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四本書心得體會多篇

四本書心得體會多篇

四本書心得體會篇1

俗話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知識就是力量”,其實在我的內心深處我一直認爲趁着青春年少多看些書,多學些知識是永遠不會錯的。在走上了三尺講臺之後,由於這職業的原因,我更加喜歡看書、看報,俗話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知識就是力量”,其實在我的內心深處我一直認爲趁着青春年少多看些書,多學些知識是永遠不會錯的。在走上了三尺講臺之後,由於這職業的原因,我更加喜歡看書、看報,並逐漸對教育書刊有所涉獵,其中我最喜歡《國小語文教師》。

一本書刊或雜誌能夠成爲讀者的朋友,其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在我的心目中,《國小語文教師》就是我的摯友。我和它的相識其實很平淡無奇,當我初爲教師時,爲了走好以後事業的第一步,常常要做些準備,其中有一項就是到校圖書室借閱書刊,摘抄一些新的教育信息、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教學方法,而這些,我都通過《國小語文教師》獲得了,因此我一次次走近它。

有人說:“一本教育雜誌,也應當是一所學校,有先進的教育理念,有切實、具體的可以給讀者以啓迪的教育案例,有高水平的服務?”而《國小語文教師》恰恰如此,它的文章精短實用,可讀性強,內容實在,在推動教學改革、傳遞教學信息方面都有獨到之處。

如今,做爲一名國小語文教師,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學方面得到一些切實具體的幫助,《國小語文教師》將怎樣處理教材難點,怎樣設計創造性教學方案等都爲我們想到了。同時《國小語文教師》推出的“大語文教育文摘”,從大語文的角度,精選報刊精華,爲我們及時地提供了各方面的教育信息,也打開了我們的教育視野。此外,“園丁故事”、“封面人物”,不僅有吸引人的故事,閃光的教育思想,精妙的育人藝術,還讓我們認識和了解到像於永正、李吉林、支玉恆、徐根容等教育界的精英人物及他們先進的教育理念。

在轟轟烈烈的教改之風中,《國小語文教師》宣揚對學生做爲“人”的尊重;宣揚對學生生命的喚醒與賞識;宣揚人格平等基礎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們用心靈感受心靈,用生命點燃生命,用智慧開啓智慧。因此,每當我竭盡所能地傳授知識給學生卻看到學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時,我都能從《國小語文教師》中再次找尋到信心的起點;每當遇到教學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識時,《國小語文教師》爲我解決了燃眉之急;每當我想在教學上有所突破、有所創新時,都是《國小語文教師》爲我導航,讓我有所創想,尋到教學的“亮點”?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一直堅信多讀一些好書,一定會有許多意外收穫,在這人生的黃金時間,我想我會一如繼往地多讀好書,在書的海洋中揚帆遠航。同時我想《國小語文教師》也一定將與我攜手同行,共同成長,共創未來!

四本書心得體會篇2

通過學習,使我們系統瞭解了以爲的黨中央領導集體的治國理念和執政方略。我國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成功開闢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黨的實現了中央領導集體的新老交替,新的領導人將駕馭中國這艘巨輪駛向何方,將給世界帶來什麼影響?在履職伊始就鄭重宣示:“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他在多種場合提出了許多治國理政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和新措施,深刻闡明瞭當代中國的發展道路和方向,回答了今天的中國從哪裏來、明天的中國向何處去的重大問題,集中展示了中央領導集體的治國理念和執政方略。

這些治國理政方略,其中有三項重大決策最讓人們感受深刻:一是他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開啓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徵程。二是黨的後,黨中央迅速作出了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羣衆的八項規定,大力加強作風建設,在全黨廣泛開展羣衆路線主題教育,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實行“‘老虎’、‘蒼蠅’一起打”,取得了世人注目的效果,促進了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的好轉。三是黨的__屆三中全會作出了《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他對全面深化改革目標任務和路徑方法的論述,既有斬釘截鐵的決心,又有科學縝密的思路,使國內外讀者不僅能看到破/解改革難題任務的艱鉅繁重,也能領略到中央領導集體的執政藝術和領導方法。這些重大決策,爲之後__屆四中全會順利通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奠定了思想基礎和理論基礎。

四本書心得體會篇3

?吹小號的天鵝》這本書主要講了一隻不能發出聲音的天鵝路易斯用小號吹出了美妙動聽的樂曲,成爲了美國人盡皆知的“音樂家”。路易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是因爲兩件事:一是因爲這把小號是他爸爸從樂器店裏偷來的,他爲了還清小號的錢,他自學成才。二是因爲讓自己心愛的天鵝塞蕾娜能夠注意到自己並且愛上自己。所以,路易斯參加了庫庫斯庫斯夏令營做“鐘點報時員”,用小號吹出起牀號,熄燈號,不僅賺到了錢還得到了一枚榮譽獎章。接着他又在波士頓找到了天鵝遊船的老闆,得到了一份新的工作——吹着小號領航。經過一個月的努力,他獲得了人們的認可。後來他到了費城,每天晚上11點到凌晨2點去音樂噴泉吹小號,還清了買小號的錢。命運又在此時眷顧了這隻努力的天鵝,他住在費城動物園期間,一場颱風把他心愛的天鵝塞蕾娜掛到了他的身邊,終於了了心願,圓了夢想。

故事裏的天鵝路易斯是一隻有目標就回去努力完成的天鵝,我從故事中體會到了路易斯的認真用心。而最能體現路易斯認真用心的情節就是在庫庫斯庫斯夏令營,他起早貪黑一邊做好“鐘點報時員”一邊關心營員,當平果·斯金納落水時,他以最快的速度救起了平果。以他的非凡勇氣和全然捨己忘生的精神救了平果·斯金納的性命,贏得了人們的讚賞。

我想起自己平時做事情總是半途而廢,和路易斯比起來,他的堅持真值得我學習。這本書不僅生動有趣,還給予天鵝了人類的很多思想語言和行爲,使天鵝們變得栩栩如生,通過故事,讓我明白了許多一生受益的道理。

四本書心得體會篇4

讀了《高效課堂》一書後,我深有感觸,高效課堂不是教出來的,而是教師給學生提供一個寬鬆的展示平臺,學生在自主的學習、遊戲中學習。但是在長期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我一直沒有真正領會到它的內涵。我曾試過給學生創設一個相對寬鬆愉快的環境,讓他們快樂地徜徉在知識的海洋裏,但終因擔心學生的成績和不好把握而不了了之。因此在教學中,大部分時間還是以教師講授爲主,生怕學生聽不明白,講了又講,有時學生聽煩了,也不一定達到預想的效果,我也一直爲此而苦悶。

通過學習我深知課堂教學高效性是指在出頭、常態的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思維過程,在一節課內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使學生高效發展。對教師而言具體是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對學生而言是指學生在認識上,從少知到多知,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的過程。

“高效課堂”是師生通過心靈的對接、意見的溝通、思維的碰撞,追求教學的協調、和諧,實現學生高效學習,自主發展。提出高效課堂主要是針對原有課堂教學的低效性而言的。回頭看看我們的課堂:“自主、合作、探究”爲核心的課堂教學備受青睞。曾經一味追求課堂氣氛上的“熱鬧”;一味追求課堂教學手段的花哨等教學過程表面上的“唯物主義”。“自主、合作、探究”固然重要,可是學生綜歸是學生,有些問題,只在同一個淺層面上討論,亂糟糟地無味重複淺顯的表面問題。教師不加以引導,不發揮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這樣的課堂能談得上高效嗎?顯然,只要我們把自己真正的放在引導者和“旁觀者”的位置上,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因爲反覆的磨練,造就了自信的學生。在今後的教學中,只有立足於自己的課堂實踐,把理論應用於實踐,多向有經驗的老教師學習,進一步練好教學的基本功,學會反思和創新,纔會有真正的進步。

四本書心得體會篇5

書是知識的源泉,書籍是我們的好朋友。有人曾經說過“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孩子的閱讀興趣應從家庭開始,爲她營造一份濃厚的讀書氛圍要比給她一百本書的效果會更好。和孩子一起讀書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一有時間我就和孩子在一起讀讀書,討論一些書中的問題,這樣不僅能夠促進孩子對課外知識的增長,還培養了和孩子的感情。

在陪伴孩子閱讀的過程中,我自己也收穫頗多。例如,我和孩子共讀了海倫的書——《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完這本書之後我的心被海倫的精神深深的震撼了!海倫19個月失去視覺和聽覺後,就與這個世界失去了溝通,失去了聯繫,她感到與世隔絕,她孤獨、古怪,直到莎莉文老師走進了她的生活,教會她認字,才使她張開了心靈的眼睛,得以與人溝通。當海倫接觸到了知識,她就感到了光明,她開始開始了對知識、對世界強烈的渴求,開始了迫不及待地認字、閱讀,像一塊海綿不斷地從生命本身汲取知識。對知識的渴求,使她在常人難以想象的單調和枯燥中竟然學會了德語、拉丁語、法語等多國語言,並閱讀了多部名著。這些知識像一盞明燈照亮了她的內心世界,也架起了海倫和這個世界溝通的橋樑!海倫說:“知識給人以愛,給人以光明,給人以智慧,應該說知識就是幸福,因爲有了知識,就是摸到了有史以來人類活動的脈搏,否則就不懂人類生命的音樂!”。的確,知識的力量是無窮的,正是知識使海倫創造了這些人間奇蹟!

知識的力量多麼巨大,它能使一個殘疾人,變成一個有益於人類、有益於社會的人。假如,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像海倫.凱勒一樣,在有生之年把對知識的渴求,看作對人生的追求,每天都抱着這種追求,懷着友善、朝氣、渴望去生活,我們的人生將會增添多少歡樂、多少幸福啊!

一本好書會使我們受益匪淺,是我們的良師益友!看來多讀書,讀好書,與書爲友,將受益一生。親子閱讀,給我們家長和孩子提供共同學習的機會,多了交流的平臺。與好書交朋友,與孩子共讀好書,爲我們的生活增添樂趣,讓書香飄滿我們的家庭。

四本書心得體會篇6

當我們在明朗的教室裏舒舒服服的讀書時,當我們在用多媒體生動形象地上課時,請讀《我的第一本書》吧!它將會讓你深有感觸,受益終生的。

?我的第一本書》是我國着名作家史成漢寫的,它主要記敘“我”的第一本書不同尋常的經歷,記錄了在元貞因家裏窮而沒錢買書時,“我”爲了元貞吧一本書撕成兩半,而最後卻考第一名的這一段友誼故事,還歌頌了深沉的父子之情。

讀了這篇課文,讓我深感慚愧。我想:史成漢可以在那艱苦的環境下也能開開心心地讀書。那時,他們沒有教科書。沒有學具只能苦中找樂,特別是在上課時他帶着兩隻狗,這是一個多麼溫馨,多麼快樂的畫面呀!讓我忍不住握起手中的笨筆來讚美它,而現在的我們僅僅只是因爲夏天太熱或冬天寒冷,就連聲抱怨讀書累,讀書難。對於我們來說,讀書是十分辛苦的,沒有快樂可言。記得有一次,早上起來,溫度急速下降,而那時的我就一直抱怨過不停。還有一種不想去上學的衝動,現在想起來還真是慚愧不已。

課文讓我感動最深的不僅僅只是他們苦中找樂的志趣,還有喬元貞因家窮沒錢供他讀書,後來竟一輩子挎着籃子在附近幾個村子裏叫賣紙菸、花生、火柴等小東西。讀到這一點,我心狠狠的被觸動了。元貞,多麼乖巧的孩子呀!他僅僅只靠史成漢送給的半本書卻考了第一名,而我們呢?現在國家實施九年義務教育,我們不用交學費就能高高興興的到學校讀書,但我們努力了嗎?想起自己,以前的努力根本不算什麼,比起元貞,我就好似溫室裏培育的花朵,經不起風雨的侵蝕,困難的考驗。而元貞則像雨露下一顆蒸蒸日上,奮發圖強的向日葵,即使得不到陽關的照耀,但它努力去爭取,儘自己的最大能力了,不是嗎?

現在想想,以前一些大山裏的孩子何嘗不是這樣呢?孩子們渴望讀書,但因家裏貧無以致書以得。對於這些可愛的孩子來說,讀書邊是一種嚮往,一種追求。一份心底的呼喚!

努力吧!現代幸福的“花朵們”,我們應懷着一顆感恩的心,爲現在擁有這樣優越的學習條件而感到驕傲,我們應竭盡所能,爲我們,甚至爲報效我們的祖國而努力吧!我想:這也許正是《我的第一本書》裏元貞的那份呼喚,那份夢想,那份嚮往吧!

四本書心得體會篇7

“哈利·波特”真好看啊!今日剛看完“魔法石”。

“魔法石”是哈利系列的第一本書,講述了哈利的身世以及在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第一年的生活,故事曲折,撲朔迷離,情節十分吸引人。書中不時出現一點西方人的幽默,令我忍俊不禁。故事的最終竟然來了個大轉折,我們一向懷疑的斯內普教授竟然是保護哈利的人,而結結巴巴、可憐兮兮的奇洛竟然纔是神祕人伏地魔的幫兇!而幽默的鄧布利多好像對一切都有所預見······

哈利是“命中註定”的英雄,這尤其表此刻他騎着飛天掃帚當魁地奇找球手的情節中,他駕馭飛天掃帚的本領好像是無師自通、與生俱來的。他也成功克服了對厄里斯魔鏡的依靠,我們明白這是很困難的。當然,哈利本身比較樂觀,在弗農姨夫家處處受欺凌的環境中心靈還能健康成長,這恐怕也是幻想小說與現實的不一樣處之一吧。同時哈利還十分具有大無畏的膽量和過人的勇氣,敢於應對邪惡力量,這集中體此刻他去尋找魔法石的過程中,尤其是最終和奇洛的鬥智鬥勇。伏地魔之所以殺不死他是因爲哈利的媽媽是爲了保護哈利才死的,這種深深的愛是人世間最偉大的護身符,這是伏地魔永遠都弄不明白的。也是因爲這個,當奇洛這種內心充滿仇恨、貪婪和野心,把靈魂出賣給伏地魔的人,一碰到身上擁有愛的印記的哈利就會身上長泡、痛苦難忍。

哈利在學校最好的朋友赫敏和羅恩也是性格不一樣又各有所長的人。赫敏是學校十分有代表性的好學生,對待各門功課都很認真,邏輯思維很強,破了斯內普教授的機關。羅恩擅長下棋,破了麥格教授的棋陣。他們都在哈利尋找魔法石的過程中給予了哈利很大的幫忙!

在魔法學校的這一年,他們不僅僅收穫了魔法知識,掌握了一些魔法技能,還收穫的十分珍貴的友誼。不僅僅如此,他們的性格都變得更勇敢,像納威,就像鄧布利多對他的表揚:“對付敵人我們需要超人的膽量,而要在朋友面前堅持自我的立場,同樣也需要很大的勇氣。”

此刻到了摘抄一些喜歡句子的時刻了,真是太令人高興了!

“對事物永遠正確的稱呼。對一個名稱的恐懼,會強化對這個事物本身的恐懼。”

“沉湎於虛幻的夢想,而忘記現實的生活,這是毫無益處的,千萬記住。”

四本書心得體會篇8

是一篇《脆弱的幸福:關於盧梭的隨筆》的讀書筆記,當我回翻筆記本的時候,發現在這一筆記上還有一段來自《lens雜誌》的筆記,很有意思,可一併放上。

?不需要安全感就是自由》

逃避是一種暫停。很多人會在不同時期達到生活的臨界點,他們一步也邁不動,被死死釘在那裏,而這時勇敢地選擇離開,對一切說滾蛋,這是好事……失去工作了,沒問題,妻子要離婚,可以,一切都完蛋了,也行。再也不需要什麼安全感,能頂得住生活中的一切考驗,這就是自由。

以上,順應一撮人的“時代心聲”。

?脆弱的幸福》

1. 自然狀態與社會狀態下的人種種不同都源自何處呢?

案是:在前一種狀態中,人是獨自一人的——不是說他像亞當那樣是唯一的,而是他沒有意識到他人的存在。人是獨立的,人是孤獨的,人與他的同類沒有任何交流,他不需要別人,也不知道他人的存在。

相反,在社會狀態,人完全由其社會屬性,由其對他人的依存及其同類的交流來決定,人發現了他人的存在,感受到他人的目光:人開始注視別人並開始想讓別人注視自己。人開始通過了他人的眼光看自己並開始建構一個與本身有區別的外在。人身上的一切,就如我們今天可以觀察到的,都要歸於他的社會性,這實際上就是所有這些不同的真實原因:

野蠻人活在他自身,社會人總是外在於自己,只能活在他人的見解當中,因此也唯有在他人的判斷中才能獲取自己的存在感。

是這樣嗎?是因爲人是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狀態,所以不敢破壞破摔,做自己嗎?想起蓮池老闆,他最近的微博裏說:“人之所以爲人,除了積累和佔有外,還有很多事值得去做。該發的都發完了,願都安好。”他關掉水吧後去了山上生活,現在不知道又幹嘛去了。算不算一種放棄、一種暫停呢?

說累、說“想找回真實的自己”的人那麼多,能做到卻鮮有。哪怕是被尊爲“先生”的楊絳,也說:“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裏去呢?我壓根兒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間,打掃現場,盡我應盡的責任。”

吶,最多,我們可以構築一個自己更喜歡的外在人,不管那個喜歡是來自他人還是本我。

2.對於公共教育,他受到柏拉圖的啓發(他認爲柏拉圖的《理想國》是有史以來最漂亮的教育學論著),希望將之完全託付給國家的執政者……“應該立法安排他們教育的內容,秩序及形式。”所有人必須一視同仁地接受這種教育:“所有依據國家憲法平等的人們都應該接受集體和同樣方式的培養,並且這種教育應該囊括每個人生活的全部,包括在他們看來可能屬於個人娛樂的部分:‘不允許他們各自單獨隨心所欲地玩耍,而是所有人都在一起,在公開的場合。’”

這種教育不只涉及到外部的舉止,即行爲,它還應該深入到每個人的內心,因爲沒有什麼應該與國家利益保持距離。“如果說我們應該懂得要按照人們是怎樣的人來任用他們,那麼最好還是使他們成爲需要他們成爲的那種人。最完全的權威要能洞悉人的內心深處,不僅要影響他的行爲,也要同樣影響他的意志。”如果教育進行順利,學生們會學會“永遠只成爲社會想要他成爲的那種人。”

想到太多,但我不太敢展開,試着列一下。

第一想到的自然是中國大學聯考,然後是犬齒之家,然後是老子的小國寡民,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還有我們的十年浩劫。

但是我會想到這些,是因爲我是民,如果我是執政者,首要考慮的應該是執行難度,因爲“一旦經過了社會狀態,人類就不可能回到自然狀態”,因爲“從未見過一朝墮落的人迴歸美德”,也因爲“人的天性無法回溯”,當下社會有千萬種問題,還有越來越多的自我意識覺醒的人,怎麼可能再回到被完全影響“行爲和意志”的狀態呢?

柏拉圖的理想國,不是理想的國,而是理想狀態下的國。根本不可能實現。

盧梭也說:如果一個現代國家想要推出嚴格的公衆教育,那麼必將無可避免地遭到他的“公民們”的主體精神的抵抗,並且將只能以暴力強制推行,而二者也都將因之而毀滅。(還記得上一篇推送裏的托爾斯泰嗎?英雄所見略同)

可是又想,現在已經做不到使民矇昧,可是,可以使人麻痹啊。用豐富的商品、慾望和類似咖啡館一類的夢想來填充人民的思維,影響他們的行爲和意志,讓他們逐利,讓他們追夢,讓他們奪名,讓他們熱鬧、榮華,讓他們文藝、清新,如此,就忘記了應在政治、應在“人之爲人”上有所作爲了。所謂樂不思蜀,還會有多少人去想其他呢?當然會滋生很多社會問題,但是於政體無傷,這是否就是:不擇手段?

新瓶老酒,也是一種貫徹。

盧梭他說啊,“科學和藝術是防止人類更加墮落的屏障。”

再說lens裏有這樣一段話:

“大量藝術青年的涌現,是泡沫時代的產物,他們在藝術和創意產業繁榮的時機選擇接受藝術教育,卻在畢業後遭逢收縮的就業市場,成了艾德里安在《日本當代藝術簡史(1990——2011)》一書中形容的:‘冗餘的創意階層’。他們不願意進入社會成爲‘社畜’,只好尋找藝術零工,如在鄉村舉行的藝術節,就是個不錯的機會。”

那說說“冗餘的創意階層”吧,有一次在川美看到一組畢業作品,叫《打包》,含義一目瞭然西裝領帶代表的紳士和旗袍代表的淑女被扁平化,成了一件商品,數件這樣的“紳士”被捆綁在一起,量產的社會。

不知道是不是國家真的在潛移默化地踐行這種公共教育,現實就是,一步步接近了這一個變異的“理想國”了。

就算有“個體”,也有各種手段,讓ta不能在羣體中發生,審查制度保證了社會的純潔度。打一巴掌給個甜棗,剝奪了一系列以後,再給你看大千世界的滿目琳琅,這樣就想不起來那一巴掌疼不疼,以及爲何而捱了。我,一個支教老師,在扮演的角色,或許就是:沉默的執行者。

3.盧梭一點兒也沒有低估社會及其對人的影響——恰恰相反,他在《第三論》當中致力於從社會生活,這唯一的事實當中腿短人類目前的所有特徵。正是從那裏誕生了理性、意識以及道德感;誕生了私有財產、不平等和奴役;以及現在所有經濟生活的形式;誕生了法律、各種體制和戰爭;誕生了語言、技術、科學和藝術;甚至從那裏誕生了我們的情感和激情,如我們實際所體驗到的那樣。庸俗、骯髒、勢利、冷漠、欺騙,這個社會從不缺少,可是這裏有真正的偉大、愛和美。

4.公共教育的成效以及由此引發的相互監督將使得人與周圍世界關係的性質同質化,也因此而大大簡化了公衆生活問題……在理想的國家中,“如果國家的法則就像自然的法則一樣沒有任何人能動搖,那麼對人的依賴就會重新成爲對事物的依賴。如果個體意志完全服從總體意志,就是說實施堅定不移的法律,那麼所有的關係將重新統一起來——對每個人來說,別的人都和事物沒什麼兩樣,人將不必承認自己以外的其他主題,正如他也不被其他人承認爲主體一樣。對他來說人與事物具有同等地位,是工具或者對象,站在國家的視角上,正因爲如此,我們纔可能在共和體制中融合自然狀態和公民狀態的所有優勢。”

超級扁平的世界,不再有個體,因爲個體沒有意義,自然,就不會再有人問“是誰,哪來,去哪”的人生三題了,也沒有人去探尋意義了。可是,“提高_素質,_水平”,是不是也可以理解爲一種同質化呢?將原本良莠不一的人置於同一標準下,若不“達標”,那就“努力提高”啊!

有語云:懲惡揚善。可善惡也只是一種標準啊,換一種語境,立場可能馬上就會被改變,這種普世標準,只是爲行爲套上繮繩啊,告訴它往東不要往西,因爲往西是“錯的、惡的”。好比《擇天記》裏,殺人犯法誰都知道,可殺周通,尤其是陳長生或者王破、再或者折袖去殺,那就是人間快事了,可憑什麼啊?周通首先是人,其次纔是惡狗啊!如果那個朝代不流行殺人犯法,那至少殺人償命是通行的吧?周通是殺人者,所以他應該被殺,可當他成爲被殺害的那一個時,又有誰來償命呢?冤冤相報何時了,那到了“了”的那一個,我就想問,憑什麼是那一個來“了”?爲什麼殺人償命到這裏就要了?扯遠了,回來。

“不必承認其他主體……”將人給物化成“物體、對象”只是其一,其二,人人都不再是主體,會怎樣呢?會再有關注,或許說將不再關注“關注與被關注”這事,那就不會有自卑、自矜、虛榮、成見等等,很多問題,就會自行消解。

這或許是爲什麼我們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卸載微信微博的原因吧,以爲卸掉之後,有一些問題會迎刃而解,以爲自己會專注且自制,但是貫徹不徹底,永遠只可能是“理想”狀態。再想想,如果真的走向了共和、共產或者完全民主,天下大同,那會怎樣?世界不再有趣了。不會再有好奇心了。日光之下,再無新事了。所以現在,此刻,這多元的時代,真的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啊。

在這一篇筆記裏,我沒有任何堅定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