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矯枉過正【四字成語】出處_釋義_用法_相近詞_反義詞_成語故事(精彩多篇)

矯枉過正【四字成語】出處_釋義_用法_相近詞_反義詞_成語故事(精彩多篇)

矯枉過正的出處 篇一

1,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仲長統傳》:“逮至清世,則復入矯枉過正之檢。”

2,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一·玉杯》:“《春秋》爲人不知惡,而恬行不備也,是故垂累責之,以矯枉世而直之。矯者不過其正,弗能直。知此而義畢矣。”

3,東漢·班固《漢書·諸侯王表》第十四卷:“而藩國大者誇州兼郡,連城數十,宮室百官同制京師,可謂矯枉過其正矣。”

4,東漢·班固《漢書·外戚傳》:“吏拘於法,亦安足過?蓋矯枉者過直,古今同之。”

5,唐·張說《吊陳司馬書》:“矯枉過中,斯害也已。”

6,唐·李延壽《南史·王琨傳》:“琨避違過甚,父名恭懌母名恭,心並不得犯,時鹹謂矯枉過正。”

7,宋·晁補之《雞肋集·六O·代尚書侍郎兩制祭魏王文》:“漢懲秦餘,非劉不王,矯枉過中,尾大股強。”

8,宋·秦觀《財用上》:“士大夫矯枉過直,邈然以風裁自持,不復肯言財利之事。”

9,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細柳》:“或有避其謗者,又每矯枉過正,至坐視兒女之放縱,而不一置

矯枉過正的意思 篇二

指把彎的東西扳正,又歪到了另一邊。比喻糾正錯誤超過了應有的限度。出自南朝范曄《後漢書·仲長統傳》:“逮至清世,則復入矯枉過正之檢。”

英文解釋

overcorrect;exceed proper limits;exceed the proper limits in righting a wrong;overdo in rectifying behavio(u)r;Too far east is west ;

【解釋】:矯:扭轉;枉:彎曲。把彎的東西扳正,又歪到了另一邊。比喻糾正錯誤超過了應有的限度。

【出自】:《後漢書·仲長統傳》:“逮至清世,則復入矯枉過正之檢。”

示例】:或有避其謗者,又每~,至坐視兒女之放縱,而不一置問。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細柳》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分句;比喻糾正錯誤超過了應有的限度

【近義詞】過猶不及、矯枉過直、矯枉過中、矯枉過甚、矯枉過當

【反義詞】恰如其分

【成語用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分句;比喻糾正錯誤過度,導致了其他錯誤。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感情色彩】 中性成語

【使用程度】 常用成語

矯枉過正的成語解釋 篇三

【注音】jiǎo wǎng guò zhèng

【出處】逮至清世,則復入矯枉過正之檢。

《後漢書·仲長統傳》

【釋義】矯:扭轉;枉:彎曲。把彎的東西扳正,又歪到了另一邊。比喻糾正錯誤超過了應有的`限度。

【用法】作謂語、賓語、分句;比喻糾正錯誤過度

【成語故事】漢景帝擔心諸侯勢力過大會自己稱王,出現中央管不住地方的矯枉過正的局面,就採用晁錯的建議,藉故削了幾個諸侯王的封地。吳王劉濞竟借清君側的名義企圖謀反,迫使漢景帝殺死晁錯,從而出現歷史上的“七國之亂”

【示例】或有避其謗者,又每矯枉過正,至坐視兒女之放縱,而不一置問。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細柳》

【其它使用】

◎ 兩週以後,《光明日報》發表了《"矯枉過正"辯》與之商榷,認爲"矯枉是要過正的,不過正則不足以矯其枉。"

◎ 很清楚,"矯枉過正"則失中,失中就變成另一邊的"枉"。

◎ 古今同之",是說古往今來容易發生"矯枉過正"的偏差。

◎ 以法治國,決不能奉行"矯枉過正"這樣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