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浪費糧食心得多篇

浪費糧食心得多篇

浪費糧食心得篇1

在我上一年級的時候,我非常不注意節約糧食。每天吃飯都把許多白花花的米粒留在桌子上,掉在碗裏。

過不了幾天,我吃剩下的米粒一點一點地聚集在一起居然有一個0.5立方分米的碗的容積那麼多。媽媽見我這樣浪費糧食,下了一個決定:要在星期天帶我去田野裏走一走,看一看,讓我見識見識農民伯伯種米的辛苦。不知媽媽苦心的我高興得一蹦三尺高。

到了星期天,我和媽媽正要去拉車去田野時,媽媽突然說道:“相蕾,車子壞了,沒辦法,我們只好走着去了。”一路上,強烈的太陽光像一個大火球一樣,讓人們感到非常的悶熱。豆大的汗珠不斷地從我的額頭上滲出來,我不耐煩地向媽媽說道:“媽媽,什麼時候到啊?”而媽媽卻總是說:“快了快了!”。

到鄉下了,我睜大眼睛望着,田野一片綠色,就像是一塊一塊綠色的大毛毯鋪在那裏叫人恨不得馬上就撲上去睡個大覺。在這翠色慾流的綠毯子上,有着許多勤勞的農民伯伯在忙碌地幹着農活,有的在耙田,有的在挑秧苗,有的……你瞧,那邊一個三十多歲的農民伯伯正在拋秧呢!他從一塊奇特的板子上拿出翠綠色的秧苗,撒到田中,讓它們自己“隨遇而安”。他每拋撒一把秧苗,手臂上的汗珠就都隨着秧苗飛灑向田中。此外,還有一個農民伯伯在除草,伯伯輕輕地彎下腰,用那潔淨的雙手去清除在稻田裏的那骯髒的雜草和污泥。火似的太陽照射在每個農民的後背上,汗水浸透了他們每個人的衣服,一個個農民從田裏走出來,都是一身污泥一身臭汗。

忽然,我看到了我年過六旬的外婆也在地裏幹活,她彎下腰大概只有五六分鐘又站起來伸伸腰,並不斷地用手捶打着自己地腰。滿頭的汗珠都來不及擦,正一滴一滴地掉落在田裏,像一個個可愛的小水滴貼在外婆的臉上。這時。我不禁想起了李紳的一首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回到家後,我想了又想,覺得自己以前這樣浪費糧食真是太不應該了,我下決心要好好珍惜來之不易的每一粒糧食。

浪費糧食心得篇2

在我國悠久的家風傳統中,“勤儉”堪稱古今第一家風。“萬噸油裝不滿漏砂鍋”這句話的含義是:糧滿倉、油滿缸、金銀財寶裝滿箱,也經不住窮奢極欲,揮霍無度。正所謂“天下之事,常成於勤儉而敗於奢靡”。蔡學嶺父親將其作爲家訓,就是提醒後人,“有餘糧也不能忘了過去的苦日子,任何時候都不能浪費糧食。”這無疑是給後人最好的饋贈。

優良家風是一個家族最寶貴的財富,是無形的“傳家寶”。勤儉家風既包含樸素持家的價值觀念,也包含崇德向善的美好願望,如諸葛亮《誡子書》中的“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司馬光《訓儉示康》中的“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朱柏廬《治家格言》中的“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節約不僅僅體現在糧食上,更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勤儉”傳家,就是要傳承老一輩的優良品德,讓家人及後人謹遵“傳家寶”的教誨,讓勤儉成爲習慣,讓節約成爲生活方式。

“勤儉”傳家,不只是掛在嘴邊的口頭禪,更重要的是以身示範。宋代理學家朱熹歷仕四朝卻一生淡泊名利、安守清貧。一次,他去看望女兒女婿,留下來吃飯。因家中貧困,女兒只端出幾碗大麥飯,對父親很是愧疚。朱熹卻不以爲意,開開心心地吃了,並告訴女兒勤儉度日是良好家風,對於飲食,不必計較好壞。許多老一輩革命家也爲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周恩來總理從不浪費一粒米、一片菜葉,每次吃完飯,總會夾起一片菜葉把碗底一抹,把飯湯吃乾淨,最後把菜葉吃掉,偶爾掉在了桌上一顆飯粒,也要撿起來吃掉。

但凡老一輩,都會思量日後爲後人留點什麼。“留財”還是“留德”,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見識和胸襟。無論是古代先賢還是老一輩革命家,都崇尚“節用裕民,儉以養德”,不以家財留子孫,而以美德傳後人。

今天,我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雖然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能丟,艱苦奮鬥、厲行節約的本色不能變。“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這是我們從小家到大家,都必須遵循的道理。我們應該以“勤儉”傳家,從“娃娃”抓起,從節約糧食做起,不浪費一粒米、一滴油、一度電,引導我們的家人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養成勤儉節約、反對浪費的良好習慣,讓優良家風代代相傳,讓懿行美德生生不息。

浪費糧食心得篇3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詩句,簡單的十個字,道出了糧食的珍貴。我國是人口大國,吃飯歷來是大問題,在物質生活豐富的今天,怎樣做到節約資源、節約糧食,是擺在我們每個人面前的一個問題。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也會看到一些浪費的現象,例如爲了講究排場而過多地點菜、因爲好面子而不願意在餐後打包等等,這些不文明現象,在浪費糧食的同時,也體現出了一部分人目前對於珍惜糧食的認知還不夠深。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我們中華民族有勤儉節約的美德,在科技和文明發達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學會珍惜資源、珍惜糧食。

節約糧食,我們應該加深思想認識。每個人都應該深刻地認識到節約糧食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我國每年浪費掉的糧食相當於2億人的口糧,這樣觸目驚心的數字足以讓我們加深認識、樹立起節約糧食的良好觀念。每一粒糧食從插秧、播種、澆水施肥、生長、收割、揚場、加工到製作成食品,每個環節無不浸透着勞動者辛勤的勞動和熱切的期盼,糧食來之不易,每一個人都應該珍惜糧食。

節約糧食,我們應該落實實際行動。作爲糧食生產和消費大國,我們每一位公民都應該自覺成爲節約糧食的宣傳員和踐行者。餐館、食堂應該張貼節約糧食的標誌,做好日常提醒;餐飲業主應該倡導顧客合理點菜、餐後打包;學校應該根據實際情況爲學生安排糧食作物生長實踐課程,讓孩子們從小就樹立節約糧食的意識;作爲消費者,我們在飯店用餐時也應踐行“光盤行動”,積極參與到節約糧食的活動中。

相信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下,節約糧食將成爲我們每一個人的良好習慣,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也將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浪費糧食心得篇4

勤儉就是勤勞節儉,包括努力工作和節約用度兩個重要方面。我國自古就以勤儉作爲修身治家的美德,《尚書》說:“惟日孜孜,無敢逸豫”。《左傳》引古語說:“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周易》提出:“儉德闢難”之說,《墨子》有:“儉節則昌,淫佚則亡”之論。古人認爲能否做到勤儉,是關係到生存敗亡的大事,不可輕忽。在現在社會,經濟增長和物質消費的觀念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但勤儉作爲一種美德,作爲一種工作態度、生活作風或治國方針,還是要大力提倡的。

有許多的歷史人物都以勤儉來修身,他們不僅在國家事業上勤勞,而且在家庭生活上也非常節儉。克勤克儉,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美德。傳說中的古代聖賢都是這樣做的,如堯特別關心民衆,認爲別人挨餓受凍是自己的工作沒有做好,是自己的過錯。而他自己的生活卻十分節儉,經常穿着粗布衣裳,吃粗米飯,喝野菜湯。正是由於堯在事業上和生活上克勤克儉,所以贏得了百姓的愛戴,成爲一位聖賢。

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蘇東坡,也把節儉作爲自己的生活習慣,以節儉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他在生活上堅決反對奢侈浪費。有一年,他被貶黃州,俸祿減少,這給生活上帶來了諸多不便。爲了渡過困境,它不僅辭退了身邊所有的僕人,而且自己更加節儉,他給自己制定了一份完整詳細的開支計劃,把所有的收入和手邊的錢都集中起來,然後將這些錢分成十二份,每月一份,每份又平均分成三十份,每天只用一份。他就是這樣“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度過了難關。“君子以儉德闢難”,蘇東坡就是這樣做的。

奢侈浪費小到足以破壞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大到足以滅亡一個無比強盛的國家。自古就有許多帝王在剛開始創業時,以勤儉修身,受到了百姓的擁戴,但後來他們逐漸放棄了勤儉而一味的追求安逸享樂,結果招致了自己的滅亡。五代時的後唐莊宗李存勖,一開始勵精圖治,奮發有爲,擊敗各個敵手稱帝。但後來沉湎於音樂戲曲,每天在宮廷上用重金請人表演,演得好,用重金封賞,並且整天大肆興建樂宮,樂隊,造成黃金流失,最終導致部下作亂,伶人發難,在位三年就死於兵亂之中。歐陽修在撰寫《伶官傳》時,有感於這段歷史,闡發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中國有着很強的憂患意識,特別是在國家動盪,民不聊生時更是如此。孔子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孟子講“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就是分別從個人和國家的角度強調了保持憂患意識的重要性。魏徵即使在大唐盛世,也規勸皇帝“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以實現長治久安。

還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意思是說,從節儉變得奢侈容易,從奢侈轉到節儉很難。這是司馬光引述他人的話,用來訓誡子孫的。它強調要自覺保持節儉,防止奢侈,含有自勉、警世之意。人都想過好日子,這本無可厚非。但是過於奢華是不可取的,商紂用了雙象牙筷子,他的臣子就要逃走,原因是看到紂王的貪慾一發,將不可遏制。所以堅持節儉要有自律能力。

現在,隨着科技的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逐漸淡漠了古人的教訓,大肆的奢侈浪費。我國就形成了一種通病——“節儉冷漠症”。身邊的小事就足見這種病態的嚴重。白天明亮的教室裏非得開燈,洗手間的水龍頭“細水長流”,電腦永遠處在待機狀態,簡直是“不知節儉何滋味”。據上海能源管理部門統計,按平均每戶家庭有15瓦特的耗電量計算,上海480萬戶家庭在白天高峯時就增加了2。5萬千瓦左右的用電負荷;一臺電腦的待機能耗30瓦,如果上海15萬機關幹部下班後都不關掉電腦電源,僅此一項,就將每天增加4500千瓦的用電負荷,倘若加上企事單位的的電腦待機浪費,數字十分驚人。如果這樣浪費下去,有多少能源將被這樣白白的浪費掉。爲國家造成多大的經濟損失。長此下去,即使我國再強盛,恐怕也支撐不了多長時間

縱觀歷史,大到邦國,小到家庭,無不是興於勤儉,忘於奢靡。古往今來,成功的創業者大都經過艱苦奮鬥階段,所以都很勤儉節約。但是對於守業者來說,則正好相反,他們沒有經歷過創業的艱辛,容易貪圖奢侈享樂,最終的命運必然是事業的衰敗,國家的滅亡。這是幾千年歷史所昭示的真理。

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戒奢從儉,不糜費財物,認識我們崇尚的美德。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浪費糧食心得篇5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一首耳熟能詳的唐詩。它告訴我們節約糧食,合理用餐的文明理念。

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經濟的寬裕,不愁吃不愁穿。因而很多人養成了生活大大咧咧的壞習慣,這就助長了大家鋪張浪費的生活習慣。

有一天中午,我和媽媽在一家飯館吃飯,我們點了三道菜,津津有味的吃着,突然,隔壁的兩個人吸引了我們的眼球,他們拿着菜單一下子點了十幾道菜,沒一會兒功夫,小小的桌子上擺滿了飯菜。看見這一幕,我驚呆了,心想:這麼多菜能吃完嗎?不會是大胃王吧?但是,他們竟然沒吃幾口,把錢一交就走了。滿滿的一桌子菜,就被服務員給倒了,真可惜!

爲了制止這種壞習慣,國家也制定了許多法規,提倡節約。每年十月十六日是節約糧食日,這就告訴我們應從這就做起開展節約。

我們應該每次在飯店,點適當的飯菜,不夠吃可以在點,吃不完可以打包。不要因爲沒面子而浪費,通過國家這幾年的宣傳,這周星期五我們家在小六湯包吃飯,發現人們現在都是吃多少點多少,已經有了節約的好習慣。

浪費糧食就像給白紙上抹上了黑點,而珍惜糧食是傳統美德,我們應該從自身做起,爲節約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浪費糧食心得篇6

中午了,該去吃午飯了。隨着體育委員的一聲:站隊!我們去往食堂。

到了食堂,我發現今天吃的是包子。一口咬下去哎呀!真難吃!於是我放下了包子,轉去喝稀飯。今天的粥倒是出奇的滿。一點也不好喝!算了,今天是星期五了,我還是早些回去寫作業吧。於是一個只被咬了一小口的包子和滿滿的一大碗飯就全被浪費了。

這樣的情景並不是出現一次、兩次了。也不是一人、兩人這樣做了,於是大大批大批的糧食就被這麼浪費掉了。

我總是吃了自己喜歡吃的,而扔掉了好多我認爲不好吃的菜。但對於我來說,浪費最多的不是菜,而是粥。現在,都是生活委員同學早去勤勞地幫我們倒粥。所以幾乎每個人都是滿滿的一大碗稀飯。有時,我們心情好,就不會浪費太多;而如果突然心情不好,就會什麼也不想喝,幾乎全部倒掉。有時遇到想喝的,可能一碗還不夠;可是遇到自己不想喝的,可就又要浪費一大碗粥了。

有一次,食堂吃餅,我覺得不好吃,所以很快吃完走了。我走的時候,菜和飯已經裝滿了左右兩邊的兩個大垃圾桶,食堂阿姨又去換了兩個新的垃圾桶。後來聽晚走的同學說,兩個新垃圾桶又被裝滿了,由此可見浪費的糧食數量之多。

我決定從今天開始,改掉挑食的壞毛病,不浪費任何一粒糧食!

浪費糧食心得篇7

“爺爺,送您一個小禮物,這是我們學校特製的紙扇,上面印有號召大家適量點餐”,“阿姨,送您一個小摺扇,如果您支持節約,反對浪費,請您在承諾牆上籤下您的名字”昨天上午,和平區鞍山道國小開展“杜絕舌尖上的浪費,我們在行動”主題隊日活動。少先隊員們早早來到鞍山道地鐵站旁,爲過路的行人送上精心製作的小禮物,號召市民做節約達人。炎熱的天氣擋不住大家的熱情,一聲聲稚嫩的問候讓行人紛紛停下腳步,爲少先隊員們點贊,並在“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承諾牆上,鄭重地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雖然正值暑假期間,但連日來,全市中國小積極組織師生以“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爲主題,開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樣的宣教活動,引導學生養成勤儉節約、愛惜糧食的好習慣。

“爺爺奶奶給我講述了他們那一代人厲行節約的故事。現在,雖然我們的物質條件優越了很多,但我們依然不能忘記傳承他們勤儉節約的光榮傳統,他們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暑假期間,第二新華中學面向全校師生開展了“家風傳承正當時”系列活動。老師們精心製作了微課《學傳統家風,做勤儉之人》,以勤儉持家的家風傳承爲主題,邀請學生“上講臺”,與大家分享老一輩勤儉持家、厲行節儉,勤勤懇懇、服務羣衆的家風故事。在該校七年二班舉行的線上主題班會中,學生黃子純就爲老師和同學們講述了自己的家風故事。她的講述也引起了大家的共鳴。

隨後,黃子純面向全班同學發出倡議: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不剩飯剩菜;飲食要均衡,不挑食,不偏食;看到浪費現象要制止,儘量減少浪費;向身邊的人宣傳浪費的可怕後果,瞭解節約的方法;外出用餐時,剩餘飯菜儘量打包,不鋪張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