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井岡山革命故事新版多篇

井岡山革命故事新版多篇

井岡山革命故事 篇一

中國的革命鬥爭,得到過許多外國同志和朋友的支持幫助,許多重大事件都曾有外國人蔘與。紅軍井岡山斗爭時期,也有一位擔任過紅軍連長的外國同志,他就是朝鮮人陳龍鶴。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運動使正在中國求學的朝鮮青年陳龍鶴倍受鼓舞。1926年1月,他投考黃埔軍校,成爲該校第4期學生。在校期間,他先後參加了學校組織的衛戍廣州、警戒黃埔、駐防虎門和惠州等行動,在鬥爭實踐中受到鍛鍊和洗禮。同年10月,他與伍中豪、林彪、陳毅等同期畢業,投身北伐。

1927年6月,我黨協助國民革命軍張發奎部組建總指揮部警衛團,盧德銘任團長,陳龍鶴受黨的委派也成爲該團的一員。1927年8月1日,盧德銘按黨組織指令,率警衛團趕往南昌準備參加起義。但到武寧時,得知南昌起義大軍已經南下,部隊只好折回修水、銅鼓一帶休整。9月9日,陳龍鶴隨部參加了毛澤東、盧德銘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

秋收起義後,陳龍鶴隨部上了井岡山,任毛澤東兼師長的第十一師第三十一團一營一排排長。他先後參加了著名的五斗江、龍源口、三打永新等戰鬥。

1928年8月,毛澤東親率三十一團主力前往湖南接應紅軍大隊,一營留守井岡山。湘贛兩省敵人乘虛而入,用4個團的兵力進犯。陳龍鶴率領全排憑藉險要地勢,配合袁文才的三十二團打退了敵人的多次進攻,取得了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

1929年,陳龍鶴任紅三十一團三連連長。長汀整編時,三十一團改編爲第三縱隊,次年與贛南地方武裝合編爲紅十二軍。1932年4月,紅十二軍參加攻佔福建南部城鎮的漳州戰役。激戰中,陳龍鶴不幸壯烈犧牲。

猜你感興趣:

1.

2.

3.

4.

5.

6.

井岡山革命故事 篇二

會師緣由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湖南省平江地區的工農羣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舉行過幾次暴動,並組織了游擊隊開展遊擊活動。1927年7月22日,獨立第5師第1團在彭德懷、滕代遠等領導下,在平江縣城舉行起義。起義成功後,中共平江縣委和起義部隊召開了慶祝勝利大會,成立了平江縣蘇維埃政府;1927年7月29日,國民黨湖南省當局調集8個團的兵力向平江城進攻,企圖消滅紅5軍。由於湘、桂、粵軍的三路“協剿”,起義農軍難以在湘南立足。爲保存革命力量,除留一部分武裝繼續堅持鬥爭外,朱德、陳毅率南昌起義部隊和農軍向湘贛邊界的井岡山轉移。

會師準備

1928年1月上旬,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軍餘部近800人從粵北轉至湘南宜章縣

境。1月12日,智取宜章城,揭開了湘南起義的序幕。隨即,南昌起義軍餘部改編爲工農革命軍第1師,朱德任師長,陳毅任黨代表,並組建了宜章農軍。在粉碎國民黨軍許克祥部反撲後,於2月6日建立宜章縣蘇維埃政府。與此同時,在中共湘南特委和各地黨組織領導下,工農羣衆紛紛起義。工農革命軍第1師先後協助當地農軍佔領郴縣、資興、永興、耒陽等縣城,並相繼建立了縣蘇維埃政府。3月中旬,湘南特委在永興縣太平樓召開湘南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了湘南蘇維埃政府。湘南起義過程中,中共湘南特委將宜章、耒陽、郴縣和永興、資興五縣農軍,分別編成工農革命軍第3、第4、第7師和兩個獨立團,共8000餘人。

3月下旬,國民黨軍7個師向湘南地區反撲。爲保存革命力量,避免在不利的條件下同敵人決戰,朱德當機立斷,作出退出湘南、上井岡山的重要決策。

還在3月上旬,當毛澤東率工農革命軍第1師進駐酃縣中村時,得知朱德、陳毅、王爾琢率領的南昌起義軍餘部正向井岡山方向撤退。當即決定兵分兩路去迎接朱德、陳毅部上山:一路由他和何挺穎、張子清率領工農革命軍第1師第1團,從江西寧岡的礱市出發,楔入湘南的桂東、汝城之間;另一路由何長工、袁文才、王佐率領第2團從井岡山大井出發,向資興、郴州方向前進。毛澤東還派毛澤覃帶着一個特務連趕到郴州,同朱德、陳毅領導的部隊取得聯繫。

3月29日,朱德率領部隊完成了轉移的準備。在毛澤覃帶領的特務連接應下,朱德、王爾琢率領的工農革命軍第1師主力經安仁、茶陵到達酃縣的沔渡。陳毅率領湘南特委機關、各縣縣委機關和部分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的主力於4月8日到達資興縣城,同從井岡山下來的由何長工、袁文才、王佐率領的工農革命軍第2團會合。毛澤東等率第1團在桂東、汝城牽制敵軍,掩護湘南起義軍轉移,於4月中旬到達資興縣的龍溪洞,同蕭克領導的宜章獨立營會合。這是第一支同毛澤東親自率領的部隊會合的湘南起義軍。同時,陳毅帶着工農革命軍第1師主力一部以及何長工、袁文才、王佐帶領的第2團一起到達酃縣的沔渡,和朱德率領的主力部隊匯合。接着,朱德、陳毅帶領直屬部隊從沔渡經睦村到達井岡山下的寧岡礱市。

勝利會師1928年4月下旬,毛澤東率領部隊返回礱市,立刻到龍江書院去見朱德。毛澤東同朱德的這次歷史性的會見,是共產黨我軍歷史上光輝的一頁。從此,毛澤東和朱德的名字便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兩軍會師後,合編爲工農革命軍第4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和軍委書記,王爾琢任參謀長,轄3個師,朱德、毛澤東、陳毅分任第10、第11、第12師師長,共1萬餘人。不久取消師的建制,編爲6個團。5月下旬,第30、第33團返回湘南開展游擊戰爭,在井岡山的部隊爲第28團(由南昌起義軍餘部組成)、第29團(由湘南宜章農民軍組成)、第31團(由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組成)、第32團(由袁文才、王佐部隊組成),共6000餘人。

1928年12月,彭德懷、滕代遠率領在平江起義中創建的紅5軍主力800多人,突破敵人的圍追堵截,來到井岡山同紅4軍會合。井岡山又多了一支革命勁旅。

井岡山革命故事 篇三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這一在中國革命史和世界軍事史上都有着顯赫地位的游擊戰爭“十六字訣”,是毛澤東同志在井岡山斗爭時,首先收編了兩個山大王,第一是袁文才、第二是王佐。然而,您可能不會想到,這一創造性的游擊戰爭理論的提出,竟來自“山大王”的啓示。

清末民初至革命根據地建立前,井岡山曾是土匪出沒之處、綠林棲身之地。1921年12月,駐湖南的粵軍連長朱孔陽因不滿上司剋扣軍餉,曾率部進入到井岡山做起了“山大王”,也成爲井岡山有名的一支綠林武裝。爲對付官軍的進剿,朱孔陽、袁文才、王佐,他們利用熟悉地形環境等有利條件,機動靈活地在莽莽羣山中與官軍周旋,使官軍疲於奔命,對他們奈何不得。他們有一句對付圍剿的名言:“不需能打仗,只要會打圈。”廖廖數語,蘊藏着極其樸素的游擊戰術道理。

井岡山根據地初創時期,敵強我弱,四面白色恐怖。爲了戰勝強敵,擴大並鞏固革命根據地,紅軍迫切需要制定一套適應對敵作戰的戰略戰術。爲此,兼收幷蓄的毛澤東注意從過去井岡山綠林武裝的游擊戰術中吸取營養,學習優長,爲我所用。1927年12月,他對攻打茶陵的部隊說:“戰無常法,要善於根據敵我情況,在消滅敵人,保存自己的原則下,拋掉舊的一套,來個戰術思想的大轉變。”他還告訴大家:“從前,井岡山有個‘山大王’,叫朱聾子(朱孔陽綽號),和官兵打了多年交道,總結的‘打圈圈’是個好經驗。當然,土匪‘打圈圈’是消極的。我們工農革命軍既要會打圈,又要會打仗。打圈是爲了避實擊虛,殲滅敵人,使根據地不斷鞏固擴大。”“總之,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賺錢就來,蝕本不幹,這就是我們的戰術原則。”

1928年5月,朱毛兩軍會師後,湘贛兩省敵軍向井岡山發動了第一次聯合“會剿”。紅四軍主力採取集中優勢兵力,殲敵一路的作戰方針,南下黃坳,直奔五斗江,迂迴拿山,第一次攻克永新縣城。幾天後,毛澤東召開幹部會議,會上他廣引古今中外戰例,結合紅軍這次戰法,再次談到了戰術問題,並首次正式提出了“十六字訣”,他說:“白軍強大,紅軍弱小,我們以弱鬥強,只能採用游擊戰術。什麼叫游擊戰術?簡單說,就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從此,“十六字訣”成爲紅軍克敵制勝的法寶,載入了中國革命的光輝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