予了你成長的空間,你可以無限的接近,卻無法超越,一旦你想超越,等待你的肯定是災難,在大環境面前,一個人顯得太渺小了,任何藐視環境的人,最後一定是犧牲者,勿容置疑。

太超前,屬於探路的先驅,太落後,屬於障礙的平庸人,只要你出生在一個環境,你就是確定好的,是時代選擇了你,不要試圖去改變整個時代,相信你一個人是無力迴天的,但是你可以引發更多人去努力,歷史總是向前走的,就像車輪,一旦開始前進,任何力量都不可能讓他停下來,只會加速或者延緩某一個時刻的到來。正如孫中山先生所說:“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白家、鹿家的歷史其實就是當時年代最好的代表,透過兩家的起起伏伏,也可以看出當時年代的起起伏伏,歷史不能一帆風順的進行,也不可能永遠的倒退,也不可能超越任何一代人,都是一代一代的發展,早晚有一天會交如你的手中,千萬不要辜負了這個時代賦予你的任務,賦予你難得的機會,大好時光,好好的幹一場。

遵守承諾,問心無愧,頂天立地的是白嘉軒;

忍辱負重,有仇必報,好色貪權的是鹿子霖;

敢於反抗,敢說敢闖,大徹大悟的是黑娃;

追求理想,反抗社會,敢於捨棄的是鹿兆鵬;

自我放棄,追求自足,時代悲情的是田小娥;

智慧正直,受人敬仰,一生楷模的是朱先生;

遵守父命,勤懇肯幹,守家護業的是白孝武

心狠手辣,見風使舵,內心陰險的是白孝文

人物鮮活,真實,這是一部因爲電影而火的一部矛盾文學獎作品,值得一讀。

尊重這段歷史!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典禮晚會大學生觀後感 篇五

又是一年“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春天,《感動中國》伴着第一縷春風暖意,如期而至。

勇鬥歹徒的退伍軍人,傷情牽動國人心的排雷戰士,分毫積攢千萬捐贈的老人,雪域郵路上的忠誠信使,在乍暖還寒的日子裏,帶來陣陣暖意,其中,最令我動容的,當屬守島衛國32年的王繼才夫婦。

四面環海,深海無際,海風肆虐,無盡的波濤將夫婦二人“困”在這座孤島上,便是整整32年。開山島坐落於黃海前哨,孤島荒涼,條件艱苦。生活供給依賴海運,因天氣影響時有斷糧,生存尚且艱難,當王繼才面臨着是否選擇守島時,他是如何“木訥”地接受了呢?我彷彿看見他整理好軍裝衣領,挺直後背,高昂頭顱,接過微薄的生活必需品,在親人們憂心忡忡的目送中登船,迎風,踏浪,遠去。

一個人在孤島,天爲廬地爲氈,側耳是呼嘯的海風,孤獨空寂。妻子見狀,放棄職位,與他一齊奔赴孤島。夫婦二人,便在此紮下了根。他是唯一的哨所所長,她是唯一的哨員。鑽坑道,察海情,辨船隻,記日誌,日子周而復始。春秋三十載,礁石會被侵蝕變樣,海風帶來兩鬃星星,年輕時挺直的脊樑,卻不因風塵黯朱顏改而彎曲,一如那棵挺立於礁岩崖壁的孤高的苦楝樹。他微眯雙眼,眺望遠方,挺立着姿態,堅定地守望着這一方國土。

捨己爲國,舍小家顧大家,是這樣厚重的家國情懷,是這種擔當民族大義的社會責任感支撐了王繼才夫婦離開家庭紮根於此。單調的生活,艱難多變的條件,離開子女的被迫無奈,每一樣,都在撕扯拽拉着他們的身體,他們的心,卻都沒能動搖那份守島衛國的赤子情深,王繼才堅守着他的哨崗,直到突發疾病離世的那一天。

王繼才,你知道嗎?你離世之後,有值班輪班的民兵來接替守島重任,你的妻子,王仕花,她選擇留下,她說她要繼承你的遺志,要一直守下去,有許多人,看到了你們堅守孤島的事蹟,爲之動容。我們都活在你、衆多的你、你們默默無聞的孤守與庇護之下,獲得安全感和幸福感。

濤折拍孤島岸,風頌赤子心。

國家疆域遼闊,多少民兵哨崗在駐守,身邊孤獨爲伴,心中卻裝載着萬千人民。無論是在往昔艱難歲月中,還是新時代的奮鬥時期裏,我們都需要這樣“家未立也要國先安”的守護者,他們往往是平凡的個人,但也是這個民族的英雄,這個民族永遠的脊樑。

不僅是閆肅,這世上還有許許多多無時無刻震撼我們心靈的人,再比如爲祖國科研事業不懈努力和奉獻的科學家屠呦呦;爲了資助貧困學生四處奔波籌款最終桃李滿天下的校長爸爸莫振高;爲了讓一千多個家庭團聚不惜三千多個日夜奔忙讓寶貝回家的秦豔友、張寶豔夫婦。這樣的人,還有很多很多。

大學生1921觀後感1000字 篇六

《1921》是一部於2021年7月21日上映,獻禮建黨一百週年的一部歷史劇情電影。該片講述了首批中國共產黨員們,在風雨如磐、祖國江山凋零的日子中擔起了救國圖存重任,並讓中國革命前途煥然一新的故事。

故事的背景設定在1921年的上海,彼時的上海租界林立,中外勢力魚龍混雜,局勢劍拔弩張。13位來自祖國五湖四海的有志之士,看清了社會局勢動盪、舊社會思想落後的現實,從民族危亡的困境出發,以先進思想文化作爲武器,將青春的理想化作救國救民、追求救國道路的信念。在此過程中,他們不斷突破國內和國際上各種錯綜複雜的勢力的阻礙和追蹤,在上海共聚,準備舉行一次莊重的會議。於是,在陳獨秀、李大釗的領導和推進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開。而這次會議,宣告了這個將在未來改變億萬國民前途及命運的政黨的成立。自此,中國的革命歷史也進入了新篇章。

令觀衆感到煥然一新的是,《1921》並不拘泥於單一的歷史事件,而是以多線性敘事爲主分出了三條敘事主線,從而使影片在整體上達到獨立故事和敘事主線的有效統一。三條故事線中,一條描繪了國際代表馬林和尼科爾斯基突破國際反共勢力的重重阻礙來到中國上海的艱險旅途;另一條是日本特高課對在上海有志加入中國共產黨人士的嚴密監視,並且計劃破壞一大會議,該支線的敘述給影片增添了諜戰元素,爲故事整體增添了不確定因素;而故事主線則是來自五湖四海的代表齊聚“一大”。

該片打破了以往歷史影片以單一時間線敘事,記錄主要人物行爲動態的傳統,採用羣像敘事,讓觀衆不僅看見了陳獨秀、李大釗這樣的早期中國共產黨領袖不懼個人生死、只爲民族謀復興的大革命家精神,也看見了像李達等人這樣堅定不屈的革命追隨者的堅毅果敢以及劉仁靜、毛澤東等青年學生對於推翻舊社會、打倒帝國主義勢力的決心。

導演黃建新和鄭大聖希望通過這部創新性的獻禮影片,讓更多年輕人瞭解中國近代歷史,激勵他們學習和繼承百年前革命者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擔當以及就國家以及人民於水火的理想信念。

觀賞完這部影片,我們也能感受到百年前革命者們“沒有火種就成爲火種,沒有組織就建立組織”的歷史決心,更讓我們明白不論何時何地,只要願意爲國家存亡和民族復興而犧牲奉獻的人,都可以成爲歷史中璀璨的星,而新中國的輝煌歷史與民族復興大業,也將由這璀璨的“羣星”來傳承。所謂聚沙成塔,在歷史的長河中,人民羣衆永遠是歷史的創造者,而中國共產黨也必將引領新時代中國歷史的潮流,擔當起歷史使命,實現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爲中國人民謀幸福,爲中華民族謀復興。

《白鹿原》1100字讀後感 篇七

讀完白鹿原已經是上個月的事了,心想着要寫一篇感想,卻拖拖拉拉了這麼久。能讓我在閱讀中思考的書,我認爲便是一本不錯的書。白鹿原就是這麼一本書。

那天在談論到這本書,朋友說,陳忠實就是一個農民,他講故事也跳不出他農民思維的框架,儘管他在竭盡全力書寫一部史詩。那麼,有哪一部書纔是中文書中的史詩呢?朋友推薦了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這個我還真沒看過,有時間得拜讀下。

而《白鹿原》,朋友給出的評價是,敘事有些心有餘而力不足,書寫一個家族的歷史時,在遇到瓶頸的時候便藉助魔幻現實主義的寫法來彌補。確實,書在一開始便有幾分民間神怪傳說的意味,而寫着寫着便逐漸回覆到真實生活,而當寫到田小娥死後的種種怪異又開始運用這些神鬼的意象。常有人講《白鹿原》與《百年孤獨》相比,頗有幾分嫌棄前者“畫虎不成反類犬”的譏諷。但《白鹿原》成爲近代一部頗具名氣的小說也不是沒有原因,其中,必定是因爲它寫出了多數人心中的歷史。或許,這也是作者心中的歷史,真實的故事,不僅僅是那些發生過的人和事,還有飄蕩在這片土地上的那些傳說,已經與土地融爲一體。在那片廣袤的土地上,任由時間的沖刷,任由無知的人們廝殺,最終物與事皆面目全非,只有那片土地依舊在。

也有人說,這部書的成功之處,在於每個人都可在其中尋到自己的立場。的確,這本書並沒有對近代中國政治的各個派別做喜惡分明的描寫,若非要說,也許就是對儒家學說的尊崇,但更像是一種對民間智慧的崇敬。白嘉軒就是這片土地的化身,那些關於他的傳說,還有他的堅毅樸實又有狡詐,都是這片土地的具象。當朝代更迭,白嘉軒就算被打彎了腰,但依然守候在家園,守衛着他終身爲之操勞的土地,還有他樸素的信仰。

聯想起最近看的書,一個村莊裏的中國。這也是因爲看了白鹿原,心裏生出想了解土地與農民的想法之後去看的書。讓土地貧瘠的或許不再是四季變幻,而是人爲的強行改造。這片土地上沒有那位腰挺得特別直的白嘉軒,時代任意地改變着村莊的面貌,再多的愛與思念也改變不了它日益衰弱的事實。土地,它再被賦予多少擬人的神聖意味,他也沒有人的意志。而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再卑微再愚昧,事實上也仍是土地命運的主宰者(不只是那些受苦的耕田的人們,還有那些統治他們的人)。主宰者是願意相信這片土地的永恆,願意守護着,還是在命運的變遷中背棄使命,只求一個生存。

從書中跳出來時,想了很多東西。當回到書中,又想起一開始討論的“農民思維”問題。這並沒有錯,但一個人的思維維度,就決定了書的高度。但我們並沒有比作者高明多少,所以我在這書中找到了我可以思考良久的觀點。又想,是土地山川值得敬畏,還是人值得敬畏?假若相信前者,我們的思考便有了底線,假若相信後者,我們便有了改變一切的勇氣。只選其一的話,或許,只有時間才能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