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讀教育類的書籍心得體會多篇

讀教育類的書籍心得體會多篇

讀教育類的書籍心得體會篇1

初讀《教育有悟》感覺是一本再普通不過的書籍了,這本書是由95篇教育隨筆組成的,裏面描述的都是工作在教育一線的教師們所記錄的發生在教師和孩子們之間或發生在孩子們自己之間的小事,同時也是一些瑣細得不能再瑣細的事件,如學生考試作弊、新生點名、教師板書、課堂上表揚……故事中一幕幕場景,有些我們多麼熟悉的,甚至是自己親身經歷。或許你會覺得這樣的書記錄的事太平凡,但細想,教育,不就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瑣碎繁雜嗎?不就是日復一日的雞毛蒜皮嗎?

這本書分五個板塊,其中第一章節告訴我們,教師不僅僅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因爲學生作爲教師的教育對象,其一言一行都會形成反饋,從而使教師從中學習、體悟,不斷調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行爲,從而使整個教育成爲一個雙向動態過程。而其中的第三章節是關於針對後進生一些教育的機制,它告誡我們只要目中有人,就沒有後進生。“後進生”不等於“後進人”,事實甚至相反,教師們只要把“學生”當成“人”,就不會再有“後進生”了。因爲教育的奇蹟在於:教師之光,能使遠遠近近的心都披上絢麗。

書中所寫,沒有驚天動地的大事,沒有抽象的理論,有的只是生動的教育故事以及故事中蘊含的思考。內容鮮活而真實,文筆樸素而流暢。樸實的文字中包含着真摯的情感,讀着讀着,我被故事內容所吸引和感動,這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它猶如一面鏡子,折射出我們日常教育教學中存在的諸多不足:你差遣你的學生爲你做私事了嗎?哪怕只是舉手之勞;你注意批評學生的方式了嗎?哪怕只是換個談話場所;你尊重學生的“雜念”嗎?哪怕它有時會擾亂課堂;你能耐心傾聽學生的辯解嗎?哪怕他確實有錯……

它又如一位指點迷津的導師,爲我們解決工作中的各種困惑而指明方向:它告訴我們如何激發中間生的學習熱情;它告訴我們如何讓班幹部樂於奉獻而毫無怨言;它告訴我們愛得不恰當也會造成傷害;它告訴我們什麼是寬容的魅力……

感謝這些教育的有心人。他們讓我們更多的教師分享了他們的成功的經驗與體會,讓我們靜靜地吸吮“名師”們帶給我們的精神食糧,讓我們明白如何使用一個微笑,一句稱讚,一個親切的動作,如何用愛溫暖學生,亮麗自己!

讀教育類的書籍心得體會篇2

“寬容與賞識讓教育更美麗愛心與智慧讓教育走的更遠”。

在一次特殊的機會下,使我有幸讀了《美麗的教育》一書,並且深深愛上了它。該書是一名教育專家、特級教師、全國優秀班主任孫浦遠老師所著。孫浦遠老師用43年的心血與智慧灑在了教育這塊土地上,其態度之嚴謹、功夫之深厚,《美麗的教育》是她一生的教學生涯的真實寫照,寫出了栩栩如生、紛繁多樣的兒童現實生活,是一部生動形象的國小心理學和教育學,讀了使我受益匪淺。

作爲一個年輕的班主任,我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遇到了許多困惑,看了《美麗的教育》一書後,我吸取了許多教學與經驗,掌握了許多好的班主任工作方法,它是我的良師又是我的益友,對我的班級工作管理起到了及時有效的作用。一個個班主任工作案例,傳達着孫浦遠老師以愛爲主題的'教育思想,傳播着她從愛入手的教育理念。“要做一個有愛心的教師。”這是我讀後感觸最深的一點。一個班級能否形成堅強而和諧的集體,是班主任工作的成敗的試金石。教育家馬卡連柯說:“教育了集體,團結了集體,加強了集體,以後,集體自身就成爲很大的教育力量了。”如果把孫浦遠老師的經驗歸結爲一點,就是培養了一個好的班集體,讓集體成爲每個學生快樂成長的搖籃。

從《美麗的教育》衆多案例中,我學到了兩大法寶:

一、注意欣賞和讚揚孩子的優點。

有時候,我們老師常會好心辦壞事,造成這種情況其實還是我們工作的不細緻,想的不周全。鼓勵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種,尤其是對行爲偏差生上的鼓勵老師更應該多想想辦法,多從這些孩子的角度來考慮,帶着一些寬容的心態去面對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動動腦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讓孩子、家長都能接受的好辦法。聰明的人其實就是善於思考的人,他們往往有良好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對於一個教師太重要了。

由於教師面對的是學生,是孩子。老師在孩子們面前有年齡優勢、經驗優勢、知識優勢、權力優勢,所以面對很多問題時省卻了思考。於是思維定勢就影響了教師的創造性思維。所以,我們應先改變自己的思維,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改變積澱在頭腦中的陳舊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爲聰明的教師,做一個懂得欣賞、善於讚揚的教師。

二、學會寬容學生,讓學生在快樂中成長。

書中一個個案例解開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爲學生的問題而煩惱,我也曾因爲學生的調皮而頭疼,然而這一切都是教育過程中必須面臨的正常問題,不要讓自己的煩惱擴大,讓我們坦然去面對。因爲學生的生命存在着差異,我們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長得一樣高、一樣強壯、一樣美麗,而是與學生的原有基礎相比,讓每個學生的生命有所發展,而老師應該引領着我們的孩子體會自我的發展,教會學生懂得生活,擁有健康的心理和體魄,擁有積極向上的心態,擁有生活、求知的能力。孫老師的話無疑爲身處“迷茫”中的我找到了方向,看到了希望和未來。就像孫老師說的一樣,踏踏實實上好每一堂課,認認真真對待每一次談心,開開心心組織每一次活動,我們高興,學生也快樂。

?美麗的教育》表達樸實、詩意、形象而充滿激情,她擅長把理性的思考傾注於可讀性較強的教育案例中,在一個個曲折動人的故事裏,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機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會其中,發人深省,撼人心魄。對於像我這樣的年輕教師來說,真可謂是思想的好向導,前進的指明燈。我想我會積極的樂於請教,勇於思考,廣於閱讀,善於積累,勤於寫作,努力去理解厚積薄發的深刻含義。我也認爲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進步,長此以往,必然將越來越好,從而儘可能達到自己所可以達到的最好程度,做一個聰明的教師,同時也就爲教育事業做了自己最大的貢獻。

讀教育類的書籍心得體會篇3

最近讀了《賞識你的學生》一書,讀後感受頗多。全書用許多生動的案例詮釋了“期待效應”試驗、“需要層次”理論、“多元智能理論”等教育理論知識,闡釋了實施“賞識”教育的重要性、可行性,通過一個個令人扼腕嘆息的教育故事,喊出了教師要善待每一個生命的教育理念。

一、讓人人都享受一份關愛

德育需要一種寬鬆、寬容和溫馨的環境,對學生偶然的錯誤和閃失,不要過分求全責備,因爲教師偶爾也會有背離道德的言行。學生在形成良好品行的過程中,尤其需要教師的關愛。愛,是一種重視,一種呵護。我們要站在珍視每個生命價值的高度去關愛每個生命個體的成長,像呵護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去保護學生的自主發展權。我們要重視每個個體的存在,每個人都是同樣重要的。所有的人都應該得到發展,不管是優秀的,還是發展有困難的,甚至是家庭特殊的,要不帶任何功利的

心理學家威廉·傑姆士說: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別人的欣賞和讚美。因此,當教師能夠以“賞識”的言行對待學生,就會激勵起學生無窮的勇氣,喚醒他深埋的潛能,鼓舞他向着成功之路大踏步前進。而要讓教師擁有“賞識”這一法寶,根本就是要激發起教師的愛,讓教師出於愛來工作,而不僅僅把教育當成一個職業或是一種謀生的手段。“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中傾注了愛,教師就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欣賞孩子每一個幼稚的想法和行爲。教育中傾注了愛,教師就會以寬容之心對待孩子,理解孩子身上存在的不足。教育中傾注了愛,教師就會理解、接受、運用“賞識”這一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教育的花園中耕耘

二、讓人人都享有一次機會

“以人爲本”,“一切爲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是新的課程理念。每一個學生的潛力是巨大的,而發展潛能的金鑰匙就是自信心。學生在形成良好的品行過程中,尤其是後進生特別需要教師的鼓勵和表揚。鼓勵和表揚的力量大於批評和處分的力量。學生在校接受教師的表揚和讚揚中,他會自覺地放大自己的優點,對自己表現出強烈的自信,極力使自己變得優秀,一些不良的品行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消除。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賞識。“賞識”這個詞,《現代漢語詞典》給出的解釋是:認識到別人的才能或作品的價值而予以重視或讚揚。這就告訴我們每一個教育者都必須首先認識到學生的才能,然後再予以重視和讚揚,要有針對性。也就是說並非“拉到籃裏就是菜”,胡亂指着學生的某一言或某一行大加讚揚、誇獎之能事,而是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賞識。賞識是一門藝術、一門學問,是教師的一門必修課。教師要通過不斷的鑽研、深入的學習,掌握賞識這一有效手段,並在適當的時機、合適的場合發揮其最大的作用。

三、賞識不是萬能的,但可以接近萬能。

?賞識你的學生》中無數的成功者的經歷都告訴我們:外因並不是決定因素,內因才決定了事物的最終走向。學生的成長應該是學生自己的事,只有調動和依靠學生自身積極因素才能真正做到。美國作家巴德·舒爾伯格七八歲時寫了第一首詩,母親對他的評價是“精彩極了”,父親的評價恰恰相反:糟糕透了。從母親的“賞識”聲中,他得到了愛的力量,那成了他今後靈感和創作的源泉;從父親的批評聲中,他得到了警告的力量,於是不時提醒自己“小心、注意、總結、提高”。在這兩種力量的鼓勵下,他終於成爲一個著名的作家。透過這個事例,我們可以認識到,賞識是很多促進學生成長的催化劑中的極爲有效的一種,它能夠激勵、喚醒、鼓舞學生內在的積極因素,從而使很多的不可能成爲可能。

很多時候,我們怨天尤人,埋怨學生不夠聰明,埋怨好心得不到好報,靜下心來,想想平日裏那些毫不起眼的孩子,那些盡惹我生氣的寶貝,原來也都有可愛的一面。猛然醒悟: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只是有時匆忙的步履,泥濘的心情遮掩了我們的雙眼;繁瑣的工作,忙亂的頭緒,鈍化了我們的敏銳;成績的鐐銬,升學的壓力擾亂了我們的心智,所以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學生的缺點,而忽略了那一雙雙天真的眼睛,那一顆顆純潔的心靈。他們需要老師的關心和認可,需要老師的呵護和鼓勵,即使因爲無心犯了錯誤,也需要我們的老師溫和地指出,他們需要的是引導而不是指責,是真誠而不是僞善。他們是成長中的孩子,需要盡情地沐浴陽光,吸吮雨露,需要風雪的磨練,鮮花的簇擁。他們是最爲敏感的一個羣體,能準確地識別老師對他們的幫助是出於關愛還是僅僅是功利的表現。所以教育應該是牽手,是澄明,是溫情,是質樸,是師生間的彼此信任,相互尊重,互相理解。所以要學會賞識你的學生,先學會從心底去愛他們。

賞識學生,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孩子來看待,挖掘他們的閃光點,理解學生、相信學生,不斷地鼓勵表揚他們,我想我們也一定會得到皮格馬利翁效應的。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詹姆斯說過這樣的話:“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質就是被人賞識的渴望。”無論年齡大小,地位高低,人們都希望得到別人的不同,都不會拒絕別人的讚揚,來自別人的讚揚或獎勵,都會令被表揚者產生愉悅的情緒體驗,那麼學生也一定會朝着你引導的方向前進的。

讀教育類的書籍心得體會篇4

學習《教育學》,就知道我國有個大教育家叫陶行知的。但那時對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連一知半解都說不上。這學期,我認認真真地讀了《陶行知教育名著》,真正認識了我國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讀罷《陶行知教育學》,掩卷沉思,頓覺獲益匪淺。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爲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爲“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啓示。

在書中先生指責現在的學校“論起名字來,居然是學校;講起實在來,卻又像教校。這都是因爲重教太過,所以不知不覺地就將教和學分離了。”先生提出:“然而教學兩者,實在是不能分離的,實在是應當合一的。”現在的新課程思想,不正是從重教到重學的思想嗎?“傳統”的教學,主要是看老師教得如何,而忽視了學生學得如何。或者誤解爲只要老師教得好,學生就必然學得好。評價一堂課,也主要是看老師講得如何精彩,即使看學生,也只是看學生是否與老師的講配合得好。陶公早在八九十年前,就深刻地提出了“老師的責任在於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這纔是我們教育的真傳統!現在的新課改,其實就是迴歸傳統,迴歸教育的真傳統。這不由得使我想起這麼些年來,教育上不斷提出新思維、新口號、新觀念,不斷地在搞着彷彿是在打破“傳統”的改革。一會兒素質教育,一會兒新課程,一會兒創造性學習,一會兒探究性學習,把我們的一線教師弄得暈頭轉向了,無所適從了。我們何不少提那麼多口號,少拋那麼多新理論新觀念,靜下心來,真正迴歸傳統,從孔子學起,從陶先生學起,從蘇霍姆林斯基學起。今天的新思想,新口號,新觀念,都從他們那裏找得出來。

傳統,有優秀與糟粕之分。優秀的傳統,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真理,是須我們永遠繼承的。不但要繼承,還要在傳統的基礎上,隨着時代的變遷、事物的發展變化而不斷將其發揚、拓展、光大。比如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溫故知新”,比如陶公的“教學做合一、生活教育”等等。至於傳統中之糟粕,或稱之爲習慣勢力、傳統勢力,纔是改革的目標。我們的改革,不僅是教育改革,乃至於社會改革的很多方面,都喜歡摧毀一切,然後重來。結果糟粕未除,而優秀傳統卻蕩然而失。

陶行知先生談到:“學校裏的先生叫做教員,他所做的整體爲教書,他所用的法子爲教法,好像先生是專門教學些書本知識的人。他似乎除了教書以外,便沒有別的本領,除書以外,就沒有別的事教。而在這種學校裏的學生除了受教之外,也沒有別的功課。”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傳統中的糟粕,也就是習慣勢力。習慣勢力雖然惡劣,阻人進步、礙事發展,但它真是強大得很,難以根除。你看陶公所講之現象,八九十年前是這樣,八九十年後的今天,仍然是這樣:學校裏的一些先生,我們叫他們教書匠,他在學校裏所做之事,就是教書。他全然不管學生怎麼學,他只管自己怎麼教,我怎麼教,你學生就怎麼學。除了教那本教材上的東西之外,便沒有其它可教,學生便沒有了其它可學的內容。先生們不準學生看課外書,不給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學校不給學生接觸自然,走近生活的自由,學生除了一心只讀教科書、一切只爲考高分外,便沒有了其它。老師除了教課本知識,就沒有,或很少教給學生做人處事和生活的道理。教師,這本活的教科書的作用沒有體現出來。學生們從老師身上學到了什麼?

教師沒有愛就不能教育學生。對學生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詳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爲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真人的規範導之以行,或示範,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悅。沒有對學生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只愛一部分學生,意味着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醜爲取捨”的選拔法,他辦育才學校施愛於所有難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難童,他做到了如諺語所說的那樣:“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纔是真正的愛。”教師有“不偏愛學生的義務”由此我想到,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師愛是包含教育目的的愛,而且通過這愛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稱學生爲“愛人”,說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愛和教育視作天生的結緣。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於是教育產生效果。

“在我的教育裏,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麼偉人還大。”陶行知先生這樣尊重學生。作爲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而好惡之而褒貶之,絕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視爲“朽木”。有的教師口誅之餘,施以體罰,更是辱人之舉。任何一種體罰都是使學生肉體痛苦,它不僅於事無補,反教學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們會摔破罐,撐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對體罰,他準確地說明了體罰的危害:“體罰是權威制度的殘餘,在時代的意義上說它已成爲死去的東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兒童改善行爲,相反地,它是將兒童擠下黑暗的深淵。”罰非愛,害也。作爲現代學校的教師,我們要記住陶行知的話:“我們奮鬥的工具是愛力不是武力。”動武,意味着教師自身的失職。其次,陶行知先生對學生的愛還應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即父母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師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們現代教師做學生“親人、朋友和導師”三個角色,這是陳校長教育思想的體現,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實踐,我們必須認真加以貫徹。

當然,愛不是放縱,愛裏有嚴,愛裏有教育,陶行知爲學生竭力改善生活條件時,又囑之以儉樸爲美德,絕不可浪費,特別是看到學生出現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就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中找到前進的路。作爲現代的教師更應如此。

老師們,熱愛自己的學生吧!當我們對學生產生“恨鐵不成鋼”的思想感情而一時不理智地做出有傷學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這學生也許是一塊特殊的鋼坯,需要更多的愛去熔鍊鍛造呢?教師愛學生,就不能沒有自我剋制,“怒”是必須要“制”的,否則既無補於事又傷神傷身,久之反倒說明自身無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點,“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裏”,樂其所樂,憂其所憂,用師愛引導他們走向光明、走向未來。

讀教育類的書籍心得體會篇5

彭興順老師,我記得前幾年暑假教育局組織學校中層領導進行培訓時曾給我們上過課,現在拿着他新出版的《教育就是喚醒》一書,一一閱讀下來,感受頗深。讓我們來欣賞欣賞其中的一些語句吧。

“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鼓舞和喚醒。”教育的功能從根本上說,就是要喚醒人們心靈中最美好的東西,使人性發出燦爛的光輝;喚醒人們的自主意識和創新精神,使蘊藏在人腦中的巨大潛能得以開發;喚醒人們對生命價值的深切感悟,使人們在創造生活中享受幸福的人生。

才爲德之資,德爲才之帥。喚醒教師,就要喚醒教師的愛與責任,自覺踐行師德規範;喚醒教師對職業的審美情趣,不斷昇華職業境界;喚醒教師的雄心壯志,追尋專業發展之道;喚醒教師的育人擔當,不拋棄,不放棄,不讓一個孩子掉隊。

要改變孩子,先改變家長。喚醒家長,就要喚醒家長的示範意識,抓住習慣培養的教育根本,着眼孩子的終身發展;喚醒家長的發現智慧,開發孩子的優勢潛能,幫助孩子成爲最好的自己。

育人先育心,澆樹要澆根。喚醒孩子,就要喚醒孩子的責任與良知,使人格得以健全完善;喚醒孩子追逐人生夢想,成就自己美麗人生。

不一而足,有見地的語句比比皆是。全書分爲七講,內容分別是守望道德星空、發現教師職業之美、就這樣成爲名師、沒有教不好的孩子、教育就是培養孩子習慣、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點亮孩子心中的那盞燈、用美德佔領孩子心靈。希望老師們認真讀讀。

讀教育類的書籍心得體會篇6

我看完《愛的教育》以後,深受啓發。作者亞米契斯,寫他上國小四年級的生活。這本書有他和同學之間的友誼、師生間的感情。內容感人肺腑、扣人心絃,是風靡世界的文學名著之一。

最令我感動的是《倫巴第的小哨兵》(每月故事)。故事講述的是六月的一個早晨,一小隊意大利騎兵正在前進。他們看到了樹林中有一個農舍,裏面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這屋子裏只有少年一個人,家人都逃走了,他想看打仗,所以留了下來。軍官爬到屋頂,向遠處望,可是屋頂很矮,看不到遠方。於是軍官讓少年爬上樹,看看遠方有沒有敵人。少年不一會兒就爬上了樹頂。他往前看,看見有兩個敵人,離這兒只有半里路。軍官又讓他看右邊,他說:墓地那邊的樹林裏有東西在發光,好像是刺刀。突然一顆子彈飛了過來,落在了房屋後面。他仍然看左邊的情況,軍官大聲喊他下來。這時,又一顆子彈飛來了,這次更低了,聲音尖利,從少年身旁掠過,少年嚇了一跳。快下來!軍官又喊道。少年把身體左轉,大聲說:左邊,在教堂那兒,好像第三顆子彈打斷了少年的話,他從樹上掉了下來死了。軍官把三色旗蓋在他的身上,把他埋好了。

看完了《愛的教育》,我是多麼感動啊!倫巴第的少年爲了他的國家,把自己犧牲。這多麼偉大,多麼光榮,當第一顆子彈向他打來的時候,他仍然在樹上看敵情,第二顆子彈飛向他的時候,他嚇了一跳,但是他還在樹上看情況,但是第三顆子彈向他打來的時候,他中彈了。我爲這個倫巴第少年的死,而感到驚訝。這讓我想起了丘少雲,他寧可活活被燒死,也不願暴露自己,爲了祖國,勇敢無比。

?愛的教育》讓我深深的知道,在祖國需要我的時候,我應當奉獻自己的一切,哪怕是最珍貴的生命。

讀教育類的書籍心得體會篇7

這本專着在教我們如何當一個好老師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

一、做一個不斷進取的學者

海納百川,纔有了大海的浩瀚無邊。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就應該是一個不斷進取的`學者,向前輩學習,向優秀者學習,甚至向我們的孩子學習。"教育在歷史上第一次在爲不可知的未來服務,教師和孩子間的代溝從來沒有像今天那麼大,教師第一次不得不拋去因經驗豐富而擺出的架子,虛心向孩子學。這是我們怕見到而不得不見到的一幅圖景。教師此時有’一桶水’也是不夠用的"。面對我們的孩子,面對他們突然冒出的新花樣、新想法,我們常常會發出感嘆:現在的孩子啊,我們常常有無所適從的感[/]覺。這時,你的腦海裏應敲響警鐘:你已經落後於你的孩子了。

二、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者

人沒有了思想,根本就屬於酒囊飯袋、行屍走肉。教師沒有了思想,就不能稱其爲教育者。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學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萬有思想的一線教師。這具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們的教育行爲,"觀念改變,行動改變;行動改變,命運改變"。二是用思想陶冶學子的心靈。只有思想才能滋養豐富的心靈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熠熠生輝,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豐富、獨到、深刻的思想來鼓舞人心,我們的工作,我們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們才真正無愧於上蒼給予我們的不可重複,不可替代,無比高貴的生命。

三、做一個寬容的智者

在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很欣賞:土地寬容了種子,才擁有了收穫;大海寬容了江河,才擁有了浩瀚;天空寬容了雲霞,才擁有了神采;人生寬容了遺憾,才擁有了未來。寬容意味着承認孩子的差異,承認孩子的未完成狀態。教育應從寬容開始。

讀教育類的書籍心得體會篇8

時間過得飛快,很快半個學期的課程就要結束了。在假期裏,我讀了朋友給我推薦的好書。這本書就是《愛的教育》,這本書是一百多年前,意大利著名兒童文學作家亞米契斯創作的。

這本書裏的每一篇文章都使我受益良多。《愛的教育》是一本洗滌心靈的書籍。吸引我的,似乎並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在於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戀這部處處洋溢着愛的小說所蘊涵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偉大。《愛的教育》在訴說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爲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閱歷不同,但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此的態度行爲可能不同。它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對於愛的一些思索。其中“每月例話”裏面的《馬里奧的微笑》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篇文章十分感人。本文記述了一個十二三歲的意大利少年馬里奧乘上了一艘開往馬耳他島的巨輪。在船上,馬里奧結識了一個好同伴,這個女孩子跟馬里奧年齡差不多,只不過個子比馬里奧高了一點兒。經過聊天,馬里奧知道,原來這個女孩子叫克莉泰,跟他一樣都失去了父母,是來投奔親人的。深夜,可怕的風暴來了,甲板的東西都被捲走了,船底也經受不住風暴,破了,水洶涌的灌了進來,眼看船就要沉了。乘客們都驚慌失措,跑到甲板上號啕大哭起來。一半的乘客都跳入了事先準備的小艇裏,可只有一艘小艇,小艇上已經坐滿了人。只夠再容納一個小孩子了,而克莉泰和馬里奧都十分想下去。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眼看小艇離船越來越遠,馬里奧把機會讓給了女孩,女孩跳入小艇,得救了。大船即將沉沒,但馬里奧面對死亡反而從容鎮定,十分開心。

我讀了這篇文章後,我十分感動,我想我們大家都應該學習少年馬里奧,學習馬里奧捨己爲人甘犧牲,面對危險十分鎮定,十分堅強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