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心得體會多篇2020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心得體會多篇2020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心得體會有哪些?深圳市各民主黨派與全市人民一道,衷心祝願偉大祖國更加繁榮富強,祝福新時代深圳再創新輝煌!共同閱讀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心得體會5篇精選2020,請您閱讀!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心得體會1

隨着當前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制定標準已成爲產業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縱觀深圳發展之路,另一核心推動力還在於搶佔標準高地,推進質量發展,實現品牌聚集。

越來越多的深圳企業已從代工生產邁向自主品牌創立,通過不斷的自我革新,制定標準,成爲行業領軍者。全球最大的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供應商——深圳市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參與制定電池材料等17個國家標準,也是我國牽頭制定鋰電池材料國際標準的企業。同時,深圳在新能源汽車、消費級無人機、移動電話、5G等領域,依靠領先的產品技術標準“走出去”,取得豐碩成果。

統計顯示,目前,深圳累計有235家企業登上全國企業標準排行榜,佔全國上榜企業數量的7.17%。其中,2019年新上榜企業達152家,企業標準化建設步伐持續加快。深圳共有15家企業成爲全國企業標準的“領跑者”,佔全國的12.9%。

2019年10月,深圳獲評成爲全國首個標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去年11月,深圳市委、市政府《關於開展質量標準提升行動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2019—2022年)》正式印發,明確提出到2022年,落戶深圳市的國際國內標準化組織工作機構達85家以上等發展目標。

高標準帶來了產業質量效益的不斷攀升,爲品牌聚集奠定了深厚的基礎。華爲、平安、比亞迪等一大批知名品牌享譽海內外。其中,在南山區就擁有174家上市企業,總量穩居全國區(縣)第二;擁有4000多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據南山區區長黃湘嶽介紹,今年的疫情防控中,騰訊、邁瑞醫療、中建科工等一批企業發揮了重要的“科技抗疫”力量。在工業和信息化部6月份公佈的79家“科技戰疫”表現突出的人工智能企業名單中,深圳企業有8家,其中6家來自南山區。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是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全面鋪開、縱深推進的關鍵之年,是高質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廣東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表示,站在新起點上,深圳正瞄準世界先進城市,銜接國際通行規則,實施全球標杆城市建設示範工程,集聚更多高端要素、高端資源、高端企業、高端人才,加快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不斷壯大新動能、提升新勢能,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強大核心引擎,成爲高質量發展的高地。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心得體會2

說成果、論成就,談成效、述成功,形容深圳40年的蝶變,不能不提一組組數據。比如,近40年來,深圳生產總值增長萬餘倍,躋身全球城市30強……在這裏,人們看到了速度與激情,感受到了光榮與夢想。大潮起珠江,短短40年,深圳書寫了一座現代化城市的崛起奇蹟。

深圳崛起的密碼在哪裏?無數人在叩問。因改革開放而生,這就是答案。在這裏,深圳人民生動詮釋了“改革開放的步子要大一點”的深刻內涵;在這裏,深圳以改革創新爲先導、爲動力、求突破……據統計,深圳設置經濟特區40年來,共創造了1000多項“全國第一”。窺一斑而知全豹,深圳用“敢爲天下先”定義了創新與創造精神。

一提起深圳,人們會想到深圳是改革開放的“試驗田”。既然是試驗,就可能有成敗,也可能有經驗教訓,而深圳在試驗的過程中不僅解放思想、敢闖敢試,更看準了就做,做出了模板。據介紹,無論是上世紀80年代的價格改革、勞動工資改革,還是上世紀90年代的股份制改造、科技體制創新,以及21世紀以來的事業單位改革、商事登記制度改革等,深圳都在全國率先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之路。

從這個角度看,深圳崛起的要義還有制度的崛起,其崛起的意義並沒有侷限於當地,而是輻射全國——對全國性的制度構造、對其他地方的制度變革,都具有廣泛而深入的參照價值。

有人問,如今改革開放已是全國上下的制度基準,我們還需要經濟特區嗎?答案是肯定的。經濟特區不僅要繼續辦下去,而且要辦得更好、辦出水平。一路奔跑的深圳胸懷遠大抱負,高質量發展高地、法治城市示範、城市文明典範、民生幸福標杆、可持續發展先鋒,這是深圳的定位;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先進城市之林,成爲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杆城市,這是深圳的目標。

當前,時代也賦予了深圳優厚的制度環境。去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正式出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宏闊背景中,中央支持深圳高舉新時代改革開放旗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勢必有利於深圳更有動力地實現宏大目標。

四十載驚濤拍岸,九萬里風鵬正舉。深圳又被稱爲鵬城,在波瀾壯闊的新時代,風鵬正舉的深圳一定大有作爲。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全面鋪開、縱深推進的關鍵之年。在改革開放道路上一以貫之、鍥而不捨、再接再厲,以一馬當先之力帶動萬馬奔騰之勢,深圳定能夠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注入蓬勃魅力、動力、活力、創新力。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心得體會3

進入8月,深圳迎來高光時刻。8月18日,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滿一週年;8月26日,深圳將迎來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近日,國家有關部委、廣東省有關部門陸續出臺政策,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深圳市政府也密集調研開會,一系列的政策“禮包”有望接踵而至。

“軌道上的大灣區”加快推進

8月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的批覆》公開發布,同意在粵港澳大灣區有序實施一批城際鐵路項目。

根據規劃,近期到2025年,大灣區鐵路網絡運營及在建里程達到4700公里,全面覆蓋大灣區中心城市、節點城市和廣州、深圳等重點都市圈;遠期到2035年,大灣區鐵路網絡運營及在建里程達到5700公里,覆蓋100%縣級以上城市。

大灣區將形成“軸帶支撐、極軸放射”的多層次鐵路網絡,構建大灣區主要城市間1小時通達、主要城市至廣東省內地級城市2小時通達、主要城市至相鄰省會城市3小時通達的交通圈。

根據批覆,近期建設項目總投資約4741億元,資本金比例50%、計2371億元,由廣東省和項目沿線地方使用財政資金等出資,並按照市場化原則,積極吸引社會資本參與。

分析人士認爲,交通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以及交通網絡的融合銜接,是城市間協同合作的重要基礎和支撐。國家發改委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交通一體化,將給深圳未來發展提供強力支持。

土地空間不足使得深圳近年來發展越來越顯“窘迫”,尋求與大灣區其他城市深度協作成爲深圳_此問題的方向之一。今年年初,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形成“雙核(深圳、廣州)+雙副中心(汕頭、湛江)”動力機制,探索推動廣州、深圳與湛江、汕頭深度協作。

給深圳土地管理“擴權”

近日,自然資源部印發了《關於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市深化自然資源領域改革探索意見的函》,助力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

意見提出,自然資源部支持廣東和深圳,從國土空間規劃、空間用途管制、土地利用、耕地佔補平衡、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有關試點、不動產登記、土地只徵不轉以及深圳深化自然資源領域改革探索等九個方面,進一步提升自然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程度和效率,激發市場活力和創造力,推動自然資源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在自然資源部支持下,深圳將率先探索國有土地使用權續期路徑、利用存量建設用地開發建設住宅、分類盤活利用存量工業用地等一系列改革,以更大的土地改革權限下放,更強的產業和居住空間保障,充分發揮“雙區疊加”優勢。目前,廣東省自然資源廳、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正抓緊制定方案,報自然資源部審定後實施。

分析人士表示,深圳的下一步發展是“擴容”還是“擴權”,各方討論熱烈。自然資源部已率先用實打實的措施,給深圳擴大了土地管理的權限。

去年,深圳市委將“拓展空間保障發展”十大行動的名稱,優化爲“加快國土空間提質增效、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十大行動,已向社會各界傳遞出更加明確清晰的信號:深圳未來發展,將在存量土地下苦功夫、硬功夫。

7月30日下午,深圳召開了一次圍繞“產業用地”的新聞採訪會,承諾凡是符合深圳產業發展方向的重大項目“全部有地可落”。會上還透露,今年下半年深圳或將再舉行一次全球招商大會。去年底召開的全球招商大會,給深圳帶來總投資超5600億元的128個產業項目。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心得體會4

國家有關部委、廣東省有關部門動作頻頻,市場人士預期,一系列的政策利好將紛至沓來,一系列的改革成果將在深圳密集涌現。

8月2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到深圳調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明確表示全力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

此前,中央主要金融監管機構已於5月中旬聯合發佈《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7月31日,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於貫徹落實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意見的實施方案》,從五大方面提出80條具體措施,加大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力度。

其中,多條措施是爲深圳量身定製,包括以創業板註冊制改革試點爲契機,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企業更好地利用資本市場做優做強;支持依託深圳證券交易所建設全國性知識產權和科技成果產權交易市場,實現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與資本的有效對接;持續推進深圳合格境內投資企業(QDIE)試點、支持深圳證券交易所與境外市場互聯互通、支持深圳申報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等。

8月4日,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首批新股啓動申購,有望於本月中下旬掛牌上市。分析人士預期,接下來,在營商環境改革、科技創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領域,還會有更多成果落地及新的支持措施出臺。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心得體會5

回顧發展史,早在上世紀90年代,深圳就提出要“抓高新、上規模、重效益”,主動轉移當時還很吃香的“三來一補”加工製造業,大力發展以電子信息產業爲龍頭的高新技術產業,並逐漸成爲深圳的第一經濟增長點、第一大支柱產業。

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圳以新發展理念爲引領,將科技創新改革向縱深推進,通過持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產業不斷向價值鏈高端延伸。2014年,國務院批覆同意深圳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深圳成爲全國首個以城市爲基本單元的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2016年,深圳相繼印發《關於促進科技創新的若干措施》《關於支持企業提升競爭力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文件,全面推進創新創業創造。2018年1月,《深圳經濟特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條例》正式印發,爲深圳的創新活動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2019年7月,深圳再次推出《深圳市科技計劃管理改革方案》,率先落實國家科技體制改革重大部署,科技項目實施的關鍵環節接軌國際,擴大科研資金的使用管理自主權。

一系列政策組合拳,讓深圳得以構建起“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走出了一條以科技創新帶動經濟增長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截至2019年,深圳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累計達17001家;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26277.98億元,同比增長10.08%;實現增加值9230.85億元,同比增長11.26%。今年上半年,面對疫情帶來的嚴峻考驗和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深圳先進製造業增加值、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仍分別同比增長2.4%、2.2%。

隨着5G時代的來臨,深圳再次前瞻佈局,大力建設5G行業應用試驗網。截至8月14日,深圳已建成46480個5G基站。

深圳市羅湖區科技創新局局長石興中介紹,5G技術將給羅湖區轉型發展帶來全新機遇,爲城市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全新動能。從去年開始,羅湖區全面佈局5G產業發展及產品應用,支持轄區企業融入5G產業發展和5G技術應用之中。如今,已在智能製造、路橋管控、物流機器人、智慧交通等多個產業、工業領域廣泛使用。

5G產業是近年來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領跑”的縮影。在一次次產業轉型升級與產業結構調整中,深圳構建起“四個爲主”的現代產業體系,即全市產業以高新技術、金融、物流、文化“四大支柱”產業爲主,經濟增量以新興產業爲主,工業以先進製造業爲主,“三產”以現代服務業爲主。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心得體會5篇精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