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秋 詞【精品多篇】

秋 詞【精品多篇】

秋 詞 篇一

教學目標:

1. 掌握有關文學常識。

2. 感受詩歌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 學習作者不怕困難,高昂進取的精神。

4. 背誦默寫全詩。

教學重點及難點:

詩句“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理解。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課:

同學們:自古以來,文壇諸多人物每每見秋,或聊發讚美之情,“霜葉紅於二月花”就是其真實的寫照;或悲嘆蕭涼悲傷之感,“斷腸人在天涯”印證了他們的心跡,等等。今天我們再次領略一下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賦秋之作《秋詞》(板書題目及作者)。

二、 作者作品介紹:(請同學們把從網上搜集到的有關知識述說出來然後總結)

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自稱中山人。貞元七年中進士,又中博學宏詞科。曾和柳宗元等參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團。失敗後,被貶官。後又入朝爲官,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因此,世稱劉賓客。晚年在洛陽,和白居易爲詩友,並稱“劉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詞》,別開生面,對後世影響很大。有《劉夢得文集》40卷。

三、課文分析: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請同學們朗讀,體會詩的韻味和節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壯志。

問題1、:詩的前兩句採用了什麼手法?

對比手法。作者首先寫了古代文人每當受挫,身陷逆境時,總是悲嘆秋天的寂寞淒涼。戰國時楚人宋玉曾寫道“悲哉,秋之爲氣也”,可以說開創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對秋天的感受:秋天勝過春朝。

問題2:爲什麼“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白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問題3:作者認爲“秋日勝春朝”,本單元中學過的課文還有哪首詩中的內容表現了相同的觀點?

《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問題4:本單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證“自古逢秋悲寂寥”?

《天淨沙·秋思》。作者在寫景的基礎上,發出了“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感嘆。

問題5:怎樣理解“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晴空”寫出了秋日的天高雲淡。“一鶴”是孤單的,但也是獨特的,正是這隻鶴頑強奮鬥,衝向雲霄,才衝破了秋天的肅殺的氛圍。使大自然別開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擻。它是頑強不屈的志士的寫照,奮鬥不息的精神的象徵。“詩情”指豪情,也是壯志,有了這種豪情壯志,秋日的寂寥自然會一掃而空的。

問題6:比較《山行》與《秋詞》

同:二者都描寫秋景,都借秋景抒發了對大自然的讚美。

異:《山行》全篇表現的都是生氣盎然的畫面和景緻,形象鮮明,色彩絢麗;而本詩側重抒寫感受,以說理爲主。

四、背誦活動:

1、 集體背誦本詩

2、 接龍”背誦本詩

五、作業:

1、外背誦劉禹錫寫給白居易的秋詩《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3、 每人查找一篇描寫秋天之景的文章,相互交流欣賞。

秋 詞 篇二

教學目的

1.感受古代詩詞的藝術魅力,培養學生誦讀和鑑賞古詩詞的能力。

2、體會詩人抒發的情懷,領悟詩詞中雋永的意蘊。

教學重難點

1.感受詩詞中的語言美和意境美。

2.培養學生對蘊涵在詩詞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領悟。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1.反覆誦讀吟詠,要求當堂背誦這首詩。

2.在學生質疑的基礎上賞析品味,加深理解,不宜面面俱到。可結合運用比較法(換詞、移位等)理解課文。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解題

《秋詞》原有二首,此爲第一首。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悲秋的傳統,大多數詩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嘆寂寥和淒涼,而劉禹錫這首詩卻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筆調,抒寫了一種對秋天的全新的體驗。

(二)研習課文

1.指名試讀課文,教師指點:前一句可讀得低沉,後三句應一句比一句高昂。學生再讀。

2.學生對照註釋初步理解詩意,提出質疑。

3.學生質疑,掃清詞語障礙。

春朝(zhāo):春日,春天,與“秋日”相對應。

引:引發。

4.晶析鑑賞。

問:詩人表現“秋日勝春朝”,不寫秋天如何秋高氣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寫萬里晴空孤單的一鶴排雲沖霄的景象,這與“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

使學生領悟:萬里晴空展現出一幅開闊景象,更顯出“一鶴”矯健凌厲、奮發向上的氣勢。顯然,這隻鶴是孤單的,但正是這隻鶴的頑強奮鬥,衝破了秋天的肅殺氛圍,使人精神爲之抖擻。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詩情到碧霄”。

體會“便引詩情到碧霄”的意蘊,古人云:詩言志,詩情即志氣。人果真有志氣,就會奮鬥不息,便不會感到寂寥。“一鶴排雲上”所體現的奮鬥之志與詩人的情志已融爲一體,畫意與詩情相互映襯,相得益彰,讓人覺得其詩情好像與鶴一起直衝雲霄。此可謂詩情畫意的完美結合。

5.朗讀並背誦這首詩。

佈置作業

讀劉禹錫《秋詞》之二,想想與課文所選《秋詞》有何異同,寫一篇閱讀筆記。

山明水淨夜來霜,

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

豈如春色嗾人狂。

注:嗾(sǒu)人狂:使人發狂。嗾:數,使。

秋 詞 篇三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似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秋詞》劉禹錫

賞析:

劉禹錫,字夢得,是我國唐代著名的詩人。一生創作了大量詩篇。其作品《陋室銘》爲人們所熟知。一生經歷坎坷。因王叔文案被貶爲連州刺史,又接連被貶爲朗州刺史、和州通判。

這首詩是劉禹錫被貶朗州後所作。詩人一改傳統秋詞的淒涼情調,讚美了秋天的開闊明麗,反映出詩人樂觀情緒和不屈的鬥志。

首句,從自古詩家詞人逢秋而悲落筆,道出了詩人們對秋天的悲涼心緒,傾訴悲涼寂寞之感。一個“悲”字寫盡歷代詩人逢秋之心境,爲下文詩人寫出與衆不同之筆盡其所能。

第二句,詩人直率坦言,喻“秋日似春朝”,一個“春”字點出富有朝氣,充滿生機與活頁紙力,恰與前句的“寂寥”形成鮮明比照,一下子放射出詩人樂觀向上的心態,不因秋景之衰而氣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順而自餒。

第三句,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爲背景,用“一鶴”正振翅衝破雲層,翱翔天空來託物言志,借鶴而寫離開“樊籠”復返自然,擺脫羈絆的欣喜躍然紙上。寫景開闊明麗,令人精神爽朗,耳目爲之一新,這是一隻多麼灑脫自在,奮發向上的鶴啊!

尾句,“引”字不僅有獨樹一幟,標新立新之效,還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更有“鯤鵬展翅九萬里”的遠大志向。

全詩落筆恢弘,從遙遠的時空下筆,一幅“秋日晴空”既給悲秋者以肯定,又不落俗套地點化出與衆不同的觀點,寫景爲言志作鋪陳,在一片開闊美麗的景色之中吐露自己的意圖,這種大開大闔之作在唐詩之中也不多見。

】《秋詞》教案2

】《秋詞》教案

】《渡荊門送別》《秋詞》教案

】《秋詞》朗誦

】《秋詞》ppt課件

秋 詞 篇四

一、導入新課

唐宋詩詞歷來膾炙人口,今天我們將要學的《詩詞五首》,都是唐、宋兩代的名家名篇。學習時重點體會五首詩詞表達的思想感情,並在此基礎上背誦和默寫。

二、掃除生字障礙

寥liao    霄xiao    戟ji    蘄qi    浣huan三、學習《渡荊門送別》

1、教師朗讀或聽錄音

2、《渡荊門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交代了什麼?——遠渡的地點和此行的目的。

3、頷聯寫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是從什麼角度來寫景的?——描寫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畫出一幅氣勢磅礴地萬里長江圖,寫的是遠景。

4、這一聯中有一個字用的好,找出來談談好在何處。——“隨”字將羣山語原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的表現出來,寫活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

5、頸聯則變換視角,描寫長江的近景,談談這聯詩所描繪的意境。——“月下飛天鏡”是月夜俯視所見。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緩慢的長江水中,好像從天上飛來一面明鏡。“雲生結海樓”是白晝眺望所見。雲多,則天空高遠,反襯原野低平、江岸遼闊、兩岸平曠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進了詩人見到平原時欣喜的感受。

6、尾聯中的故鄉水是指流經故鄉的水,“萬里送行舟”指的是故鄉水如今懷着深情厚意載我遠行。用擬人的手法,借寫故鄉水有情,不遠萬里,依戀不捨送我遠別故鄉,表達了詩人離開故鄉時依依不捨,思念故鄉的感情。

7、全詩表達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通過對長江兩岸秀麗景色的描繪,反映了詩人開闊情懷和奮發進取的精神,同時表現了詩人對故鄉山水的無限眷戀、思念之情。

8、齊讀,背誦這首詩

四、學習《秋詞》

1、指名朗讀

2、中國古代詠秋之作很多,但大多是以悲秋爲其基調。這首《秋詞》有沒有悲秋之意?請從文中找出依據來分析。——一、二句形成鮮明的對比。自古人們是逢秋悲寂寞,而作者卻認爲秋日比明媚美麗、萬物意新的春天更美好。開頭便奠定了樂觀明快的風格。第三句描寫的豪邁高曠的圖畫,寫鶴的矯健凌厲,奮發有爲,其實也是作者高遠爽朗心情的反映。所以第四句就和白鶴一樣直達碧霄了。因此無悲秋之意。

3、可以看出作者具有怎樣的情懷?——開闊的視野和樂觀的情懷。

4、寫出字面上有“秋”字的詩詞句。——“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天涼似個秋”,“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5、齊讀、背誦

秋 詞 篇五

教學目標:

1、感受古代詩詞的藝術魅力,培養學生誦讀和鑑賞古詩詞的能力。

2、體會詩人抒發的情懷,領悟詩詞中雋永的意蘊。

3、背誦默寫全詩。

重點及難點:

1、感受詩詞中的語言美和意境美。

2、培養學生對蘊涵在詩詞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領悟。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設想:

一、導入:

自古以來,文壇諸多人物每每見秋,或聊發讚美之情,“霜葉紅於二月花”就是其真實的寫照;或悲嘆蕭涼悲傷之感,“斷腸人在天涯”印證了他們的心跡,等等。今天我們再次領略一下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賦秋之作《秋詞》(板書題目及作者)。

二、作者、作品介紹:

(請同學們把從網上搜集到的有關知識述說出來然後總結)

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自稱中山人。貞元七年中進士,又中博學宏詞科。曾和柳宗元等參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團。失敗後,被貶官。後又入朝爲官,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因此,世稱劉賓客。晚年在洛陽,和白居易爲詩友,並稱“劉百”。一生創作了大量詩篇。其作品《陋室銘》爲人們所熟知。他的仿民歌《竹枝詞》,別開生面,對後世影響很大。有《劉夢得文集》40卷。

三、研習課文

1、指名試讀課文,教師指點:朗讀時,要體會詩的韻味和節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壯志。前一句可讀得低沉,後三句應一句比一句高昂。學生再讀。

2、學生對照註釋初步理解詩意,提出質疑。

3、學生質疑,掃清詞語障礙。

春朝(zhāo):春日,春天,與“秋日”相對應。

引:引發。

4、精析鑑賞。

劉禹錫《秋詞》原有二首,這是其中一首。這首七言絕句是劉禹錫被貶朗州後所作。詩人一改傳統秋詞的淒涼情調,讚美了秋天的開闊明麗,反映出詩人樂觀情緒和不屈的鬥志。

首句,從自古詩家詞人逢秋而悲落筆,道出了詩人們對秋天的悲涼心緒,傾訴悲涼寂寞之感。一個“悲”字寫盡歷代詩人逢秋之心境,爲下文詩人寫出與衆不同之筆盡其所能。

第二句,詩人直率坦言,喻“秋日似春朝”,一個“春”字點出富有朝氣,充滿生機與活頁紙力,恰與前句的“寂寥”形成鮮明比照,一下子放射出詩人樂觀向上的心態,不因秋景之衰而氣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順而自餒。

讓學生思考:1、詩的前兩句採用了什麼手法?

明確:對比手法。作者首先寫了古代文人每當受挫,身陷逆境時,總是悲嘆秋天的寂寞淒涼。戰國時楚人宋玉曾寫道“悲哉,秋之爲氣也”,可以說開創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對秋天的感受:秋天勝過春朝。

思考:2、爲什麼“我言秋日勝春朝”?

明確:“晴空一鶴白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思考:3、作者認爲“秋日勝春朝”,以前在國小時我們學過的還有哪首詩的內容也表現了相同的觀點?

明確:杜牧的《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思考:4、我們學過的哪篇文章可以印證“自古逢秋悲寂寥”?

明確:馬志遠的《天淨沙·秋思》。作者在寫景的基礎上,發出了“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感嘆。

第三句,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爲背景,用“一鶴”正振翅衝破雲層,翱翔天空來託物言志,借鶴而寫離開“樊籠”復返自然,擺脫羈絆的欣喜躍然紙上。寫景開闊明麗,令人精神爽朗,耳目爲之一新,這是一隻多麼灑脫自在,奮發向上的鶴啊!

尾句,古人云:詩言志,詩情即志氣。人果真有志氣,就會奮鬥不息,便不會感到寂寥。“一鶴排雲上”所體現的奮鬥之志與詩人的情志已融爲一體,畫意與詩情相互映襯,相得益彰,讓人覺得其詩情好像與鶴一起直衝雲霄。此可謂詩情畫意的完美結合。“引”字不僅有獨樹一幟,標新立新之效,還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更有“鯤鵬展翅九萬里”的遠大志向。

思考:5、怎樣理解“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明確:“晴空”寫出了秋日的天高雲淡。“一鶴”是孤單的,但也是獨特的,正是這隻鶴頑強奮鬥,衝向雲霄,才衝破了秋天的肅殺的氛圍。使大自然別開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擻。它是頑強不屈的志士的寫照,奮鬥不息的精神的象徵。“詩情”指豪情,也是壯志,有了這種豪情壯志,秋日的寂寥自然會一掃而空的。

思考:6、比較《山行》與《秋詞》

明確:同:二者都描寫秋景,都借秋景抒發了對大自然的讚美。

異:《山行》全篇表現的都是生氣盎然的畫面和景緻,形象鮮明,色彩絢麗;而本詩側重抒寫感受,以說理爲主。

7、說說字面上帶有“秋”字的詩詞句子。

學生回答。例:“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天涼似個秋”,“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四、小結全文:

全詩落筆恢弘,從遙遠的時空下筆,一幅“秋日晴空”既給悲秋者以肯定,又不落俗套地點化出與衆不同的觀點,寫景爲言志作鋪陳,在一片開闊美麗的景色之中吐露自己的意圖,這種大開大闔之作在唐詩之中也不多見。

五、背誦活動:

1、齊讀並背誦本詩

2、分組背誦本詩

3、“接龍”背誦本詩

六、作業:

1、課外閱讀劉禹錫《秋詞》另外一首。

2、每人查找一篇描寫秋天之景的文章,相互交流欣賞。

秋 詞 篇六

《秋詞二首》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的組詩作品。兩首詩的可貴,在於詩人對秋天和秋色的感受與衆不同,一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讚頌了秋天的美好,並借黃鶴直衝雲霄的描寫,表現了作者奮發進取的豪情和豁達樂觀的情懷。下面是第一範文網小編爲你整理的《秋詞二首》詩詞閱讀原文和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秋詞二首》詩詞閱讀原文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秋詞二首》詩詞閱讀題目

14.對兩首詩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1分)

A.都是七言絕句 B.首句都不入韻 C.都是仄起平落 D. 都很講究對仗

15.下列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句道盡了千古文人的共同心結,也反映了作者的心聲。

B.《秋詞二首》一反前人悲秋情緒,是一曲昂揚樂觀的秋的讚歌。

C.其一讚秋氣,其二詠秋色;兩首合一,相得益彰。

D.其一,志向遠大,如一鶴沖天;其二,心地高潔,如明山淨水。

16.古人云:“氣以勵志,色以冶情”。請結合《秋詞二首》對此加以賞析。(4分)

《秋詞二首》詩詞閱讀答案

14.(1分)A

15.(3分)A

16.(4分)贊秋氣以美志向遠大,詠秋色以頌情操高潔。(1分)振翅高舉的白鶴,排雲直上秋日晴空,矯健凌厲,奮發有爲,一展鴻圖大志;(1分)山明水淨的秋景,流露出高雅閒淡的情韻,泠泠如文質彬彬的君子風度。(1分)景隨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妝,見性情,顯品德。(1分)(意思對即可)

《秋詞二首》詩詞鑑賞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首句即明確指出自古以來,人們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嘆秋天的寂寞蕭索。“自古”和“逢”,極言悲秋的傳統看法的時代久遠和思路模式的頑固。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態度鮮明,說出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儘管染上的,是一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秋日勝春朝”,用對比手法,熱情讚美秋天,說秋天比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春天更勝過一籌,這是對自古以來那種悲秋的論調的有力否定。

第三句選擇了典型事物具體生動地勾勒了一幅壯美的畫面。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雲”,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雲漂浮的開闊景象。那凌雲的鶴,也載着詩人的詩情,一同遨遊到了雲霄。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一個“排”字,所蘊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爲不屈的化身。這裏,有哲理的意蘊,也有藝術的魅力,發人深思,耐人吟詠。這幅畫面是對“秋日勝春朝”的生動註腳。第四句緊接上句直接抒寫自己的感受,看到這一壯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盪澎湃的詩情勃發出來,也像白鶴凌空一樣,直衝雲霄了。字裏行間作者那樂觀的情懷,昂揚的鬥志國安呼之欲出。如果說,上句側重寫秋的“形美”,那麼這句則突出秋的“神韻”,使“秋日勝春朝”的觀點表現得更鮮明,更有力度。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展現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這樣的詩,沒有什麼悲涼的氣息,詩人隨着自己的“詩情”,和想象馳騁於碧空之上。於是,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一起,所獲得的全然是一種勵志冶情的美的感受。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於一爐,不僅僅表現出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精神和開闊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響的秋歌,留下的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

其二

這兩首《秋詞》主題相同,但各寫一面,既可獨立成章,又是互爲補充。其一讚秋氣,其二詠秋色。氣以勵志,色以冶情。所以贊秋氣以美志向高尚,詠秋色以頌情操清白。景隨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妝,見性情,顯品德。春色以豔麗取悅,秋景以風骨見長。第二首的前二句寫秋天景色,詩人只是如實地勾勒其本色,顯示其特色,明淨清白,有紅有黃,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閒淡的情韻,泠然如文質彬彬的君子風度,令人敬肅。謂予不信,試上高樓一望,便使人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淨,心情肅然深沉,不會像那繁華濃豔的春色,教人輕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襯托出詩旨,點出全詩暗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運用巧妙。

總結

這是兩首抒發議論的即興詩。詩人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表達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蘊,也有藝術魅力,發人思索,耐人吟詠。劉禹錫這兩首《秋詞》所展現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氣和素色,更有爲理想而奮鬥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獲得深刻的美感和樂趣。

標籤:多篇 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