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關於介紹湖南導遊詞多篇

關於介紹湖南導遊詞多篇

湖南導遊詞範文1

朋友們,歡迎大家遊覽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玉皇洞石窟。玉皇洞石窟位於張家界城西約7公里的麻空山南壁,爲清代本地鄉紳李京開獨資捐修。李京開又叫李五瑞,別名九洞樂,號識破生。他生於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道光乙酉年(1825年)去世,享年83歲。李先生家道殷實,富甲一方。少時勤奮讀書,頗有才華,數十年奔波仕途,但屢試不第,官場無望,於是看破紅塵,另尋安慰,請工匠,耗巨資,憑藉麻空山天然溶洞,按上、中、下方位佈局,巧妙構思,開鑿成“天堂”、“人間”、“地府”三層共八個洞。另外,在離此約3公里的峯泉洞另鑿一洞,故有“九洞樂”別名。玉皇洞石窟上層爲玉皇洞,人間層有玉金洞、毫筆洞、墨池洞、虎龍洞、雄獅洞、孔聖洞,地府爲因果洞,八洞組成一個完整的混沌世界。居八洞之首的玉皇洞,雕有玉皇大帝神像,意爲“天堂”至尊,統帥中層的“人間”和下層的“地府”,故八洞統稱玉皇洞。此洞於1799年動工,到1807年完成,歷時八年。洞內雕鑿了一些歷史人物的神像以及大量詩詞匾對,不僅石雕精湛獨特,雕像神韻生動,書法遒勁大氣,而且在石窟藝術的主題構思上,抒發了主持捐修者李京開懷才不遇、憤世疾俗、嚮往太平盛世的情感,鞭達了腐朽的科舉制度,對於研究清代社會和科舉制度,以及當時一般讀書人的思想情感,都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整座洞窟東西長300餘米,現存石像19尊,石刻50多處,是我省唯一保存完好的石窟藝術羣,1959年玉皇洞被列入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玉金洞)玉金洞又叫土地洞,此洞於嘉慶十二年(1807年)建成。請大家擡頭看,石壁上端坐的就是人人皆知的土地神。土地神是古代傳說中管理一個地面的神,有關人世間的修屋建房、挖土鑿石工程,都是他的職權範圍。傳說中的土地神有天門土地、地府土地、街坊土地、橋樑土地以及山神土地等。我們都知道,土地是整個人類以及世間萬物賴以生存的載體,也是一切生命之源,按照我們過去的風俗,凡動土,必擇吉日,以免犯煞;每逢大年三十吃團年飯之前,各家各戶都要拿着香紙,端上豬頭,在各自的土地廟前祭祀,感謝土地的賜與,祈求來年的豐收。李京開先生也在各洞修成之後,立此土地神以謝之。

(毫筆洞)毫筆洞又叫魁星洞。這副雕像的內容是“魁星點鬥,獨佔鰲頭”。你看那魁星足有八尺多高,它赤足袒胸,腳踏鰲頭,左手握拳,右手舉筆,昂着仰望,飄然有騰雲駕霧、直飛北上之勢。而他腳下的鰲魚則鱗斑迭迭有致,魚翅翩翩欲飛,形象生動,栩栩如生。大家也許要問,爲什麼魁星的模樣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站在鰲魚頭上是什麼意思?大家知道,魁星是北斗七星中前四顆星的總稱,又稱奎宿。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魁星是主宰文章興衰的神,明清之際的大學者顧炎武認爲神像不能像“奎”而改“奎”爲“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爲鬼舉足而起其鬥。故魁星神像頭部像鬼,一腳向後翹起,如“魁”字的在彎鉤;一手捧鬥,如“魁”字中間的“鬥”字,一手執筆,意思是用筆點定中試人的姓名。鰲頭,我國唐宋時期皇帝殿前陛階上鐫刻有巨大的鰲魚,凡翰林學士、狀元和承旨官朝見皇帝時立於陛階正中的鰲頭上,故稱入翰林院爲“上鰲頭”。這就是“魁星點鬥,獨佔鰲頭”的由來。

各位再看兩邊“毫毛拔到南天月,筆陣追回北斗星”的對聯和上面“洞放青雲”的匾額。這是李京開先生隱喻自己才華過人,有應試奪魁、獨佔鰲頭之凌雲壯志,可惜當時不合理的科舉制度埋沒了他的才華,他只好在這些洞裏施展,所以在洞口題寫“洞放青雲”的巨大匾額以表情懷。

大家注意看,洞壁正中上方有一尊石像,這就是被古今建築木工尊爲祖師的魯班。楹聯是“毫釐不外規矩,筆墨深藏準繩”,匾額寫着“方圓至也”。表面看來是稱讚魯班工藝之所以精美高超,併爲人們所尊崇,是因爲他按一定的準繩尺度雲辦事,實際上李京開先生巧妙借喻,抨擊當時的科考取錄不能像魯班那樣堅持嚴格的規矩和遵循一定的準繩,致使有真才實學的人不能金榜題名,得到重用,進而感嘆“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也。

(墨池洞)墨池洞又叫文昌洞,建成於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洞裏塑像爲晉代張亞子的像,上面的匾額有“文學赤膽”四個字。相傳張亞子在晉做官,爲人清正,忠心赤膽,文武全才,爲中國神話中主宰功名祿位的神,舊時多爲讀書人所祭祀。元仁宗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將梓潼(東漢、西晉時地名)帝君張亞子封爲“輔文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以後便合二爲一稱“文昌帝君”,掌管人間功名祿位。李京開塑此歷史人物像,其用意大概在二。一是作爲讀書人,表示自己對文昌帝君的尊崇與紀念;二是憧憬當時能有象文昌帝君這樣的人掌管科考祿位,讓那些真才實學的讀書人有顯露自己才華並得到重用的機會。然而這一切都是幻想文昌不復再世,功名也完全無望。他在文昌帝君石像兩側題聯嘆息:“淡墨題名固是文章蓋世,丹池變化無非祖德驚天”。一方面炫耀自己才華出衆,另一方面又自我解嘲,認爲屢試不第是因爲沒有驚天的祖德。

再請大家仔細瞧瞧,爲什麼石壁上有幾副對聯只刻上聯而沒有下聯,磨平的石碑上也不刻詩文?不知是李京開先生當時思盡才竭還是有意戲考後輩?您如果詩興大發的話,能不能賦詩答對,續寫下聯,留下自己的感慨呢?

(雷電洞)洞名雷電,是指玉帝以雷鳴閃電代言。您看,那位頭戴金冠、身穿龍袍的就是主宰乾坤世界的玉皇大帝。他手持乾坤帶,神態威然,端坐正中。周圍有青藤綠樹,奇花異草。有時雲霧繚繞,紫氣升騰,站在上面,俯瞰人間,看那田園村莊,錯落有致;道路縱橫,人來車往;如置身於幻境之中,有飄然登天之感,彷彿一下子由凡夫俗子變成了仙風道骨。

朋友們,幻境終歸只是幻境,這天堂還是留給玉皇大帝享用,讓我們腳踏祥雲,趕快回到人間人間去領略那裏的無限風光吧!

(虎龍洞)這座洞成於嘉慶七年(1802年),洞裏塑有上古時間中國最古老的四個歷史人物唐堯、虞舜、后稷和皋陶。在“巍巍蕩蕩”匾額下的唐堯。傳說他是父系氏族社會後期的部落聯盟領袖,歷史上稱爲唐堯。他曾設官吏掌管時令,制定曆法。唐堯爲人賢德,因他的兒子丹朱不肖,他不願兒子作自己的接班人,於是廣泛徵求天下民衆意見,推選出舜爲其接班人。堯對舜進行三年考覈以後,便讓舜接任職務,行使權力。唐堯去世後,百姓哀痛不已,如喪考妣。在“遍地書香”匾下的是虞舜,姓姚,有虞氏,名重華,歷史上稱虞舜。舜繼位也效法堯的榜樣,廣泛聽取人民意見,挑選賢人治理民事,選拔治水有功的禹爲接班人。據說後來被禹所放逐,死在南方的蒼梧。在“高天粟滿”的匾下的塑像是后稷,他是古代周族的始祖,關於種植各種糧食作物,曾經在堯舜時代做過農官,教民耕種。他發明種麥種稷,他的功績在於使中國從古代遊牧生活轉向定居的農業生活,具有劃時代意義。在“靜靜安安”匾下的石刻像是皋陶,他也是舜的臣子。大禹繼承舜帝位以後,皋陶被選爲禹的繼承人。皋陶死,禹又推舉皋陶的兒子伯益作繼承人。後來禹的兒子奪伯益之位而自立,禪讓制度從此結束。傳說皋陶在舜時主管刑法典獄之事,相當我們現在的司法部長。李京開先生在洞裏雕鑿我國古代四大賢人像是什麼意思呢?我們考證分析,除了對他們的崇敬與追念,還藉以表達李先生本人對太平盛世的嚮往。他希望有一個像唐堯那樣賢德的君王掌管國家大事,並且帝位不傳給不肖子孫,而讓與賢德之人,於國於民,恩德浩蕩;要形成普遍的讀書風氣,遍地書香,使人們思想開化,通曉事理,象虞舜那樣品德高尚、才華出衆的人能選拔重用,爲人民建立功勳;要有一個像后稷那樣富於創造、大有作爲的人主管農業,以致“高天粟滿”,年年五穀豐登;要有一個象皋陶那樣正直無私、執法森嚴的人管理治安、刑法,讓人們遵紀守法,安居樂業。這樣,就會出現一個“靜靜安安”的社會秩序和理想世界。

朋友們,在虎龍洞我們穿越幾千年的歷史,與遠古時代的四大賢人進行了對話,現在我要帶各位到雄獅洞與鑿洞的主人李京開先生交流溝通了。

(化寒洞)又叫獅子洞。下面石壁上端坐的就是以守錢爲恥、傾其家財鑿修玉皇洞石窟的主人李京開先生。您看他頭無官帽,腰無官帶,全然布衣秀士的打扮,兩手撫膝,神態安祥。上面書寫“不亦樂乎”的匾額,兩側是“化育嶄巖作屋,寒涼旭日爲爐”的對聯。知道了他個人的經歷,從石像那怡然自得的神情中和兩側的對聯裏不難看出,這是他識破紅塵、避世炎涼的真實情感的寫照。修洞塑像,自得其樂。同時李先生又在自己塑像的右側雕鑿了這隻昂首挺立、栩栩如生的雄獅,以表明他不屑與凡俗人爲伍,而願與象徵歡樂吉祥的獅子結伴,進而告訴後人,他的願望和理想雖然在他所處的時代不能變成現實,但他的雄心壯志將如獅子的氣質永留人間。

(孔聖洞)這是人間層裏最末的一個洞窟孔聖洞。洞正中刻有“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之牌位”的石碑。誰都知道,孔子是我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孺家的創始者。他的觀點、學說對後世的影響極大,自漢以後一直成爲兩千餘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到現在還有很大的實用價值。李京開先生儘管多次赴考應試都未金榜題名,但他對孔子卻是十分尊崇的。他認爲尊崇孔子的學說不僅是爲讀書識禮,而且對於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都至關重要。所以他留在洞裏的對聯寫道:“鳶飛自起金桃樹,豹交誰離玉桂根”。鳶就是老鷹,老鷹之所以能夠高飛,總離不開卵化哺育它的金桃樹;豹交成虎,也少不了這珍貴的桂根。李京開先生以此借喻:孔子的學說能教化人,使小人變成君子,象能使鷹飛豹交的金桃樹和玉桂根那樣,是人類繁榮進步、社會發達興旺的根本所在。

(因果洞)遊了“天堂”、“人間”,現在來到“地府”。請大家擡頭看,洞兩旁的對聯是“因爲善因爲惡總記生前,果報祥果報殃分還死後”。上面匾額爲“今來善惡”。按照李京開先生的意思,今來善惡終有報。他奉勸人們嫉惡揚善,行爲端正,否則,死後將有因果報應,受到懲罰。因果洞共有三尊石像。洞內數十米高的穹頂陰暗處正襟危坐的就是所謂閻王了,你看他頭戴烏紗,身着蟒袍,手執生死簿,威然冷峻,不可冒犯。下首兩邊石壁侍立牛頭、馬面兩個鬼使,約有三米多高,左面牛頭,手拿刑具,怒目而視;右側馬面,高舉鐵鏈,凶神惡煞。兩旁對聯寫道:“生因不信牛頭相,死果方愁馬面拿”。置身此地,真像走地了地獄,陰森可怖,寒氣逼人,令你心驚膽顫,毛骨悚然。

女士們、先生們,玉皇洞石窟羣至此遊覽完畢。綜觀整個石窟,它所反映的內容十分豐富,其藝術風格也各臻其妙。它將文學、雕塑、石刻、書法等各種藝術溶鑄造於一爐,生動地反映了李京開先生的思想情感,理想追求以及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湖南導遊詞範文2

張家界市是多民族聚居區,主要爲土家族、白族、苗族、回族等19個少數民族,共計111.84萬人,佔全市總人口155.2萬人的72.06%,其中土家族98萬人,白族10.8萬人,苗族2.96萬人。在漫長的繁衍、發展、承傳過程中,在原始險惡的生存環境中,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民族性格和風俗習慣。

土家族

土家族是張家界的主體民族。張家界土家族屬於古代巴人一支,一說是古代庸國人的後裔,也有世代繁衍於此的古代土著先民。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歷史上稱爲蛋蠻、天門蛋蠻、南蠻、武陵蠻、荊州蠻、五溪蠻、土人、土丁、土兵、土軍等。

舊志上說:“民情淳樸、土厚而風淳。”“楚風剛勁,其弊多流於憤激。永定隸屬楚邊,俗尚淳樸,猶存中土人之遺風。”一位漢官曾感嘆道:“僻陋於深山,而有此醇靜之俗,所謂生不見外事,而安於畎畝衣食,蓋風之古也!”這便是歷史上對土家族民族性格的基本評價。

張家界土家族人講義氣,重感情,熱情好客,吃苦耐勞,忌欺騙,易輕信,好打抱不平,能歌善舞,信巫尚鬼,尚武好鬥,崇奉覃后王、向王天子、梯瑪、以及五穀神、公王神、土地神、社神等。

張家界土家族在中國戰爭史上,曾有過輝煌的戰績;早在西周時,即助周武王伐紂,“歌舞以凌,殷兵大潰”;劉邦討伐秦二世胡亥,土家人爲其衝鋒陷陣,深受劉邦讚賞;爲反抗東漢王朝壓迫,土家渠帥相單程在辰州壺頭山打敗伏波將軍馬援,使之馬革裹屍而還;明洪武初,爲反抗朱元璋歧視少數民族政策,覃后王率土兵連敗五位侯級將領的征剿;明嘉靖年間,湘鄂西各路土司應召慷慨悲歌奔赴東南沿海,一舉擊敗倭寇,明世宗親自爲土司賜“東南第一戰功”匾額;清朝時期,土家將領王正道、羅榮光等以生命鎮守國門,打敗洋人入侵;大革命時期,土家人跟隨賀龍、任弼時、肖克將軍堅持游擊戰爭,建立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爲共和國的誕生立下汗馬功勞;抗美援朝戰爭中,湘西土家兵敢與美國人較量,打出了中國人的威風。曹裏懷將軍曾高度評價志願軍中的土家兵:“土家族是中國最勇猛善戰的民族。”

土家吊腳樓

到了張家界,都想看看土家吊腳樓。

由於歷代進行對土家族實行屯兵鎮壓政策,把土家人趕進了深山老林,其生存條件十分惡劣,《舊唐書》說:“土氣多瘴癘,山有毒草及沙蛩蝮蛇,人並樓居,登梯而上,是爲幹欄。”加上少田少地,土家人只好在懸崖陡坡上修吊腳樓。

吊腳樓多爲木質結構,早先土司王嚴禁土民蓋瓦,只許蓋杉皮、茅草,叫“只許買馬,不準蓋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土歸流”後才興蓋瓦。一般爲橫排四扇三間,三柱六騎或五柱六騎,中間爲堂屋,供歷代祖先神龕,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據地形,樓分半截吊、半邊吊、雙手推車兩翼吊、吊鑰匙頭、曲尺吊、臨水吊、跨峽過澗吊,富足人家雕樑畫棟,檐角高翹,石級盤繞,大有空中樓閣的詩畫之意境。著名土家族詩人汪承棟寫道:

奇山秀水妙寰球,酒寨歌鄉美盡收。

吊腳樓上枕一夜,十年作夢也風流。

修屋贊樑

土家人把修新屋作爲繁衍子孫的根基,因而看得十分神聖。修屋前,要請風水先生選好依山傍水背風向陽的地方作爲屋聲。無論誰家起新屋,遠親近鄰都來幫工,只吃飯不拿工錢,叫“打白工”。喜慶日是在堂屋樑的時候,親戚朋友都來送禮祝賀,叫“斟上樑酒”。

所謂樑,是指堂屋脊橫樑。梁木選擇有個古怪的規矩:屋主必偷偷在大山中尋找分岔成兩根的標直大樹,不問樹的主人是誰,儘管偷偷砍下,鋸成兩根,同時從山上滾下,誰頭在前,尾在後,無傷無疤的,就選哪一根。這種風俗,叫“偷梁木”,土家寨有俗規,偷梁木不算“偷”。梁木一旦偷砍下地,就要鳴放鞭炮,還要在上面搭紅布,然後熱熱鬧鬧請八個後生擡回家,一路招搖過市,似乎“偷”得很光彩,樹主不僅不追究,反過來還要表示祝賀,因爲這是吉利與友誼的表示,就好比爲人家子孫根基作了重大貢獻似的榮耀。

梁木正中畫圖,左右書“美侖美奐,金玉滿堂”或“帝道遐昌,五穀豐登”之類的對聯。

上樑時,請兩名歌師或掌墨師贊樑。贊樑有一定的曲調,較單調,實際上是種韻白表演形式。待梁木在屋頂山上架好後,贊樑者便攀梯而上,一人提酒壺,一人端茶盤,茶盤內放着筷子、酒杯、臘肉、糯米餈粑。提酒壺者讚道:

手提酒壺閃金光,壺中美酒噴噴香,

歡歡喜喜上屋去,要跟主東贊主樑。

端茶盤的接着讚道:

手端茶盤四四方,張郎造就魯班裝。

四角造起龍鳳榫,金漆盤子擺中央。...

贊畢,二人開始上梯,每上一步就唱五句讚詞,其內容是借頌揚古人恭維屋主的:

...上三步,中三元,劉備關張訪大賢;

南陽有個諸葛亮,三顧茅廬下高岡...

...上十步,十美十全,張郎魯班下凡間;

修起高樓和大廈,主東富貴萬萬年!

贊樑者攀上屋脊樑木時,二人各坐在梁木的一端,一邊飲酒,一邊互問互答,用長篇的讚詞,讚揚主東的屋聲像仙境瓊樓,龍王宮殿,必發子發孫,祝壽綿長。贊樑後,向下拋“樑粑粑”。先把兩個象徵富貴的大粑粑拿在手中問下面的屋主:“要富還是要貴?”主人回道“富貴都要!”兩個粑粑拋下時,主人家接在懷中。(最忌諱接不住),然後將小粑粑拋下,邊拋邊唱:

笑哈哈,笑哈哈,雙手拿起樑粑粑,

四面八方一齊撒,大家越搶越發達!...

這時屋場上人如潮涌,爭搶粑粑,熱鬧非凡。拋過粑粑後,親友們將一段段五顏六色的布料搭在樑上,叫“搭樑”,此時鞭炮震耳,贊樑者又一步一讚,下到地面,於是,一棟新屋就在喜氣洋洋的熱烈氣氛中立起來了。

土家族服飾

比較而言,土家族服飾沒有苗族那樣穿金戴銀,更接近生活型、實用型。民國以來,土家男女一年四季都戴頭巾,男人以青、藍、白或條紋布爲主,長二三米,一圈圈地纏繞在頭上,包成人字路;女人則多以青絲帕或白印花頭巾,絲帕薄如蟬翼,最長達七、八米,是婦女終生陪伴之物,死後必以帕纏入葬。衣服以青、藍、白、印花布爲主,男穿對胸衣,雙排七至十一扣,俗稱蜈蚣扣,袖口、領口及褲管末端加花邊;女人則右開襟,袖大而短,飾花邊,掛銀銅佩飾,俗稱“滿襟”,有滿清遺風;未出閣少女着花衣,講究大紅大綠;小孩喜戴菩薩帽,虎頭帽;男鞋多爲青藍布,女人穿繡鞋;姑娘出嫁時必穿“露水衣”,上着鮮豔桃花繡衣,下着八幅羅裙,與土老司八幅羅裙有異曲同工之妙。據大文豪沈從文考證,八幅羅裙是正宗土家裝。過去土家男女不穿襪,興打綁腿,尤以男子將褲筒裹成人字路,配布鞋或草鞋,十分精神利索,民族專家說這是土家兵戰爭裝束,有土司“兵農合一”傳統制度的痕跡。而民間百匠,又有不同職業裝,如鐵匠穿長而寬的牛皮肚兜以防灼傷;獵戶掛繡花子彈肚兜是實戰需要;農民雨天下田披蓑衣則是農事需要。對那些“命相”不佳的小孩,還要按土老司的指點戴“百家鎖”、穿百納衣,即從一百戶人家討一百塊碎布拼做成衣服穿,否則難養成人等等。故外人說:土家人穿了一身的“講究”。

土家飲食

“嘴巴兩塊皮,只想好的吃”,凡到張家界的客人,都想嚐嚐土家的民間食品。

張家界盛產稻穀、包穀、高粱、紅薯、蕎、粟及各種豆類,坪壩上的土家人以大米爲主食,大山界上的土家人就主雜摻半,也有以包穀爲主食的。

土家人菜餚講究酸、香辣,俗話說:“三日不吃酸和竦,心裏就像貓爪抓,走路腳軟眼也花”,故特別看中辣椒、胡椒、花椒、大蒜、胡蔥、韭菜、香椿等辛辣香味特濃的佐料食品。舊志記載說:因土人居住“叢巖邃谷間,冰泉凜冽,崗瘴鬱蒸,非辛味不足以溫胃健脾。”

土家婦女多爲酸香辣製作能手,諸如將四季鮮菜、野菜或五禽六畜之肉通過乾製、醃製、烘炕等製成乾菜系列,臘菜系列,酸菜系列等,把人生的日子打發得有滋有味。

土家著名的土菜有:

石耳燉雞鴨。明清時代,張家界的石耳是土司給皇上的貢品,據說每年皇帝大宴羣臣必上這一道菜。泥鰍鑽豆腐,也是一絕,讓泥鰍飢餓三天,再讓吃飽豬油,然後放進豆腐中,文火慢燉,讓泥鰍鑽進豆腐,直至燉熟,其味妙不可言。還有苦瓜燉鮮魚、嫩北瓜燉幹牛肉,都是常人不敢配伍的佳餚;它如血豆腐、荷渣、沅古坪臘肉、梆梆肉、酢魚酢肉、瓦缸菜、魚兒辣子、火燒茄子、火燒辣椒(搗爛成泥)及野菜系列等等。土司王流傳的“土王全席”,一席十八碗碟,共八道菜譜,二十四個系列,足可與中國幾大名菜坐在一條板凳上談經論道。特別是土家“三下鍋”,風味十分獨特。相傳明嘉靖年間,進行徵調湘鄂土司兵上前線抗倭,恰好趕上年關,爲不誤軍機,土司王下令提前一天過年,於是臘肉、豆腐、蘿蔔一鍋煮,叫吃“合菜”,以後演變成“三下鍋”。各位客人,到了張家界,建議到小餐館嚐嚐“三下鍋”,叫你一輩子都忘不了。

另外,逢年過節,土家人有打糯米餈粑、做竹葉粑粑、炒炒米、做團饊;春日做桐葉麥粑,秋日做苦蕎粑等,都令人嘴饞不已。

土家趕年

張家界土家族團聚過年,有其獨特的習俗:若臘月大則二十九過年;月小則二十八過年。土家人把提前一天過年稱之爲“趕年”。關於“趕年”,民間有這個傳說:

相傳明嘉靖三十三年(1555年),由於朝政腐敗,倭寇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不斷大肆襲擾,朝廷曾多次派大軍抗倭,都慘敗告終。尚書張經上奏朝廷,請徵湘鄂西土兵平倭,明世宗准奏,派經略使胡宗憲督辦。永定書茅崗土司覃堯之深知一去難返,決定與親人過最後一個年,於是下令:“蒸甑子飯,切砣子肉,斟大碗酒,提前一天過年再出徵。”

因時間緊,來不及作許多菜,就來個臘肉、豆腐、蘿蔔一鍋燉,叫作“合菜”,吃了好上路。這道菜以後演變成“三下鍋”。士兵前線後,很快打敗倭寇,收復失地,世宗親賜匾額,上書“東南戰功第一”。志書記下了這段歷史:“於十二月二十九日大犒將士,除夕,倭不備,遂大捷。後人沿之,遂成家風。”

“趕年”習俗體現了土家人民識大體顧大局,甘願爲國捐軀的博大胸懷,是土家人民的驕傲。

六月六“覃後曬皮”

張家界土家節日特別多,幾乎月月有節,有時一月幾節,但最有影響的民族節日是六月六“覃後曬皮”。

相傳朱元璋稱帝后,背叛農民起義宗旨,大封王侯,濫造宮殿,強迫茅崗司土民貢獻香楠大木,因而瑤役十分繁重,加上湖廣大旱,災民相食,弄得民不聊生。洪武三年(1370),時任慈利安撫使、湖廣理問(法官)的土家族首領覃後,聯合桑植、永順、鶴峯等“十八洞蠻”憤然 揭竿起義,朝野震動,朱元璋親自坐鎮荊州,先後派遣五個侯級將領發兵征討,覃後兵敗七年寨,堅持抗戰,後因叛徒出賣,被官兵俘獲。洪武五年農曆六月初六日,朱元璋在南京下令對覃後實行凌遲弄(剝皮),一時飛沙走石,烏天黑地,京城七天七夜日月不明,晝夜不分。朱元璋意識到錯殺了真命天子,天地不容,急忙跪倒在地,向天地許願,每年六月初六、十六、二十六,讓覃后王坐王位三天,親施三拜九叩之禮。願畢果然雲開霧散,日月復明。爲取得覃後真影,朱元璋還下令將覃後皮吹鼓,供在殿上。爲防蟲蛀黴爛,每年六月初六還要翻曬覃後皮一次,故這天又叫“覃後曬龍袍”、“覃後曬皮”。《永順縣誌》記載說:“六月六日曬書及衣服,俗傳茅崗土司覃後以是日被誅,血濺其衣,附近居民暴衣以吊之,名曰‘曬龍袍’。”

木葉傳情

湘西苗族男女找對象,談戀愛,興“趕邊邊場”,土家男女卻用木葉傳情。

土家人天天在深山與鳥兒、蟬兒爲伴,寂寞了,高興了,憂慮了,或有什麼隱祕心事,便摘片木葉兒,吹起無詞曲兒來。這些木葉歌,或婉轉悠揚,或如泣如訴,或歡暢愉悅,或悲泣幽怨,遠聽,鳥兒在啁啾,似山泉在叮咚,充滿詩情畫意。吹木葉並非易事,要經過長期練習,才能吹出調兒來。有的男女青年相愛傾慕,卻不便啓齒,又不喜歡媒婆搬弄是非,於是就用木葉求偶,把滿腔的愛寫在木葉上,山裏人這樣唱:

滿山木葉堆打堆,問郎會吹不會吹?

有朝一日學會了,只用木葉不用媒。

千兩銀來萬兩銀,難買阿妹一顆心,

媒婆嘴巴磨出血,不抵一曲木葉情。

千古絕唱“哭嫁歌”

土家姑娘在接到男方通報結婚的日子前十天半月,就不再出門做活。先是在吊腳樓閨房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親鄰九女依次圍坐,哭起嫁歌來,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爲“安席”,左女爲“收席”。新娘起聲,“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晝夜。哭有規矩: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罵媒人...哭三五天,有長達十天半月的。主要內容有回憶母女情,訴說分別苦,感謝養育恩,託兄嫂照護年邁雙親,教女爲人處世等。

哭嫁歌一般爲即席作,見娘哭娘,見嬸哭嬸。哭詞各不相同,也有固定哭詞,如“比古人”、“共房哭”、“十畫”、“十繡”、“十二月”等。哭有曲調,抑制頓挫,是一門難度很大的唱哭結合的藝術。嫁娘必在此前求師練習(當然是祕密的)。哭時以“嗡”、“蠻”、“啊呀呀”等語氣詞,一泣一訴,哀惋動人。如“哭姊妹”:

同喝一口水井水,同踩巖板路一根;

同村同寨十八年,同玩同耍長成人。

日同板凳坐啊,夜同油燈過;

織麻同麻籃啊,磨坊同扼磨...

又如哭爺(音“伢”)娘:

娘啊娘,我要走了吶,再幫娘啊梳把頭。

曾記鬢髮野花豔,何時額頭起了苦瓜皺?

搖籃還在耳邊響,娘爲女兒熬白了頭。

燕子齊毛離窩去,我的娘唉,銜泥何時得回頭?...

娘哭女:

銅鑼花轎催女走,好多話兒沒說夠;

世上三年逢一閏,爲何不閏五更頭?

哎,兒去了哎娘難留,往後的日子你重開頭;

孝敬父母勤持家,夫妻恩愛哎度春秋...

土家女哭嫁俗流傳久遠。清代土家詩人彭譚秋記載說:“十姊妹歌,戀親恩,傷別離,歌爲曼聲,甚哀,淚隨聲下,是‘竹枝’遺意也。”古竹枝詞裏有首詠哭嫁詩:

桃夭時節卜佳期,無限傷心敘別離。

哭娘哭嫂哭姐妹,情意綿纏淚如叢。

用哭聲來慶賀歡樂的出嫁,用歌舞來祭祀死去的親人,看似不可思議,卻充分反映了土家族獨特的稟性及文化意識。

生兒育女

撒筷子:“十姊妹”哭罷,噴吶鑼鼓催着花轎,這時,新娘子必由她的哥哥弟弟或是堂兄堂弟,揹着進花轎,母親即在轎四周撒“五穀”,祈願女兒成家後,五穀豐登,年年發達;又在轎前轎後撒一把筷子,祈禱女兒快(筷之諧音)生貴子,人丁興旺。

產婦禁忌:新娘完婚之日,給新房鋪牀的女人,必須是有兒有女的且在當地有一定聲望的,有女無兒的不行。寡婦不能進洞房。接帳子的女人也要有兒有女。

女人懷了孕,叫“有喜”,不得在堂屋門檻上坐,說是褻瀆了家神;不能坐扁擔、鋤把,說是日後養的兒女懶惰;屋裏不能釘釘子,怕“釘”到胎兒身上;不能打蛇,打蛇娃子要唾舌子的;不準進洞房,怕發“四眼風”;不準踩水牛索,因爲水牛懷胎要十二個月,怕超月...

小孩生了:孩子哇哇墜地,男方須向丈母孃報喜,生男孩就抱一隻公雞,生女孩就抱一隻母雞,丈母孃一看便知是男是女。

三日後,做外婆的便去女兒家看外孫兒,叫“洗三”。然後商定吉日送禮賀喜,叫“斟祝米酒”。外婆必送布料、嬰兒毛衣、鞋帽、尿片及雞、蛋、肉、米及搖籃之類的東西。還得給月母子送衣服,道是“兒奔生,娘奔死”,算是給月母子的慰勞。

揹小孩走夜路要把尿布搭在小孩頭上,說是避邪;小孩滿百天時,要舔豬尾巴,說不流涎水;女孩子舔雞翅膀,說長大了會梳頭;還要讓小孩喝畫眉湯,說長大後能說會道;有的把小孩臍帶放於高山頂上,說長大了膽子大,辦得大事;小孩滿週歲了,要“挖周”,也就是做一歲生日;小孩受驚嚇了,就在門前十字路口潑水飯或請土老司“吃嚇”;嬰兒犯了“夜哭關”(俗稱“百日哭”),就用紙寫四句偈語巾在大路邊或橋柱上,讓過路人念:“天皇皇,地皇皇,我家出了個夜哭郎,過往行人念一句,一覺睡到大天亮!”據說這麼唸了一百個人,孩子就不哭了。

揹簍上的湘西

張家界三分坪,七分山,土家人世代與高山相伴,也與揹簍結下了不解之緣。

姑娘出嫁,要織“洗衣揹簍”作陪嫁。洗衣揹簍小巧玲瓏,蔑絲細膩,圖案別緻,是孃家家境的標誌,亦是新娘巧手勤勞的“品牌”;女兒生孩子,孃家要送一個“娘揹簍”(又叫“兒揹簍”),揹簍成長筒形,做工十分精細,是專用來背孩子的,宋祖英唱的“小揹簍”就是這種揹簍;摘苞谷、粟谷則用“高揹簍”,它口徑特大(直徑達2尺多),腰細,底部呈方形,高過頭頂;砍柴、扯豬草用“柴揹簍”,它蔑粗肚大,經得住摔打;還有一種專供男人挑苞谷棒的“撐簍”,由一根扁擔將兩隻高3尺、徑長1尺2寸的蔑蔞串起來,苞谷挺得緊扎扎的,挑在肩上便於下高坡陡崖;另有一種木製揹簍,幾根木棒,串成一個能置物體的空架,用蔑絲繫着,以此背圓木、石頭、送肥豬;最特殊的是“水揹簍”,腰長口小,用皮蔑編織,內外刷桐油,大山缺水,土人從峽谷取水,背上白雲深處的木樓。

揹簍,在山裏人看來,一如沙漠之駱駝,江河之船舟。域外人稱“揹簍上的湘西”。

薅草鑼鼓

每到春夏秋季,山裏正是挖生地、薅苞穀草、挖桐林茶林的大忙日子。親朋鄰居幾十個人邀成一夥,東家一天,西家一天“打白工”。爲了調節疲勞,加快進度,便請兩位歌師,站在高山上,一人擊鼓,一人打鑼,雙指夾住喉管,用高八度的假嗓唱歌助興,土家人叫“薅草鑼鼓”。

薅草鑼鼓有固定的程序:出早工時唱《開工歌》,又叫“歌頭”,接着唱《請神歌》。說的是很久以前,土家有個張姓莊稼漢,養了五個兒子。唐朝末年,天下大亂,五個兒子被徵調當兵,全部戰死沙場,皇帝動了惻隱之心,封長子爲天門土地,次子爲地府土地,三子爲街坊土地,四子爲橋樑土地,五子爲山神土地。這些土地神都老老實實爲百姓辦事。歌師就對山神唱道:

苗稼你要保護好,保護五穀得豐登;

一天田邊走三道,三天田邊走九巡...

“揚歌”是吃過早飯上工時唱的歌,是薅草鑼鼓的主要部分,既有固定的歌詞,如《打鼓兒郎得官回》、《戀姐歌》、《單身歌》等,也可即興而作,可唱歷史故事,也可唱遠古傳說,還可唱民間趣聞。有時,見民工累了,就唱幾個“牛皮歌”調口味;

叫我唱歌就唱歌,開口唱個牛皮歌;

唱個雞公生鴨蛋,唱個鳥兒頭長角;

唱個河水倒着流,唱個巖頭滾上坡;

唱個蚊子扯哈欠,唱個糠殼搓成索...

傍晚收工時唱《送神歌》:

看到太陽下山嶺,敲起鑼鼓送神靈;

有的神靈跨鶴走,有的神靈騎獅行;

只有土地無處走,巖板底下且安身...

《永定縣誌》記載說:“插秧耘草間,有鳴金擊鼓歌唱相娛樂者,亦古田歌遺意。”《桑植縣誌》亦載:“夏日薅草,羣集壟上,兩人對謳,莊偕間作,鑼鼓應之,名曰打鑼鼓。此農家音樂,用以節省勞力者也。”

禁忌

俗話說:“出國問禁,入鄉問俗。”遊客到異地作客,如果犯了當地人的禁忌,就會招惹麻煩,平添出一些不愉快的事。

土家族人禁忌特別多,不同地域、不同家族、不同行當,都有各自不同的禁忌內容,它既反映出一種充滿唯心迷信的文化心態,又摻和着一定的科學,因爲是土家人長期生活實踐經驗的總結。

張家界土家人早晨見蛇喊“長蟲”或“溜子”,談虎稱“大貓”,見猴叫“爪子”,講鬼叫“矮騾子”。許多禁忌已成諺語,如出門要選良辰吉日:“七年級十四二十三,太上老君不下庵”;“七不出門八不歸,逢九出門空手回”;“春來莫撿鷹打鳥,冬來莫撿汗毛巾”;“上山莫撿麂,下河莫撿鯉”(指莫名其妙死去的麂子和鯉魚);除夕期間禁忌更多,不準吵口、不打小孩、不熄燈火;大年七年級不講“背時”話,“爺孃的口,無量的鬥”;“三十六,結跟頭”;“人滿三十六,喜的喜,愁的愁”,因三十六歲死人的比例最高,出禍事最多,故民間凡事總要回避“三十六”,就像外國人忌諱“十三”數一樣。人滿三十六歲,無論男女,必做生日衝煞過頭;凡紅白喜事記人情帳,偶爾碰上三十六序號,便是不利順的先兆,故許多人辦事必先在三十六序號上寫上吉利的話;小孩不準玩鳥,說是長大手跳寫不好字(以此法護鳥);小孩不準摘未熟桐子果,說是要得“癆病”(以此保護桐林);木匠的碼板坐不得,鐵匠的砧子敲不得,閹同匠的羊角吹不得,戲子的衣箱靠不得,農戶的撐架踩不得(欺主);瓦窯前忌說“紅”,怕出紅瓦、乘船忌呼“陳”姓,因陳與“沉”諧音;戲班子稱“傘”爲“撐子”,忌一個“散”字;一年之始聽到陽雀(杜鵑)叫時,如睡在牀上或走下坡路準不吉利,大年節牲畜進屋,兆“豬來窮,狗來富,貓兒來了穿孝服”;野貉入屋,雞上樹,狗上屋,無災必有禍,不死脫層殼;夢清水淚洗面,夢白布要戴孝,夢紅花喜盈門,夢小孩要防賊;夢雞、鳥、小魚有口角(吵架),夢水牛有財發,夢跳坎有病災,夢飛騰轉健康,夢上山有好事,夢下坡要背時,夢笑得哭,夢禍得福...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湖南導遊詞範文3

歡迎你們來到美麗的湘西,美麗的鳳凰古城,更歡迎您們到山江苗寨去做客。

很高興,我能成爲你們今天此行的服務導遊。我先自我介紹一下,我叫___,大家叫我小“_”就可以了,我是苗族,能講苗語,會唱苗歌和山歌。等一會,如果您們大家有興趣的話,我可以教給大家幾句簡單的苗語,是苗族見面時相互問候的,也可以教會你們一到兩首山歌,好不好(或者是:好嗎?)

今天,我們的此行是這樣安排的:從鳳凰古城出發大約半個小時即可到達我們的景區。沿途將經過生苗和熟苗的分界線—長宜哨、千工坪集鎮,最後到達當時湘西苗疆地區的軍事、政治中心—山江苗寨。到了景區之後,我們首先將去闖三關,即卡歌、卡酒、卡鼓。這是苗族禮俗文化中的最高禮節。因爲,苗族是一個熱情好客的民族,是一個有語言沒有文字,有歷史沒有記載的民族。幾千年以來,苗族人民都是以歌聲來表達自己的感性,以鼓聲來傳遞訊息,以苗族自釀的糯米酒來款待大山外來的客人,而我們也將以同樣的方式來尊重苗族人民的習俗,然後,我們去參觀湘西最後一代苗王龍雲飛的故居—湘西苗王府;苗族風情園,以及中國苗族博物館,觀看苗族風情表演。最後,我將帶領您們去到乾嘉苗民起義時,苗民義軍對付以乾隆皇帝私生子福康按爲首的清軍總兵營——馬鞍山苗寨,並在此就苗家餐。

在那裏,我將爲您解讀“湘西土匪”的神祕,真正瞭解一下“湘西土匪”的神祕生活;讓您透徹地感受到湘西苗族的風情。

在此,希望大家此次旅遊能夠收穫好的心情,留下一份美好的回憶!當然,如果有哪位朋友一路上需要我提供幫助,我將盡力而爲!

苗族是中華民族家庭中歷史悠久、勤勞勇敢的民族,是一個土著江淮、最早開發中原的民族,是一個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民族。由於戰敗和歷代統治階級的大漢民族主義政策,苗族不斷遷移,歷經五次大遷徙,從黃河中下游退往長江中下游,最後遷移到湖南西部、海南、大西南等地,明清時期,又有一部分苗民遷往海外,如美國、法國等國家。

苗族有着悠久的歷史,苗族歷史是一部苦難史和一部血淚史,苗族的每一次遷徙爲中國歷史烙下血印,每一個血印都變成中國歷史的化石。在遠古原始社會後期,苗族先民居住在江淮平原,現今的安徽、山東等地。當時苗族被歷史上稱爲九黎集團,中華民族三始祖之一蚩尤就是九黎集團的首領。那時侯,他們過着刀耕火種的自足生活。黃河上游以遊牧爲主的黃帝部落逐漸壯大,不斷地同蚩尤部落發生戰爭。當時的三大部落還有炎帝部落。炎帝部落與皇帝部落也經常發生戰爭。後來,炎黃聯合一起對付蚩尤部落,九戰九敗。因爲當時的蚩尤部落掌握了冶煉技術,回製造兵器。後來黃帝請神助,三年乾旱。以農耕爲主的蚩尤部落由於缺糧而被戰敗。蚩尤被殺。此次戰爭歷史上被稱爲“逐鹿之戰”。蚩尤被殺後,黃帝“畫蚩尤像威震天下”。西漢開始,皇帝每一次出征,都先拜蚩尤。蚩尤被稱爲中華民族的“戰神”,同時又是“財神”,居六神首位。逐鹿之戰後,一部分的苗民渡長江,開發長江中下游。有一部分苗民六在江淮,改爲漢族。所以,蚩尤不僅是苗族的祖先,同時也是漢族的祖先。現在的湘西苗民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後裔,一部分居住在武陵山區,一部分遷往雲貴高原——大西南一帶。

明朝嘉靖時期,湘西爆發苗民起義,起義被鎮壓後,明朝爲了鞏固統治,防苗生亂,修建了“土牆”苗疆邊牆。清王朝乾隆晚期,統治王朝實行“改土歸流”,霸佔苗民土地,急起苗民義憤,爆發了以吳八月爲首的苗民大起義。歷史上稱爲“乾嘉苗民起義”。起義持續十一年之久。這次起義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康乾盛世從此走向衰落。所以,這次起義是滿清王朝的“中衰之戰”。

在長期的遷徙生活中,苗族有着自己獨特的文化,獨特的風俗民情。這些文化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禮俗文化;②飲食文化;③宗教文化。

二、車上互動活動

1、教苗語,學唱山歌,回答遊客朋友提出的問題等互動項目,注意事項:切不可死搬硬套,給遊客以歌聲、笑聲,幽默而不失禮節。

2、提醒遊客在旅遊途中要注意的事項;

3、到了停車場後要說明遊客所處的位置—山江苗寨

三、景點解說

如果說古城是鳳凰這棵大樹的枝葉,那麼苗鄉村寨則是這棵大樹的根。古城是苗漢戰爭的產物,苗民的村寨就是戰鬥的堡壘。寨堡一體,很多的古堡古寨至今猶存。隨着歲月的流失和居住地域的遷移,苗家居住狀況不斷的進化,除了保持民族的共同性外,同時還體現出適應自然和生活環境的特點。

1、山江苗寨山江苗寨亦稱總兵營,清朝乾嘉年間(乾隆五十九年-嘉慶十年),湘西苗民在苗族首領石三寶、吳八月、石柳鄧、吳天半、石乜妹(苗家五將軍)的率領下,大舉義旗,爆發了一場震驚全國的苗民大起義。這場戰爭持續了十一年之久。這場戰爭歷史上被稱爲滿清統治的“中衰之戰”,即康乾盛世從此走向衰落。這次苗民起義也是中國歷史最後一次、規模最大的少數民族起義。清王朝爲了維護在湘西苗疆的統治,用了七省兵力達十八萬之衆,並在山江苗寨構築了總兵營府,從此重兵駐紮直到清未。後來的人們就把山江苗寨稱爲總兵營。它是當時苗疆地區的軍事、政治中心,是滿清政府鎮壓苗民起義的軍事前沿。可惜的是,隨着歲月的流逝,經濟的發展,山江苗寨的原建築已消失殆盡。這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我們只能從一縱即逝中去尋找歷史的痕跡。

2、馬鞍山苗寨馬鞍山苗寨,是一個寨堡一體的苗寨,它的特點是建築呈軍民兩用,街道縱橫交錯,呈十字形,佈局緊密而巧妙;全寨有四大門十二道小門,寨門和戶門上有堡樓槍眼,且座向交叉,不熟悉者入內,極易迷失方向。可惜的是,現在的寨門僅剩下一道了。那麼它爲何叫做馬鞍山苗寨呢?在清朝乾嘉年間,湘西地區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苗民起義,並波及到了貴州的東部和南部、四川的一部。爲了鎮壓這次苗民大起義,滿清政府在山江苗寨設立了總兵營,並派重兵駐紮,從此,這裏就成了苗民義軍抗擊清軍的軍事據點,並在此村寨和附近的山洞裏打造兵器和馬鞍,這裏的苗民依託於村寨的街道、房屋、叢林山勢爲掩體,與清王朝展開了殊死的搏鬥。馬鞍山苗寨,當時的義軍首領是吳王吳天半,吳王是臘耳山人。吳王在馬鞍山與清軍總兵營對持四年時間,清軍不敢輕易進犯。爲了實現戰略的轉移,吳王的義軍退出馬鞍山四個月之後,清軍才破寨慶賀。可見馬鞍山易守難攻。經過長達十一年的殘酷戰爭,苗民義軍終告失敗。馬鞍山苗寨由此而得名。可以說,山江苗寨、馬鞍山苗寨的每一條街道,每一塊石頭都浸透着苗族人民的鮮血。現在我們看到的馬鞍山苗寨相當一部分已不復存在,當然,我們依然可以從保存下來的原汁原味的破敗的房屋和街道,找尋到那一段歷史。其次,在小青瓦、土石牆、吊腳樓爲主的民居內,我們依然可以看到這裏的苗民紡紗、織布、打花邊、織花帶、繡花織錦,美化自己,安居樂業。這裏還曾是《湘西剿匪記》、《情歸風雨橋》、《本色衣》、《血鼓》、《鄭培民》等多部影視劇的拍攝基地;音樂家譚盾、詞曲作家夏勁風等藝術大師都到過這裏體驗生活,參觀訪問,因此,馬鞍山苗寨即是一座“石頭寨”,更是一首從石頭縫裏流出來的歌。

四、苗族風情風俗

一根田坎一首歌,一條河流一首詩。每一個苗寨無論她的子民居住在什麼地方,什麼區域,依然保留了民族的原始共性,保留自己民族的風俗民風。這裏的苗民雖然有60%以上的人不會說漢語,甚至有的人從小到大都沒有出過苗寨,或者到過縣城,原始而質樸。但是他們對遠方的客人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每當有客人來時。村民即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迎接來自遠方的客人。除了我們所闖的三卡,苗民們便會把苗族文化的精髓通過表演的形式而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

苗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農曆“四月八”“六月六”整個苗塞都停止農事活動,村村寨寨的苗民,會聚一堂來歡度自己的節日。用歌聲,鼓聲,舞蹈來表達自己的感情,以緬懷自己的祖先,歌頌和讚美自己的新生活。

1、攔門酒攔門酒是苗家最莊嚴最隆重的待客禮節,凡是進入苗寨的客人,苗家都要以攔門的方式,把甘甜香醇的米酒讓客人口嘗。表示熱情好客,誠心誠意。客人必須立即接過盡情的品嚐,表達對主人的感激之情。如果你不喝這杯米酒就說明你對主人不禮貌,或者不願意接受主人的熱情款待。那麼主人就會對你不客氣或者不歡迎你這位客人,那麼你就成了苗寨不受歡迎的人,攔門酒是苗家最古老的禮俗,它是苗族禮俗文化最豐富的一種。

2、苗族花鼓苗族花鼓是苗族特有的民族民間藝術奇葩,在苗寨普遍的流行,苗族有着七千年的歷史,因戰亂和天災,歷經五次大遷徙,從江淮流域逐步的退往長江中上游和大西南,從背井離鄉到移居大湘西。苗族在世界民族中有“中國猶太民族”之稱。正因爲遷徙活動地不斷的延續,導致了民族的分解弱化,文化的遺失,對於自己的歷史記載被迫中斷。在不斷的遷徙中,苗族人民只得用鼓聲來傳遞訊自,表達自己的感情。因而,苗族人民惜鼓如命,敬鼓如神。

苗鼓是苗漢民族兵戰時代的產物,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和濃厚的民族風味。每逢節慶或婚嫁迎娶,迎賓盛典都要舉行花鼓表演。在表演形式上有“單人鼓”“雙人鼓”“四人鼓”“八人鼓”“羣鼓”等。根據時間季節的更替和節日內容的要求又可以分爲“踩春鼓”“攔門鼓”“迎親鼓”“豐收鼓”等,苗鼓打來熱情奔放、舒展自如。是苗族人民獨有的民間傳統藝術。

五、結束語

各位朋友們:

現在汽車已經進入鳳凰古城區,這意味着我們今天此行旅遊即將結束,謝謝大家對於此行的參與!希望大家回去後把我們這裏的山山水水介紹給你們的家人和朋友!歡迎你們能夠帶着你們的親人和朋友再次來到山江苗寨、馬鞍山苗寨來做客。

請記住我們這裏的山,這裏的水,還有這裏的人!請把你們的微笑留下,把歡樂帶走!在此,對於你們給予我工作上的支持和配合表示衷心的感謝.

湖南導遊詞範文4

朋友們,現在我們已經到了寶峯湖廣場。

寶峯湖是自然與人工共同創作完成的風景藝術絕作。上世紀七十年代,當地村民築壩發電,無意間造就了一個風景秀麗的湖泊,因湖背依寶峯山,故此得名。八十年代中期,寶峯湖作爲自然公園推向旅遊市場;九十年代,該公園由馬來西亞保利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租賃經營,開創了張家界市旅遊資源商業化管理模式的先例。公園由寶峯湖和鷹窩寨兩大塊組成,包括動態水景區、水上游樂區、民俗風情園、動物神趣區、保利度假村、保利娛樂中心和奇異登山線等七大項目。尤以寶峯湖、寶峯飛瀑、鷹窩寨、一線天四大景觀最爲叫絕,被稱爲武陵源四絕”。

寶峯飛瀑”看,一進大門,飛流直下的瀑布就佔據了我們的視野,可謂先聲奪人。1998年金秋時節,香港特首董建華在北京向國務院述職後,攜夫人董趙洪娉考察張家界,並興致勃勃的遊覽了寶峯湖,倆口子就坐在這個位置合影留念,留下了對寶峯湖的一片深情......

(山月亭)寶峯湖雲梯,依絕壁而建,堪稱武陵源最爲驚險棧道。1998年5月,著名國畫大師關山月先生不顧八十八歲高齡,一步步登上雲梯,不禁爲寶峯湖的山光水色所陶醉。在雲梯半山亭小憩時,陪同遊覽的著名畫家鍾增亞見小亭無名,遂提議取名山月亭”,立即得到同行者的贊同。遺憾的是,關山月先生已經不幸辭世,但山月亭卻永遠記住了這位偉大的人民藝術家......

(寶峯湖)雲梯直上最高層,忽見粼粼碧水深。果然高峽出平湖,人間瑤池此處尋。寶峯湖水深72米,湖長約2華里,水闊處達150餘米,狹窄處公10餘米,蓄水量爲400多萬立方米。您腳下的這座水壩壩址,在我國水壩選址築湖史上,堪稱奇蹟:壩高80米,最寬處12米,最窄處僅3米。這座風光秀麗的山湖始建於1974年,1979年建成,主要用於山區小水電和農田灌溉。利用它做旅遊風景資源,則是從1984年纔開始的。隨着武陵源區旅遊事業的蓬勃發展,這座美麗的山湖越來越爲中外遊客所鍾愛。

湖水四周,奇峯環抱,佳木蔥籠,疊翠堆綠的小島,像顆顆綠色的寶珠,給山湖更添了幾分神秀姿韻。有人寫詩讚道:一鑑深藏鎖翠微,移來三峽四周圍。遊船馳入青山裏,驚起鴛鴦對對飛。”這是對寶峯湖風光生動的寫照。

(神女照鏡)寶峯湖,既具有山水輝映動靜互襯的整體形象美,又因湖中多奇峯怪石,且具有景物的個體姿態美。那座獨立湖邊,默默佇立的湖中石峯,叫做神女照鏡”,您看她亭亭玉立,身姿窈窕,正低頭陶醉在湖水中自己美好的倩影。如果您看得仔細,便會發現,這位神女的頭”上戴有一頂人間罕見的寶冠,這頂寶冠上,金釵玉簪”參差抖散,枝繁葉茂,這頂寶冠其實是一叢杜鵑花,人們真不敢相信,在這樣光禿禿的石峯上,周圍連一棵草也看不到,而單單長有一叢杜鵑。每當春天到來,這石峯上的杜鵑花開,便會招來千百隻蝴蝶圍着這叢杜鵑花翩翩起飛,而這峯、花、蝶的影子又一同落進如鏡的湖中,形成迷人的奇觀。

(鱷魚巖)這座橫伸於水面的石頭叫做鱷魚巖”,據傳它是觀音娘娘專門派來保護神女”的,如果有人對神女起歹心,或者想盜走神女頭上的寶冠”,就定會被這條正張開大嘴的鱷魚吃掉。鱷魚巖對面是神遊峯,此峯出湖面高約百米,如鋼刀直插雲霄,給人以奇雄險峻的凌厲感和超凡拔俗的清高感,此峯只可神遊,無法攀援。

(金龜出水)大家看這隻金龜”,靜臥湖中心,當遊船徐徐駛近,激起湖漣漪時,金龜便頓然活了起來,似向您翩翩游來。它在歡迎遠方的客人到寶峯湖作客哩!

(湖中對歌)請大家注意聽,這是土家阿哥阿妹在對歌。土家人能歌善舞,凡土家寨必是山歌之鄉。土民上山勞動、打獵、趕集或紅白喜事,都要對山歌。特別是一些男女青年談戀愛,不請紅娘大媒,就以情歌牽線。通過對歌,試探對方的文化、口才、人品及表達各自的心思。山歌是詩的藝術,又是音樂韻律藝術,結構上講究比”、興”,要押韻;一般是對唱,也有即興而唱的,如:

砍柴莫砍桐子柴,桐子打油划得來。

燈盞掛在板壁上,郎磨沙刀姐做鞋。

(鸕鶿捕魚)大家看,那是鸕鶿在捕魚。從前,武陵源人以打獵捕魚爲生。漁夫養一、二隻鸕鶿,就等於開了半坡荒地。鸕鶿是魚的天敵。鸕鶿見魚就拼命追殺,是小魚,就一口吞了,可惜漁夫在它們的脖子上紮了個小圈兒,魚兒咽不下,卡在喉管裏,只好上船吐出來;若遇到大魚,就先啄眼睛,讓它失去反抗力,再勾住腮殼,把它拖出水面。

訓練有素的鸕鶿對主人十分盡忠。有一次,那兩隻鸕鶿突然失蹤了,漁夫四處尋找不見蹤影。這樣過了三天,漁夫都絕望了。第四天早晨,漁夫又傷心地來到湖邊呼喚着他的鸕鶿,他彷彿聽到一聲鸕鶿的迴音,急忙跑到沙灘邊,一幕悲壯的情景把他驚呆了:只見一條3米多長的大魚渾身鱗傷,死在岸邊;兩隻鸕鶿羽毛被拔得七零八落,遍身傷痕,奄奄一息倒在大魚兩側。漁夫明白了:原來兩隻鸕鶿與大魚搏鬥了三天三夜!

漁夫哭了,把受傷的鸕鶿抱回家精心治療。那條大魚呢,大家猜有多重?

(躲官埡)這兒叫躲官埡”。緊夾這埡的南北兩座山峯,南面的叫做躲官寨”,北面的叫做貶官寨”。據當地人流傳,在明崇禎年間,有一位姓張的朝中大臣,對昏庸腐朽的崇禎皇帝失去了信心,對你爭我奪,相互傾軋的皇親國戚、文武官員的醜惡行徑深惡痛絕。借一次來永定任巡撫的機會,來到武陵源。他見此地風光奇秀,民風淳樸,聯想到朝廷腐朽,官場惡濁,遂起隱居避世之心,當即解散隨行人員,不願迴歸。同行官兵中有人回到京城,稟告皇上,皇帝大怒,派一位官人前來捉拿回京定罪。一位採藥老人,連夜把張隱士藏在這座山峯的洞穴中。每隔一段時間,就爲張隱士送米送菜。那位前來捉拿的官人,四處打聽,杳無音訊,只好空手回京交差。皇帝聞奏大怒,將他削職,賜金返鄉。誰知這位官人,自覺無顏返鄉,也動隱居之心,來到此地,又爲那位採藥人知道,便把他送到張隱士對面峯上的洞穴中隱居。從此,當地人就把這兩座山峯叫做躲官寨”和貶官寨”。據當地人說,曾有人在貶官寨”的石壁上發現用柴炭寫的幾句偈語:躲官貶官,一身清閒;天地悠悠,自自然然。”

(鷹窩寨)武陵源本來是一塊人間樂土,到了清末民國時期,天下大亂,一些農民逼良爲匪;山外一些土匪爲避官府清剿,紛紛隱匿到武陵源孤峯深嶺之中,佔山爲王。關於匪患,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社會問題,那些年月,中國無處不匪。美國的西部土匪史,現在成了聞名世界的旅遊資源。

算起來,武陵源境內共築了大小二十餘座寨子,最有名的有黃石寨、腰子寨、鷹窩寨、烏龍寨、羊寨、青巖寨、粟谷寨、扁桶寨、保月寨、楊家寨等。

鷹窩寨海拔680.9米,最高峯720米,垂直高度300餘米。上寨下寨,就這一條獨路,百分之百的天險。這就是鷹窩寨,建於時代初,早年香火很旺,據說應驗如神。大家看,這裏四面絕壁如城,只有一條狹縫可借出入,民間取名鷹窩,正是極好的寫照。清末民國時這裏被土匪盤踞,於是成了官府與土匪之間爭奪這座天險雄關的戰場,當地百姓深受官匪禍害之苦,便編了不少打油詩。其中有一首:

連年匪害實堪悲,大小人兒總受欺。

五日未燒竈膛火,十家常有九家啼。

更有一般愁目處,地無青草樹無皮。

鬥米好買八歲兒,典妻難換三升米。

(一線天)剛纔大家領略了鷹窩寨天險的風采,現在,我們已置身一線天”。一線天”全長200餘米,峽高約100米,平均寬度不到4米,如此幽深狹窄的峽谷,實在罕見。此時此刻,當您聽到這峽谷之中叮咚流淌的山泉,看到石壁上點綴的綠樹、山花、小草,那該是多麼恬適愉悅的情感啊。古人認爲登高望遠可以使人心胸開闊,入峽尋幽則可以使人寧靜沉思。所以,清代大學問家魏源認爲旅遊除遊山之外,還要注意遊峽谷。他說:世人遊山不旅谷,何異升堂遺奧曲。奧曲全在兩山間,登高一覽何由足。”

(聽瀑樓)朋友們,寶峯湖遊結束了,大家一路辛苦了。現在,我提議到聽瀑樓”歇歇腳,洗洗汗,聽聽音樂,養好精神再趕路。你們看這民族式建築,背依砂岩石峯,面朝寶峯飛瀑,登斯樓也,品土家之香茶,聽瀑布之濤聲,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感嘆人與自然傾心交談的空靈境界?

湖南導遊詞範文5

舜帝是原始社會未期,父系民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首領,爲顓頊的後代,黃帝的九州華孫,屬華夏始祖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帝。

舜帝陵是舜帝的藏精之所,也是歷代朝廷和後人緬懷,祭祀舜帝之所,四千多年以來,歷經滄桑,195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將舜帝陵列爲全省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將其列爲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爲了後人祭舜方便,九嶷山還修建了舜陵廟。最早的舜廟始建於夏朝,位於大陽溪的白鶴觀,即現在的太陽洞,當時人稱大廟。秦漢後,將大廟遷於玉琯巖前,遺址尚存。

到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翰林院編修雷燧祭舜,遷廟於舜源峯下,至此陵廟合一。我們現在看到的建築,始建於明朝,歷明清兩朝六次整修,逐漸形成現在的明清風格。92年至98年根據國家文物局審定的修繕方案,又進行了全面修繕。由於要迎接2005年9月15日湖南省公祭舜帝陵大典我們的舜帝陵從5月8日開始又實行了擴建,它的佔地面積是2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是8千平方米。舜帝陵分兩個自然院落,共17個單位建築,三面築宮牆,中軸線上由北致至南分別爲祭祀大殿、左右角樓、午門、鐘樓、鼓樓、拜殿、左右廂房、正殿、左右碑房、寢殿、所組成。神道前有一座玉帶橋,神道全長210米,神道兩旁並列石人石象,由北向南分別爲:獅、犀牛、龜、象、麟、羊、武官、文官。它們是陵前壯觀贍擺排場用的,也是守護陵墓,讓陵墓主人好好安息的護見神。

我們來到廣場可以看到“九嶷山舜帝陵”6個大字的碑文,這是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2004年9月9日爲九嶷山舜帝陵的題詞。江澤民的題詞是對“舜葬九嶷”這個重大歷史事實的認同和肯定。是對舜帝陵的建設和保護,舜文化的研究和傳播,中華道德文明的弘揚和光大,海內外舜裔宗親的聯繫和交流,中華民族的騰飛和偉大復興,必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1、祭祀大殿:舜帝陵的第一進門,這是舉行祭祀儀式的大殿。

2、我們走進祭祀大殿,左右兩邊的水池爲二妃池。相傳4千多年以前,舜帝南巡駕崩後,他的兩個妃子,娥皇和女英尋夫至此,當地的老百姓特意修建了這兩個池引來了“龍眼水”,以洗去他們千里跋涉的疲勞。據說她們在此沐浴時,還有百鳥作伴呢!

3、午門是皇城的正門,是皇城皇宮的象徵。

我國古代有“視死如生”的葬俗,即死者生前擁有什麼,死後就享有什麼。舜帝是人們崇奉的先祖,五帝之一,當然擁有皇城皇宮了,因此,舜帝陵在明代修建時就建了午門。

午門寬25米,高14.6米爲宮城式三門城樓,城樓爲單檐歇山頂全木結構。現在讓我們走進午門去瞻仰舜帝及他安寢的宮殿。

4、前面我們看到有這樣一幅對聯,“留名非本意,敬祖及德仁”,前面我們講過,舜帝陵曾一度因年久失修而破爛不堪。1992年它被列爲湖南省首批搶修文物之一,從1993年舜帝陵正式奠基開始搶修,到1999年主體建築的完工,整整用了七年的時間。舜帝陵搶修工程得到了各級政府、企事業單位、團體和個人,海外同胞的大力支持。爲了彰表他們保護文物的精神,啓迪後人,在這裏永久刻下他們的名字,以記住他們的美德。現在凡是個人捐款500元以上,單位捐款1萬元以上的都可以在我們的崇德坊裏面刻上他們的名字或者是單位的名稱。在此我們對已經爲我們舜帝陵進行捐贈的個人和單位表示衷心的感謝!

5、我們來到第三進門拜殿,重檐歇山頂全木構建築,建在高80釐米的花崗岩砌成的須彌座上,長24.04米,寬18米,高14.95米。四周迴廊、屋頂覆蓋黃色硫璃瓦。拜殿是以前祭舜的主殿。我們首先看大門上的這副楹聯“至孝千秋一德,篤親萬里同風”。這裏國民黨元老陳立夫先生96歲高齡時爲修復舜帝陵題寫的。這副楹聯包含有兩重意思:一是頌揚舜帝美德,另一重是反對臺獨,“篤親萬里同風”是說海峽兩岸都是炎黃子孫,同根、同源、血脈相親,不可分割。

進入拜殿,我們可以看到一幅地圖。這是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世界上最早的地圖,它繪於公元前168年以前,於1972年出土。在這幅地圖上有九根柱狀物,標記的就是舜帝陵,這幅地圖出土後,很多學者對這九根柱狀物有很多爭議,有人說是表示九嶷山,也有人說是九塊石碑,還有人說是祖柱,但無論是石碑,還是山或是柱,這九根柱狀物與九嶷山和舜帝是至高無尚的人文始祖都有關聯。在這裏有一篇專門論述這一問題的文章,作者是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室的譚教授。中間有這樣一段話:“九嶷山南畫有九條柱狀物,柱後畫有建築物,旁註‘帝舜’二字。據《水經·湘水注》九嶷山南山有舜廟,前有石碑,文字缺落,不可復識這建築物即舜廟。九條柱狀物當系舜廟前的九塊石碑了,將著名建築物誇大地畫在地圖上,這是古今地圖貫用的手法,並不足怪”。這幅漢墓出土的《長沙國部地形圖》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地圖,他有力的證實了舜帝陵所在地就在這裏。

大家再看這裏,這是一個沙盤,它將這幅地圖放大呈現在我們面前。我們現在的位置就在這裏,看到這裏,大家可能會問:九嶷山是哪座山?古代的“九”字,含有衆多,無止盡的意思,所以九嶷山並不只是一座山,而是由許多山峯組成,其中有九座山峯,撥地而起,比較相似,元結《九嶷山圖記》日:“九峯相似,望而疑之,謂之九嶷”。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這九峯的三座山峯,娥皇峯、女英峯、舜源峯。我們現在的位置在舜源峯與娥皇峯中間,舜帝陵是九嶷山公園的第一個景點,接下來我們可以登舜源峯觀彌猴,遙看九嶷山全景,現看三分石雄姿。再往裏面是紫霞岩溶洞景觀。明朝大地理學家徐霞客曾在這裏住了三天四夜,洞內留下唐代元結,宋代沈紳、寇準等名人騷客的石刻和墨跡,溶洞景觀和人文景觀緊緊相連,這是溶洞的一大特色。再往裏走就是玉琯巖了。玉琯巖是秦漢至宋元對的舜廟舊址,留下了大量的摩崖石刻,這個景點我們稱之爲玉琯巖碑林。

接下來我們看拜殿牆壁上掛了很多放大的木牘,木牘和竹簡是古代的書冊。這些木牘上面書寫的是《史記·五帝本記》中關於舜帝的一段文字,它記載了舜帝生前事蹟。青看這段文字: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嶷,是爲零陵。這就是“國史”記載的舜帝葬於九嶷山的明證。木牘的文章是沒有斷句的,如果大家感興趣的話,等下,拜完老祖宗後,不妨仔細看看。好,我們繼續往前走。

6、我們走出拜殿看左右兩邊的建築叫做廂房,也稱左右朝房,是古代官員祭拜舜帝時供他們休息的地方。

7、圓柏樹:在大家右手邊有一棵樹,大家仔細看就會發現它是由兩棵樹合併一起生長的,長相依,永不離,我們當地稱之爲夫妻樹。在這裏也祝願各位朋友家庭幸福,和和美美。

8、將軍樹:我們前面這棵枯萎的大樹,原名苦櫧樹,因其長在舜陵前,原有兩株,枝繁葉茂,就好象兩個將軍守衛着舜帝陵,所以當地人民稱它爲“將軍樹”。另一棵在清同治13年也就是1874年被毀,這棵樹也是歷經磨難,1942年它被雷劈中,不幸60年代自然枯死,殘樹高8米,胸徑3米,中空可容10人左右,爲我國發現胸徑最大,樹齡最老的苦櫧樹。從93年舜帝陵開始搶修時,這棵樟樹是自己從苦櫧樹根部長出來的,而且它一直盤繞着古樹生長,給人以“枯木逢春”的感覺。當地的老百姓都說這是舜帝顯靈了,每到月七年級,十五他們拜舜時,都會在這裏拜一拜,希望舜帝能賜福給他們。

9、撫搖頌碑:整個九嶷山的居民80%以上都是瑤族,而且歷朝歷代君王統治者對九嶷山的瑤民都非常禮遇,這裏有一段鮮爲人知的歷史。1570年,南嶺山區的老百姓,不堪明王朝的欺壓,舉行了起義,頭目陳世祿來到九嶷山,他挾持了當時瑤王盤法勝,鼓動瑤民起義,使瑤民和朝廷對抗長達6年之久。朝廷在武力鎮壓沒有效果的情況下,改爲招安。派遣祭陵的官員,爲九嶷宣示朝廷安撫的策略平息這次起義。平息起義以後,爲歌功頌德,於是在1576年,也就是明朝萬曆四年立了這塊碑。“以告世聽”,來告知世上的百姓。

細心的朋友會發現這塊石碑的文字雕刻方法與我們現在的大有不同,別具一格。文章書寫用的是行楷書,運筆流暢,一氣呵成。雕刻手法是平底雕刻,碑上我們看到字底都是平的,這就是平底刻。這種刻法難度比較大,也很少見。其實碑文中還有一個非常有特色的字,大家請看這個“謠”字,寫的是反犬旁。而不是現在的“王”字旁。除了說明該碑的歷史符合明朝寫法之外,還有就是與瑤族的祖先有關。《寧遠縣》記載,相傳瑤族的祖先瓠依賴神犬戰勝魔敵,所以瑤族奉犬爲圖騰,對其崇拜備至,禁止宰殺食用,大死則葬。

10、正殿:是舜帝陵最大的一個殿堂,祭祀的主體建築。它寬36.3米,深18.5米,高16.5米,是重檐廡殿頂全木結構,殿基爲須彌座。這裏有一幅楹聯“事親孝待弟仁耕歷陶河風雨不迷大麓,任賢能流逆惡愛民勤政梧嶷永記南巡。”它是中南大學知名教授餘德泉先生所寫,可以說是對舜帝功德最精煉的概括。正殿裏面有舜帝的銅像,舜帝是精神文明倫理道德的創始人,是人們崇敬的先祖。各位朋友給我們的祖先上一柱香,獻上後世的一片崇敬之情。

各位朋友請香祭祖請往東邊的碑房請香。

壁畫(1)《萬山朝聖圖》九嶷山萬山相連,氣勢磅博,最爲奇特的是九疑山九峯相向,朝向舜源峯,相傳是舜帝駕崩葬在舜源峯後,所有的山峯都改了朝向,全部面朝舜源峯。

(2)《仁孝圖》,舜帝是一個忠孝仁義之人,《史記》中記載他二十歲就以孝聞名。大家看這幅畫中,身後站着兩位女子的這位就是舜帝,這兩位女子當然就是他的兩個妃子娥皇和女英。對面的這位男子是舜帝的父親是一位盲人叫做瞽叟中間的女的是他的後母,後面的一位是舜帝同父異母的弟弟叫做象。舜帝本是平民出身,他幼年喪母,父親頑劣,後母愚味,弟弟兇傲,都曾圖謀要殺害他。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後母要舜帝修後倉頂,當他到倉頂時,後母叫弟弟把梯子抽掉,然後放火,想燒死他,非常幸運,那天舜剛從外地回來,身上帶了把傘,於是他撐起傘從房頂上跳下來,挽回一命。也正如此,很多人都說舜帝是中國世界上降落傘的發明者。舜帝的家人都想害他,但他卻力盡孝道,以德報怨,終於感化了全家,創造了和美的家庭環境。

(3)《南巡圖》這幅圖記錄了舜帝巡視,教化九嶷山瑤民,爲民除害的歷史。

(4)《禪讓圖》記述的是舜讓位給禹,因爲禹治水有功,又經多方考證其才能,舜認爲禹是最合適的人選。

(5)《韶樂圖》舜帝南巡時爲教化當地面姓,他帶來了五絃琴和十二把玉琯,他到達這裏後,被這裏的風景所感染,奏起了南風歌,也就是韶樂,引來了百鳥和鳳凰起舞,舜帝南巡時還在一個地方奏過韶樂,大家知道嗎?--毛澤東的故鄉有一座山叫韶山,舜帝就曾在這座山上演奏韶樂,韶山也就因此而得名。

(6)《二妃圖》畫上的兩個女子就是娥皇和女英,相傳舜帝駕崩九嶷之後,他的兩個妃子因其久久未歸,千里來尋,來到九嶷聽說舜帝因爲民除害而死,不禁撫竹痛哭,他們的眼淚滴在竹子上,形成了斑點點,這就是湘竹。大家看這幅圖上的竹杆上有一個一個的螺紋,這就是九嶷三寶之一的“斑竹”。班竹的成因在科學上還沒有定論,科學家有兩種推測,一個原因是土質、氣候和環境不同,九嶷山專門有一個斑竹生長區,如果把它移植出來,就會變成普通的竹子。另外一個推測是因爲竹子身上附着真菌造成,真菌的浸蝕形成了斑紋。(苔鮮的分泌物)。

《湘君》、《湘夫人》兩首詩爲屈原所作,詩中歌頌二妃與舜帝的崇高愛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詩句是“九嶷繽分並迎,靈之來合如雲”。

11、石樅:九嶷山有三寶,我們剛剛提到斑竹,石樅則是九嶷山的第二寶了。各位朋友,只要你們稍稍臺一下頭就可以看見舜源峯上的石樅,它長在懸崖峭壁之上,形似松樹,故爾得名。石樅的主要特點是它的含油量特別高,一棵籽燃燒起來,大概可以燒一整夜。

各位朋友,說到石樅,我還要告訴大家一個地方叫做玉琯巖,有天下第一大“盆景”的美稱,山上的樹全都是從石縫裏長出來,而且十分奇特,有樹包石,也有石包樹。還有九嶷三個大字也在此。

12、香杉:九疑山的第三寶,它形與杉樹近似,所不同者,其皮溶地針較細,質地比一般杉木堅韌,即使枝枯皮剝,敲上去有銅鐵撞擊聲,剝皮後聞到檀香味,故名香杉據《九嶷山志》記載,舜廟旁原有十五株,八夜,其稍有亮光,稱爲“天燈”,相傳何紹基曾奉朝命,來九嶷山砍了一株大香杉運回北京,以作皇帝棺材之備,解放後僅存一株,1983年老死,由於及時搶救嫁接,育有幼苗。距舜廟十五里之將軍廟,仍有香杉四株。

13、寢殿:單檐歇山頂,亭式建築。寢殿門柱上掛着一幅楹聯,“孝感天地,德播人間”,它是臺灣著名教授,臺灣舜裔宗親會的名譽會長陳大絡先生所寫。八個大字總結了道德文化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殿中有一塊墓碑,這是漢代零陵郡守徐儉所立,已經有兩千多年曆史了。碑上寫着“帝舜有虞氏之陵”。舜帝本身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看到這裏大家也許會問,怎麼只有一塊墓碑,沒有墳墓呢?這是因爲舜帝所處的時代,那時沒有壘土爲墳的習俗,史書上也這樣記載:“上古時期無墓葬,依山爲陵”,所以這後面整座舜源峯就是舜帝陵墓了。

14、碑廊:左右碑廊一共存放36塊碑,都是從清朝乾隆年間到民國年間的碑文,其中諭祭文一共6塊,而最有造詣的是清朝同治年間書法家何紹基所寫的正楷字碑,據說何紹基善寫草書,這是他唯一的一塊正楷字碑,堪稱書苑瑰寶。

15、奉憲禁守採碑:這塊單獨立開的碑是一塊記事碑,碑上寫有“奉憲禁採’的字樣,這是同治三年,即1864年立的,因爲當時九嶷山濫採礦產現象非常嚴重,破壞了環境風貌,也影響了當地老百姓的生活,於是百姓聯名告狀,後朝廷下令禁止開採九嶷山的礦產立了此碑。也可以說是古代的一方環境保護碑。

16、西邊碑房:展出我們九嶷山的風光圖片,還有祭舜大典的盛況,也有國家領導,重要人士的提詞。

17、工藝品店:這裏面有我們九嶷山的書籍和九嶷山工藝品,大家可以參觀、選購。

18、鐘鼓樓:上鐘樓敲希望鍾。敲鐘十二下,每一下都有不同的寓意。

19、鼓樓:擊平安鼓、擊鼓三通,表示財通、運通、萬事通。

20、崇德坊:凡是個人捐款500元,單位捐款1萬元都可以在此留名或單位名稱。

各位朋友我們講解到此結束,如果有捐款的人員請到我們的捐款臺進行捐贈。謝謝大家,歡迎各位再次光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