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杭州西湖十景的神話傳說故事【多篇】

杭州西湖十景的神話傳說故事【多篇】

杭州西湖神話傳說故事 篇一

白蛇傳

白蛇傳在宋朝時的鎮江市。白素貞是千年修煉的蛇妖,爲了報答書生許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爲人形欲報恩,後遇到青蛇精小青,兩人結伴。白素貞施展法力,巧施妙計與許仙相 識,並嫁與他。婚後金山寺和尚法海對許仙講白素貞乃蛇妖,許仙將信將疑。

後來許仙按法海的辦法在端午節讓白素貞喝下帶有雄黃的酒,白素貞不得不顯出原形,卻將許仙嚇死。白素貞上天庭盜取仙草靈芝將許仙救活。法海將許仙騙至金山寺並軟禁,白素貞同小青一起與法海鬥法,水漫金山寺,卻因此傷害了其他生靈。

白素貞因爲觸犯天條,在生下孩子後被法海收入鉢內,鎮壓於雷峯塔下。後白素貞的兒子長大得中狀元,到塔前祭母,將母親救出,全家團聚。還有可愛的小青也找到了相公。

蘇小小

相傳蘇小小於西湖邊邂逅了年輕英俊的公子哥阮鬱,其父爲當朝宰相,兩人一見鍾情墜入愛河,從此出雙入對,海誓山盟,結爲夫妻。蘇小小爲此寫下上面這首“同心歌”。不久,阮鬱寫家信告知此事,其父大爲光火,堂堂宰相之子焉能娶歌伎爲妻。

但阮父深知兒子的秉性,可謂知子莫如父,立即送來了豐厚的聘禮表示祝賀。到了年底阮鬱收到家中來信說阮父病危,希望阮鬱能回家見父親最後一面。於是,蘇小小當晚爲阮鬱打點行裝。第二天一早送阮鬱上路。臨別兩人依依不捨,阮鬱信誓旦旦,許諾料理完家事就儘快返回。

相攜蘇小小重遊西陵,不料阮鬱這一走如石沉大海再也沒有回到蘇小小身邊。蘇小小對於愛情卻無比的專一與執着,依然苦苦地守護在西陵相約處,等候她的阮郎。隨着時間推移,祈盼流逝,唯有哀怨,終於蘇小小病倒了,兩年後咯血而亡。

臨終乳孃問小小有何遺願,小小弱弱地回答,我死後把我葬在西陵,我要在那裏等候我的阮郎。鮑仁白衣白冠撫棺大哭,繼而遵照蘇小小對賈姨的囑託,把她安葬在離西冷橋不遠的山水極佳處,墓前立碑,上刻“錢塘蘇小小之墓。”

梁山伯與祝英臺

越州上虞縣有一女子祝英臺,喜歡吟讀詩書,一心想出外求學,但是當時的女子不能在外拋頭露面,於是就和丫頭銀心喬裝成男子,前往越州城讀書。二人在半途遇見了也要前往越州唸書的鄞縣書生梁山伯及書僮士久,梁山伯和祝英臺二人一見如故,遂結伴同行,前往越州。

在越州三年期間,梁山伯和祝英臺形影不離,白天一同讀書、晚上同牀共枕,祝英臺內心暗暗地愛慕梁山伯,但梁山伯個性憨直,始終不知道祝英臺是個女的,更不知道她的心意。

有一次清明節放假、二人去鏡湖遊玩的時候,祝英臺借景物屢次向梁山伯暗示,可是梁山伯完全無法明白,甚至取笑祝英臺把自己比喻成女子,最後祝英臺只得直接地向梁山伯表示,梁山伯才恍然大悟。可是這件事全被在一旁偷看的馬文才得知,馬文才也知道祝英臺原來是個女的了。

後來家人寫信催祝英臺回家,臨走前,祝英臺留一封信告訴梁山伯「二八、三七、四六定」,意思是要梁山伯十天後去祝府提親,但是梁山伯卻以爲是三個十天加在一起,所以一個月後纔去提親,等到梁山伯歡歡喜喜趕到祝家時,才知道馬文才已經搶先一步提親、並且下了聘禮,梁山伯只得心碎地離開,祝英臺沿路相送、難捨難分。

梁山伯回家後,相思病重,寫信向祝英臺要一些找不到、拿不到的藥方,表示病情絕望了,同時希望祝英臺能前來探望一番,祝英臺則回信告訴梁山伯,今生無緣,只希望二人死後可以一起安葬在南山。

後來梁山伯病逝,祝英臺假意應允馬家婚事,但是要求迎親隊伍必須從南山經過,並且讓她下轎祭拜梁山伯。當祝英臺下轎拜墓,一時之間風雨大作、陰風慘慘,梁山伯的墳墓竟然裂開,祝英臺見狀,奮不顧身地跳進去,墳墓馬上又合起來,不久,便從墳墓裏飛出一對形影相隨的蝴蝶……。

杭州西湖十景傳說故事 篇二

西湖傳說故事一、蘇堤春曉

北宋元佑五年(1090),蘇軾(東坡)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以湖泥築成長堤,後世稱蘇堤,全長2.8公里,堤上建有六橋,自南而北依次是映波橋、鎖瀾橋、望山橋、壓堤橋、東浦橋和跨虹橋。

沿堤栽有楊柳、芙蓉、碧桃、海棠等40多個品種。

蘇堤風光旖旎,晴、雨、陰、雪各有情趣, 四時美景也不同, 尤以春天清晨賞景最佳,綠楊拂岸,豔桃灼灼,曉日照堤,春色如畫, 故有“蘇堤春曉”之美名。

西湖傳說故事二、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位於白堤西端,背倚孤山,面臨外湖。唐代建有望湖亭,明代又增龍王祠,清康熙年間定名平湖秋月,爲西湖十景之一。

宋王洧《平湖秋月》詩云:“萬頃寒光一夕鋪,水輪行處片雲無,鷲峯遙度西風冷,桂子紛紛點玉壺。”

每當清秋氣爽。湖面平靜如鏡,皓潔的秋月當空,月光與湖水交相輝映,頗有“一色湖光萬頃秋”之感,故在湖畔立碑,題名“平湖秋月”。“湖天一碧樓”聯曰:萬頃湖平長似鏡;四時月好最宜秋。

西湖傳說故事三、斷橋殘雪

斷橋殘雪爲西湖十景之一。斷橋位於白堤東端,南宋時又名寶佑橋,也稱段家橋。橋爲1921年重建。

橋畔有“雲水光中”水榭和斷橋殘雪碑亭。斷橋殘雪一般指冬日雪後,橋的陽面冰雪消融,但是,陰面仍有殘雪似銀,從高處眺望,橋似斷非斷。

佇立橋頭,放眼四望,遠山近水,盡收眼底,是欣賞西湖雪景之佳地。

西湖傳說故事四、麴院風荷

麴院風荷位於西湖西北角,素以湖景、荷景著稱,爲西湖十景之一。

據記載,宋代洪春橋畔有一處官家釀酒作坊,坊內與金沙澗相通的池塘種滿了荷花,每逢夏日薰風吹拂,荷香與酒香四溢,令人陶醉,人們稱之爲“麴院荷風”。

清代,酒坊關閉,康熙遊湖時御書西湖十景碑,便將“麯”字改成“曲”,易“荷風”爲“風荷”,“麴院風荷”的景名便由此沿用至今。

西湖傳說故事五、雷峯夕照

雷峯塔與白娘子的故事,流傳深廣。故事中的雷峯塔就位於西湖南岸夕照山上。宋吳越王錢弘俶因黃妃得子而建。初名“黃妃塔”。

原擬建高十三層寶塔,由財力不濟,擬改七層,峻工時只造了五層。結構爲磚石內心,外建木構樓廊,內壁嵌有刻着《華嚴經》的條石,塔下供奉金銅十六羅漢像。

建築雄偉壯觀,爲藏經之所。因塔址小山名雷峯,後人改稱“雷峯塔”。

西湖傳說故事六、南屏晚鐘

淨慈寺,位於西湖南岸南屏山慧日峯下,吳越始建,稱“永明禪院”,飽經滄桑。寺內有宗鏡堂、慧日閣、濟祖殿、運木井等古蹟,山門前有放生池。

1986年重建,爲歇山頂三重檐兩層建築,上層懸大梵鍾,下層爲淨慈寺地藏殿。大梵鍾高3米,口徑2.3米,重10餘噸。

淨慈寺晚鐘鳴響,回聲在山間、林樾悠揚飄蕩,悠揚的鐘聲重新迴盪,使人們想到明人聶大年的《南屏晚鐘》詩:“柳昏花暝暮雲在,隱隱初傳一兩聲。禪榻屢驚僧入定,旅窗偏逗客含情。”

西湖傳說故事七花港觀魚

花港觀魚位於西湖西南角,東接蘇堤,南北分別毗鄰小南湖和西里湖。據記載,花家山麓有一小溪,流經此處注入西湖。

因沿溪多栽花木,常有落英飄落溪中,故名“花港”。南宋內侍盧允升曾在此建宅卜居,蒔花養魚,構築園林,漸成規模。花港觀魚的史稱,源出南宋宮廷畫師馬遠所作西湖山水畫的畫題。

清代,康熙南巡至杭州時,曾手書花港觀魚景名,並在賞魚池畔立碑建亭。

西湖傳說故事八、柳浪聞鶯

位於西湖東南岸,清波門處。南宋時爲帝王御花園,稱聚景園。元代回族鉅商阿老丁,在杭州興建清真寺,死後葬此,俗稱回回墳。清代恢復柳浪聞鶯舊景。

柳型各具特色:柳絲飄動似貴妃醉酒,稱“醉柳”;枝葉繁茂如獅頭,稱“獅柳”;遠眺象少女浣紗,稱“浣紗柳”等。有柳洲之名。其間黃鶯飛舞,競相啼鳴,故有“柳浪聞鶯”之稱。

西湖傳說故事九、雙峯插雲

“雙峯插雲”御碑亭景點,在洪春橋畔。雙峯即南高峯、北高峯,分別位於西湖之西南、西北。南高峯海拔256.9米,北高峯海拔355米。兩峯遙相對峙,綿延相距十餘里。

張岱《西湖十景 兩(雙)峯插雲》: 一峯一高人,兩人相與語。 此地有西湖,勾留不肯去。

此景本是湖中遙望之景,清初爲了立碑才移到陸上去的。

當羣山雲霧迷漫時,兩峯時露雙尖,宛如峯插雲霄,自然風光異常優美,峯勢高峻磅礴,晴雨晨昏不同,尤在雨後或陰翳多雲天氣,彩雲、白雲或濃或淡,忽纏忽遮,是雲是山,一片朦朧。

如一幅壯觀的水墨淋漓而濃淡有致的山水畫卷展現在面前。 故名“兩峯插雲”。清康熙皇帝遊此,改爲“雙峯插雲”。

西湖傳說故事是十、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西湖十景之一,位於西湖中部偏南,與湖心亭、阮公墩鼎足而立合稱“湖中三島”,猶如我國古代傳說中的蓬萊三島,故又稱小瀛洲。

小瀛洲北宋時已成爲湖上賞月佳處。明萬曆年間,取疏浚西湖的葑泥在島的四周繞灘築堤,形成湖中之湖。清雍正年間,在堤島之間,南北貫以曲橋,東西連以土堤,構成了“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的園林特色。

總面積約7公頃,水面佔60%。俯瞰整個小瀛洲猶如一個碩大的“田”字。

杭州的民間故事與傳說 篇三

梅花碑

早年間,杭州有心靈手巧的老石匠。這老石匠鑿了一輩子的石頭,雕了一輩子石頭,鬍鬚頭髮都白啦。別的什麼也沒有,只落下一身好手藝,在杭、嘉、湖三府出了名。

老石匠年紀老了,背駝啦,眼也花啦,但他仍舊天天上山。有一天,老石匠在南山腳下發現一塊白花花的石頭,那石頭彷彿映着一株樹影子,老石匠疑心自己眼花,揉揉眼睛再仔細看看,可不是!清清楚楚地映着一株梅花影子,就象長在石頭一般。老石匠伸手在石頭上摸摸,平平的,光光的,那石頭好比姑娘媳婦剌繡的白綾,才描上花樣兒還沒動手繡呢。老石匠越看越喜愛,越看越捨不得離開,便使出全身力氣,把那塊石頭挖起,一步一踉蹌地揹回家來。

老石匠對着石頭看石頭看三個月,摸了三個月,又想了三個月,才動手在石頭上雕刻起來。這石頭好堅硬呀!一鑿下去只崩起一粉未,一錘下去只冒出幾顆火星。但是老石匠不灰心,沒餒氣,只管一錘一鑿地雕下去。錘呀鑿呀,十日雕個瓣,百日刻朵花,過了一月又一月,過了一年又一年,老石匠一天不停地雕,白日黑夜地刻,終於把那株梅花雕在石頭上了。

梅花雕成了。多美的梅花啊,迎着春風,向着朝霞,白玉似地開滿一樹。老石匠的心血嘔尺了,老石匠死在梅花邊。

老石匠沒有兒女,也沒有產業,大家都敬重他,便把他埋在一塊公地裏,將他最後雕成的這塊梅花碑豎在墳頂。

年代過得久了,奇怪的事情也就出現啦!石碑上的梅花變得會開會謝,每年春天,別的樹上梅花才含苞,石碑上的梅花卻已經盛開;夏天,別的樹兒剛青,石碑上梅樹早已一片蔥鬱;秋天,別的樹上葉兒落得一片不剩的時候,石碑上的梅樹纔開始落葉;冬天,西北風把別的梅樹亂和七歪八斜,只有石碑上的梅樹挺立在那裏一動不動。

這塊石碑還能預報天氣:天要晴時,石碑上明晃晃、亮光光的;天將陰時,石碑上霧霧、潮滷滷的;天快要下雨時,石碑上陰沉沉、溼漉漉的。人們從這塊石碑上就可以知道時令節氣,天睛落雨。有了這塊石碑,農家犁地下種就不會錯安排;出門人該歇該行心裏有定準。大家都很喜愛這塊石碑,把它當做寶貝。

有一年春天,杭州來了一個大官。大官早聽說過這塊奇妙的石碑。他到杭州不久,便帶着一羣手下人,一到了老石匠的墳地,一看,雕在石碑上的梅花果然盛開着。他高興極啦,回去和狗頭師爺一商量,就在老石匠墳地旁邊造了一座衙門,築起一堵圍牆,把那塊石碑圍進後花園裏,還堂而皇之地貼出佈告說:這是一塊公地,公地官有,庶民不得進入。

說奇怪也真奇怪,這塊石碑被圍進大官的花園裏,不到兩天,碑上的梅花便漸漸隱謝了。以後,不論天睛落雨,石碑上始終是陰沉沉、溼漉漉的。慢慢地,石碑上爬滿了青苔,不但沒有一絲光彩,而且變得難看極了。爲了這事,大官悶得飯不想吃,悉得覺睡不着,整天在石碑前後打轉轉。狗頭師爺見了,便過來獻計:“老爺,我看這是地氣潮溼的緣故,如果在石碑腳下架起火來烘一烘,烘乾潮氣便會好了。”大官聽聽有道理,邊忙叫人搬來乾柴木炭。在老石匠地墳頂上燒起來。

火苗一舐到石碑,轟的一聲,便爆裂開來,熊熊的火焰噴射得好遠好遠;一霎工夫,衙門和花園都燒了起來。大官和師爺想逃也逃不及,便燒死在裏面。大火燒了三天三夜,把衙門燒成一片瓦礫,只在大門前面剩下半截焦爛的旗杆。

這塊奇妙的石碑是就這樣毀掉的!如今,在杭州東城還留下兩處地名:一處叫“梅花碑”;另一處叫“焦旗杆”。

臭秦檜

西湖邊有座岳墳。岳墳前跪着四個鐵鑄的人像,其中有兩個就是當年出賣祖國,害死岳飛的秦檜夫婦。

傳說 ,明朝時候,杭州城裏來了一個新上任的撫臺,那人了也姓秦,是秦檜的後代。撫臺上任不久,便帶着手下人去遊西湖。他來到岳墳,看見自己的老祖宗跪在別人面前,忙用衣服把臉遮住,倒退了回來。

撫臺回到衙門,坐不安,立不寧,便叫師爺來商量,想把鐵像搬掉。

師爺捋捋鬍鬚,想一想說;“如果明搬,老百姓一定不肯,說不定還會把事情鬧大。我看,不如叫人在黑夜裏把這對鐵像丟到西湖裏去,這樣大的西湖,鐵像沉在湖底,便是把水車幹了也找不到的。”

撫臺說;“妙!妙!”當夜便派人把鐵像丟了。

哪知第二天天剛亮,就出現了件怪事;西湖裏的水變臭。臭氣沖天,使得行人頭腦昏沉沉,個個想嘔吐。

不知是誰,發覺岳墳前的鐵像少了兩個,就嚷起來;“大家來看,兩個鐵像不見了,一定是有人把它丟進西湖裏了,要不然,湖水怎麼會這麼臭呢?”

老百姓知道了岳墳丟失鐵像的事,便一齊哄到撫臺衙門去告狀,要求拿辦丟掉鐵像的壞蛋。

撫臺還睡在牀上,只聽門外人聲混雜,便起來查問。手下人告訴了情由。撫臺做賊心虛,便叫傳出話去,說是自己生病了。

老百姓哪裏肯走,人越聚越多,把撫臺衙門前的石頭獅子都快擠倒了。撫臺恐怕這樣下去要出事情,便硬着頭皮出來見老百姓。他說:“這-------這都是謠言。大家千萬不可輕信。”

老百姓說:“是不是謠言,你看過就知道了。”

說着,便圍攏起來,定要拉他走。撫臺沒法,只得坐上八人大轎,到西湖邊去。離湖邊還有幾里路,果然有一股惡臭,直向轎門衝來。幸好那天他來不及吃飯,總算勉強忍住了嘔吐。

轎到岸邊撫臺從轎簾的縫縫裏往外一張,只見前面密密麻麻的全是人。他心裏突突地跳,慢慢地走出轎門,乾咳了幾聲,說:“湖水一時發臭,也是常情,你們不必大驚小怪。據我來看,這事與鐵像無關。”

這時,人羣裏有人吼起來;“你是秦檜什麼人?居然來袒護他!”

撫臺一時不知怎樣回答。他定了定神,安慰自己:“莫慌!鐵像已沉在湖底,誰還能找到?”想到這裏,便神氣地說:“你們不要胡鬧!如果有人真從湖裏撈出鐵像,本官甘願辭職請罪!”

撫臺的話一出墨黑的湖水一下子變得清澈見底。從湖底浮起一對鐵像,好象有人託着似的,直向撫臺飄來。

撫臺嚇得臉色象黃紙,不管三七二十一,一頭鑽進轎裏,連喊;“快跑!快跑!”

轎子擡到衙門裏,轎頂早已被石頭砸了許多洞洞。撫臺的後腦上也砸起了胡桃大的三個疙瘩。他的官帽也沒戴,就連夜逃出了杭州城。

鐵像飄到湖邊,老百姓把它打撈上來,重新搬到岳墳前跪着。

七星缸

王皇山半山腰的那個紫來洞,原先叫“飛龍洞”,因 爲那辰光洞裏面住着一條飛龍。這條飛龍纔怪哩,每隔十天,到晚上,它總要飛出洞來,在天空中飛騰翻舞, 吐出火珠,吹呀吸的。火珠一忽兒遠,一忽兒近,飛龍就追逐着,撲打嬉戲。這樣,火珠就紛紛散落下許多火星星來,火星落到哪裏,那裏就火燒。因此,飛龍出來一次,杭州就有許多人家遭殃。

大家都恨死了這條可惡的飛龍,但又沒法子治它,只好計算着它飛出來的時辰,男女老少都爬上屋頂,在屋頂上澆水,整夜整夜地守着。一面又敲鑼打鼓地恐嚇 飛龍,想叫它飛得遠一點。雖然這樣,杭州還要常常鬧火災。

這一天,杭州城裏來了個老鐵匠,手裏提着一把鐵錘,來到一家小客店投宿。可巧這天正是飛龍出洞的夜晚,店主全家都爬上屋頂去啦,沒人招呼他。老鐵匠見到這情景很奇怪,也爬上屋頂去。他問明白了這回事後,就不言不語地爬下屋頂,提着鐵錘,走啦。

這天飛龍在天空翻舞很久,火珠的火星,紛紛散落下來。等到老鐵匠回到小客店時,那店屋也燒掉了。店 主人一家正圍着搶救出來的一些破爛,在嚎陶大哭。 老鐵匠見了難過極啦,對店主人說了些勸慰的話, 又把身邊的一些零碎銀子都給了他,並且說:“你們不 要難過啦。剛纔我在玉皇山上親眼見到飛龍了。” 店主人謝過老鐵匠,聽他說到玉皇山見過飛龍,驚駭極啦,忙問道:“這是真的嗎?” 老鐵匠說:“是真的。我看見飛龍從洞裏飛出來,在 天空中拍打火珠,還見着飛龍飛回玉皇山在飛龍洞口睡覺哩!” 店主人聽了更加驚駭。因爲玉皇山是飛龍盤踞着的地方,沒人敢上去。 老鐵匠想了一想,忽然用手敲敲腦袋說:“有法子, 有法子,我有辦法降伏住這條飛龍!” 店主人聽了,忙問道:“老人家,你有什麼法子?” 老鐵匠說:“只要杭州城裏每戶人家能給我一把萊 刀,我就能降伏住飛龍。” 店主人望望老鐵匠,不象是個說大話的人,相信他是有辦法的。 這消息傳開後、人們聽了既驚又喜。爲了滅火消災,誰不願意出一把菜刀呢!沒幾天工夫,送來的菜刀就堆得象座小山。

老鐵匠請來全城鐵匠,砌了個鍊鐵爐,把菜刀都放 到爐裏熔化了,大家齊心合力,三天就鑄成了七隻大鐵缸。 許多人都聚攏來看這七隻大鐵缸,感到很奇怪。老 鐵匠請大家來擡擡看,有些青年人就捲起袖口上來試試,一擡,哈哈!足足要十九個人才能擡起一隻鐵缸哩! 於是,老鐵匠獨自跑上玉皇山,到飛龍洞口一看, 嘿,飛龍還在“呼呼”睡大覺哩!他飛快地跑了回來,大聲叫道:“大家快跟我去降伏飛龍呀!先來一百三十三個年輕力壯的人擡鐵缸,十九人擡一隻,跟我上山, 後面的人都得提滿一桶水跟着,聽我招呼。大家不要怕,我有鐵錘,飛龍如果動一動,我會跟它拼命的!”

大家跟着老鐵匠爬上玉皇山,到了飛龍洞口,那飛龍還“呼呼”睡得正香甜呢。老鐵匠悄悄叫大家用鐵缸把飛龍的兩條鬚子、四隻腳、一條尾巴壓住,因爲都壓在鬚毛上面,所以飛龍還沒覺着,老鐵匠舉着鐵錘對準飛龍腦門,如果飛龍驚醒,便一錘打下去。老鐵匠又招 呼後面的人把桶的水倒進鐵缸裏。到第七隻鐵缸的水 也快要倒滿的時候,不料有個人提着水桶絆倒了,桶裏的水潑開來,潑進飛龍鼻孔裏,惹得飛龍打了一個噴 嚏,卻把老鐵匠噴得人都看不見了。

飛龍覺得鬚鬚被什麼東西拉着,仰不起頭,一掙,才知道被壓住啦,於是一聲大吼,就地一翻滾,掙傷了鬚毛,身子一轉,一頭栽進飛龍洞裏。從地底下,一直鑽到安徽境內才鑽出來, 抖抖身子,飛往天空逃走啦。從那個時候起,就再也沒見飛龍回來過。 傳說杭州的飛龍洞是直通安徽的。

飛龍逃走了,那七隻鎮壓飛龍的大鐵缸還在飛龍洞洞口,排列得象天上的北斗星一樣,因此人們就稱呼這七隻缸爲“七星缸”。據說如果當時七隻缸都裝滿了水,那條飛龍將永遠彼釘在玉皇山上動彈不得了。

直到如今,杭州人還有句老話,“七星釘飛龍,只差水一 桶”,就是指的這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