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七夕節的傳說【精品多篇】

七夕節的傳說【精品多篇】

關於七夕的傳說三:“七夕”的發展 篇一

節日是一種文化現象,不管它的產生有多少個理由,如果不隨着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就會被無情地淘汰。“七夕”能在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存在並發展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上層統治者的參與和提倡。七夕正式定爲國家節日是在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朝廷宣佈在全國實行夏曆,並將二十四節氣訂入曆法,並明確:除夕、元旦、元宵、上巳、寒食、清明、端午、七夕、重陽及春秋社日、冬祭臘日等爲節日,形成定製。七夕在漢代是個重要的慶祝日,因爲漢武帝的生日是乙酉年(公元前156年)七月七日誕生與漪蘭殿。又傳說元封五年(公元前110年)時,王母娘娘曾到皇宮會見過漢武帝,更給七夕加上一層神聖的光環。

(2)神話故事的嵌入。牛郎織女故事起源何時,口頭傳說時期的事目前不好確定,就是古代所指的`牛郎星、織女星究竟是哪顆星星,爭議也是比較多的。從現在據有的文獻資料看,把牛郎和織女說成相互愛戀、結婚、生子、被銀河分離、七夕相會形成完整故事是在南北朝時期。當時社會震盪,傳統的儒學受到衝擊,學術思想比較自由,民間文學非常發達。國家分成南北,戰爭使人民妻離子散,人們渴望統一安定的生活,於是牛郎織女一對恩愛夫妻被人爲分割大河兩岸的悲劇引起同情,越傳越廣,越傳內容越豐富,以至進入許多文人的作品中,使七夕從漢代以宮廷爲主的歡慶節日,演變成以民間爲主的情感節日。七月七日的民俗活動更加生動具體,傳說也越來越貼近,平民百姓,如織女可以使婦女手巧,黃牛可以使人致富,神仙可以下凡接人上天離開人間苦難。爲了延長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時間,有的地方甚至出現這樣的習俗:七月七日白天殺公雞,以免打鳴驚醒正在相會的牛郎織女。有人說西方節日以宗教爲主,中國節日以親情爲主,是有道理的。

(3)祭祀和宗教內容的滲入推動節日民俗發展。南北朝以後,唐朝統一了全國,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在唐宋時期,牛郎和織女進一步神化,由被人同情的拆散夫妻而變成能主宰天下耕作和織繡的神仙,成爲上至朝廷下至平民百姓共同祭祀的神靈。唐朝皇宮內白天用陽起石染輕彩,作連理花千餘朵,當午散於庭中,隨風而上爲“渡河吉慶花”;晚上以錦彩結成樓閣,列花果酒炙,設坐以祀二星。宋代時又把牛郎、織女這一對神仙和佛經天龍八部中的“摩羅”聯繫起來,每到七夕把牛郎、織女製成土偶泥人形象,擺在桌上供奉。供奉摩羅代表牛郎、織女到明代仍很盛行,不過除了泥制的還有木雕,甚或還有金銀製品。到了清代,七夕的民俗活動更加成熟,豐富,除了沿襲歷代流傳下來的供“五子”、賀雙星、求靈巧、水浮針、看巧雲、拜魁星。以外,還增加上演《天河配》、《長生殿》節令戲,使七夕成爲娛樂性很強的傳統節日。

七夕節習俗 篇二

習俗一、穿針

爲什麼會有穿針這個習俗呢,大家看到七夕節的另一個稱呼就知道了,七夕也稱爲乞巧節,乞巧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祈求自己的手可以變得很靈巧。我們知道檢驗女孩手巧最好的方法就是穿針引線的熟練程度,所以,不難理解,便產生了這樣一個很獨特的紀念儀式。在古代,宮廷內和民間都會舉辦比賽,評選最好的織娘。

習俗二、求婚

看到求婚,大家一定會覺得,這不算是一個習俗吧,只算是一種儀式吧,只是被大家淡忘了。古人過節的方式是,到評選出的織孃家裏提親,現在的男孩女孩,會直接去求婚,準備一枚實名定製的樂維斯鑽戒,寓意‘以我之名,冠你指間,一生相伴,一世相隨’,並對女友說出一段很有愛的告白,會告訴女孩,自己是多麼的愛她,多麼的想要照顧陪伴着她,還會許諾會給她一輩子的幸福。

習俗三、祈禱

七夕的祈禱方式很特別,女孩子會捉蜘蛛放在一個盒子裏,在盒子中讓蜘蛛去結網,到第二天早上的時候,會打開這個盒子,看蜘蛛的網是不是又密又好,如果很密集就證明女孩也是一個手巧的人,古人還給這種方式起了一個很好的名字叫喜蛛應巧。

關於七夕的傳說一:七夕節的來歷與七夕節的傳說故事 篇三

在三四千年以前,隨着人們對天文的認識,有關牛郎和織女的記載很早就有了。古代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牛郎和織女,認爲東西南北方向都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星最亮,可在夜晚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

“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爲終局。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還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臺灣,七月被稱爲“喜中帶吉”月。因爲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在很早以前,南陽有個放牛的小夥子,父母早亡,跟着哥哥嫂子生活,嫂子爲人狠毒,一天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着牛出了村。

他趕着牛進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不知何時才能趕着十頭牛回家。這時,一位鬚髮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爲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後,對他說:“在伏牛山裏有一頭病倒的老牛,好好餵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你就可以趕着它回家了。”

牛郎找到了那頭病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餵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擡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爲老牛採花接露水治傷,等老牛病好後,牛郎趕着十頭牛回了家。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遊戲,在河裏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七夕節的傳說 篇四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織女渡鵲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這首詩傳說是唐朝的一個六歲的小孩林傑寫的,在一些地方廣爲傳誦,七夕望月之時往往吟誦。

在我國,農曆七月初七這一天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爲“乞巧節”、“七橋節”、“女兒節”或“七夕情人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爲重視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象一座天橋橫貫南北,在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爲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擡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七夕節又叫乞巧節,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爲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大致是說苦孩子牛郎幸運地和一個名叫織女的仙女結婚生子,後來織女被王母娘娘帶回天庭,拆散了他們美好的婚姻。牛郎追上天庭,終被王母娘娘的天河所隔。後來,牛郎和織女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裏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爲“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爲“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 baihuawen.c n連拜七次。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着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爲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關於七夕的傳說二:與愛情無關的七夕傳說 篇五

古人吟七夕:“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如今的七夕,已經找不到這古詩中的浪漫,而只留下商家忽悠的“中國情人節”了。

人們甚至忘了七夕還有“乞巧”的習俗,就更別說“曬書”、“拜魁星爺”了。

倒是李商隱這首《七夕偶題》還能讓人想起很多:

“寶婺搖珠佩,常娥照玉輪。靈歸天上匹,巧遺世間人。

花果香千戶,笙竽濫四鄰。明朝曬犢鼻,方信阮家貧。”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而且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而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就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相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主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

關於魁星爺,還有一些傳說故事:說魁星爺生前長相奇醜,臉上長滿斑點,又是個跛腳。有人甚至還寫了一首打油詩取笑他的長相。但這位魁星爺志氣奇高,發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試時,問他何臉上全是斑點,他答道:“麻面滿天星”;問他的腳爲何跛了,他答道:“獨腳跳龍門”。皇帝很滿意,就錄取了他。

而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傳說則有點悲傷,說魁星爺生前雖然滿腹學問,可惜每考必敗,便悲憤得投河自殺了。豈料竟被鱉魚救起,昇天成了魁星。

“曬書”的習俗也有一些有趣的故事:

《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着,人家問他爲什麼,他回答:“我曬書”。這是在誇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

李商隱詩中的“方信阮家貧”,則另有其他的意思,說的是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爲豪門富室製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幹什麼,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

關於七夕的習俗很多,希望這些傳統習俗不要在我們的手中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