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重陽節的傳統習俗及傳說

重陽節的傳統習俗及傳說

重陽節是在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爲“重九”。又因爲在我們國古代,六爲陰數,九是陽數,因此,重九就叫“重陽”。一年一度的重陽節,也是老人們的節日。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重陽節的傳統習俗及傳說,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重陽節各地的傳統習俗

陝北

重陽節在陝北正式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九月裏九重陽,收呀麼收秋忙。穀子呀,糜子呀,上呀麼上了場”。陝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

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麪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纔回家。夜裏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江南

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於無山可登,無高可攀,就仿止米粉糕點,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藉以示登高(糕)僻災之意。

莆仙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

宋代《玉燭寶典》雲:“九日食餌,飲菊花酒者,其時黍、秫並收,以因粘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清初莆仙詩人宋祖謙《閩酒麴》曰:“驚聞佳節近重陽,纖手攜籃拾野香。玉杵搗成綠粉溼,明珠顆顆喚郎嘗”。

近代以來,人們又把米果改製爲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質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時,撈出瀝乾,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用水溶解)攪拌,加紅板糖(摻水熬成糖濃液),而後置於蒸籠於鍋上,鋪上潔淨炊布,然後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若干時即熟出籠,米果面抹上花生油。

這種米果製成後,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一些地方的羣衆也有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爲多,故俗有以三月爲小清明,重九爲大清明之說。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裏的天后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黔東北土家族

對重陽節,黔東北土家族較爲重視,節日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須打糯米粑粑,推豆腐,祭“家虎”,有“重陽不打粑,老虎要咬媽;重陽不推豆腐,老虎要咬屁股”之說。

雲南

在滇西的一些鄉村,每年九月重陽節,老人們都會相約到一塊,泡製摻上了收穫在七月間的金銀花的茶。儘管那些茶與金銀花都是滇西山間隨處可採的東西,卻被端到了重陽節的餐桌上,成爲招待客人的上品茶飲。

原因不在於金銀花茶的藥用,而是有一個植根於滇西山鄉的傳說在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人來世上,草木一秋,人不外乎是一棵有一點點思想的草罷了,那麼短暫的一生,難免有這樣那樣的失誤和缺點,而金銀花在當地人們思想裏就是解除失誤的靈丹妙藥,把它加入茶中,便成了解除痛苦的瓊漿玉液。

山西

農曆九月九日,山西的農村婦女習慣休息一天,不幹農活。嫁出去的閨女,習慣回孃家過節。

北京

北京人在重陽節時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意思是“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綵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惠州

重陽放紙鷂可說是惠州民間特有習俗。其來由無從考究。但從惠州的領南氣候觀之,時間上似乎頗爲恰當。清明前後爲雨季,春雨不斷,這時顯然是不適合於放紙鷂的,而重陽前後秋高氣爽,勁風不斷,人們按傳統習俗要登山登高,進行戶外活動,此時放紙鷂,天時地利人和,是頗多爲適合的。

臺灣

臺灣地區重陽節慶,配合九月吹起的無雨北風,有放風箏的競賽習俗,如臺灣俗語所說:“九月九,風吹(風箏)滿天哮”。競賽中,當敗者的風箏落地,成爲衆人搶奪的獵物時,那就是“風吹(風箏)斷落土,搶到溶糊糊”。

重陽節爲什麼敬老孝親?

重陽節是夕陽紅的象徵。重陽時節,秋高氣爽,五穀飄香,是收穫的季節,是成熟的季節。把重陽節定爲老人節,象徵年節成熟,象徵夕陽紅。

其次,“九九”與“久久”同音,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九九重陽是雙九重疊、日月並陽,人們認爲這個日子很特殊,是一個特別值得慶賀的日子,應該特別對待。用它來象徵年高德劭、年德並應的老年人最爲貼切恰當。因此把重陽節定爲老人節也是順理成章。

再次,爲了弘揚中華民族“敬老孝親”的傳統美德。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素有尊老敬老、事親敬上的優良傳統。唐代詩人孟郊的《遊子吟》是一首讚美母愛的詩,撥動了天下兒女報答慈母養育之恩的心絃。

尤其是後兩句,引起天下兒女的共鳴,把尊老敬老之心表達得非常形象和深刻。是父母小心翼翼地哺乳兒女,是父母在兒女身體有恙時擔驚受怕而終日悉心呵護照料,是父母承擔了多少艱難勞苦方使兒女知書識禮,是父母費盡了多少精神爲兒女定親婚娶而興家安業———父母那數不清的大恩,確如一首歌裏所唱的:“我能數盡青絲髮,只有親恩數不來。”所以做兒女的對待父母應該像那烏鴉一樣知道反哺,像那羔羊一樣知道跪乳,千萬不能因爲娶了媳婦,添了小家庭的許多甜蜜恩愛,有了生兒育女、兒女繞膝的歡樂就將父母棄之腦後,念念不忘的是多一分孝,少一分不孝!

從這個意義上說,把重陽節定爲老人節不單純是“敬老孝親”,而是在解決一個反對年齡歧視,融合代際關係,減少家庭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一個社會問題。定重陽節爲老人節是對尊老敬老社會習尚的引導和提倡,是對中華民族事親敬上傳統美德的弘揚,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善舉。

重陽節的傳說

和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也有古老的傳說。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癒之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爲民除掉瘟魔。恆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恆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爲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了恆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爲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着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準備。中午時分,隨着幾聲怪叫,瘟魔衝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恆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樑人吳均在他的《續齊諧記》一書裏曾有此記載。

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後來重陽節被立爲才老人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