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志先進事蹟的心得體會多篇

志先進事蹟的心得體會多篇

志先進事蹟的心得體會篇1

爲了深入推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學習,保山市永昌國小積極響應上級部門的號召,11月1日下午,學校黨支部組織全體教職工在五樓報告廳集中學習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蹟,學習她愛崗敬業、履職盡責、爲人師表、像紅燭一樣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奉獻精神。

初心不改、使命不棄。張桂梅同志用自己的一片真情點燃了無數貧困家庭的希望,用自己的赤誠愛心托起了無數困難學子的人生夢想,用自己真情摯愛,詮釋了什麼是大愛無疆、大愛無私、大愛無聲。她以勇者無畏、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精神,續寫着一個優秀共產黨員的人生追求和信仰。在張桂梅同志身上,充分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體現了張桂梅同志對黨和人民的無比熱愛和無限忠誠,充分體現了一切爲了羣衆、一切爲了人民的爲民情懷和堅定信仰。其事蹟陶冶了我們的情操,淨化了我們的心靈,深化了我們的情感,真可謂感人肺腑、振人心魄、令人肅然起敬。

黨支部書記、校長輝春梅同志要求,全校教職員要認真向張桂梅同志學習。學習她恪盡職守、愛崗敬業、心繫羣衆的高尚品德;學習她注重學習、求真務實、真抓實幹的工作態度;學習她厲行節約、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優良作風;學習她淡泊名利、牢記宗旨、忠誠於黨的優秀品質;學習她敢闖敢幹、敢爲人先、敢於擔當的開拓精神;學習她堅定信念、執着堅定、無怨無悔的人生追求。

在當前開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要把向張桂梅同志學習作爲重要載體,全體教職工廣泛深入學、聯繫實際學、結合工作學。讓每個黨員清楚知道作爲一名普通基層黨員,應加強黨性修養和黨性鍛鍊,守初心、擔使命,堅定理想信念,立足崗位,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刻苦鑽研、勇於創新,在工作點滴中提升自我、服務人民、實現價值,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事蹟。要把張桂梅同志作爲一面鏡子,認真開展自我剖析,及時整改落實,真正心繫學生,努力成爲一名新時代“四有”好教師。

家訪中,車子到不了,便步行;步行走不穩,爬也要爬到。每次家訪回來,張桂梅都要重病一次。對於62歲、身體長期有病的張桂梅來說,這無疑是一次次的“長征”。

志先進事蹟的心得體會篇2

這位老百姓口中的“阿美書記”,紮根基層、腳踩大地,任勞任怨、苦幹實幹,以生命踐行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忠誠擔當,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什麼是黨的好乾部、村民的好女兒、人民的好公僕。廣大黨員幹部要汲取楷模力量,強化宗旨意識,涵養爲民情懷,在爲民造福中實現黨員的價值。

美在“初心如磐”,始終心裏裝着羣衆。孫麗美同志17年如一日紮根基層一線,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贏得羣衆的擁護和支持,被當地羣衆親切地稱爲“阿美書記”。爲了方便羣衆辦事,她爭取資金在村委樓設立便民服務窗口,並將自己的辦公室搬到了窗口第一個位置。爲了配合村民農活時間,她每天早上六點多騎着小電驢出門,提前一個鐘頭到達村委會大樓。風雨無阻,日日如此,真正做到了想羣衆之所想,急羣衆之所急。作爲基層黨員幹部,應當以“阿美書記”爲標杆,不忘初心使命,默默紮根基層,厚植爲民情懷,始終將百姓疾苦放心頭、繫心間,做百姓真正的守護者。

美在“實幹擔當”,始終爲羣衆辦實事。村民長期受貧困問題困擾,她挨家挨戶走訪,多方爭取幫助幫扶。村內垃圾遍地、房屋破舊,她帶領村兩委幹部實施環境整治工程。村民種的菜銷路不暢,她發動黨員和羣衆合力建冷庫、辦合作社。“阿美書記”的身影始終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一線,她帶領全村發展集體經濟,建設美麗鄉村,用真心真情贏得羣衆的擁護支持,將“美”永遠留在了羣衆的心間。廣大基層黨員幹部,要學習“阿美書記”敢擔當、勇作爲的工作作風,在着力解開“硬骨頭”問題上下功夫,聚焦解決羣衆急難愁盼問題,做到心繫羣衆、情繫羣衆,以實際行動不斷提高人民羣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美在“無私忘我”,始終衝鋒在第一線。“不要拉我,等下連你都被拽下去”,直到生命最後一刻,她想的仍然是維護別人的安全。颱風“盧碧”來勢洶洶,她衝鋒在前,幫助村寨疏通涵洞。新冠疫情突如其來,她第一時間返崗站哨,堅守疫情防控第一線。山林大火火勢兇猛,她衝在前頭,奮力撲火救援。“阿美書記”在人民需要的時刻,始終挺身而出、奮戰一線,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的使命擔當。基層黨員幹部要以孫麗美同志爲榜樣,厚植無私忘我的爲民情懷,在急難險重時挺身而出,時刻牢記“爲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當好人民羣衆的“知心人、貼心人、領路人”。

“阿美書記”不忘初心、勇擔使命、奮發有爲,濃墨重彩地書寫了“美”麗的一生。讓我們向“阿美書記”看齊,賡續“時代楷模”精神,在基層的大熔爐裏綻放光彩!

志先進事蹟的心得體會篇3

近日,一篇關於“一名組織部長的生命答卷——追記青海省委組織部原副部長朱治國”文章引發關注,朱治國同志作爲邊遠地區的一名幹部,從戈壁鄉鎮工作到用雙腳走遍全省362個鄉鎮,朱治國同志克服種種困難,認真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他用 自己的行動去書寫無悔的青春讚歌。

21歲的朱治國,沒有留戀城市,服從組織分配,到距離西寧市800公里以外的戈壁鄉鎮工作,43歲的朱治國,把根深深扎入基層,足跡遍佈青海各地。在22年的工作生涯中他毫無怨言,始終保持敢闖敢拼的工作態度,銳意進取的精神狀態,立志走完青海所有的村莊,真正做到了一名“心中有政治,眼中有方向,腳上有泥土,手上有方法,頭上有紅線,肩上有使命”的優秀組工幹部。

朱治國常說,做黨的幹部,從事組織工作,必須講黨性、講政治,懂規矩、講規矩,按規矩辦事;要毫不猶豫服從組織安排,盡心竭力完成組織交給的任務,不跟組織談條件、討價錢。他還說,“權力要用到老百姓身上!”,所以他連續30多天吃住在單位,忍受着超過4200米高海拔缺氧帶來的頭痛、失眠,每天馬不停蹄地調研、座談……他用生命詮釋了一名新時代黨員幹部、組工幹部的職責使命,始終同人民羣衆想在一起、幹在一處,深入基層爲羣衆辦好實事,少說“幹不了”,多想“怎麼幹”,想羣衆之所想、急羣衆之所急、解羣衆之所憂,扛起“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答好時代賦予的“組工答卷”。

朱治國在組織部門工作多年,手中的權力,一塵不染,從來沒有用公權爲家人親戚以及朋友們走過一次便利,他就是這樣嚴守着底線,用乾淨來詮釋一名黨員幹部的諾言。所謂乾淨就是,就是要不論從入黨,還是當一名幹部,在每一個環節,都要確保自己的思想是乾淨清澈的,堅決做到爲人民服務,堅決抵制各種歪風邪氣,不良思想。

朱治國的事蹟讓我們明白,只有做事實事求是、開拓創新,謙虛謹慎、艱苦奮鬥、嚴於律己才能把工作的落腳點和着力點放到辦實事、求實效上,做到善始善終、善做善成,不斷開闢事業發展新天地。

志先進事蹟的心得體會篇4

崔某某同志,全國著名痕跡檢驗專家,公安部特聘專家之一。1955年他從部隊被抽調到**_*,成爲了共和國第一代刑事技術警察,在這個崗位上,崔某某工作了整整52年,在52年的刑偵時間內,檢驗鑑定的痕跡物證超過了7000件,平均每3天鑑定一件罪案痕跡,無一錯案。

我加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這支對黨忠誠、服務人民的優秀隊伍,在莊嚴的警徽下宣誓,內心無比激動,告誡自己一定要時刻堅守對黨忠誠、服務人民、執法公正、紀律嚴明的總要求。

單位組織我們新警觀看了崔某某同志的先進事蹟,崔某某同志參加過抗美援朝,轉業參加公安工作,曾任**_*刑事技術處處長、刑事技術科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在2018年入選改革開放40週年政法系統新聞影響力人物,被評爲中國首席槍彈痕跡鑑定專家,可以說崔某某同志在我國新中國成立之七年級直堅守在公安系統第一戰線,默默無聞的爲新中國貢獻自己的力量。崔某某老前輩的先進事蹟報告對我感觸頗深,崔某某老前輩退而不休,每到重要案件只要崔某某老師參與案件必破,我爲我們有這樣的老前輩感到驕傲,同時也爲崔某某老師培養出優秀的後備人才感到自豪,崔某某老人家已經85歲高齡了,但老人家身先士卒,起到率先垂範的作用,爲我們樹立了好榜樣,我們要沿着崔某某老前輩的光輝足跡繼續前行。

我是一個從舊社會走過來的窮孩子,四歲爸爸沒了,六歲媽媽沒了,國小、中學唸書的經費,都是村政府助學金資助的,是黨養育和教育、培養了我。可以說,我的生命、我的一切都是黨給我的。我對黨,始終都懷着一種感恩、報恩的思想。

1949年,我15歲的時候,一位童年好友犧牲在戰場上,我卻依然一次次申請參軍、申請上戰場,終於在1951年光榮地成爲了一名中國人民志願軍。

自1949年申請參軍的一剎那,直到今天,我對黨組織的虔誠初心,從未改變。但是,從感恩、報恩思想,再到擁有堅定執着的理想信念,還是有一個過程的。

記得剛剛參加志願軍的時候,指導員送我兩本書,一本是方誌敏手抄本《可愛的中國》,另一本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那些書籍和那個時期軍隊裏爲有犧牲多壯志的特殊氛圍,給我留下了異常深刻的印象,那時我就告訴自己永遠聽黨的話、跟黨走——成熟的理想信念,成爲了我一生的精神支柱和工作動力。

1955年,我從部隊轉業到省公安廳後,有幸成爲咱們國家培養的第一代刑事技術人員,先後到公安部第一人民警察幹部學校、哈爾濱業餘職工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等地學習。實實在在地說,從做刑事技術開始到目前爲止,我從沒有一絲懈怠,也特別喜歡這項工作。每當出現場發現痕跡物證時,心裏就會特別高興,特別有成就感,所以白天干不完晚間也幹,什麼時候幹完什麼時候算。不知不覺當中,沒有了節假日概念與退休概念。

俗話說:飲水思源,我是一名從舊中國走過來的窮孩子,是黨解放了我,教育培養了我。可以說我的生命、我的知識都是黨給的,若不把本職工作做好,怎麼報答黨的恩情呢?所以,70年來一直伴隨着我、支撐着我的就是這種感恩、報恩的思想和永遠跟着黨走的信念,這也就是我的精神動力。有了這種動力,就能在後來自覺地抵制各種誘惑,始終保持平和的心態,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本職工作中。我的這種感受未必能代表我們這一代的所有人,但我想大多數人是懷着這樣的濃厚感情去爲黨、爲祖國、爲人民而努力工作的。

志先進事蹟的心得體會篇5

她,是一名敬業奉獻的人民教師,是一位心繫羣衆的教育扶貧工作者,更是一名信念堅定的共產黨員,她就是華坪女子高中校長張桂梅。原本擁有幸福家庭的她突遭命運的打擊,在失去相濡以沫多年的丈夫後,她用柔弱的雙肩扛起生活的重擔,此時,她面臨着工作崗位的抉擇,她沒有選擇到條件優越的學校任教,而是毅然隻身前往師資力量相對薄弱、條件艱苦的華坪縣投身教育扶貧。雖然疾病纏身,被病痛折磨的苦痛難言,她也沒有停下教書育人的腳步,憑藉着頑強的毅力,她忍着病痛一次次站在熱愛的講臺上。

一枚黨徽,她始終都把黨徽佩戴在身上,昂首挺胸的展現共產黨員的風采,哪裏有困難哪裏就有黨徽在閃爍。

一面旗幟,她埋頭苦幹、灑播大愛,是黨員幹部心中一面先鋒模範的旗幟,哪裏有艱苦哪裏就有旗幟在飄揚。

一個榜樣,她堅守共產黨人的“初心”,是各行各業奮鬥者爭相看齊的榜樣,哪裏挫折有哪裏就有榜樣的力量。

情繫學生,小喇叭聲音更響亮。平日裏,華坪女子高中校園內隨處可見張桂梅老師手持小喇叭督促學生跑步、早讀的身影,有了小喇叭的陪伴,學生心裏都很踏實。她始終把學生當做親人,當遇到學生生病,她帶着他們徹夜奔波到醫院,一直守護在學生身旁。她心裏始終記掛着羣衆,設身處地爲學生着想,用一次次感人的事蹟踐行着共產黨人的頑強拼搏。

三尺講臺折射溫暖,華坪女子高中建校初期,身爲校長的張桂梅遇到各類棘手的問題,籌集建校資金困難、教師隊伍人員流失,以及疾病的痛苦折磨,但是對教育扶貧的堅持和對講臺的熱愛支撐着她一步一步走下去,張桂梅同志的頑強拼搏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工作中,面對急難險重等困難時,部分人會出現躲避推脫、敷衍塞責的情況,這不利於任務的完成,我們要學習張桂梅同志精神,不僅要會“做事”,還要能“扛事”,面對“硬骨頭”,不繞彎、不敷衍,用理論完善決斷力,用實踐強化行動力,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

無私奉獻,一盞明燈照亮前方。張桂梅老師雖飽受病痛折磨,卻依然堅持爲教育事業奉獻所有的光和熱,她無私奉獻,爲校園建設拿出了所有的積蓄,她如細雨般潤物細無聲,不計功名,告誡學生要時刻銘記黨和國家的栽培,她用實際行動展現出一個優秀共產黨員的本色,是我們的指路明燈。

教學工作中,我們常常會因爲教學以外的任務而犧牲個人的時間,或由於一些特殊情況被學生家長誤解,此時,我們更要沉下心來做實事,不抱怨、不消極,學習張桂梅同志“舍小我、顧大家”的精神,用優秀共產黨員標準要求自己,做事不計回報,功成不必在我,把家長們的認可當做衡量自己工作成效的一把標尺,時刻謹記共產黨員的“初心”,在時代的新徵程中腳踏實地、奮勇向前,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輝煌!

志先進事蹟的心得體會篇6

她是雲南麗江華坪女子高中黨支部書記、校長,華坪縣兒童福利院院長張桂梅,曾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十佳師德標兵。20xx年10月,雲南省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領導小組發出通知,號召全省黨員向她學習。

張桂梅作爲千千萬萬基層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員,她始終把教書育人、立德樹人作爲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奮鬥目標。自1990年參加工作以來,她始終把教書育人作爲自己的人身追求,而且在工作的這三十年中也一直積極踐行這一人生追求。

作爲一名教師,她心繫困難羣衆,始終相信羣衆利益無小事,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投身教育扶貧行列,在她的努力下,華坪建成了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她堅持樹人先樹魂,把思想政治建設和理想信念教育作爲立校之本。她長期拖着病體,堅守工作崗位,以實際行動兌現了自己“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的諾言。她把自己的工資、獎金和社會各界捐助她治病的100多萬元全部投入教育事業自己卻甘守清貧。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張桂梅在教書育人的同時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家訪。張桂梅身體不好,但是她卻從來不讓學生家長來開家長會,自己拖着生病的身體進大山挨個對學生進行家訪。在遇到有輟學思想的學生時會不厭其煩苦口婆心的給學生和家長做工作,不讓一個同學掉隊。就是這樣的家訪,張桂梅堅持了十年,幫助很多想輟學的孩子又重新走進了學校,坐在了課堂上學習。

拜讀了張桂梅同志的先進事蹟和用生命點滴的人生故事,我深切的領會到一個智者和仁者所顯現出來的精神魅力。張桂梅不是製造出來的英雄,她是那樣樸實,那樣真實,也許她在悄悄的改寫着英雄的概念”張桂梅的精神,是一種時代的精神,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強烈的愛國主義追求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張桂梅的精神,又是一種平凡的精神,體現了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把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和回報,具體落實到自己的事業和學生上,在普通教學崗位上,恪盡職守、嘔心瀝血、淡泊名利、執着追求。我作爲教師中的一員,我要用心感受、用心學習張桂梅的精神,學業上不斷進步,修養上不斷完善,做學生熱愛、人民滿意的優秀教師,做無愧於時代的光榮教師。

志先進事蹟的心得體會篇7

2019年大年三十,面對着帕米爾高原上的漫天風雪,參加完升旗儀式的拉齊尼·巴依卡懷裏揣上饢、挎上包,和邊防軍人一道向大山深處走去。今年春節他又行進在祖國西北邊陲的護邊路上。

今年40歲的拉齊尼·巴依卡是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的一名護邊員。那裏位於帕米爾高原腹地,山區海拔高,終年積雪,環境非常惡劣。在大山深處分佈着很多通往邊境的山口,這些山口就是護邊巡邏的重點區域。

20世紀50年代初,解放軍要去邊關建立哨所,由於山路崎嶇複雜,拉齊尼·巴依卡的爺爺凱力迪別克·迪力達爾成爲當地第一位義務嚮導員,並主動和邊防軍人一起護邊。20世紀70年代開始,父親巴依卡·凱力迪別克繼續在紅其拉甫邊防連擔任護邊員,一干就是30多年。

從2005年接過父親的“接力棒”開始,拉齊尼·巴依卡便把護邊當作自己的終生事業,再也沒有離開過雪山。他說:“我們是不穿軍裝的邊防衛士,我們會用實際行動守護好祖國的邊疆。”

過去近70年裏,爺爺、父親和他一家三代護邊員的巡邏足跡遍佈這裏的每一塊界碑、每一個山口、每一道河溝。

護邊員們每次巡邏靠騎犛牛或徒步行進,拉齊尼·巴依卡和其他護邊員出門時都穿着厚棉衣。他說,山裏面冬天大雪紛飛、寒風刺骨;夏季常常“一日過四季”,一會兒下雨,一會兒下雪,一會兒下冰雹,一會兒大晴天,如果天氣好的話,巡邏一次需要一個星期,遇上差天氣,則最起碼半個月以上。

“護邊是國家的事,也是牧民的事,沒有國家的邊疆和平,哪有我們牧民的幸福生活。”多年來,爺爺和父親的教誨深深地印在拉齊尼·巴依卡心裏。

2018年,作爲護邊員的拉齊尼·巴依卡有了新身份——全國人大代表。爲了更好履行人大代表職責,拉齊尼·巴依卡去了很多農牧區走訪。他說:“我們那裏農牧民已全部住進安居富民房,每個村都有了幼兒園,孩子們能享受到從幼兒園到高中的15年免費教育。”

談到護邊員的生活變化,拉齊尼·巴依卡說,10多年前護邊補貼一個月只有150元,現在每月2600元。有的牧民老鄉家裏面有2個護邊員,家裏有了這個穩定收入也實現了脫貧。此外,現在縣裏所有護邊員都享受到了國家惠民補貼、草場補貼、社保醫保等,人們生活都有了極大改善。

一年下來,拉齊尼·巴依卡認爲家鄉的生態環境也有了很大改善。“以前這裏有一些採礦場,灰塵特別大,很多牧場也被破壞了。現在根據縣委的要求,礦場全都停產了,原來的採礦區都種上了牧草。”

另外,2018年他還參加了在北京、四川、陝西等省市舉辦的觀摩活動,與當地的少數民族羣衆交流學習。拉齊尼·巴依卡說,這讓他進一步認識到56個民族就是一家人,大家都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我們互相介紹各自的民俗文化傳統,我還向大家表演了塔吉克族舞蹈,演唱了《花兒爲什麼這樣紅》。”

拉齊尼·巴依卡說,現在祖國發展日新月異,老百姓得到的實惠也越來越多,人們對生活都充滿信心,“但我們要居安思危,護邊工作一天都不能放鬆,我們每天堅持巡邏,保護好我們的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