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草木皆兵的成語故事(精品多篇)

草木皆兵的成語故事(精品多篇)

【六出祁山 篇一

祁山,東起鹽官,西至大堡子山,橫臥在禮縣西漢水北側,綿延25公里,扼隴蜀咽喉,控南北要衝,是三國時蜀魏相爭的古戰場。祁山堡武侯祠距禮縣縣城25公里,塑有諸葛武侯神像,名人題寫的匾額條幅氣勢恢宏,警句炙口,書藝精道。

三國時,魏、蜀爭相掠奪隴南人口。曹操先後掠奪、遷移隴南人口30多萬入居關中,僑置武都郡於扶風郡美陽,又移至興平縣小槐裏。諸葛亮亦遷移西縣人口1000餘家還居漢中。後又有武都王苻健率衆入蜀,蜀將張尉往迎,安置於昭化之白水,而隴南爲蜀所有,武都、陰平2郡仍存,屬益州。所以,三國時,魏蜀各有一武都郡,魏之武都郡在關中小槐裏,蜀之武都郡治下辨。另外,又於今禮縣東北置祁山縣,亦屬武都郡。

三國時期,蜀諸葛亮爲奪取關中,進圖中原,在渭水流域多次對魏軍進攻作戰。魏太和元年(公元227年)春,諸葛亮統軍10萬,進駐漢中,圖謀攻魏。

次年春,諸葛亮率軍出祁山(今甘肅東南部西漢水北岸地區)。天水、南安、安定等三郡皆背魏歸屬蜀。魏明帝震恐,親赴長安(今西安)督戰。當蜀軍在街亭與魏軍交戰時,前鋒馬謖擅自改變部署,棄城守山,被張合乘勢困敗,失去要地。諸葛亮因初戰受挫,失去前進的依託,乃退兵漢中,斬馬謖,整治蜀軍。

同年十二月,諸葛亮統軍數萬再度攻魏,出散關圍陳倉(今陝西寶雞境),攻城二十餘日不下,糧盡還師。諸葛亮爲孤立祁山魏軍,並開闢軍資來源,於建興七年(公元229年)春三出祁山,奪回武都、陰平二郡。後又派兵西入羌地,安撫羌人。建興九年春,諸葛亮率軍四出祁山。魏大將軍司馬懿督軍迎擊。

諸葛亮於上邽(今甘肅天水)擊敗魏軍,搶收小麥,充實軍糧後撤回祁山。魏將急躁,率軍尾隨追擊。待魏軍逼近時,諸葛亮五出祁山,殲敵3000人,司馬懿只得收兵退回上邽。正當諸葛亮率部乘勝追擊魏軍時,中都護李嚴假傳撤軍聖旨,只得退軍,於木門(今甘肅天水南)設伏張合後,還師漢中。經過3年休養生息,諸葛亮於建興十二年春六出祁山,率軍10萬,與魏軍20萬對峙與渭水南。

諸葛亮數次挑戰,但司馬懿卻率部渡過渭水,背水築壘拒守。諸葛亮識破司馬懿以逸待勞的陰謀,進駐五丈原。這樣,魏、蜀兩軍相持4個多月。八月,諸葛亮病故在軍中,最後蜀軍還師漢中。諸葛亮六出祁山,長達7年之久,雖苦心籌謀,但最終因國力不濟等原因,以致師勞而功微。

成語故事: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篇二

古時候,楚地有個窮苦的讀書人,讀《淮南子》這部書時,看到書上有這樣的記載:螳螂用樹葉遮住自己的`身體,其它小昆蟲就看不見它,要是有人能得到那片樹葉,就能用它隱藏自己的身體。看到這裏,書生呆呆地想:要是我能得到那片樹葉,該有多好。

忽然,他看見一隻螳螂躲在一片樹葉的背後。他高興極了,趕緊爬上樹,準備採那片葉子。可巧,一陣風吹過來,樹葉紛紛飄落,他要採的那片葉子也落到地上。究竟哪片樹葉是螳螂藏身的那片,他怎麼她分不清。好不容易找到的寶貝樹葉總不能不要呀!它準在這堆樹葉裏。書生脫下衣服,把地上的樹葉都包了回去。回去之後,他一片一片地拿起樹葉遮住自己的眼睛,問他妻子:“你能看見我嗎?”起初,他妻子老老實實告訴他,:“看得見。”後來,見他沒完沒了地問,不耐煩了,說:“別問了,看不見了。”他高興地跳起來,大聲喊道:“寶貝可找到了!寶貝可找到了!”說完,拔腿就往市場跑。市場可真熱鬧,什麼東西都有。書生滿心歡喜,一隻手拿樹葉遮住自己的眼睛,另一隻手去人偷人家的東西,結果,給人當場抓獲,被扭送到縣衙門。縣官審問他的時候,他老老實實地說:“我找到了一片能隱身的樹葉,用它遮住自己的眼睛,什麼都看不到,這纔去拿人家的東西。

縣官聽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知道他是個書呆子,訓斥了一頓就把他釋放了。

兒童成語故事 篇三

養虎爲患

解釋:比喻縱容敵人,留下後患,自己反手其害。

成語故事:遠古的時候,地廣人稀。那時的人們除了種地之外,靠山近水的大都以漁、獵爲生。每當北風吹來,大雪飄飄之際,人們便進山打獵。這次進山他們收穫不小,竟用陷阱連着捕獲了一雄一雌兩隻猛虎。大家將兩隻猛虎綁住,一個獵人便循着猛虎的蹤跡,在深山的洞穴裏找到了一隻小虎崽。這隻小虎崽還剛剛睜開雙眼,連奶還沒有斷,他睜着雙眼看着獵人,一點也不害怕。

獵人看到小虎崽毛絨絨、胖乎乎。憨態可掬,分外喜愛。獵人一時高興便將小虎意抱回了家中。獵人的妻子和小孩看到獵人帶回一隻小虎崽,覺非覺好玩,小孩子去撫摸小虎崽,小虎崽更不怕他,就與他玩耍開了。

小虎崽在獵人家人的飼養下,隨着時間的推移,慢慢長大,變成了一隻大老虎。但它並不傷人,吃飽了便在村裏村外閒逛,逛累了就找個樹陰趴下睡一覺,這樣,人虎處得十分融洽,虎見人不避,人見虎也不躲,都習以爲常。春風吹拂,冰消雪化,河水解凍了,人們收起獵具,開始下河捕魚了。

獵人沿河捕魚,十幾天後纔回家,可到家一看,不禁大吃一驚,他發現家中飼養的那隻老虎嘴角上殘留着血潰,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卻都不見了。獵人感到一種不祥正向他逼近,他被一種巨大的恐懼籠罩了。還沒等他回過神來,那隻老虎猛地向他撲去,只幾口便將他咬死了。

成語故事 篇四

畫餅充飢

三國時候,魏國有個人叫盧毓。他十歲就成了孤兒,兩個哥哥又先後去世。在兵荒馬亂中,他辛勤努力養活著寡嫂和侄兒,日子過得很艱難。他的爲人和學問受到了人們的稱讚。

後來盧毓做了官。他爲官清正,任職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議,魏明皇帝很信任他。

那時選拔官吏,一般是憑人推薦,而推薦者往往只推薦有名的人物,這些名人多數只重清談,不務實際,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滿意。在選拔中書郎時,魏明帝就下令說:"這次選拔,要由盧毓來推薦。選拔的人不要只看名聲。名聲就像在地上畫個餅一樣,其實是不能吃的啊!"

中國經典成語故事 篇五

出爾反爾這則成語的原意是你怎樣對別人,別人也怎樣對你。現用來形容一個人言行前後矛盾,反覆無常。爾指你,反同返。

這個成語來源於《孟子·梁惠王下》: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戰國時,有一年鄒國與魯國發生了戰爭。鄒國吃敗仗,死傷了不少將士。鄒穆公很不高興,問孟子道:在這次戰爭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殺死了三十三個,可是老百姓卻沒有一個爲他們去拼命的,他們眼看長官被殺,而不去營救,可恨得很。要是殺了這些人吧,他們人太多,殺也殺不完;要是不殺吧,卻又十分可恨。您說該怎麼辦纔好呢?

孟子回答說:記得有一年鬧災荒,年老體弱的百姓餓死在山溝荒野之中,壯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而大王的糧倉還是滿滿的,國庫也很充足,管錢糧的官員並不把這嚴重的災情報告給您。他們高高在上,不關心百姓的疾苦,而且殘害百姓。

孟子在回顧了這辛酸的往事後,接着又說:您記得孔子的弟子曾子說過的話嗎?他說,要警惕呀!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如何對待你。如今百姓有了一個報復的機會,就要用同樣的手段來對待那些長官了。孟子最後告訴鄒穆公說:所以,大王不要去責怪他們、懲罰他們。如果實行仁政,您的百姓就會愛護他們的長官,並且願意爲他們獻出生。

兒童成語故事 篇六

【成語】:改弦更張

【拼音】:gǎixiángēngzhāng

【解釋】:更:改換;張:給樂器上弦。改換、調整樂器上的弦,使聲音和諧。比喻改革制度或變更計劃、方法。

【成語故事】:

這句成語見於《漢書·董仲舒傳》:“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又見南朝·宋·何承天《上邪篇》:“琴瑟時未調,改弦當更張。”下面故事從《漢書》。

西漢時,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家、今文經學大師叫董仲舒,廣州(今河北棗強東)人。他學習非常用功,整天埋頭在書房裏學習,書房附近的園圃,兩三年都顧不上看一看。後來,他專治《春秋公羊傳》,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膠西王相。

當時,漢武帝劉徹舉賢良文學之士,請他們對施政方針提出建議。董仲舒說:漢朝繼秦而立,秦朝的舊制度都不適用了。好比琴上的弦已經陳舊不堪,沒法使音調和諧了,必須把它解下來,更換新弦,然後纔可彈奏。政策制度也是如此。行不通了,就要改革,然後才能把事情辦好。應當更換琴絃而不換,就是第一流的音樂家也彈不出優美的音調來;應當改革而不改,就是最賢明的政治家也不能創造令人滿意的政績。

……董仲舒還向漢武帝建議:“諸不在六藝(即《禮》《樂》、《詩》、《書》、《易》、《春秋》六經)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這些,都爲漢武帝所採納,開此後兩千餘年封建社會以儒學爲正統的先聲。

“改弦更張”這句成語,常用來比喻變更方針、計劃或辦法。

中國經典成語故事 篇七

南北朝時,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元志是當時的洛陽令,他很有才識,看不起那些無能的官僚。

一天,他乘車在街上出巡。百姓見這前呼後擁的威勢,都紛紛迴避。正巧,前面又聲勢浩大地走來一隊人馬。原來,爲首的是大官僚李彪。按理,元志官小,要給李彪讓路。可元志偏不肯讓,把路堵住。

事情鬧到孝文面前。李彪請皇帝評判。孝文帝笑道:還是分道揚鑣吧!

鑣:馬嚼子。揚鑣:驅馬前行。分道揚鑣即提起m勒口驅馬前進,指分路而行。比喻志趣不同,各走各的道路。

【三顧茅廬 篇八

官渡大戰後,曹操打敗了劉備。劉備只得投靠劉表。

曹操爲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就慌稱徐庶的母親病了,讓徐庶立刻去許都。徐庶臨走時告訴劉備,隆中有個奇才叫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着禮物,到隆中去拜訪諸葛亮。誰知諸葛亮剛好出游去了,書童也說不準什麼時候回來。劉備只好回去了。

過了幾天,劉備和關羽。張飛冒着大雪又來到諸葛亮的家。劉備看見一個青年正在讀書,急忙過去行禮。可那個青年是諸葛亮的弟弟。他告訴劉備,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劉備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說渴望得到諸葛亮的幫助,平定天下。

轉眼過了新年,劉備選了個好日子,有一次來到隆中。這次,諸葛亮正好在睡覺。劉備讓關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在臺階下靜靜地站着。過了很長時間,諸葛亮才醒來,劉備向他請教平定天下的辦法。

諸葛亮給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說:“北讓曹操佔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業,和曹、孫成三足鼎立之勢。”劉備一聽,非常佩服,請求他相助。諸葛亮答應了。那年諸葛亮才27歲。

南柯一夢 篇九

成語釋疑: 形容一場大夢,或比喻一場空歡喜。

成語出處: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

成語故事: 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爲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樹下休息起來,沒想到他因此就睡着了。在夢裏,他看到槐安國的國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國去,隨後把自己心愛的公主嫁給了他,並且派他擔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這段時間裏,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國王也很欣賞他。他五個兒子都有爵位,兩個女兒也嫁給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國的地位非常高。

後來,檀蘿國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軍隊輸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這一切的不幸,讓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繼續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裏,有人在國王面前說淳于棼的壞話,國王沒有查證,就把他的孩子抓起來,還把他送回原來的家鄉。一離開槐安國,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來這是一場夢。

不久,淳于棼發現庭院裏的槐樹下有一個螞蟻洞,洞裏有泥土推成的宮殿漢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夢中所見到的槐安國,應該就是這個螞蟻洞。而槐樹的最高的樹枝,可能就是他當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想起夢裏南柯的一切,覺得人世非常無常,所謂的富貴功名實在很容易就消失,於是,他最後就歸隱道門了。

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