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2022新版抗疫文章(通用多篇)

2022新版抗疫文章(通用多篇)

抗疫的英雄事蹟 篇一

“作爲一名老黨員,疫情面前就要衝在前、幹在前。疫情一天不結束,我絕不下戰場。有我在,我一定守護好咱們的村口大門!”大年九年級,年近七旬的老黨員__,面對突然而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向托克托縣伍什家鎮大北窯村黨支部作出莊嚴承諾。

__同志擔任過10多年的大北窯村村委會主任。2003年,他領導和參與了全村抗擊“非典”戰役。在這場阻擊新冠肺炎的特殊戰場上,他第一時間向村黨支部報到,肩負起了一線抗“疫”的職責。日日守護在村口站點,守護全村村民的平安與健康,成爲了他的常態,也詮釋了他奉獻、責任與擔當。

“我的老父親,是我的榜樣。我必須回到村裏,與父親並肩戰鬥,這是我不可推卸的責任”,張海霞對家人說道。

張海霞是__的女兒。已經43歲的她,在17年前參加過抗擊“非典”的戰役。那年,身爲村醫的她,在一線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爲了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

17年後,聽到黨組織的召喚,父女倆再一次走向戰“疫”一線,並肩戰鬥。這是歷史的重演,更是使命的必然。

舍小家爲大家。戰“疫”場上的“父女兵”,面對疫情,全心全意投身於疫情防控阻擊戰,日夜堅守在疫情處置和防控工作第一線,保護身後村民的生命健康安全。疫情宣傳、入戶排查、卡點值守……連續奮戰十多天,身體疲憊,但他們沒說一個累字,依然在第一線堅守堅持着。

一個帳篷、一個口罩,當疫情來臨的時候,還有許許多多像__父女一樣的黨員同志奔赴到了抗“疫”一線,堅守在村莊路口。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着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帶領人民羣衆築起了疫情防控的一道道防線。向羣衆展示了危難關頭黨員的責任和擔當,兌現着入黨時“隨時準備爲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莊嚴承諾。

抗疫心得體會 篇二

這次疫情,我積極地加入到防疫一線工作中,並且服從村領導的安排,在做好自身安全防控的情況下,提醒羣衆佩戴口罩,對所有進出人員進行體溫測量、信息登記,發現體溫異常者及時協助社區採取隔離措施,由醫護人員進行檢查,降低傳染可能性,爲家鄉的防疫工作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疫情形勢嚴峻,在這個特殊的假期裏,還有許許多多的同學自願放棄休息時間,爲抗擊疫情貢獻自己的力量。每每想到還有許多人在一線,就覺得自己做的實在還是太少。但團員青年應該用實際行動譜寫出一曲曲讚歌。把志願服務當作情懷,用實際行動助力疫情防控,爭當“逆行者”,爲鄉村送上溫暖和關懷,堅決遏制疫情擴散,用責任與擔當築起抗疫防線,展現我校團員青年的時代風采。

抗疫個人先進事蹟材料 篇三

趙__:紮根隔離點齊心共抗疫

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德州人民正常的生活,趙__老師積極響應教體局安排部署,到運河博古酒店隔離點進行志願工作。

作爲第一批志願者,剛到酒店隔離點後,趙老師馬上進入工作狀態,主動溝通、積極承擔多項任務,虛心請教身邊經驗豐富的醫護同事防疫要求。從開始的陌生經過不斷的摸索和適應,很快就得心應手。根據隔離點每天的消耗,申請、接收防疫物資,並詳細記錄物資的發放,每天進行統計整理。他細心嚴謹的工作,爲隔離點安全有序運轉貢獻了力量。

除了做好日常工作外,他還細心關注留觀人員的情緒變化,統計一日三餐的人數,記錄特殊需求,及時跟訂餐地點溝通。在隔離酒店裏曾入住三名回族人,瞭解到這個情況後,趙老師每次都跟訂餐地點確認貼清標識做好服務。對於不同需求的隔離人員都儘量去跟酒店協商調整,盡力滿足。每天從早上工作到晚上,辛勤勞動,默默付出,趙老師用自己的工作讓隔離人員感受到了溫馨。

酒店隔離點撤銷後,趙老師回家進行短暫的調整,爲接下來的線上教學做準備。然而一紙調函,他立馬收拾行李,奔赴方艙隔離點,投入防疫一線工作。剛建立好的方艙急需佈置規整,他跟新同事們一起檢查每個房間的水電、熱水器、空調是否能正常使用,確認房間一切生活物資配齊配足,保障隔離人員的生活需求。

方艙隔離點的工作瑣碎而細小,但是趙老師特別負責認真仔細,信息統計上報工作,各類人員數量彙總。維護系統並做好接收、填寫隔離人員信息,對解除隔離人員及時做好統計解除。每一個表格趙老師都準確記錄,反覆確認,細緻且周到的做好每一項分內任務。肩雖稚嫩,但他無所畏懼,勇敢的扛起防疫第一線的大旗。

“苟以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疫情面前每個人都是戰士。作爲一名年輕的教育工作者,趙老師不畏艱難,在抗疫隔離點一線,用自己的行動展現了北園國小教師的良好風貌,凝心聚力,共抗疫情,勝利一定是屬於我們的!

同心抗疫徵文 篇四

2020年春節前夕,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團圓的氣氛。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不安與感動交織着。乙亥年末,庚子年春,註定成爲不凡的時刻。疫情蔓延,來勢洶洶。許多醫療工作者紛紛請戰,迅速集結。披上“戰甲”,趕往“戰場”。當記者問他們害不害怕?他們的回答是:“祖國需要我們,我們必須去!”這樣的責任和使命氣衝雲霄!他們當中,有許多年輕的女“戰士”,爲了確保-線戰“疫’中的效率,她們有的剪了長髮,有的剃了光頭,面對鏡頭留下自己以前的模樣。我想告訴你們,縱然此刻沒有了長髮飄飄,但你們如今的模樣在我眼中是最美!在人們害怕、不安時,一個個“戰士”出現了!從30後到00後,大家都在爲此次戰“疫”寫下注腳。84歲的鐘南山院士告誡大家不要去武漢,自己卻坐上了開往武漢的列車,又一次義無反顧來到了抗疫前線;57歲的張定宇身患漸凍症,卻不在家中休息,衝上戰場開啓了連軸救治模式;就連20歲的劉家怡,都選擇穿上“戰甲”前往-線。她說:“穿上防護服,我就不是個孩子了。你們用堅定的腳步和背影,書瀉着最美逆行者的稱號!

以”上下同欲者勝,風雨同舟者興”的團結精神詮釋共同迎戰的“中國氣質”。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推崇團結的力量,懂得把自己融入到整個團隊中去發揮積極作用,而“上下同欲者勝,風雨同舟者興”指的正是。上下意願一致、同心協力就能獲勝的道理,只要人們一起與風雨搏鬥,共同經歷患難,就能夠贏得最終的輝煌成就。同處第二”梯隊”的廣大黨員幹部、基層社區工作人員雖然沒有肩負救死扶傷的重任,沒有專業化的防護服、護目鏡,但他們每個人都做到各盡其責、各就其位,認真履職盡責,從分片胞幹、挨家挨戶地,對外來人員走訪、綠色作文網排摸登記情況,到測量體溫、發放口罩、爲居家隔離的居民買菜送菜等,雖然他們並沒有做出什麼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但也爲用汗水築牢防控疫情的”銅牆鐵壁”完美詮釋了團結出合力的“中國氣質”。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的守紀精神彰顯同仇敵愾的“中國氣質”。“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指的是竹子將根部深深地扎進了岩石中,面對風吹雨打依然保持堅勁挺拔的姿態,支撐它的正是理想信念的力量。中國人素來喜歡熱鬧,愛串門、走親戚、嘮家常,但因爲疫情的持續擴散,人們都很自覺地少出門或儘可能不出門,認真做好個人防護,不去人多的場合,減少人羣集聚,以高度守紀的大局意識,以從我做起的實際行動織牢疫情防控更爲廣大、堅不可摧的”防護網”。同時,還有不少企業即。便冒着業績虧損的風險,規定外地返城人員應自覺居家觀察14天再復工,或採取人員錯峯、輪崗上班等舉措,進-步減少人員流動,降低疫情擴散的風險。正是因爲他們堅信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有力部署下我們能夠打贏這場阻擊戰,身體力行地把疫情生生”捂”住,從而爲疫情拐點的早日到來贏得時間。在他們身上,無不彰顯了災難面前萬衆一心、同仇敵愾的“中國氣質”。疫情無情人有情,在這場來勢洶洶的戰“疫”面前,中國人展現出令世人矚目、頻頻稱讚的“中國氣質”,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疫情防控是一場保衛人民羣衆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嚴峻鬥爭”,隨着冰雪消融、冬去春來,我們以疫情防控不同“梯隊”的團結作戰來凝聚起磅礴合力,全力以赴、驅散霧霾,統籌“一盤棋”振奮國人心,織牢”防控網”彰顯爲民情,相信終能打贏這場疫情防控的阻擊戰,迎來一個萬物復甦、欣欣向榮的希望之春!

抗疫英雄的感人事蹟 篇五

“一年之計在於春”,正值春耕時節,走進位於上黃路沿線的嵩縣黃莊鄉王村村,老遠就看見村民們正在翻地、除草、施肥,春耕播種作業正有序開展。嵩縣司法局派駐黃莊鄉駐村第一書記__在田間喊道:“大爺大娘們,疫情期間更要加倍小心注意防護,翻地期間也不要忘記戴口罩啊。”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自疫情爆發以來,__主動放棄休假返回村裏,帶領全村黨員羣衆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近日又提早行動忙着發展產業,保障王村疫情防控和春耕生產“兩不誤”。

王村距離縣城25公里,溝深坡陡路險。疫情當前,村民出行受到了嚴格管控。作爲第一書記,他主動承擔起爲村民購買春耕物資的任務,通過電話逐一聯繫生產隊長,由他們收集村民對化肥、種子等春耕物資的需求,並按照種類和數量列出詳細清單,組織車輛到縣、鄉農業物資市場統一採購,解決了村民的燃眉之急。

化肥、種子到了,__又擔心起了香菇種植技術以及疫情期間春耕作業的相關問題。今年以來,王村先後平整土地近百畝,用於集中連片建設高標準香菇大棚,建成後村集體再招標承包出去,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優先吸納,項目預計年產生扶貧收益30萬元,一方面能夠壯大村集體經濟,另一方面也將爲本村及周邊村的貧困戶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帶動大傢伙一起脫貧致富。

今天,__還通過電話聯繫到嵩縣源達農業開發公司總經理、優秀共產黨員、鄉土人才王小黑:“王大哥,疫情期間比較特殊,麻煩您多在微信羣裏分享一些香菇的種植經驗,我把您的電話留給村民了,遇到技術層面的問題向您諮詢,還請您多多指導啊!”

他在工作日誌中這樣寫到:“作爲第一書記,危急關頭就應該凡事當“第一”,不能忘了來時的路,更不能忘了職責和使命,而我的職責和使命就是幫助羣衆脫貧致富”。

面對記者,__信心滿懷的說:“在建設香菇產業基地的同時,王村還將依託前坪水庫推進鄉村旅遊,發展“農家樂”,讓這方秀美山水吸引更多的城裏人。.。”

春天來了,田野裏一切都是新的!在通往鄉村振興的大道上,這位年輕的第一書記正帶領王村村民,滿懷希望地向前奔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