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關於重陽古詩詞(新版多篇)

關於重陽古詩詞(新版多篇)

重陽節的古詩 篇一

重陽夜集蘭陵居與宣上人聯句

朝代:唐朝|作者:李益

蟋蟀催寒服,茱萸滴露房。酒巡明刻燭,籬菊暗尋芳。 ——李益

新月和秋露,繁星混夜霜。登高今夕事,九九是天長。 ——廣宣

九月九日重陽節經典古詩10首 篇二

風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

菊花辟惡酒,湯餅茱萸香。

雲入授衣假,風吹閒宇涼。

主人盡歡意,林景晝微茫。

清切晚砧動,東西歸鳥行。

淹留悵爲別,日醉秋雲光。

關於重陽詩詞 篇三

閒居寄端及重陽

韋應物〔唐代〕

山明野寺曙鍾微,雪滿幽林人跡稀。

閒居寥落生高興,無事風塵獨不歸。

譯文

黎明山色漸明,郊外寺院的晨鐘聲若有若無地傳來,大雪積滿幽林,路上人跡罕至。

獨居在此反而生出了閒情逸致,沒事都不想冒着風塵回到城中。

註釋

端,即韋端,是韋應物的從弟;重陽,即崔播,韋應物的外甥。人名考證見《休沐東還胄貴裏示端》、《答僴奴重陽二甥》。

寺:指善福寺,在長安西郊灃水沿岸。

寥落:冷落。高興:雅興,高情閒趣。

風塵:指出行途中的風塵。

賞析

這是一首寄贈詩。

深山,古寺,朝霞,曉鍾;積雪皚皚,幽林簇簇,人跡稀少,這是一幅明麗、清幽、乾淨、恬淡的生活圖畫。故而作者雖然閒居於此,冷落寂寞,卻滿心歡悅,安居不歸了。當友人高升,入朝做官之時,作者以此相寄,以一幅優閒自樂的圖畫與仕宦那污濁、紛擾的生活相對,不但於比較中更顯出了“雪滿幽林”的意境,而且表現了作者對仕宦官 場的厭倦之情。

“山明野寺曙鍾微,雪滿幽林人跡稀。”天已放亮,山色漸明,鐘聲隱微,雪滿山林。詩人從視覺和聽覺的角度,描繪出了一個晶瑩剔透、遠離紅塵的世界,這也正合了詩人閒居的心境。

“閒居寥落生高興,無事風塵獨不歸。”詩人說寂寞獨處於此,獲得了他嚮慕的陶淵明等人那樣的閒情逸致,如果沒有必須辦的事情,他甚至都不想回去。風塵不歸,呼應上文“人跡稀”。這是詩人的價值取向,也是在向親人表露自己的心跡。

此詩以寫景起,以議論結。詩人佈下了“雪滿幽林”這樣一幅圖景,由此而“生”出情感,“生”出議論,層層遞進,渾然一體。

重陽節的古詩 篇四

重九

朝代:宋朝|作者:潘牥

才說登山病便蘇,老身健得似於菟。

一絲白處潮來往,數點青邊山有無。

厭勝詩窮多插菊,驅魔酒惡細看萸。

龍山落帽方真樂,孫盛汝非柏氏圖。

關於重陽古詩詞 篇五

黃鶯兒·塞上重陽

薛論道〔明代〕

荏苒又重陽,擁旌旄倚太行,登臨疑是青霄上。天長地長,雲茫水茫,胡塵靜掃山河壯。望遐荒,王庭何處?萬里盡秋霜。

譯文

時光漸漸過去,又到一年重陽時節,將士們手執旗幟,高大的身軀與巍巍高山並肩而立,彷彿置身於碧天之上。天長地闊,雲水茫茫,來犯的敵人猶如塵土一般,被一掃而淨。遠望荒僻之地,哪裏還看得到胡人首領的居住地?萬里疆土皆是秋日銀霜。

註釋

荏苒:時光漸漸過去。

旌旄:軍中的旗幟。

太行:山名,位於山西高原與河北平原之間,明朝時爲邊防重地。

青宵上:天上,形容很高。

胡塵:指少數民族入侵時的征塵與戰火。

王庭:泛指少數民族首領居住地。

重陽節的古詩 篇六

南呂·四塊玉·客中九日落

朝代:元朝|作者:張可久

客中九日

落帽風,登高酒,人遠天涯碧雲秋,雨荒籬下黃花瘦。愁又愁,樓上樓,九月九。

重陽節的古詩 篇七

重陽後二日

朝代:宋朝|作者:徐僑

我來不及赴重陽,孤負清幽獨自芳。

夾徑也能隨意白,出牆無柰着情黃。

亟邀舊友將餘玩,細酌新醪對汝嘗。

懸知靖節無人見,卻見南山此意長。

九月九日重陽節經典古詩10首 篇八

萬里飄零兩鬢蓬,故鄉秋色老梧桐。

雁棲新月江湖滿,燕別斜陽巷陌空。

落葉何心定流水,黃花無主更西風。

幹坤遺恨知多少,前日龍山如夢中。

作者: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浮休道人。漢族,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南宋末大臣,文學家,民族英雄。

九月九日重陽節經典古詩10首 篇九

次韻李節推九日登南山宋代:陳師道

平林廣野騎臺荒,山寺鐘鳴報夕陽。

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

巾欹更覺霜侵鬢,語妙何妨石作腸。

落木無邊江不盡,此身此日更須忙。

這首詩是重陽登高即景抒懷之作。1089年(元祐四年),作者在徐州任州學教授,詩即作於此時。

詩的開頭兩句寫景:“平林廣野騎臺荒,山寺鐘鳴報夕陽。”廣闊的原野上,遠處平林漠漠,戲馬臺一帶已經荒涼了。山寺裏送來晚鐘的聲音,彷彿報知人們,已到夕陽快要下山的時候。詩句中點明瞭季節、地點和時間,語意閒雅。第三四兩句抒情:“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時節易得,又是一年的重陽。每逢佳節,人們便有思親之感;而菊花卻依舊開放,還是和去年一樣,送來陣陣的寒香。寒花,指菊花。詩句中含有“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唐代劉希夷《代悲白頭翁》)的感慨。自然的規律,總是如此。

五六兩句,記節日清遊的情況:“巾欹更覺霜侵鬢,語妙何妨石作腸。”頭巾被風吹得歪斜了,詩人更覺得清霜已侵上了鬢髮。詩歌的語言佳妙,也有“清便富麗”的高致,就像宋廣平寫《梅花賦》,措詞婉媚,並不礙其鐵石心腸一樣。這兩句寫的是登高賦詩,妙在隱而不露。結尾兩句:“落木無邊江不盡,此身此日更須性。”抒發遊賞以後的感想。“落木”句用杜甫《登高》詩“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匯滾滾來”句意,寫傍晚登覽所見的遠近景象。“此身”句感嘆節物如此可念,登臨清賞的機會正不應放棄,而此日此身,還須忙於世務,很難得有時間,這又是十分可惜的。

陳師道作詩多學杜甫,這首也是學杜甫有得之作,瘦勁渾厚。三四兩句語淡而有高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