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春秋的歷史典故精品多篇

春秋的歷史典故精品多篇

春秋的歷史典故 篇一

盜憎主人

出自《左傳·成公十五年》:春秋時,晉伯宗(晉大夫孫伯糾之子)爲人正直,在朝常直言不諱,妻子常勸他說:“盜憎主人,民惡其上,好直言,必及於難。”後來伯宗果然因爲結怨過多而被殺。“盜憎主人”是說盜賊憎恨被他盜竊、搶劫的主人,後來就比喻壞人怨恨正直的人,無道恨有道,惡恨善,醜恨美,壞人恨好人。

春秋的歷史典故 篇二

1、得魚忘筌

出自〈莊子 外物〉:莊子說:“筌(就是一種捕魚的竹器)所以能捕到魚,是因爲得魚而忘筌;蹄(捕兔的哭具)都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指語言,言詞)所以在意(要表達的意思、事理),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人言哉(就是說深悟其道、專心致意卻並不侈於言辭的人,其實難得,故莊子希望能找到這樣的人和他交談)!’”莊子在這裏以“得魚忘筌”“得兔忘蹄”爲比喻,並不從消極的意義上使用,承上啓下,目的在於比照說明“得意忘言”的道理。後世用“得魚忘筌”卻改變了原本的本意,一般都是有在消極的意義上,比喻辦事情一旦達到了目的,便把賴以達到目的的手段忘掉或拋棄。[轉載]春秋戰國時期的41個典故

2、斷織(孟母繼織)

出自漢韓嬰〈韓詩外傳〉及〈列女傳〉:孟子是戰國時期墨家代表人物,姓孟名軻,由於賞識淵博,道德高尚,被後世譽爲“亞聖”。孟子之所以能夠取得這麼高的地位,與他幼年所受的。教育有關。孟子年幼時,他的母親非常注重對他的教育。有一次,孟子由於貪玩而沒有上學,他母親知道後,非常生氣,當即拿起剪刀,割斷正在織布的織線。孟子孝敬母親,看到母親如此生氣,既害怕又難過。孟母看到兒子有悔改之意,就語重心長地對兒子說:“你廢棄學業像我剪斷佈線,一個人要專心讀書,纔會有知識,如果現在不用功讀書,將來就一事無成。”從此以後,孟子發奮苦讀,終於成爲大學者。後來就用“斷織”爲勉勵努力求學,不可中道荒廢的典故。此外人們也用斷織來表示賢婦勸學。

3、操刀傷錦

出自《左傳 襄公三十一年》:春秋時,鄭國大夫子皮想讓自己的一個小臣尹何,擔任私有領地的邑大夫的官職。因爲鄭子產是他晚年舉薦而執政的,可能認爲提拔尹何,子產不會反對。鄭子產主張“學而後入政”,這樣纔不致把事情辦壞,纔是用人穩妥的辦法;如果“以政學者”,那就是拿“政”去開玩笑,這是對“政”的不負責任,這將給“政”造成危害。爲了說明這個道理,子產以“未能操刀而使割“,”美錦不使人學制“作比,闡明不可本末倒置。以今天的眼光看,學而後作雖無可厚非,但幹中求學,幹也是學,也是不能偏的。後人“操刀”“傷錦”合二爲一,用來比喻才薄力單,難以預勝任。

4、楚幕有烏

出自〈左傳 莊公二十八年〉:楚伐鄭,鄭國得到其他諸侯國家的援救,迫使楚軍連夜撤退。楚軍爲了防止鄭軍及諸侯國援軍的援救,軍隊於夜間悄悄撤走,卻留下了空空的營幕作爲掩護。軍幕空虛,所以烏鴉才棲止在上面,鄭國人由此判斷出楚軍營內的虛實,才停止了向桐丘奔逃。後來用這個典故,常指敗退或軍事力量的空虛。

5、丁公鑿井

出自《呂氏春秋 察傳》:春秋戰國時宋國一個姓丁的人因爲家中無井,所以就在自家院中打了一口井,他覺得這樣一來,洗滌和取水就不需要專用一個人了,說是等於得到了一個人的幫助。有人聽到這話後就把它傳訛了,說丁家打井得到了一個人。後來就以此比喻以訛傳訛,或主觀主義憑空解釋,把事情搞得顛倒悖謬。

6、大義滅親

這個故事就比較有名了,在〈東周列國志〉上也有記載,不過我要講的則是出自〈左傳 隱公四年〉:春秋時,衛國石蠟之子石厚,與公子州籲共謀殺君篡位。石厚爲了安定國內人心,去求計於自己的父親。石蠟因之而設計,借陳桓公的幫助,乘他們到陳國之機,逮捕了州籲和石厚。衛國派人到濮殺死了州籲,石蠟派家臣到陳殺死了石厚。《左傳》因此稱讚道:“君子曰:‘石蠟,純臣也。惡州籲而厚與(同與,就是一同處死的意思)焉“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大義滅親”原指爲君臣大義而滅父子私情,後用以泛指炎維護正義而不徇私情。

7、萇弘化碧

出自《莊子外物》萇弘是春秋時周敬王的大臣劉文公所屬的大夫。劉氏與晉範氏世代通婚姻,在晉卿內訌中(所指爲公元前490年即周敬王三十年,趙氏擊敗範氏和中行氏),萇弘曾幫助過範氏,晉卿趙鞅爲此聲討他,晉君怪怨周敬王,周敬王便把萇弘殺死。萇弘死於蜀(今四川),蜀人感之,以櫃盛放其血,三年而化爲碧玉,及精誠之至也。當然化碧之說爲後人的演義。後來常以“萇弘化碧”來比喻忠貞之人含冤而死;或指爲國獻身,忠烈精神長存。像明末著名將領袁崇煥就有死後,鮮血化碧一說。

8、表裏山河

出自《左傳 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時,晉楚決戰之前,晉文公的謀臣,他也是晉文公的舅舅子犯勸文公參加決戰,他認爲即使仗打敗了,憑太行山和黃河之險,也可固守無虞。原話爲:“戰也。戰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捷,表裏山河(指晉國外黃河而內太行山,地理形勢使國防極爲穩固),必無害也。”後世常用“表裏山河”說明地理國防之固。而元張養浩在《潼關懷古》中:峯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望西者,意踟躕。中的“山河表裏”即用此事,一方面說明潼關形勢的險要;另一方面反襯詩人一路所見秦漢宮闕的破敗,百姓處於戰亂之際的無邊苦難。

春秋的歷史典故 篇三

琵琶

在中國古代文獻詩詞中,可以找到大量和琵琶有關的故事,千古傳誦的便有白居易的'《琵琶行》,還有“昭君出塞和番”的故事,而更多的是秦樓楚館的歌伎傳說。不過,在《古今注》、《舊唐書》、《北史》等歷史典籍中,則多有描寫在位帝王、公主對琵琶的鐘愛,發生在宮廷中的琵琶故事也就不少,且列其中兩則於下。

話說大詩人王維仍未應舉前獲岐王賞識,特意帶他入宮出席唐皇公主奏樂之宴,並教王維在公主面前以琵琶演奏預先寫好的新曲,果然讓舉座賓客動容。公主雖喜愛琵琶與音律,卻不知所奏何曲,王維隨口稟告爲《鬱輪袍》,岐王在旁亦加美言,並表示王維將要應舉。公主應向主考官張九皋推薦,多少都應該給個解元,公主笑而頷首。其後王維應舉,果然中了個解元。

另一故事發生在唐文宗時。小官樑厚本,於宮外護城河垂釣擱下飄來一個大箱子,赫然發現箱內有位氣息奄奄的豔裝女娘,動了憐憫之心,抱回家中將女娘救活過來。原來女娘是宮中奏琵琶的女樂師,不知何事觸怒龍顏被賜絞死,宮中侍女憐之將其“屍”置於箱子中,隨護城河飄出宮外,終命不該絕被救“重生”。樑厚本未有家室,琵琶樂女感恩圖報下嫁,並告知樑厚本她於宮中彈奏的正是兩個琵琶名器大忽雷和小忽雷,她奉命將大忽雷送到南市趙樂匠家修理,仍未送回宮中,便逢宮中亂事。琵琶樂女“死”後便無人得知此事,樑厚本也就拿了些錢財給趙樂匠將大忽雷贖回,兩口子便不時於更深人靜時把玩。及後梁厚本生辰,兩人半醉興起,女樂師拿出大忽雷錚錚綜綜奏了幾首曲子來助慶。大忽雷果是名器,聲音傳得又高又遠,路過一位宦官聞聲而至,目睹被賜死之女樂師與樑官兒親親熱熱,手中所奏豈非正是名器大忽雷?也就急急回宮稟告皇帝文宗。其時文宗對賜死女樂師已感悔意,即宣召兩人入官,問明始末,驚爲意,赦去兩人罪過,並加賞賜,好好生活下去。

兩個琵琶故事,有名有姓,反之王昭君何以提着“胡樂”去“和番”?“和番”所奏是何琵琶曲?則鮮有人深究了。

春秋的歷史典故 篇四

得魚忘筌

出自〈莊子外物〉:莊子說:“筌(就是一種捕魚的竹器)所以能捕到魚,是因爲得魚而忘筌;蹄(捕兔的哭具)都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指語言,言詞)所以在意(要表達的意思、事理),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人言哉(就是說深悟其道、專心致意卻並不侈於言辭的人,其實難得,故莊子希望能找到這樣的人和他交談)!’”莊子在這裏以“得魚忘筌”“得兔忘蹄”爲比喻,並不從消極的意義上使用,承上啓下,目的在於比照說明“得意忘言”的。道理。後世用“得魚忘筌”卻改變了原本的本意,一般都是有在消極的意義上,比喻辦事情一旦達到了目的,便把賴以達到目的的手段忘掉或拋棄。

觸龍婉言勸太后 篇五

趙太后剛剛執政,就遇上了一件很棘手的事:秦國向趙國大舉進攻,趙國國力薄弱,難以抵擋,就向齊國求救,齊國要趙大後的小兒子長安君做人質,才答應出兵。可是,趙太后特別喜歡這個小兒子,無論怎樣都捨不得,秦國攻勢又緊,這可怎麼辦呢?

左師觸龍知道了這件事,就去見趙太后。這時太后剛剛送走了一批來勸說她答應人質的大臣,因爲雙方發生了爭執,她正坐着生悶氣呢。趙太后暗中拿定主意,如果這個左師也是來勸她送出長安君的,她一定要當面啐他一臉唾沫,以示自己不答應送兒子去做人質的決心。

左師好像知道趙太后心思似的,一見面就問暖問寒的,絕口不提長安君的事。接着,左師又向趙太后提出要安排他的小兒子舒祺的工作。希望能編進黑衣衛士的隊伍,在保衛王宮中有所貢獻。趙太后見左師這樣喜愛小兒子,一下子來了興趣,絮絮叨叨地問道:“左師,你們男人也疼愛小兒子嗎?”

左師挺認真地說:“比你們做母親的還疼得厲害。”

趙太后像見到知音一樣,彼此有了共同的語言,很動感情地說:“你們男人不瞭解女人的。心,女人疼小兒子才厲害呢!”

左師敲了一陣邊鼓,覺得勸說趙太后己到了火候,於是不露痕跡地把話題引到了長安君,“依我看,你疼女兒燕後就超過了長安君。”

趙太后連連搖頭說:“你搞錯了,我疼燕後哪比得上疼長安君呢?”

左師抓住契機不放:“我記得你送燕後外嫁燕國的時候;你拉着她的手直淌眼淚。以後,你總是祈禱燕後在那裏好好地生兒育女,日後繼承王位。這不是在爲燕後的長遠利益打算嗎?依我之見,這纔是真正的疼愛孩子。”

趙太后不作聲,側着頭聽左師說下去:“從現在起,三代以前趙王的子孫封侯和繼承侯位的,今天已經沒有人了。這些人中有一些遇到禍難,本身就滅絕了;禍難來得慢的,就落在他們的子孫身上。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因爲君王的子孫地位很高,可他們沒有建立功勳;待遇豐厚,卻沒有做出業績。這種突出的矛盾,就給他們帶來了災難。”

說到這裏,左師端起茶杯喝了口水,藉以觀察趙太后的神態。見她頻頻點頭似有所悟,於是又說了下去:“長安君現在的地位夠高的了,封給他的土地也夠多的了,權力也越來越大,這些都是你太后賜給他的。只是,太后忽視了一條最重要的,就是沒有給長安君建功立業的機會,如果有一天太后逝世了,長安君靠什麼在趙國立足呢?這樣看來,你替長安君的打算遠遠比不上燕後,所以我說你愛長安君不如愛燕後。”

趙太后已經完全接受了左師的觀點,於是輕快地說:“你說得挺有道理的,長安君的事就全部託付給你了。”

春秋的`歷史典故 篇六

周惠王想廢掉太子鄭,立自己愛妃生的兒子王子帶爲太子。

齊桓公爲了保全太子的地位,以諸侯要拜見太子爲藉口,在公元前655年5月,聯合八國諸侯在首止開大會,太子鄭在首止和諸侯見了面,一起住了幾個月。周惠王覺得太子鄭不聽使喚,但又無力和齊桓公抗爭,就偷偷派人去勸告鄭國不要參加結盟。鄭國聽了周王的話,離開了首止,剩下的七個諸侯共同締結了共輔太子的盟約。後來,齊國又去攻打鄭國,鄭國也參加了盟約。不久,周惠王死了,太子鄭即位爲周襄王。周襄王對齊桓公十分感激,派人給他送了祭肉、珍貴的弓箭和車子。齊桓公利用這個機會,於公元前651年在葵丘(今河南蘭考、民權境內)會合諸侯,招待周王的使者。

史書記載說,春秋五霸,以齊桓公最盛;齊桓公九合諸侯,以葵丘之會最盛。在葵丘之會上,齊桓公代表諸侯各國宣讀了共同遵守的盟約。其主要內容是,不準把水禍引向別國;不準因別國災荒而不賣給糧食;不準更換太子;不準以妾代妻;不準讓婦女參與國家大事。這些內容,有些是各國在經濟上互相協作的要求,有的是維護宗法統治秩序的需要。條約規定,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通過葵丘的盛會,齊桓公成爲中原的首位霸主。

現在民權縣與山東省曹縣交界的地方位於民權縣老顏集東,山東省曹縣邵莊鎮胡老家行政村南1華里處有一葵丘會盟重振四方的一個石碑爲證,葵丘會盟重振四方,八個字是繁體的。,在90年代初期一直放在胡老家行政村的可耕地內,近期未曾去看過,我覺得說當年的葵丘會盟臺在民權、蘭考境內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今天的曹縣與民權縣境內應該正確,因爲現在存放石碑的土地在解放前後曾經屬於過民權縣和蘭考縣的前身考城縣,1956年該地方劃規山東省曹縣。

春秋的歷史典故 篇七

【子產放生的典故出處】《孟子·萬章上》。

【子產放生的典故釋義】子產:春秋時,鄭國人,姓公孫,名僑,字子產,又字子美。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形容人心地善良。

【子產放生的歷史典故】

春秋時期鄭國有一個賢大夫公孫僑,字子產,心地仁厚。他常濟貧並救人於危難,喜歡行善,特別是從不殺生。

一,一個朋友送給子產幾條活魚。這些魚很肥,做成菜肯定是一道美味。子產非常感激朋友的好意,高高興興地收下了禮物,然後吩咐僕人:“把這些魚放到院子裏的魚池裏。”他的僕人說:“老爺,這種魚是鮮有的美味,如果將它們放到魚池中,池裏的`水又不像山間小溪那樣清澈,魚肉就會變得鬆軟,味道也就不會那麼好了。您應該馬上吃掉它們。”子產笑了:“這裏我說了算,照我說的做。我怎麼會因爲貪圖美味就殺掉這些可憐無辜的魚呢?我是不忍心那樣做的。”僕人只得遵照命令。當僕人把魚倒回池中時,眼見魚兒悠遊水中,浮沉其間,子產不禁感嘆說:“你們真幸運啊!如果你們被送給別人,那麼你們現在已經在鍋中受煎熬了!”

【成長心語】

孔子稱讚子產:“有仁愛之德古遺風,敬事長上,體恤百姓。”子產因其聰明和善良,而被人們傳誦至今。“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不要因爲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善事就不去做,也不要因爲是一件很小的壞事就去做。因爲生活其實就是由這些小事堆積形成的。更重要的是,這些小善和小惡會成爲日後那些大善和大惡的基礎。人人都應該存有善念,心中有善就會覺得生活很充實。人的行爲都要符合道德的準則,要對的起自己的良知,這是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的前提條件,這也是一種人生的哲理。

春秋的歷史典故 篇八

武王伐紂

周王姬昌死後,他的第二個兒子姬發在豐京繼位,稱爲武王,並將自己的父親西伯昌追稱爲文王。

周武王拜姜尚爲軍師,用對待父輩的禮儀尊重他。武王還團結自己的兄弟周公旦、召公奭(shì)等,使全國上下一條心,厲兵秣馬,積蓄力量,準備起兵滅商。

數年後,武王率軍東進。但他沒有公開打出滅商的旗號,相反卻仍以商朝屬國的名義,讓軍隊在前面擡着自己父親的木牌位,大旗上書寫着西伯昌的'名號,而自己也不稱王,只稱太子發。武王的這種做法,顯然是爲了對當時的政治和軍事形勢進行一次虛實試探。

武王的軍隊東進渡過黃河來到孟津(今河南孟津東北),果然許多商朝屬國的諸侯們紛紛趕來匯合,表示支持。但武王考慮到紂王在商朝還有一定的號召力,紂王的叔父比干、兄弟箕子、微子等一批商朝的貴族大臣們還在竭力維護這個搖搖欲墜的政權,覺得滅紂的時機尚未成熟,因此,只在孟津進行了一次觀兵演習,與諸侯們聯絡了一下感情,便帶兵回到了豐京。

這時紂王的昏庸暴虐卻更加變本加厲了。有早晨,紂王在鹿臺上與妲己一起觀賞風景。此時正是隆冬氣,他們看見遠處的淇水邊有一老一少兩個人正赤着腳在蹚水過河。前面的老人走得很快,好像不太怕冷,而後面的年輕人卻縮手縮腳,一副十分怕冷的樣子。爲什麼年輕人反倒不如老年人?紂王覺得奇怪。妲己說,這是因爲那老人的父母生他時很年輕,因此他的骨髓飽滿、精血旺盛;而這年輕人則相反,是一對老年夫婦所生,因此他的骨髓先就不飽滿。紂王不信,就命武士立刻去將兩人抓來,當場砍開他們的腳脛骨看個究竟。還有一次,紂王爲了與妲己打賭在鹿臺下路過的一個孕婦肚裏的孩子是男是女,★★又讓武士馬上剖開了她的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