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擬人句例子(句子精品多篇

擬人句例子(句子精品多篇

擬人句例子 篇一

1、春風像一隻彩筆,把整個世界勾勒得更加絢麗多彩

2、春天到了,大地變成了一片綠毯。

3、諸葛亮下令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兒擺開。(暗喻)

4、自行車有一對彎彎的把,像一對羚羊角。

5、小草用本人星星點點的綠色,織成了一塊塊綠茵茵的地毯。

6、小草也在和風的吹拂下襬蕩着,好像隨着曉風在悄悄地唱歌起舞。

7、小草兒悄悄地綠了整個山野,給故土編織打扮着春天的衣裳。

8、那小草的顏色豐厚多彩,一片一片連起來,賽過巧手編織的花毯,活生生,天然而又活潑。

9、茸茸的綠草,隨着地形的綿亙不絕,中轉天涯,像是給大地展上了一層層厚厚的絨毯。

10、蒲公英那帶絨毛的種子在空中飛飛揚揚地飄着,好像是在向秋日分手。

11、蒲公英的朵朵黃花開得壯麗絢麗——玲瓏,柔嫩,好像是一些雛雞,它們撲動着,歡笑着,顯得那麼密切心愛。

12、花越開越密,越開越盛,不久便掛滿了枝頭。走近看,彷彿是一個個活潑的小喇叭,正鼓着勁兒在吹呢。

13、怕羞草像一個害臊的密斯,只需在它的葉片上悄悄一碰,它就合攏起來,枝條也隨着高揚上去,好像不敢見人似的。

14、村子裏一棵棵黑油油的廣柑樹,就像一把把巨大的傘,挺立在那裏,滿樹都閃着細碎的銀光。

15、天漸漸破曉,淡青色的天空鑲着幾顆殘星,大地朦朦朧朧的,如同籠罩着銀灰色的輕紗。

擬人句例子 篇二

1、蝴蝶在花叢裏翩翩起舞。

2、蝴蝶披着彩色絢麗的衣裳,盤旋飛舞在花園之中。

3、蝴蝶初翻簾繡,萬玉女、齊回舞袖。

4、海底的動物常常在竊竊私語。

5、春天到了,小燕子匆匆忙忙地趕回來報信。

6、初生牛犢對着老虎說:“我纔不怕你呢!”

7、變色龍大搖大擺地朝我走來。

8、鳴蟬在樹葉里長吟。

9、懶獅子說:“我纔不吃苦頭呢!”

10、看,老黃牛邊拉車邊朝我們笑呢!

11、啄木鳥會替樹木看病,好像是樹醫生。

12、蜘蛛把蒼蠅拖來拖去,等蒼蠅累得筋疲力盡,蜘蛛才高高興興地享用了這頓美餐。

13、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琴。

14、鴨子扭動着他那笨拙的舞姿,發出優美的歌聲!

15、小貓還有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瞳孔也能隨着環境而忽大忽小。三角形的鼻子兩側長着許多鬍子,閒着的時候它常在陽光下捋捋自己的鬍子。

擬人句 篇三

【關鍵詞】 虛擬語氣 動詞分類 高職英語 實用教學

【中圖分類號】 G4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962(2012)03(b)-0079-01

虛擬語氣原本是拉丁語的語法,十八世紀的英國語法學家爲了提高本民族的語言地位,將拉丁語的語法納入英語,出現了虛擬語氣。英語沒有拉丁語那麼多複雜的動詞變化,在構成虛擬的時候是將情態動詞、助動詞和動詞的時態組合在一起,以動詞組合的變化來體現語氣的不同。

關於虛擬語氣動詞的分類爭議很多。傳統的分類將虛擬語氣的動詞分成7類,還有人認爲只有be型和were型兩種。在高職階段英語A、B級試題中常用的虛擬語氣是集中在各種從句中,爲了教學的實用性,可以將條件句作爲基本型來分析動詞的構成。在條件句虛擬中,主句和從句的動詞按時間不同各有標誌性的動詞組合。例如:

If I have enough money, I would buy the beautiful dress.(現在)

If we had left earlier, we wouldn’t have missed the train.(過去)

If he left this bicycle outside, some one would steal it. (將來)

If it should rain tomorrow,the picnic would be put off. (將來)

If the sun were to rise in the west,my love for you would not change. (將來)

這三個時間段的虛擬動詞構成可列表如下:

在捋清了虛擬語氣動詞的基本型後,其他從句的虛擬動詞構成都可以在基本型中找到答案。

1 由Would rather,would sooner,had better,as if,as though, even if,even though等引導的虛擬語氣的句子,按傳統的語法,分別按照從句的類別來劃分講解

比如將as if 列入“引導表語從句,有時用虛擬語氣。”將even if列入“強式連接代詞或副詞引導的讓步狀語從句中用虛擬語氣”等,然後每一類從句又按時態劃分不同種類的虛擬。這樣的分類規則是用句法做綱,虛擬爲目,對於高職的學生不太實用。由於基礎的原因,一個句子既要顧及從句種類,又要分辨虛擬的時間類型,極易混亂。從教學的實用性看,可以先模糊句子的種類,只講句子的虛擬。比如上文提到的句型,所有的從句只需確定時態,在基本型中對號入座即可。He talks as if he knew all about it.這句話是與現在事實相反的虛擬,從句部分完全符合基本型的格式be動詞用were。這是把傳統的教法反過來,待學習者掌握了虛擬的精髓後再細化句型。

2 Should+動詞原形

在基本型的從句欄中,與將來事實相反的動詞構成中有一組動詞是這樣構成的,表示可能性很大的一類虛擬。傳統的語法有一種表示願望、要求、命令和規則的虛擬。這類虛擬由特定的詞引導不同的從句,而從句的謂語動詞都是should+動詞原形。這類虛擬最後成爲事實的可能性很大。語境符合基本型中將來時的一欄。比如:The manager order that the rules must be obeyed by the whole employee. 經理要求員工遵守規則這件事,在員工知道後是一定要做到,所以可以將這類虛擬作爲將來時虛擬的一個擴充。

語法將這類從句也是做了很細的劃分,有賓語從句、主語從句、表語從句、同位語從句和it is …that型從句。從多年的教學效果來看,按詞性分更清楚一些,動詞:I suggest that we should hold a meeting next week.

The doctor advice that I should sleep early.

名詞:

My suggestion is that we should hold a meeting next week.

The doctor’s advise is that I should sleep early.

形容詞:necessary、important和essential等放在it is …that句型來表示虛擬。

It is important that we should finish the task ahead of time.

It is necessary that he should come to our meeting tomorrow.

3 It is time型

請看這句話:It is time that we had lunch. 它被算作是一種特殊類型的虛擬,要求從句的動詞必須用過去式。雖然要求不算複雜,但學生學的多了,東一條,西一條就會亂。這樣理解這句話,我們該吃飯了卻還沒有吃,即可將其納入基本型中與現在事實相反一欄,動詞構成就容易記憶了。

虛擬語氣有複雜的形式和各種約束,學習起來並非易事。雖然現在虛擬語氣用的範圍沒有過去那麼多,但常用的幾種學習起來也是破費功夫的。將這幾種常用虛擬語氣放在一個統一的動詞構成形式中,以基本型做參照,便於學生的歸納和學習。

參考文獻

[1] 薄冰等。英語語法手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2] 徐廣聯主編。大學英語語法講座與測試(第三版).上海:華東理工大學,2005。

[3] 驪稚牛。英語虛擬語氣的演變及其原因[J].鎮江師專學報,1987(1).

擬人句 篇四

論文摘要:現代漢語中一些比較句式既可以表示比較的語義又可以表示比擬的語義,本文試運用比較句中的句式語義內容、比較項和比較參項的同類與否以及功能語法的名詞指稱分類等方法,對現代漢語比較句中的比較和比擬的區分試做一些初步的探討。這將有利於漢語比較句的研究,同時也將爲對外漢語教學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

一 比較句和比擬句及其糾纏現象

目前學界較公認的比較句式有:“比”字句、“有”字句、以及“像(跟、同)……一樣”等構成的句式,但這些句式同時還可以表達比擬的意思。本文所謂的“比擬”就是打比方的意思,即用某些有相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明的某一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形象,與修辭學上的“比擬”不同。比較句與比擬句的區分對現代漢語比較範疇的研究以及漢語史上比較範疇演變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以往的研究已略有涉及,但大多淺嘗輒止,沒有就此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馬氏文通》首先提出漢語中的比較句,“凡色相之麗於體也,至不齊也。同一靜字,以所肖者淺深不能一律,而律其不一,所謂比也。”但就其所舉例句來看,馬氏並未就比較與比擬做出區分。呂叔湘(1942)把比較範疇分爲“類同、比擬、近似、高下、不及、勝過、尤最、不如、倚變”等九類,可見呂先生認爲比較包括比擬。首先提出區分比較句和比擬句的是丁聲樹(1961),在討論“和、跟、同”和“比”時涉及到比較句,並認爲:“‘比’字說的是程度差別,‘和、跟、同’說的是異同或近似”。並提到有些句子只是比擬句,而不是比較句,但並未提出具體的區分標準。“比較句”是就事物間的程度、數量和性狀等方面的異同或高下做出客觀的描述,屬於一種敘實句。而“比擬句”一般只就兩種事物進行比較,更多的是重在說明,主觀性更強,屬於一種說明句。但由於二者往往採用相同的句法形式,甚至相同的形式標記,因而在自然語言中比較句和比擬句常常糾纏在一起很難辨別清楚,故有的學者認爲二者存在重合的部分,難以辨清。“純粹比較與純粹比喻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界線。這時,比較結構的確切含義往往需要一定的上下文或需輔助相應的語法手段、語氣成分來加以明確。很多時候,在這個重疊區,比較句型在語義上是可以有歧義的。”(夏銘2000)陸儉明、馬真(1999)指出“還”和“更”的兩個重要的區別:“還”只能用於兩者的比較,“更”可以用於三者的比較;“還”有比擬的意思。該文用變換分析的方法,細緻地分析了“還”和“更”用於不同比較句中的語義特性,並進而指出比較句和比擬句的區別:

(1)a.哈爾濱比這裏還冷。哈爾濱比這裏更冷。

b.我哥哥比我還有能耐。我哥哥比我更有能耐。

c.小張跑得比王平還快。小張跑得比王平更快。

(2)a.那孔比針眼兒還小。*那孔比針眼兒更小。

b.他呀,比狐狸還狡猾。*他呀,比狐狸更狡猾。

c.他們跑得比兔子還快。*他們跑得比兔子更快。

例句(1)是表比較的,“還”和“更”可以自由替換;而例句(2)是表比擬的,“還”就不能替換爲“更”了。

殷志平(1995)也認爲:“x比y還w”句式有比較類“比”字句和比況類“比”字句兩種語義特徵(比況類即本文所說的比擬類)。殷文還指出“比較類‘比’字句預設y具有w所表示的性狀、程度,且y處於w所表示的性狀、程度的兩極之間的某一個位置;比況類‘比’字句預設在特定的語境中,y具有最高的性狀、程度,y處於w所表示的性狀、程度的極端位置,通常y超過x。”例如:

(3)山東隊比河南隊還快。

(4)小張的孩子比小李的孩子還會哭。

(5)我們的大“蜻蜓”彷彿比飛機還飛得高。

(6)你繡出的花比山茶花還鮮豔。

殷先生認爲:(3)、(4)爲比較類;(5)、(6)爲比況類。可見,同一個介詞“比”既可以表比較又可以表比擬,二者常常糾葛在一起很難區分。陸儉明、馬真(1999)和殷志平(1995)雖從不同角度提示了“比”字句存在表比較和表比擬之別,但比較句和比擬句的區別還應該有更爲深層的語義制約因素。

二 比較句和比擬句辨析

2.1通過比較項和比較參項的語義內容辨析

從上節所引的用例可以看出,比較和比擬兩種不同的語義內容可以同寄於一種句式——差比句當中。但正如我們前文指出的那樣,比較句是一種敘實句,是說話人的客觀陳述,而比擬句是一種說明句,更強調一種主觀看法。對這兩種語義內容,從這種句式本身出發很難離析清楚,所以我們還是要從比較和比擬這兩種不同的語義範疇入手。陸儉明(1982)在分析“像x似的”的構造層次時指出“跟x似的”只表示比擬,而不能表比較。因此我們可以用“跟x似的”的這種表達單一語義的特性來檢驗差比句所表示的兩種不同的語義內容。上節陸文的例(1)組句式是表示客觀比較的,表達了說話人對客觀事實的認識,是一種客觀陳述,所以都不能用表比擬的“跟x似的”重新表達。例如:句(1)a不能說成“哈爾濱冷得跟這裏似的”,句(1)b也不能說成“我哥哥有能耐跟我似的”,句(1)c也不能說成“小張跑得跟王平似的”。而陸文的例(2)組句卻可以,例如:句(2)a可表述爲“那孔小得跟針眼似的”;句(2)b可表述爲“他呀,跟個狐狸似的”;句(2)c可表述爲“他們跑得跟兔子似的”。例(2)組句在變換爲“跟x似的”句式後基本語義未變,說明這類差比句式所表達的是比擬的語義內容。同樣殷文的用例也可做如此分析。

2.2通過比較項和比較參項的語義關係辨析

呂叔湘在《中國文法要略》中指出“兩件事情,要是完全相異,那就或是無關係可言,……。必須有相同的部分,又有相異的部分,才能同中見異,或異中見同,纔能有比較關係。”我們認爲“比較”可以是兩個事物間的比較,也可以是兩個以上的事物間的比較;而“比擬”只能是兩個事物間相比。“比較”是指本質上的同類事物間的比較;而“比擬”是指兩種不同事物間的比較,而兩事物間又有某些相似性。丁聲樹(1961)認爲:“‘比’字的用法可以分成兩小組,一是同類事物的比較。二是程度的差別隨時間而變。”從上面所引陸文和殷文的用例來看,凡是陸文和殷文所謂的比較類句式均爲同一語義場內的事物間的比較,而比擬類句式爲不同語義場內的事物間的“比較”。再比如:

(7)他的熱情比年輕人還高。(《現代漢語八百詞》)挑着比扛着輕。他今天比哪一天都高興。

(8)這孩子已經有我那麼高了。(《現代漢語八百詞》)前面講的和這裏講的是一致的。

這類句子看作比較句,一般不會有異議,因爲比較的雙方爲同一語義場的兩個事物或動作行爲。但像下面的例句就會有不同的看法(未注出處的均引自《現代漢語八百詞》)。

(9)這種肥料和豆餅差不多。

(10)這種蘿蔔跟梨一樣甜。

(11)湖面同明鏡一樣清澈。

(12)人羣像潮水一般涌向廣場。

(13)這花開得有碗口那麼大。

(14)她的胳膊比火柴棍兒還細。(引自陸儉明1999)

這些句子中的“跟(像、同)……一樣”、“有……那麼”與“比”字句一樣既可以表比較,又可以表比擬,因此很難辨別。《現代漢語八百詞》就將例(9)—(13)視作比較句,本文認爲把這樣的句子看作比擬句更好。比喻應該是本質上不同而又有某些共性的事物之間的比較,同類人和事物之間的比較是本義的比較,即所謂的“凡喻必以非類”。比擬句中比較項和比較參項作爲兩種不同的事物往往具有一些相似的特性,說話人並不是有意比較二者的異同,而是以比較參項(通常是人們熟知或某一性質的典型代表)爲基準說明比較項,而且往往有誇張的成分。如例句(6)蘿蔔和梨是味道完全不同的兩種東西,蘿蔔在人們的印象中通常是辣的,而梨則是甜的,說話人在此是強調這種蘿蔔的甜,而並非是拿二者來進行比較。再如例句(14),在人們的認知心理中,火柴棍兒是細的,拿胳膊與火柴棍兒相比就是極言其細,重在說明而非敘實。比擬句中的說話人拿來做比較參項的往往強調其“內涵義”,而非“外延義”。也就是說,拿來“比較”的兩個事物不是同一語義場內的,在人們一般的認知範圍內不會把他們看作同一類事物,由此而形成的“比較”就應該是比擬關係。

2.3通過比較參項的指稱功能辨析

“名詞的指稱(reference)是語法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很多與名詞有關的問題都牽涉到它。”(王紅旗2004)“有指(referential)”和“無指(nonreferential)”是名詞性成分的一對重要語義概念。“如果名詞性成分的表現對象是話語中的某個實體(entity),我們稱該名詞性成分爲有指成分,否則,我們稱之爲無指成分。”(陳平1987)我們也可以借用這一對概念來說明“比較句”和“比擬句”的區別。例如:

(15)頭種的西瓜,個個都有籃球大。

(16)地攤上賣的西瓜,個個都有你手裏的籃球那麼大。

底下加線的爲無指成分,加點的爲有指成分。“籃球”着眼點是該名詞的抽象屬性,而“你手裏的籃球”是有所指的某個實體。也就是說例(15)中的“籃球”,說話人取其“大”的屬性,藉以極言西瓜之大,是一種說明,當然有誇張的成分;而例(16)“你手中的籃球”則是說話人用以作爲比較的具體對象,是一種敘實。也就是說,當人們想要比擬、誇張某一事物的性狀、程度時,往往選用認知心理中具有極端地位的性狀或程度的事物作爲“比較”的對象,即“比較參項”。這時往往是非敘實的誇張。例如:

(17)“你孩子有多高了?”“我孩子?比書架還高了。”(引自陸儉明1999)

(18)半年不見,小女兒比桌子還高了。(引自殷志平1995)上述兩例的語義基本一致,我們以殷先生的例句爲例分析其語義。小女兒一定是年齡很小,如按正常的成長一定不會有一般的桌子高,說話人在此想強調其高,故用其心理中的較高的事物作爲比擬的標準,以極言其高。可變換此例爲:

(19)小女兒比這張桌子還高了。拿“小女兒”與“這張桌子”相比,強調的是二者的高度差,應該是一種真正的比較,“這張桌子”高,“小女兒”更高,這是一種“雙項同向比較”。(參見周小兵1995)

2.4通過比較結果的語義特徵辨析

比較結果大多由形容詞充當,可充當比較結果的形容詞大體分爲兩類:“一類爲‘高、大、寬、粗、重’等,我們稱之爲‘高大’類形容詞;另一類爲‘低、小、短、窄、細、輕’等,我們稱爲‘低小’類形容詞。語法學界曾有人提出‘高大’類形容詞是褒義詞,‘低小’類形容詞是貶義詞。”(張豫峯1998)張先生在此想證明表比較的“有”字句裏“‘高大’類詞語本身無所謂褒義或貶義,當這些詞語進入到句子中,他們的性質、狀態隨着句子所要表達的某種表意傾向的變化而發生偏移”。在此我們想用張先生的圖示和例子來說明本文的問題:(+表正值,-表負值,o表零點)

o

o

o

-

+

-

+

-

+

(a)她的腰竟有水桶那麼粗。 (b)她的腰有小王那麼粗。 (c)她的腰只有柳條那麼粗。“例(a)的表意傾向重在強調‘她的腰’不是‘細’而是‘粗’,因此形容詞‘粗’的性狀處在正值。例(b)在表意上既不傾向‘粗’也不傾向‘細’,只是對‘腰’的粗細進行衡量,因此形容詞‘粗’的性狀處於零點,這樣的句子可說成‘她的腰有小王那麼粗細’。例(c)的表意傾向重在強調‘她的腰’不是‘粗’而是‘細’,因此形容詞‘粗’的性狀偏向負值,這樣的句子還可以選擇表示性狀負值的‘細’代替‘粗’作d項,如說成‘她的腰只有柳條那麼細’。”(比較結果張文稱爲“比較點”,用d表示)也就是說“水桶”和“柳條”是人們極言腰粗或腰細的兩個極致,說話人正是取其抽象的屬性,故其性狀值有正或負的偏向,因此(a)、(c)句表達的是一種比擬,極言腰粗或腰細;而一般的比較則只是一種客觀的敘述,主觀上無所謂“先入爲主”的概念,故表比較語義的例句(b)選用一個具體的客觀的事物作爲比較參項。

三 餘論

比較和比擬兩種語義可以同寓於一種句式結構中,都是對事物間的關係加以陳述的語義範疇。廣義的比較應該是比擬的上位概念,即比較包含比擬,但狹義的比較和比擬應是同位概念,二者既有聯繫又有區別。比較側重“異同高下”,而比擬側重相似和修辭。以往的研究對二者的區別與聯繫重視不夠,把“比擬”和“比較”兩種語義範疇混爲一談,不利於澄清比較句的發展演變過程。區別比較句和比擬句的異同對研究比較範疇的形成時間和歷時演變過程都有重要意義,同時對對外漢語教學也有一定的幫助和啓發。

參考文獻

陳平1987 釋漢語中與名詞性成分相關的四組概念,《中國語文》第2期。

丁聲樹等1961 《現代漢語語法講話》,商務印書館。

陸儉明1982 析“像……似的”,《語文月刊》第1期。

陸儉明、馬真1999 《現代漢語虛詞散論》,語文出版社。

呂叔湘1942 《中國文法要略》,商務印書館。

呂叔湘主編1980 《現代漢語八百詞》,商務印書館。

馬建忠1898 《馬氏文通》,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

王紅旗2004 功能語法指稱分類之我見,《世界漢語教學》第2期。

夏 銘2000 比較與比喻,《常德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

殷志平1995 “x比y還w”的兩種功能,《中國語文》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