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精神心得感受【多篇】

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精神心得感受【多篇】

追尋先烈足跡,傳承紅色精神黨員心得有感 篇一

爲了培養幼兒“愛祖國、愛家鄉”的優良品質,激發幼兒作爲中國人的自豪感,9月26日上午,奉城幼兒園中大班全體幼兒及教師於國慶來臨之際到奉城第一中心國小愛國教育基地進行參觀,感受紅色文化。

孩子們在陳列館裏安靜傾聽教師介紹每一位革命先輩的故事,一個個激動人心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每個孩子,大家都豎起耳朵認真傾聽。孩子們在厚重而嚴肅的氛圍中感受紅色革命精神,憶苦思甜,倍感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通過此次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參觀活動,幼兒不但緬懷了革命先烈,而且對紅色歷史有了一定了解,進一步激發了幼兒對祖國的熱愛之情以及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今天的紅色之旅是難忘的,紅色基因將深深融於我們的骨血之中!

追尋先烈足跡,傳承紅色精神黨員心得有感 篇二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這是毛主席對祖國由心的讚譽,亦是對中華民族深深的忠愛,當然,這亦是我們每個中華兒女深深的共鳴。生於這個和平美好的時代,我們是否會因爲生活的安逸而忘記對祖國所肩負的重任?我們是否會因爲風沙的覆蓋而忘記祖輩們所留下的光榮印記?我們是否會因爲時間的洗禮而放棄那該我們銘記於心的紅色內涵?相信我們的回答都會是否定的。作爲中華民族的一員,我們都在祖國的呵護和撫愛中長大,對祖國所經歷的歷史又怎能輕易的就從記憶中抹去。

回想祖輩們的艱難抗戰路,眼框便不自覺的被打溼,耳中滿是中華戰士們那充滿力量的咆哮和怒喊之聲,心中也好似有一團烈火在激憤中燃燒。“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汗灑疆土只爲民之安樂,傷痕若揭只爲國之復起,槍聲,炮聲,淚血聲,忘不掉的抗戰歲月,揮不去的復國神話。他們,只爲了國,他們,亦爲了民。今天,我們之所以能夠收穫豐厚的稻菽,全是因爲抗戰英雄們在前線疲於奔命,不懼死亡,用自己的血汗將偷盜者阻擋在了圍欄之外。

二萬五千裏漫漫長征路,他們是風雨中那屹立不倒的擎天柱,支撐着祖國的山河,不顯一絲頹勢。食過皮帶,啃過樹皮,飲過泥水,只爲躲避敵人,積蓄更多力量。這是對革命理想和事業無比忠誠,堅定的信念,亦是不懼死亡,敢於勝利的無產階級樂觀主義精神,更是一種團結互助,不折不撓,勇往直前的中華民族精神,這就是永不過時,我們永遠都需學習和發揚的紅色精神。

初入江西,一種濃烈的紅色革命氛圍便撲面而來。江西作爲革命老區,陪伴着黨走過了一段又一段的艱難復國路,引領着祖國戰士在抗敵這條路上越走越好。現在,作爲江西的一名學子,站在毛主席會師的這塊土地上,敬畏感和自豪感不禁油然而生,埋藏在心底那若隱若現的紅色基因也好似一下子全部都涌現了出來。“紅色基因”作爲中國共產黨人最主要的精神內核,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孕育了永不言棄的抗震救災精神,北京奧運精神,席慕容散文《時光》,載人航天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爲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勇往直前。作爲中華兒女的我們,也須不負肩之使命,傳承和發揚好紅色精神,爲了祖國更加美好燦爛的明天而努力奮鬥。

還記否?那場令所有炎黃子孫都爲之心痛的五一二汶川大地震,它奪去了多少汶川同胞的生命和健康,震塌了多少那被人稱作“家”的房屋。但再大的苦難也抵擋不住中華民族這面屹立不倒的高牆和中華兒女前仆後繼的愛國愛民之情。它讓我們看到了“衆志成城”的動人場面,它亦讓我們感受到了那種團結一心,不折不撓的抗震救災精神。

追尋先烈足跡,傳承紅色精神黨員心得有感 篇三

此次延安培訓,在區財政局黨支部領導下,至樑家河、楊家嶺、棗園等紅色革命聖地,學習延安精神、樑家河精神。

能到實地學習樑家河精神,是每一位忠誠於黨,熱愛於黨的人的追求。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一次自述中說過:“七年上山下鄉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鍊很大,也有兩點很大的收穫。一是讓我懂得了什麼叫實事求是,什麼叫羣衆這是讓我獲益終身的東西。二是培養了我的自信心。”之後樑家河,這個習近平總書記度過了七年知青歲月的小山村,走進了全世界人的視野。在上週六,我懷着崇敬的心情在高新區財政局黨支部領導下赴樑家河村參觀學習。樑家河位於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鎮東南方向5公里處。村中流淌着一條小河,沿河道兩岸的黃土崖邊狹長零星住着村民,在着黃土高原上顯得別有一番風味。在當地專家的授課下,我瞭解到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在樑家河辦的幾件大事。一是帶頭建了四個淤地壩,挖了水井。二是修了沼氣池。三是爲村裏建起了磨坊、裁縫鋪、鐵業社、代小店。在1975年10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作爲最後一個離開樑家河的北京知青,全村人不論男女老幼都來送行,很多村民都哭了。可見,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在樑家河切實踐行着延安精神,心繫百姓、艱苦奮鬥、敢爲人先的行動也深深的感動了樑家河的村民。這對我感觸很大,如今我們有着更加優越的生活條件,更應該勇於開拓,不斷進取。

在週日,我們赴楊家嶺,棗園等革命舊址,感悟歷史,學習延安精神。從這兩處地方,我突然能理解爲何延安被稱爲是中國的革命聖地。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當年就是在這裏領導和指揮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楊家嶺,棗園裏的窯洞、油燈、桌案、書札、牀鋪等一一猶在。這一件件物品,把大家的思緒又拉回到了那革命戰爭年代,大家再次感受了延安時期那驚心動魄、艱苦卓絕的革命歷程。也正是在這裏,在這個物質生活條件及其匱乏的地區,在那戰火紛飛的年代,這些老革命家帶領這人民的軍隊同廣大人民羣衆堅守在中國革命的最前沿,與內外的敵人和展開一次次殊死搏鬥,更是在這裏取得革命的最終勝利。通過參觀楊家嶺、在棗園誦讀紅色家書,使我深深感受到老一輩革命家堅定的理想信念、不怕流血犧牲的戰鬥精神,同時也體會到延安精神在新時期的偉大意義。

塵封往事隨風而散,仁人志士已成千古,城市容貌隨歲月而變。此次延安培訓活動,我接受了進步思想的洗禮,在聆聽革命的歷史中成長。同時也讓我感到身上依舊有沉重的擔子。生活在和平年代,建設祖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同樣任重而道遠。身爲90後的年輕人,更應學習發揚樑家河精神,延安精神,以傳承紅色基因,凝心聚力邁向新時代。

追尋先烈足跡,傳承紅色精神黨員心得有感 篇四

爲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橫坎頭村全體黨員的回信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3月27日中午,四職校團委組織的以“紅色基因代代傳,向習近平爺爺說說家鄉新發展”爲主題的演講比賽在階梯教室圓滿落下帷幕。

本次演講比賽共有21位同學參加。同學們用慷慨激昂,精神飽滿的演講,暢談餘姚的變化。精彩的演說深深吸引了觀衆,新穎的故事將主題賦予新的內涵,一段段文辭優美的敘述和觀點獨到的評論,無不引起觀衆的強烈共鳴,博得掌聲陣陣。王明強、鍾菊梅、王波、呂東娟4位評委老師對參賽者的表現也給予充分肯定。

演講過程中,同學們有圍繞經濟發展、文化建設、農村和城市面貌變化、城市智能裝備產業發展、互聯網革命等多方面闡述餘姚近幾年發生的巨大變化,談自己的感悟;也有圍繞如何發揚習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提高自身科學文化素養,做一名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少年,暢談自己的看法和見解。

本次大賽,展示了參賽者的良好素養風貌,展現了他們高超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各具特色的人格魅力。通過比賽,同學們深入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給橫坎頭村全體黨員回信的豐富內涵和重大意義,引導同學們更好地發現和感受在黨的領導下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和發展成就,增強同學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引領同學們更好地知家鄉、愛家鄉。

追尋先烈足跡,傳承紅色精神黨員心得有感 篇五

今年9月17日到22日,是我永生難忘的特別日子。因爲,這幾天,我很榮幸,懷着無限的崇敬和嚮往,奔赴革命聖地西柏坡,去尋覓革命先輩的足跡,瞭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的歷史背景,接受革命傳統再教育,讓我的人生有了一次觸及靈魂的行程。所看到、聽到的點點滴滴都化作內心的豐滿和充實,它們讓我的精神受到了洗禮,思想受到了啓迪,靈魂受到了振憾,更加堅定人生的理想和方向,更加忠誠黨的事業、忠愛自己的工作。

歷時六天,我們一行23人,參觀了西柏坡紀念館,看着一幅幅舊照片,聽着講解員生動形象、栩栩如生的講解,彷彿把我們帶回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和激情燃燒的歲月;聆聽了《西北坡的歷史啓示》,觀看了紀錄片《西北坡——新中國從這裏一路走來》,重溫了“兩個務必”,即“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深刻認識到我們黨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根本宗旨,要求我們始終做到實事求是、一心爲民、艱苦奮鬥。從河北省中國黨的歷史學會副會長馮學工教授關於《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思想》的講座中,我們全面地瞭解到習總書記高瞻遠矚的治國方略,理政思想的主要內容,更準確的把握了“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到習總書記在西柏坡調研時講到的“從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參觀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保定直隸總督署和雁翎隊紀念館,讓我感覺走進了鮮活得革命歷史教科書,看到了老一輩革命家艱苦樸素的生活環境,學習到他們不畏困難,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與時俱進和勇於創新的革命精神,更敬佩國際友人無私奉獻的精神;正定縣正定鎮塔元莊村支兩委實幹精神,讓我們見證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重大承諾和黨員幹部的實際行動,親眼目睹了今天新農村翻天覆地的發展變化。

短短几天的學習,讓我感同深受,倍受鼓勵,我要把西柏坡參觀學習在工作生活中轉化爲“西柏坡精神”,不忘初心,積極踐行。踐行西柏坡精神,就是要弘揚“主動作爲”的精神,緊緊圍繞教育局黨委中心工作,積極思考,認真工作,努力爲蒲江教育改革發展貢獻力量;踐行西柏坡精神,就是要弘揚“敢於擔當”的精神,認真履行紀檢監察職能,做到敢於履職、善於履職,敢於監督、善於監督,爲蒲江教育改革發展保駕護航;踐行西柏坡精神,就是要弘揚“樂於奉獻”的精神,時刻以一名黨員幹部的責任與使命鞭策自己,勉勵自己,同全縣廣大教職員一道續寫蒲江教育改革發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