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清明節緬懷先烈心得體會多篇

清明節緬懷先烈心得體會多篇

清明節緬懷先烈心得體會篇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當我看到這句詩句時,我總是想起了許多革命先烈們!想起了劉胡蘭的堅貞不屈,想起了邱少雲的勇敢,堅強……想起了許許多多的革命先烈們!他們爲了我們的幸福生活,用生命作爲代價,敬愛的革命先烈們!我們向你們致敬!

是先烈們!在長城上被大炮轟出一個洞時,是先烈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同築長城,在日本人入侵中國時,是你們與日本人頑強抗爭。先烈們你們雖然倒下了,但更多“不願被奴役的人”站起來了!他們高唱着“義勇軍進行曲”,去完成你們還會完成的使命。

先烈們!是你們把對祖國,對祖國中許許多多受難的同胞們的愛化成在戰鬥中拼搏,努力的精神。不怕犧牲,勇往直前,創建新中國!

先烈們!你們爲了祖國,遠離了親人,遠離了祖國,遠離了這個世界,你們把寶貴的生命獻給了祖國,把心中,滿腔的熱血獻給祖國!

先烈們!你們的輝煌業績!深深地刻在了歷史的記憶中,你們的事蹟將化成高高聳立的豐碑!永不磨滅!永遠聳立在後代人的心中。你們將與日月同輝!與江河共存,更是有了你們,我們纔有現在的美好生活

現在的美好生活,爲了我們提供良好教育良好學習環境,讓我們有了對祖國作出貢獻之精神。

爲了祖國,我們一定要奮發圖強!“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清明節緬懷先烈心得體會篇2

歲月如梭,時間過的飛快,轉眼間,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到了。

清明節始於周朝,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節有許多習俗。如禁火、吃冷食、踏青、盪鞦韆......。清明節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清明節也是一個懷念先烈、祭奠親人、掃墓的日子。每當清明節,我總會想起杜甫的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今天,我不由想起了“毛主席的好戰士”--雷鋒。

雷鋒是一個孤兒,他長大後,當了一名軍人。當時,國家貧窮,每個軍人每月只有幾塊錢的生活費,雷鋒每天都省吃儉用,毫不猶豫地把從牙縫裏擠出來的100多元錢捐給了災區。還有一次,他的一個戰友因爲飢餓早上把中午的飯給吃了,雷鋒就慷慨地把午餐奉獻了出來。大家都叫他“傻子”雷鋒。

雷鋒經常爲大家做好事。列車上,他總是擦桌掃地,倒水讓坐,完全像一個列車員,所以,大家編了“雷鋒行車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這首詩來讚頌他。

雷鋒生前是解放軍瀋陽部隊工程兵某部運輸班班長、五好戰士,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職,年僅22歲。1963年3月5日,毛澤東同志親筆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雷鋒雖然去世了,但他的精神永遠活在我們心裏。

我們要緬懷先烈,祭奠英雄。我們要向革命先烈學習,學習他們堅強勇敢、無私無畏、甘於奉獻的精神。“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我要好好學習,長大後爲實現美麗中國夢做出貢獻。

清明節緬懷先烈心得體會篇3

那些熱血青年們,不惜用鮮血和生命來保家衛國的熱血青年們,就是我們永遠緬懷的烈士。清明節在春的懷抱中/悄悄地走來/我們來到烈士陵園/拜謁你/長眠的英雄/遠逝的畫面/已載入歷史/英雄的壯舉/化作一尊不朽的雕像/曾記得多少烈士爲我們拋頭?、灑熱血,他們不惜自己的生命爲我們開拓了一片廣闊的天空,讓我們無憂無慮地自由飛翔,而他們卻在這裏靜靜地躺了下去,永遠的離開了我們。在他們之中有共產黨員,也有普通的中華兒女,但他們的言行卻都是爲了保衛祖國,保衛這片神聖的土地。也許我們無法知道他的名字,也許他們沒有像毛澤東同志、周那樣同志偉大。

而他們卻做出了不平凡的壯舉。我們歌頌他們,我們緬懷他們,他們的大無畏精神造就了我們這一代的光明前途,他們的堅定信念,讓我們看到了真正的華夏兒女。面對敵人,他們臉不變色心不跳,挺起胸膛,站在灑滿鮮血的戰場上,濃煙滾滾,炮彈橫飛,喊殺聲、火炮聲,震耳欲聾,而他們沒有膽怯,血染戰袍,壯烈犧牲,爲抗戰流盡最後一滴血。革命先烈爲我們踏出了一條社會主義的光明大道,革命先烈爲我們創造了今天的幸福生活,難道我們還有理由推卸我們報國的責任嗎?

如今,我們作爲跨世紀的一代,面對未來,祖國的前途無限光輝燦爛,我們更應該具有愛國之情和樹立報國之心。當看到一個個海外歸來的遊子們,用他們的知識報效我們祖國時,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了愛國情操的巨大動力。它才真正代表着一個民族的信念,它才真正是一個民族的象徵。我們作爲新世紀的接班人,就應該繼承革命先烈的遺志,努力學習,奮發圖強,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緊緊團結在黨中央的周圍,踏着革命烈士的足跡,努力建設新中國,爲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身。最後請允許讓我用毛澤東同志的話作結束語:“成千上萬的革命烈士,爲了我們今天的幸福,在我們的前頭英勇地犧牲了,讓我們踏着他們的腳步,繼承他們的遺志奮勇前進”。

清明節緬懷先烈心得體會篇4

清明節期間,馬廟中心學校圍繞“清明時節、文明祭祀、爭做文明小學生”這一主題,主要開展了以下教育活動。

加大宣傳,營造氛圍。清明節前夕,充分利用各種宣傳途徑和手段,宣傳革命先烈的光輝事蹟,對學生進行充分的革命傳統教育。

4月1日,組織了規範的“升國旗”儀式,由分管校長對學生進行了有關教育。學校利用電子顯示屏廣泛宣傳。

開展了“網上祭英烈”活動。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們登陸中國文明網,在搭建的“網上祭英烈”互動平臺上紛紛發表了祭奠感言、敬獻鮮花、點燃紅燭,表達了對先烈、先人、先賢、英雄的感恩和敬仰之情。

4月2日,召開了一次《清明時節文明祭祀》的主題班會。此次班會由“美麗春天、清明來歷和意義、文明祭祀、緬懷先人珍重現在”四個環節組成,班主任一方面圍繞清明的來歷、習俗、文化等內容,加深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認知,並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繼承優秀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對學生進行文明祭祀教育和安全教育,號召同學們要積極行動起來,自覺擔當起文明祭祀的倡導者、踐行者、宣傳者和監督者,積極影響和帶動廣大村民移風易俗,強化文明祭祀的觀念,共同營造一個平安、文明的清明節。使學生認識到“祭掃公墓、敬獻鮮花、植樹寄哀思”等祭奠方式纔是環保、健康的清明節。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祭奠逝者、寄託哀思、緬懷先人的傳統節日。自清明節被確定爲國家法定假日後,很多學生也要同家長一道去祭奠先人,爲倡導文明祭掃理念,學校倡議學生帶動家長用敬獻鮮花、植樹等方式取代傳統“燒紙”等祭掃活動。在孩子的帶動下,許多家長能夠做到文明祭掃。近日開展“我向家長宣傳護林防火小知識”活動,以提高學生及家長在清明節期間的防火意識。

引導學生積極開展“清明傳統活動”,讓學生到郊外踏青,踏進自然,融入社會,讓他們親身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受到全體學生的歡迎,大家充分利用假期踏青、賞花、參觀,切實增強了社會實踐能力。

總之,通過本次活動,全體學生的心靈又一次受到了啓迪,激發了強烈的愛國熱情,他們暗下決心踏着革命先烈的足跡,努力學習,奮勇拼搏,在革命先烈愛國精神的感召下健康成長。

清明節緬懷先烈心得體會篇5

一片鬱鬱蔥蔥中,一片佈滿了土壤芳香的土地,是的,革命英雄們就是長眠在了這裏。這裏依然瀰漫着鮮花的清香,這裏依然有着無數表示哀悼的小白花,這裏的紀念碑前立着的花圈,這裏的一切表明,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並沒有忘記他們,並沒有忘記這些爲了這片土地的安寧與幸福而犧牲的英雄們。

一路顛簸着到了淄博烈士陵園,首先映進眼簾的是那屹立在正前方高大肅穆的紀念碑。白色的建築,中間燙金大字,在風中蕭瑟。我看着那高聳如雲的紀念碑,固然時間已腐蝕了它的輪廓,但戰士們衝鋒陷陣時的那種豪邁絲毫沒有褪往,看着那碑文總有種讓人覺得置身於戰場時的澎湃,口號聲、槍炮聲……似乎都隨着這座紀念碑永遠定格在這特有的環境中,在這特別的日子裏。踏進大門,那意味着萬古長青的松柏,依然挺立,幾座裝飾樣的白橋,在嫩柳拂來拂往的縫隙間若隱若現, 這是第一次在家鄉以外的地方掃墓呢。今年的清明時節沒有雨紛紛,有的是風颼颼,固然是薰風,卻還是帶着些涼意。邁着沉重的腳步,帶着悲傷的心情,風劃過樹葉的聲音都是在悲叫。可是,說實話,真的是小孩子的真實想法麼?那個年紀,有很多孩子都不知道什麼是死亡,不知道死亡是個什麼定義,天真爛漫的時光,卻被形式扣上了成熟的枷鎖。

我們的確要感謝烈士先驅們的奉獻與犧牲,可是。我們的感激,有那麼深的感情麼?會悲傷麼?究竟我們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通說別人的講述或者電視,都難以身臨其境的體會那種悲壯。同學們素裝手執黃菊,走到紀念碑前,進行一些儀式。宣誓,默哀,獻花。紀念碑前,我們獻花,我們哀悼,我們演講,我們宣讀了進團誓詞,在這裏,我們的思緒彷彿回到了那遠遠的戰爭年代,看着那一個個熱血兒女,爲了祖國的解放,爲了人民的幸福,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後繼,將自己年輕的生命永遠留在了金華這片土地上。

然後觀看展覽館。看那些曾經在硝煙戰火中用過的生活用品,看那些在槍林彈雨中穿過的衣服和帶過的頭盔,看這這些老舊的照片,看到烈士的遺像,透過他的目光,我彷彿聆聽到久遠年代的戰火喧囂,看到了硝煙滾滾、屍橫遍野的'血泊沙場。老人看似平靜的神情下,一顆如熊熊烈火般的心在跳動着,燃燒着。一切回於平穩、安靜,一切回於自然;但在那樣一個特殊的日子裏,一切又被賦予了新的含義。耳畔是講說員對當年故事的敘述,我試着感受當年的世界。固然我無法完全體會和感受當年是如何的艱苦卓盡,但是通過這些遺物我們卻可以體味今天的生活是多麼幸福,我們實在應該珍惜啊!。

對於我們這一批團員來說,接過前輩們手中的大旗,如今新時代的責任應該由對我們來扛。而作爲當代大學生,在剩下大學生活期間,不斷進步自己的專業技能,進步自己的政治覺悟,把自己的青春奉獻給祖國的教育事業,致力於社會主義建設,成爲爲國家的棟樑,纔是我們的題中之義。

縱使通向革命烈士精神家園的道路很漫長,過程很坎坷,但我們始終堅信:只要在英靈們精神光芒的照耀下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