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七夕節送什麼禮物?多篇

七夕節送什麼禮物?多篇

七夕又叫什麼 篇一

七夕,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巧夕、牛公牛婆日、雙七等。

七夕節發源於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愛情節日,在七夕節的衆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夕傳統美食 篇二

1、巧果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爲有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乞巧果子”是七夕節的傳統祭品和美點。七夕晚上人們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圍坐,品嚐做“巧果”人的手藝。現在這種習俗在許多地方都已經不流傳了,“乞巧果子”這種傳統食品,也演變成多種花色糕點。巧果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古代女子出嫁前都希望自己心靈手巧,就用吃巧果的方式“乞巧”,希望織女能賜自己一雙巧手。又因爲“巧”與“橋”諧音,人們認爲在七夕這天吃巧果,不僅能幫助牛郎織女鵲橋相會,而且自己的心願也能通過“巧(橋)”實現。

2、餃子

鄄城、曹縣、平原等地乞巧的風俗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裏,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3、酥糖

在我國一些地方的糕點鋪,這一天還要製作一些織女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爲“送巧人”,民間認爲,吃了這種“酥糖”的人會變得心靈手巧。

4、巧巧飯

在我國山東,這一天要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裏,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5、江米條

老南京人過七夕還有個獨特的風俗:吃江米條。江米條是一道漢族小吃,用糯米麪加豆粉和麪後在燜鍋裏蒸出來,放在石臼裏用棒子捶,再稈成圓形,曬乾用油煎出來,最後蘸梅花、松花、芝麻等豆沙製作而成的一種食品。

6、瓜果

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嚐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

7、雲面

雲面必須要用露水製成,這樣吃它才能獲得巧意。

8、巧芽面

除了吃巧果,有些地方,七月初七吃巧芽面。做巧芽面用的豆芽,要提前七天生,選沒有蟲蛀的綠豆一小碗,洗淨,平鋪到一個盤子裏,用溼紗布蓋好遮住陽光,放到炕頭上,每天噴幾次水使之保持溼潤。七天後,待豆芽長至兩三釐米長,便可做手擀麪,下鍋煮熟,過涼水拔透;然後熱鍋坐油,加肉丁炒熟,蔥、姜爆鍋,醬油、醋熗鍋,放綠豆芽炒熟,加水煮沸,再加鹽、味精,做成豆芽湯;把麪條抓到碗裏,澆上豆芽湯即可食之。

9、五子

七夕“拜織女”是少女、少婦們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等,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禮拜默默禱告後,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們宵夜的食物。

10、綠豆芽

估計是大部分人都沒有想到的一個菜,在廣州,女孩子們都會提前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裏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爲“拜仙禾”和“拜神菜”。

11、雞

殺雞,對於人們來說就是一個美好的願景,意爲這夜牛郎織女的相會,再也無雞鳴報曉,他們便能永遠的不分開。只有浙江金華一帶有這個習俗。

12、吃蠶豆

“分豆結緣”是福州地區七夕節特有的習俗。每年七月初七,親朋好友和鄰里之間都要相互贈送、分食蠶豆,“蠶”與福州方言裏的“纏”諧音,意爲把好事緊緊纏住。

13、吃菱角

七月初七品菱角是江門台山的傳統習俗。農曆七月初六晚上(初七凌晨),當地家家戶戶都要拜神,稱爲“幕仙”,菱角、涼粉、水果是必不可少的拜祭貢品。

14、麻老

麻老,正確名應該叫麻糯,是福建龍巖特有的一種糕點,是專爲紀念牛郎織女而生的七夕節食品。在龍巖地區,做父母的在每年七月初七前幾天就要購買麻老贈送女兒,尤其是出嫁後的第一年,要用小籮筐整擔送。

七夕節送什麼禮物好 篇三

1、送簪子

簪,古人用來插定髮髻或連冠於發的一種長針,後來專指婦女插髻的首飾。它常是男士送給心儀女子的首選禮物,女子也經常將之作爲定情信物送給情郎。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問遺君,雙珠玳瑁簪。用玉紹繚之。聞君有他心,拉雜摧燒之。摧燒之,當風揚其灰!從今以往,勿復相思,相思與君絕!雞鳴狗吠,兄嫂當知之。妃呼?!秋風肅肅晨風?,東方須臾高知之!——《鐃歌十八曲》之《有所思》

2、送同心結

素縷表示純潔,而針諧音同貞。將那絲絲縷縷的錦帶編成連環迴文式的同心結來贈與對方,綿綿思戀與萬千情愫也都蘊含其中。

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送迎,爭忍有離情?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邊潮已平。——《相思令》林逋

3、送鐲子

手鐲在古代有很多的稱謂,“跳脫”就是其中一種。古代女性腕上的玉鐲常常揹負着盟誓的重託。

何以致契闊,繞腕雙跳脫。——漢·繁欽《定情詩》

4、送香囊

香囊又稱香包、香纓、香袋、香球、佩偉、荷包等等。古人佩戴香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因爲香囊是隨身之物,戀人之間也常常把它當做禮物相互贈送,以表衷情。

欲織雙鴛鴦,終日才成匹。寄君作香囊,長得系肘腋。——明·鄭旦《子夜歌三首》

5、送釵

釵不僅是一種飾物,它還是一種寄情的表物。古代戀人或夫妻之間有一種贈別的習俗:女子將頭上的釵一分爲二,一半贈給對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見再合在一起。

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怕上層樓,十日風雨。斷腸片片飛紅,都無人管,倩誰喚、流鶯聲住。鬢邊覷。試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數。羅帳燈昏,嗚咽夢中語。是他春帶愁來,春歸何處。卻不解、將愁歸去。——《祝英臺近·晚春》辛棄疾

6、送梳子

送梳子代表一輩子都要糾纏到老,有結髮、私訂終身的意思。古代的女子出嫁前有家人爲其梳頭的習俗,所謂“一梳梳到底,二梳白髮齊眉,三梳子孫滿堂”,既包含了家人的美好祝願,也有愛意的傳遞。因此,不少地方有了七夕送梳子的習俗。

相輝瑜珥瑤釵鳳。寶翼蜻蜓動。新妝又得水蒼梳。人道秋風何物不瓊踞。人無玉質容何害。玉德斯堪愛。尚慚猶未十分全。聽取明年環佩戛?——元·《虞美人·玉梳贈內子》姚燧

7、送指環(戒指)

指環(戒指),古代未婚女子均不戴戒指,因爲戒指是定親或定情信物,所以這個最小的信物在女子心中的分量卻是最重的。

龍香小柄琵琶彎,切玉玲瓏約指環。試按花深深一曲,海棠開後望郎還。——清·朱彝尊《鴛鴦湖棹歌》

8、送玉佩

玉在中國的文明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羅纓”是古代女子出嫁時繫於腰間的彩色絲帶,以示人有所屬,使“結縭”成爲古時成婚的代稱。古代女子爲心儀之人的佩玉結綴羅纓,心意昭昭。

深相憶,莫相憶,相憶情難極。銀漢是紅牆,一帶遙相隔。金盤珠露滴,兩岸榆花白。風搖玉佩清,今夕爲何夕?——唐·毛文錫《醉花間》

9、送羅帕

古代羅帕多用於傳情,帶着說不清道不盡纏綿之意多有這般場景,再加上這個“道具”質地輕,使用頻率高,特別容易掉落,古代的典故中,不少青年男女都是通過拾到羅帕而認識,隨後相戀。

不寫情詞不寫詩,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拿了顛倒看,橫是絲來豎也絲,這般心事有誰知? ——明·馮夢龍《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