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三國演義》歇後語有哪些多篇

《三國演義》歇後語有哪些多篇

更多三國演義歇後語

?三國演義的歇後語【經典篇】

?三國演義的歇後語【精選篇】

?三國演義的歇後語【熱門篇】

?三國演義的歇後語【推薦篇】

《三國演義》歇後語大全精選

1) 張飛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2) 諸葛亮隆中對策——有先見之明

3) 曹操轉胎——疑心重

4) 曹操殺人——一亂來一氣

5) 曹操用人——一唯纔是舉

6) 張飛繡花——粗中有細

7)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8) 阿斗當皇帝——軟弱無能

9)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10) 董卓戲貂蟬——死在花下

《三國演義》歇後語經典

1) 曹操下江南——來得兇,敗得慘

2) 諸葛亮三氣周瑜——略施小技.

3) 曹操殺華佗——諱疾忌醫

4) 張飛賣肉——光說不割

5) 諸葛亮借箭——有借無還.

6) 曹操用計——又奸又滑

7) 張飛戰關公——忘了舊情

8)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顧全大局

9) 曹操戰宛城——大敗而逃

10) 張飛吃豆芽——一盤小萊

11) 諸葛亮要醜妻——爲事業着想

12) 曹操殺呂伯奢——將錯就錯

13) 張飛扔雞毛——有勁難使

14) 諸葛亮徵孟獲——收收放放

15) 曹操吃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16) 張飛使計謀——粗中有細.

17) 諸葛亮彈琴——計上心來

18) 曹操遇蔣幹——倒了大黴.

19) 張飛販私鹽——誰敢檢查

20) 諸葛亮的鵝毛扇——神妙莫測

21) 曹操作事——乾乾淨淨

22) 張飛賣秤錘——人強貨硬

23) 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

24) 諸葛亮招親——才重於貌

25) 曹操敗走華客道——不出所料

26) 張飛媽媽姓吳——無事(吳氏) 生非

27) 諸葛亮用兵——神出鬼沒

28) 曹操敗走華容道——走對了路子

29) 諸葛亮的錦羹——神機妙算

30) 曹操諸葛亮——脾氣不一樣

31) 張飛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32) 諸葛亮隆中對策——有先見之明

33) 曹操轉胎——疑心重

34) 曹操殺人——一亂來一氣

35) 曹操用人——一唯纔是舉

36) 張飛繡花——粗中有細

37)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38) 阿斗當皇帝——軟弱無能

39)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40) 董卓戲貂蟬——死在花下

41) 關公開鳳眼——要殺人

42) 草船借箭——滿載而歸

43) 貂蟬唱歌——有聲有色

44) 關羽賣肉——沒人敢來

45) 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計

46) 劉備賣草鞋——有貨

47) 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

48) 劉備見孔明——如魚得水

49) 劉備上黃鶴樓——膽顫心驚

50) 劉玄德得了趙子龍——甭說多高興

51) 劉皇叔哭荊州——拿眼淚嚇人

52) 劉備殺人——心慈手軟

53)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生死之交

54) 劉禪小阿斗——扶不起

55) 孔明彈琴退仲達——好沉著

56) 孔明大擺空城計——化險爲夷

57) 孔明斬馬謖——明正軍紀

58) 對着張飛罵劉備——找氣惹

59) 關雲長賣豆腐——人硬貨不硬

60) 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61) 蔣幹盜書——上了大當

62) 關帝廟求子——踏錯了門

63) 諸葛亮弔孝——裝模作樣

64) 魯肅宴請關雲長——暗藏殺機

65) 關公射黃忠——手下留情

66) 諸葛亮弔孝——不是真心

67) 呂布見貂蟬——迷上了

68) 關公照鏡子——自覺臉紅

69) 諸葛亮用空城計——不得已

70) 東吳招親——弄假成真

71) 關公喝酒——不怕臉紅

72) 諸葛亮唱空城計——沒辦法

73) 董卓進京——來者不善

74) 關雲長刮骨療毒——全無痛苦之色

75)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76) 張飛吃豆芽——小菜一碟

77)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

78) 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

79) 司馬懿之心——路人皆知

80) 劉備報仇——因小失大

81) 劉備摔阿斗——收買人心

82)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

《三國演義》簡介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爲《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105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爲主,反映了東漢末年的羣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和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鬥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鉅變,塑造了一批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全書可大致分爲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編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裏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更多三國演義歇後語

?三國演義的歇後語【經典篇】

?三國演義的歇後語【精選篇】

?三國演義的歇後語【熱門篇】

?三國演義的歇後語【推薦篇】

《三國演義》的藝術特色

羅貫中將來自雅、俗兩個不同層面的文化融爲一體,並按自己的主體認識、價值觀念和藝術好惡加以扭合,從而使作品具有十分豐富的文化蘊涵。在《三國演義》中,既有上層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折光,又沉澱着廣大、深沉的民間思想。它是一部形象化的三國興亡史,同時也是一部民衆眼中的政治、軍事史。

因爲素材大部分來源自民間,固然爲《三國演義》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但也爲寫定者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當它們進入小說文本時,伴隨着不同思想及不同審美趣味的滲入。而民間情感與良史精神並不總是一致的,甚至可能互相沖突,這就對寫定者的創作構成了嚴峻的考驗。羅貫中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妥善地處理了民間情感與良史精神的關係,並獨出 機杼,創造出了一個具有巨大包容力的藝術世界。

三國史事的歷史著作不僅爲《三國演義》提供了基本的素材和史事框架,同時歷史意識和官史所代表的史學意識也直接影響了小說的創作模式和基本傾向。求實傳真精神與經世意識是史官文化的基本特徵,體現在史書編撰中要求編撰者必須採取客觀的態度,同時又重視對歷史經驗和教訓的總結、探求,以達到“資治”、教化等目的。這些特徵在《三國演義》中都得到了比較好的體現。

《三國演義》在創作上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依史以演義,作者的創作目的是描繪一部形象化的三國興亡史,其間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意圖十分鮮明。小說的敘事起於漢靈帝中平元年(184),終於晉太康元年(280),比較完整地敘述了漢、魏、吳三國興起、發展及滅亡的歷史。小說借鑑了 編年體史書的編著模式,以三國紛爭的歷史進程爲主線,以王業興廢爲焦點,把近百年的歷史故事有機地組織在一起。主要寫了三國時期的政治和軍事鬥爭,而作者的興趣則在於揭示這個時期的各個軍事集團如何興、如何亡。如前33回的主要內容是漢末的羣雄爭霸,矛盾的焦點是曹操和袁紹兩大集團的鬥爭,作者對二人作了多方面對比,重點則是對興亡教訓的總結,順民心、得人才、有謀略者得天下,這是作者表達的主要思想。後十五回寫三國的覆滅,主要展現的是三國各自的內部矛盾,尤其是對司馬篡魏、後主信讒、孫皓暴政等作了深刻的描寫,情節雖然簡略,但着眼點仍在如何興、如何亡。作者以寫實的態度,比較客觀、完整地展現了這百餘年的歷史過程,其中對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給後人留下了很多啓示,因此具有極大的魅力。

在創作上,《三國演義》繼承了傳統史學的實錄精神,“七實三虛”可以說是該書取材的基本原則,小說中雖有不少虛構成分,但大的歷史事件皆取之於史冊,主要人物的性格、經歷也基本符合史實。面對豐富、複雜的史料和民間故事,作者主要進行了兩個方面的工作:

首先,以史實爲依據,剔除來自民間文化中過於荒誕、鄙俗的成分以及不符合人物性格的情節。《 三國志平話》是民間三國故事的集大成者,同時也是《三國演義》創作時最爲重要的參考資料之一,該書的情節大多擷自民間傳聞,其中有不少荒誕無稽的情節,如以司馬仲相斷獄的故事開頭,以劉淵滅晉興漢收尾,使全書帶有明顯的因果報應色彩。這樣的安排代表了下層民衆的一種願望,但放在歷史小說中不僅不協調,而且顯得十分荒誕。羅貫中刪去了這一頭一尾,不僅避免了枝蔓,而且淡化了因果報應色彩,使小說成爲蘊涵更爲豐富的歷史悲劇。此外,《平話》中的一些與史實不符或與人物性格不符的情節,如劉、關、張殺督郵後上太行、劉備從黃鶴樓私遁等,都被作者捨去了。

其次,精心提煉情節,增強小說的文學性。《三國志》、《資治通鑑》等史著爲《三國演義》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作者的主要任務就是對這些雜亂、原始的材料進行重新組合和工,《三國演義》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在尊重歷史,使情節框架合乎史實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想象,將這些來自史書、民間的各種素材整理、提煉成一個又一個生動的故事情節,從而使小說的藝術性大大提高,其中最成功的例子就是關於“赤壁大戰”的“重寫”。對來自民間的各種傳說以及過於荒誕、不符合史實的情節,作者做了大量刪削,但是對其中的一些雖違背史實卻不背離情理、不背離人物性格的故事如“ 桃園結義”、“ 三英戰呂布”、“ 連環計”、“ 千里獨行”等卻予以保留,並使它們成爲小說中十分重要的構成部分。

總的來看,《三國演義》雖然保留了許多虛構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注重故事的生動有趣,但同時又儘可能地靠攏歷史,而在處理兩方面不可避免的矛盾衝突時,它基本遵守的是史實優先的原則。 章學誠稱《三國演義》的特點是“七實三虛”,不論這個說法是否準確,但道出了《三國演義》成功的一個祕訣——“實”是史官文化的成分,“虛”則多與民間文化有瓜葛,只有融納各種文化,才能豐富小說的內容。但也只有經過精心整合,才能使各種異質文化水乳交融,才能提升小說的藝術品位。

《三國演義》成就與影響

文學成就

《三國演義》採用淺近的文言,明快流暢,雅俗共賞;筆法富於變化,對比映襯,旁冗側出,波瀾曲折,搖曳多姿。又以宏偉的結構,把百年左右頭緒紛繁、錯綜複雜的事件和衆多的人物組織得完整嚴密,敘述得有條不紊、前後呼應,彼此關聯,環環緊扣,層層推進。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更重要的是在軍事政治描寫和人物塑造上。小說最擅長描寫戰爭,並能寫出每次戰爭的特點。注意描寫在具體條件下不同戰略戰術的運用,指導作戰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而不把主要筆墨花在單純的實力和武藝較量上。如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等,每次戰爭的寫法也隨戰爭特點發生變化,在寫戰爭的同時,兼寫其他活動,作爲戰爭的前奏、餘波,或者戰爭的輔助手段,使緊張激烈、驚心動魄的戰爭表現得有張有弛,疾緩相間。如在赤壁之戰前描寫孫、劉兩家的合作、諸葛亮、周瑜之間的矛盾, 曹操的試探,孫、劉聯軍誘敵深入的準備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說特別注意把人物放在現實鬥爭的尖銳矛盾中,通過各自的言行或周圍環境,表現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詐,一舉一動都似隱伏着陰謀詭計;張飛心直口快,無外不帶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諸葛亮神機妙算,臨事總可以得心應手,從容不迫。著名的關羽“ 溫酒斬華雄”、“ 過五關斬六將”、張飛“威震長阪橋”、趙雲“單騎救幼主”、諸葛亮“ 七擒孟獲”、“ 空城計嚇退司馬懿”等更是流傳極廣的篇章。

社會影響

《三國演義》以75萬字的規模,用一種比較成熟的演義體小說語言,塑造了四百多個人物形象,描寫了近百年的歷史進程,創造了一種新型的小說體裁,這不僅使當時的讀者“爭相 謄錄,以便觀覽”,而且也刺激了文士和書商們繼續編寫和出版同類小說的熱情。自嘉靖以後,各種歷史演義如雨後春筍,不斷問世,從開天闢地,一直寫到當代。據不完全統計,今存明、清兩代的歷史演義約有一二百種之多。

《三國演義》名播四海,也受到了外國讀者的歡迎。早在明 隆慶三年(1569)已傳至朝鮮, 崇禎八年(1635)有一種明刊《 三國志傳》就入藏於英國牛津大學。自日僧湖南文山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編譯出版日文本《通俗三國志》之後,朝鮮、日本、印度尼西亞、越南、泰國、英國、法國、俄國等許多國家都有本國文字的譯本,並發表了不少研究論文和專著,對《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作出了有價值的探討和極高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