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端午節是幾月幾號(精品多篇)

端午節是幾月幾號(精品多篇)

端午申遺 篇一

2009年5月,中國已啓動端午節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程序,申報的遺產名稱爲“中國端午節”,由湖北秭歸縣的“屈原故里端午習俗”、黃石市的“西塞神舟會”及湖南汨羅市的“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江蘇蘇州市的“蘇州端午習俗”四部分內容組成,申報材料由三省聯合“打包”。2009年10月,中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遞交了申報表和相關材料。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2009年9月30日在阿聯酋阿布扎比審議並批准了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端午節成爲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端午節是幾月幾號 篇二

端午節,爲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1] 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爲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抱石自投汨羅江身死,又成爲華人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自古便有食糉、飲雄黃久不息。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漢字文化圈國家以及世界各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爲國家法定節假日。在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爲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傳說在屈原死之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這也就是後世糉子的由來了。自此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人們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並發展延續至今。

端午節來源 篇三

東漢邯鄲淳《曹娥碑》說,端午節是起源於吳人紀念伍子胥:“五月五日,時迎伍君。”伍子胥盡忠於吳,反被吳王夫差殺害,拋屍於江,靈魂不死,化爲錢塘江江濤之神。故吳越人民以其死之“五月五日”爲紀念節日。

《會稽典錄》則記浙人之俗,認爲端午是爲了紀念漢代之孝女曹娥:“女子曹娥,會稽上虞人,父能絃歌爲巫。漢安帝二年五月五日於江沂濤迎波神溺死,不得屍骸。曹娥年十四,乃緣江號哭,晝夜不絕聲七日,遂投江而死。”浙人爲紀念曹娥,乃稱端午爲“女兒節”。

端午節又被紀念女詩人秋瑾,秋瑾,字睿卿,號競雄,自稱鑑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並且喜歡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的稱號。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在策劃起義時爲清兵所捕,至死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後人爲敬仰她的詩,哀悼她的忠勇事蹟,於是,與詩人節合併來紀念她,而詩人節又是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爲端午節。

其中流傳影響最廣的,自然還是端午節紀念屈原說。此說始見於樑吳均《續齊諧記》:“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之。”

端午節是幾月幾號 篇四

問:20xx年端午節是幾月幾號?

答:20xx年端午節是20xx年06月18日,農曆二零一八年五月初五,星期一。

流傳最廣的端午節由來傳說: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因此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屈原在流放中,寫下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人們見後紛紛仿效,而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這一做法後來被認爲是糉子的由來,之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久而久之形成了端午節。

端午節民間習俗多

端午時節正值夏季,高溫潮溼的天氣讓疾病多發,傳統上人們到了端午節時,要用蘭草進行沐浴,這樣可以驅走即將產生的疾病和瘟疫。在同時在民間一些地方,還有“一吃、二拴、三採”的習俗。

“一吃”即“吃五黃”,需要吃五種名稱中帶有黃字的食物,常見的有黃鱔、黃魚、黃瓜、鹹蛋黃和雄黃酒(雄黃有毒性,一般喝普通黃酒代替)。

“二拴”即拴葫蘆、掃把、五毒圖,代表着福、祿,生命延續安康,可以將壞的東西掃除,五毒圖則可以以毒攻毒。

“三採”即採艾蒿,是爲了驅除黴運、不好的東西。

端午節的由來和傳說 篇五

這個節日的由來是古代中國有一位博學多聞的官吏屈原,他是一位愛民而且又受到尊崇的官吏,但是由於一位充滿嫉妒的官吏陷害,從此在朝廷中被皇帝所冷落。由於無法獲得皇帝的重視,屈原在憂鬱的情況下投汨羅江自盡。

由於對屈原的愛戴,汨羅江畔的居民匆忙的划船在江內尋找屈原,並且將米丟入汨羅江中,以平息汨羅江中的`蛟龍。即使他們當時並沒有找到屈原,但是他們的行爲,直到今天在端午節的時候,仍然被人們傳頌紀念著。

在端午節時受歡迎的食物就是糉子,糉子是以米包著肉、花生、蛋黃及其他材料,再以竹葉包裹。而糉子的傳統則來由於汨羅江邊的漁夫,將米丟入江中平息江中的蛟龍,希望他們不要將屈原吃掉。

農曆的五月,也就是端午節的這個時節,對中國人而言,除了屈原的故事還有許多其他重要的意義。許多中國人相信五月是一年中容易引發疾病的危險時節,因此必須有許多防備家人生病的措施。許多家庭會將一種特別的植物-艾草掛在門口,作爲保護之用,而人們也會掛帶香包,它是以含有多種香味的藥用植物所做成,也可以保護人們遠離疾病。

端午節的起源有許多其他的傳說,如五月五日毒日的禁忌、越王勾踐訓練水師、紀念伍子胥投錢塘江和曹娥救父等等,這些說法經過歷代加工,與端午的民俗活動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中華民族的一個節日。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 篇六

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衆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糉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端午節是幾月幾號 篇七

端午節的四個故事:

一:紀念東漢孝女曹娥

在浙江紹興,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傳說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14歲,晝夜沿江號哭尋找父親。過了17天,在五月五日這一天她也投江而亡,五日後從江中抱出父親的屍體,就此傳爲神話。據史料記載,自宋代以來,歷代帝王都曾對曹娥大事褒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爲晉王義所書。後人爲了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爲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爲曹娥江。

二:毒月惡日驅避說

在先秦時代,大家普遍認爲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大家在五月要禁慾、齋戒。

《史記孟嘗君列傳》記載的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就是在五月五日出生。他的父親要妻子不要生下他,認爲這個孩子會危害父母。縱觀歷史,此類事件記載很多。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他的祖父便給他取名爲“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便被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爲惡日,是普遍現象。

從先秦以後,這個日子都被認爲是不吉之日,爲了趨吉避凶,大家往往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

三:紀念女詩人秋瑾

女詩人秋瑾是中國女權和女學思想的倡導者、第一批爲推翻數千年封建統治而犧牲的革命先驅。她是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並且喜歡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在預謀起義時爲清兵所捕,至死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後人爲敬仰她的詩,哀悼她的忠勇事蹟,於是與詩人節合併來紀念她,而詩人節又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爲端午節。

四:吳越民族圖騰祭之說

這種說法來自詩人、學者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聞一多認爲,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因爲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糉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糉子投入水裏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而且古代吳越百姓還有斷髮文身“以像龍子”的習俗。此外,古代五月初五有用“五彩絲係臂”的民間風俗,聞一多認爲這應當是“像龍子”的文身習俗的遺蹟。

聞一多對於我們古代神話和傳說深有研究。在他的《端午的歷史教育》和《端午考》著述中,考證了端午節的起源。他指出端午節本是我國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吳越民族的一個龍圖騰團族舉行圖族祭的節日,距今至少有四五千年曆史。那時居住在江南地域的吳越族由於不斷遭受水旱災害和瘟疫蟲害的威脅,便以“龍”作爲自己民族的圖騰,希望“龍能保護自己”,並“斷髮文身”,將自己裝飾成龍子的模樣。

每逢夏熟季節五月五日這一天,他們都要舉行盛大的圖騰祭,將各種食物置於竹筒裏,或裹以樹葉,放於水中,獻給圖騰神,同時也自己食用。爲了取悅圖騰神,還製作了龍形木舟,在水上爭相競渡,擊鼓遊戲,以此來敬神娛神。

端午節爲什麼叫端午節 篇八

說法一

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時,居三毒之端,所端午節又叫“五月端”。

說法二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爲“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說法三

端午節,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本名端五節,又叫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天長節。端是“開端”、&ldqu★★o;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爲端五。農曆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爲卯,順次至五月爲午,因此稱五月爲午月,五月初五就叫做端午。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代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到了唐代,因唐玄宗八月五日生,宋景爲了討好皇帝,避”五”字的諱,將“端五”正式改爲“端午”

端午節是幾月幾號 篇九

陰曆五月初五

端午,“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爲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爲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爲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抱石自投汨羅江身死,又成爲華人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自古便有食糉、飲雄黃久不息。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漢字文化圈國家以及世界各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爲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爲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這也就是後世糉子的由來了。自此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人們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並發展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