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語文《想別人沒想到的》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語文《想別人沒想到的》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想別人沒想到的 篇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自學生字詞。

(2)理解課文重點詞句,讀懂課文內容。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自學、合作學習,掌握生字詞,理解課文內容。

(2)通過誦讀品味,體會小徒弟爲何會被畫師稱讚。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學習課文中加深體會,明白要勇於開拓創新、勤動腦、多思考,才能想到別人所想不到的,纔能有新的收穫。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容,體會畫師稱讚小徒弟的原因。

教學難點:理解畫師最後說的那段話。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

1.寫有生字詞、自學提示的小黑板。

2.收集一些 “想別人沒想到的”例子。

3.佈置學生預習課文。

學生準備

1.預習課文。

2.收集一些 “想別人沒想到的”例子。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揭示課題。

1.(出示一張白紙)同學們,如果要讓你們在這麼大一張紙上畫儘可能多的駱駝,你會怎樣畫?(學生自由作答)

2.大家說的都有道理。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畫師的三個徒弟是怎麼畫的。(板書課題:想別人沒想到的,齊讀課題。)

二、學習課文

1.按自學提示初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

(2)畫出生字詞,同桌合作,識記字形,理解詞意。

(3)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記號,與同桌討論解決。

2.學生按要求自學,教師巡視指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3.檢查自學情況。

(1)檢查生字詞學習情況。指名讀,齊讀。(小黑板出示)

召(zhào)集     駱(luò) 駝(tuo)     連綿(mián)起伏(fú)    若(ruò)隱若現     恰(qià)好

(2)生交流詞意,掌握字形。

(3)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4.再讀課文,分組討論:

(1)三個徒弟的畫分別是什麼樣的?

(2)你覺得誰畫得最棒?爲什麼?

(3)從三個徒弟的畫中,你體會到什麼?

5.學生讀課文,討論。

6.學生彙報。

7.說得真棒!誰能讀一讀畫師的話,看誰讀得最像,最有感情。

8.指名讀,師生評價。齊讀。

三、拓展延伸

1.你們平時是不是也有想到過別人沒有想到過的事?

2.你還知道哪些想過別人沒有想到的故事?

四、總結全文

通過剛纔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只要肯動腦筋,大膽創新,就會有很多新發現,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所以,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我們也要多動腦筋,做一個有創新精神的孩子。

五、作業設計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試一試,在一張白紙上怎樣畫出最多的花?

板書設計:

12 想別人沒想到的

大徒弟——用細筆畫滿

二徒弟——畫許多頭

小徒弟——只畫山、一頭駱駝——畫師滿意

(動腦、創新)

想別人沒想到的 篇二

[案例]《想別人沒想到的》教學片斷師: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看畫師給徒弟出了一道什麼考題?生:畫師給三個徒弟都發一張同樣大小的紙,讓他們畫駱駝,看誰畫的駱駝最多。師:第一小組讀第四自然段,看大徒弟是怎麼畫的?生:大徒弟用細筆密密麻麻地在紙上畫滿了很小很小的駱駝。師:指名讀第五自然段,看二徒弟是怎麼畫的?生:二徒弟畫了許許多多駱駝的頭。師: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第六自然段。(1)看小徒弟是怎麼畫的?(2)思考:三個徒弟誰畫的駱駝最多?說說理由。學生彙報,老師板書:

小徒弟 畫的駱駝最多 只畫幾條彎彎曲曲的線,表示連綿不斷的山峯 營造出有數不盡駱駝的情景 有創新能力 想別人沒想到的 畫一隻駱駝從山中走出來 畫一隻駱駝只露出腦袋和半截脖子

師:你還有沒有其他辦法畫出更多的駱駝?(1)小組間說一說(2)全班交流生1:我想畫大沙漠,營造出大沙漠裏有數不盡駱駝的情景。生2:我想畫大草原,營造出大草原上有數不盡駱駝的情景生3:我想畫大平原,營造出大平原上有數不盡駱駝的情景。生4:我想畫一列列火車,營造出一列列火車上有數不盡駱駝的情景。生5:我想畫一艘艘輪船,營造出一艘艘輪船上有數不盡駱駝的情景。生6:我想畫一座座養牲口的房子,房子裏有數不盡的牲口圈,營造出牲口圈裏有數不盡駱駝的情景。…………………………………………. 師:回憶一下你們學習過的課文,課文中哪些人有創新能力?生1:《曹衝稱象》中的曹衝有創新能力。生2:《司馬光砸缸》中的司馬光有創新能力。生3:《愛迪生救媽媽》中的愛迪生有創新能力。…………………………………………師:你也想到過別人沒想到的事嗎?聯繫生活實際,想一想,說一說,做一做。    生1:有一次,我媽媽織毛衣的針掉了一根到牆角邊又深又窄的裂縫裏,爸爸說再去買,媽媽說太浪費了。我說去撿。爸爸媽媽都愣住了。我馬上跑到學校找到教科學的王老師,借了磁鐵,一口”最聰明。”這是我爸爸媽媽都沒有想到的。生 2:有一次,科學課上,老師讓我們玩橡皮泥,做成“小貓”、“大象”、“小豬”、“小狗”放進水裏,都往下沉。老師說你們能讓橡皮泥浮起來嗎?杜飛做成長方體,杜軍成做成圓柱體放到水裏,都往下沉。我們眼一眨,心一想,馬上用橡皮泥,做成“船形”,放到水裏,橡皮船浮起來了。生 3:一次美術課,老師出了一道題目:要我們畫《山裏藏着一所國小校》。有的同學畫了山、樹,露出了學校的一角;有的露出了學校升的國旗……老師看了,連連搖頭,不滿意。我畫了幾條彎彎曲曲的線,表示山,一個小孩繫着紅領巾,揹着書包,向山上的小路走。老師看了,連連點頭。老師說:“王梅的畫,畫出了藏,有創意!”[教學反思]     本案例首先通過讓學生親自參與一系列學習課文實踐活動,理解課文內容,模仿三徒弟的畫,營造有數不清駱駝的情景,培養創新意識。又回憶所學課文,發現課文中哪些人有創新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最後聯繫生活實際,想一想,說一說,做一做,昇華到創新能力。學生有效參與,培養創新意識,有分析問題的能力,目的是達到解決問題有創新的能力。如果此案例只有學生參與,有創新意識,不達到解決問題有創新能力的目標,學生的參與就變得無效。學生的參與是否有效,關鍵要看是否達到目標,是否有創新能力。當然有效參與就有創新能力,絕不是參與就一定有效。參與是基礎,有效是條件,創新是結果。只要有創新,參與就必然有效。反過來,沒有創新,參與就無效。

想別人沒想到的 篇三

【課前預習】

1、朗讀課文。要求:

(1)正確:讀準字音;不加字、不漏字。

(2)流利:不唱讀、不頓讀,不讀破句。

2、用直線劃出寫三個徒弟分別畫了什麼,又是怎麼畫的句子。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6個生字,重點關注讀準“召”、“幅”的讀音;複習多音字“只、禁”的讀音;正確書寫“截”字;理解“召集、連綿起伏、若隱若現、恍然大悟”等詞語的意思並積累。

2、能聯繫文章內容,理解並用對話形式說清大徒弟、二徒弟“奇怪”和“恍然大悟”的具體內容。

3、能理解小徒弟與其他兩個徒弟想法的不同之處,初步感受小徒弟那幅畫的獨特創意。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事先板書課題“30、想別人沒想到的”)揭示課題,指導讀清課題。

2、整體瞭解文章主要人物。

師:昨天讀過課文了,課文裏講到了哪幾個人物?

出示:四幅人物圖片

3、故事導入,理解“召集”,瞭解起因。

(1)故事導入,理解“召集”。   出示:召集、畫一幅畫

(2)讀準“召”、“幅”的讀音。

(3)聽錄音,瞭解畫師提出的作畫要求。

師:關於畫這一幅畫,師傅可是有要求的,仔細聽,看誰能聽清有什麼要求?

(4)學生複述作畫要求。

(畫師要三個徒弟在一張同樣大小的紙上畫駱駝,看誰畫的駱駝最多。)

板書上貼出:一張紙    板書:最多

(5)齊讀第2節,瞭解事情起因。

出示:文章第2小節

(二)藉助課題,瞭解故事主要人物。

師:昨天讀過課文了,你一定知道課題中的別人指的是誰和誰,那誰能用一句話說清是誰想到了誰和誰沒想到的。

出示詞卡:大徒弟、二徒弟、小徒弟

二、反饋預習,整體感知故事內容。

師過渡:看來大家對文章內容有了初步瞭解,要知道小徒弟到底想到了前兩個人沒想到的什麼呢?我們就一定先得來了解一下,他們三個人各自畫了什麼?

(一)反饋預習情況,瞭解三個徒弟所畫的內容。

1、交流,逐步出示句子:

大徒弟用細筆密密麻麻地在紙上畫滿了很小很小的駱駝。

他畫了許許多多駱駝的頭。

小徒弟只畫了幾條彎彎曲曲的線,表示連綿不斷的山峯,一隻駱駝從山中走出來,另一隻駱駝只露出腦袋和半截脖子。

2、朗讀三句句子。

(1)學生自由朗讀句子。

(2)指名朗讀句子,正確朗讀長句,讀準多音字“只”的讀音。

(二)瞭解三幅畫的內容,指導“截”字的書寫,理解“連綿起伏”的意思。

師:讀了這些句子,你們知道這三個徒弟分別畫的是什麼?

1、根據學生的交流,隨機貼出圖片:駱駝、駱駝頭、

2、請學生在黑板上的一張紙上畫山,理解“連綿不斷”的意思。

3、指導“截”字的書寫。

三、深入學習課文,理解並說清兩個徒弟“奇怪”的內容,初步瞭解第4、5節寫法上的不同。

師過渡:三個徒弟畫了什麼,我們都瞭解了。他們畫的駱駝多不多?再來讀讀這幾句話,抓住其中的詞語說說你的理解。

(一)瞭解大徒弟、二徒弟是怎麼作畫的,初步感受4、5小節寫法上的變化。

1、學生交流“大徒弟是如何作畫的”。

出示詞卡:密密麻麻、很小很小   板書:滿

2、師引讀句子,瞭解大徒弟是怎麼作畫的。

3、生繼續交流,板書:許許多多

4、初步感受4、5兩節寫法上的變化。

(1)聯繫上下文,用一句話說清二徒弟是怎樣作畫的。

(2)出示:第4、5兩節,初步感受寫法上的變化。

(3)師引讀4、5兩節。

(二)理解並說清兩個徒弟“奇怪”的內容。

師過渡:兩個徒弟他們動腦筋,想辦法,在同樣大小的紙上都畫了很多很多。可畫師看了並不滿意。但當他看到小徒弟的這幅畫時卻禁不止點頭稱讚。

1、藉助黑板上的畫,說清小徒弟畫的那幅畫的內容。

2、創設情境,用對話形式說清大徒弟、二徒弟“奇怪”的內容,理解他們的疑惑。

小結:從剛纔你們的問話中我聽出了你們的想法,你們都以爲自己已經想盡辦法在同樣大小的紙上畫得很多很多了,(板書:多)而你們的小師弟僅僅畫了兩隻,這麼少,(板書 :少)似乎離這個要求還遠得很呢,怎麼師傅還要表揚他呢?

四、創設情境,以大徒弟、二徒弟的口吻說清“恍然大悟”的內容。

(一)讀懂第7小節,初步感受小徒弟的獨特創意。

1、出示:圖片  師講述畫師的一番話。

2、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   出示詞卡:恍然大悟

3、出示句子:

畫上雖然只有兩隻駱駝,但它們在連綿起伏的羣山裏走着,若隱若現,誰也說不清會從山谷裏走出多少隻駱駝,這不恰好表明有數不盡的駱駝嗎?

4、讀準並理解詞語“若隱若現”。 媒體泛紅:若隱若現

5、聯繫“連綿起伏”,理解“若隱若現”的原因,初步感受小徒弟的獨特創意。

(1)出示:連綿起伏(2)引讀句子:看來誰也說不清——?這——?

(3)板書:數不盡、數不清

(二)以大徒弟、二徒弟的口吻說清“恍然大悟”的內容。

師:讀到這裏,你們一定知道他們明白了什麼?能不能用“我們只想到——沒想到——”這樣的句式來說說?

1、同桌互說。

2、指名說。

(三)師總結。

板書:

想別人沒想到的                       (創意)

最多

大徒弟                          滿      圖(駱駝)

密密麻麻  很小很小                           多   數得清

二徒弟                       許許多多   圖(駱駝頭)

三徒弟                            圖                 “少” 數不盡

【作業設計】

1、抄寫板書,藉助板書,把故事說給父母聽。

2、用兩種對話形式把大徒弟、二徒弟“恍然大悟”的內容寫下來。

想別人沒想到的 篇四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想別人沒有想到了,以少勝多的道理。

2:學會默讀,理解課文主要內容。

3:理解部分詞語:連綿不斷、恍然大悟

教學重點:讀好三個徒弟畫駱駝的句子,理解爲什麼第三個徒弟能得到畫師的稱讚

教學難點:懂得想別人沒有想到的道理,平時要多動腦,多思考。別出心裁。

教學過程:

談話激趣: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做個數學題目,13、53,今天我們學習的語文也用上了大於號和小於號,只是與數學中是相反的,今天老師要天上少大於多。學了這篇課文你就明白了。

一:讀導讀部分

問:文章要求我們怎麼去讀這篇課文呢?

二:初讀課文

要求:讀準生字詞語,認爲好的詞語做上記號

想一想講了一件什麼事情?

三:反饋

(1)詞語反饋

(2)學生用完整的話講一講故事內容:起因——經過——結果

(3)問題着手:爲什麼小徒弟的畫能得到畫師的稱讚呢?

四:默讀課文,邊讀邊想

師:要想知道爲什麼得到畫師的稱讚,我們還得去看看三個徒弟都是怎麼畫的。

(1)邊讀邊劃三個徒弟畫駱駝的句子

(2)反饋交流

三徒弟句子出示,抓住重點詞語體會少,師板書:只、一隻、另一隻

再交流大徒弟和二徒弟的句子,體會多。

爲什麼畫那麼多,結果卻還是小徒弟贏了呢?

(3)理解連綿不斷

五:讀畫師的句子,理解詞語若隱若現,理解文章內涵

六、總結:

恍然大悟是什麼意思?

大徒弟恍然大悟,明白了什麼?

二徒弟恍然大悟,明白了什麼?

你明白了什麼?

回到開始的少大於多的意思。告訴孩子,有時候想別人沒有想到的,你一個人,可能就勝過很多人。希望大家多動腦筋,多思考,別出心裁。

七、練習

抄寫好詞好句

改寫句子:這不恰好表明有數不盡的駱駝嗎?該陳述句

想別人沒想到的 篇五

[情景說明]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雖然篇幅短小,講述的道理卻很有教育意義,學生讀後能從中受到啓發和教育。文中的小徒弟雖然只畫了兩隻駱駝,一隻完整,一隻只露出一個腦袋,但畫面卻營造出數不盡的駱駝的情境,讓人拍案叫絕。課文的題目揭示了這篇文章的中心,插圖揭示了小徒弟畫面的內容,文章採用懸念的手法引人入勝。教學時主要採用默讀思考的辦法,理解小徒弟的畫爲什麼能得到畫師的稱讚,從而真正理解老師所說的話,開闊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在日常生活中,想別人沒想到的,做別人沒做到的。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1.師:從前有人給畫師出了一個題目:深山藏古寺。畫師們煞費苦心,精心繪製,有的畫出羣山綿延,露出古寺一角;有的畫了山上茂盛的古木中露出古寺的塔尖;有一位畫師也畫了山,畫了樹,卻不見古寺,只畫了彎彎曲曲的山道和一位在山下小溪旁提水的老和尚。你們覺得哪位畫師的作品最切“深山藏古寺” 的題意呢?

2.學生討論後回答。

學生甲:第三個好,因爲有和尚,那山上肯定有寺院。

學生乙:第三個只有深山,沒有古寺,不合題意。

學生丁:我認爲乙說的不對,第三個畫師的“古寺”纔是真正的藏起來了,前兩個都能看到寺角或塔尖,那怎麼算藏呢?難道你玩捉迷藏的時候還把頭露出來嗎?

(衆學生:哈哈哈……)

師:說的太好了,雖然不見寺,但老和尚與古寺緊密相聯啊,他下山取水,寺必在山中,真可謂“深山藏古寺”呢!同學們肯動腦筋,勇於創新,想別人沒想到的,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新課《想別人沒想到的》。(板題)

二、學生默讀思考,分析討論:

1.師:請大家默讀全文,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生:課文寫了一位畫師的三個徒弟比賽,看誰畫的駱駝多的事。

2.分組討論:你覺得哪個畫得最棒,爲什麼?

3.生自由發言,彙報討論結果

生甲:我認爲小徒弟最棒,他最聰明,沒費多大力氣就畫出了數不清的駱駝,那兩個徒弟忙了半天累死了,可是畫得再多也還是可以數得清啊。

生乙:我覺得小徒弟好狡猾!(生笑)

生丙:小徒弟的畫既簡單,又有新意,他想到了別人沒想到的。

4.教師小結:

剛纔大家討論得非常激烈,說得也有各自的道理。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畫師想的是不是和大家一樣。

5.讓學生在文中找出畫師說的話讀一讀,讀出畫師對這位小徒弟由衷的稱讚來。

三、思維拓展:

1.師:小徒弟的確是愛動腦筋,想出了別人沒想到的好辦法,聰明的同學們,你們也是一個個愛動腦筋的好孩子,你還有什麼好辦法可以畫出更多的駱駝呢?

2.生甲:我畫一片大沙漠,一條小河,一隻駱駝媽媽正在高興地向她的孩子們招手呢!因爲她找到水喝了!

(師給予熱情鼓勵)

四、學生質疑文中不解的詞、句:

1.師:學完了全文,大家還有什麼不解之處嗎?

2.生快速瀏覽全文,自由質疑。

(容易的問題可即興採取生生互動解答,對於有共性的疑問可展開集體討論後,教師再給予適當點撥)

五、總結全文:

師:通過剛纔的學習,大家知道了只要肯動腦筋,勇於創新,就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聰明的曹衝巧稱大象、司馬光急中生智砸缸救人……還有多少的發明家也正是從平時別人所想不到的事物中創造出奇蹟的,只要我們肯想、敢想,就會有所發現。老師準備在教室後面的牆上開闢一個專欄,名叫“金點子”,同學們,快告訴你身邊的小夥伴,你平時想到過別人沒想到的好點子嗎?誰的點子最多、最妙,他就是我們班當之無愧的“點子大王”。

六、課外作業:

1.把你的好點子在專欄中展示出來。

2.評一評誰是你心中的“點子大王”。

[教學反思]

本篇課文生動有趣,耐人尋味,整個課堂異常活躍,學生的思維充分展開,有時候各說自己的觀點,爭得不可開交,但卻有滋有味。部分學生思考的已經是別人沒想到的了,再加上激烈的討論交流,學生對畫師的話這一難點理解可謂透徹。在課堂接近尾聲的時候,一場“金點子”交流,可謂又把教學推到了一個新的高潮,而“金點子”專欄的開闢和“金點子大王”評選的舉措更是讓“大膽動腦、勇於創新,想別人沒想到的”這一核心理念紮根到每個孩子的心靈深處,也許會讓孩子們在不斷地創新中收穫更多的快樂!

[專家點評]

雖然是一篇閱讀課文,老師卻上得很有新意,以讀代講,課內外結合,很好地用了教材,更可喜的是不斷拓展了教材,挖掘出學生身邊多彩的鮮活教材,通過思維拓展活動以及開闢“金點子”專欄、評選“金點子大王”,讓“敢於動腦、勇於創新”這一核心理念得到昇華。

《想別人沒想到的》教學反思 篇六

今天,我執教了人教版國小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12課《想別人沒想到的》,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的是一個畫師考三個徒弟,看誰能在一張同樣大小的紙上畫出的駱駝最多。結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創新思維方法贏得了稱讚的故事。這篇課文故事性強,文字淺顯,能夠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便於閱讀和理解。

通過自己的課堂實踐和領導的點評,我有幾點體會:

新課程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在教學中,我始終注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讀文之前,我用《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故事吸引學生,讓他們以濃厚的興趣投入到課堂中來。聽完故事,問:“你們知道爲什麼皇帝剛開始不滿意,當他看到最後一幅畫的時候又連聲叫好嗎?”學生回答後,自然導入到新課:“是啊,最後一幅畫的作者想到了別人沒想到的,所以取得了成功,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講的就是一個《想別人沒想到的》故事。”

教材要求教師在講略讀課文時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並在讀中掌握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不必把每一句話都搞清楚,大的方面搞清楚了,有些問題沒有完全搞清楚,可以留着今後解決。正是由於這一思想指引,我指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文,組織學生圍繞一定的學習任務進行合作學習,並圍繞着理解小徒弟的畫爲什麼能得到畫師的稱讚這一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讀書、思考、討論。主要是想讓學生把前面精讀課文中所學習的分段、理解課文等語文基本功,用於本課的閱讀實踐中,逐步培養學生獨立的閱讀能力。爲了節省時間,我設計了一個表格,目的是讓學生小組討論後填表,但可能是因爲每人手中都有一個表格,大家沒有討論而是各自完成後才交流的。如果再上我會給每小組發一張表格,真正發揮小組合作的有效性。在拓展環節,我把教學創新點放在以教材爲基點,向生活、向課外延伸,爲學生提供大量的閱讀內容,開閱學生的朗讀視野。

然而,這是一節語文課,雖然是一篇略讀課文,但也要讓學生在課文學習中品味語言,加強語感,加深體驗。因此,在教學時,同樣應該注重學生的朗讀指導,主要指導學生讀好三位徒弟的畫和畫師的稱讚。可是,我卻把這種讀設計、實踐爲學生的默讀全全代替了,使課堂上沒有聽見一次完整的或個人的或集體的朗讀聲。今後不管再上任何語文課,我都不會忘了朗讀在語文中的作用。當學生讀完一篇文章或一個故事,更要注意引導學生按課型的特點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今天這節課上回答的幾個學生在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時語言都不是十分簡練,遇到這種情況應及時給他們一個思路,一條線索,讓他們準確地說出文章的大意。

孩子們學完了《想別人沒想到的》,紛紛表示明白了學習、生活中要多動腦筋,勤于思考,想別人沒想到的,做別人沒做到的。而我講完了《想別人沒想到的》,則更加明白教學中更要有所創新,想別人沒想到的,做別人沒做到的。

語文《想別人沒想到的》教學反思 篇七

導入新課時,我就以故事開頭,說一位師父給了三個徒弟同樣大的一張紙,讓三個徒弟比賽誰畫的駱駝多。接着課件出示了大徒弟畫的密密麻麻的,很小很小的駱駝;二徒弟畫的許許多多的駱駝頭;三徒弟畫的幾條彎彎曲曲的線,表示連綿不斷的山峯,一隻駱駝從山中走出來,一隻駱駝只露出腦袋和半截脖子這三張畫時,我問:“你們說說誰畫得多?”

生1:二徒弟畫得最多。(出乎意料,原以爲學生一看就明白。)

生2:我同意,我也認爲二徒弟畫得多些。(沒想到還不只一個學生這樣認爲。)

師:再看看究竟是誰畫得多?

生4:二徒弟畫得多,他畫的都是駱駝頭,佔的地方小些,所以畫得多些。(還說得有條有理呢!)

師:你們都同意嗎?

生5:大徒弟畫得多。(看見老師這樣問,想必不對吧,換個答案。)

許多學生叫起來:不對,二徒弟畫得多。(總算沒糊塗到家。)

師:那麼,師父誇獎了誰?(只有引導了。)

生7:誇獎了三徒弟。(是呀,想出原因了嗎?)

師:想想,師父爲什麼誇獎三徒弟?

生8:我知道,哪些大山裏面還有許多駱駝。(這纔對呀!)

生9:對,那些山擋住了,我知道駱駝一般是一個隊一起行動。走出一隻,還會走出一隻。(有幫腔的了。)

師:知道會走出多少隻嗎?

生10:不知道。老師不知道多少,就是最多的。(聰明的登臺了。)

師:誰最聰明?爲什麼?(出示課題,導入新課。)

【反思】

1、爲什麼學生看圖不能準確地找到答案?

本節課,教師設計的這個環節,讓學生通過看圖比較,希望能爲學習課文作好鋪墊。學生在學習課文之前,自己通過看圖,討論,明白了爲什麼三徒弟畫的兩隻駱駝是最多的,對後面課文的理解打下了基礎。在討論與辯論中各抒己見,感受到了快樂。而且,當課題出示,學生讀題後教師問:“爲什麼以《想別人沒想到的》爲題?是誰“想別人沒想到的”學生雖然還沒讀課文,但顯得十分活躍,搶着回答。這篇課文上完後,我有出示了這樣的“想別人沒有想到的”兩個故事。

故事一,宋朝有個皇帝叫趙佶,他很喜歡畫畫,常常出一句詩,讓前來考試的人畫,以此來選拔人才。有一次,他出了一句 “萬綠叢中一點紅”的詩句。那些考生看了題目,不是畫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紅花,就是許多綠葉中插着一朵花。皇帝看着都不滿意。當他看到最後一張畫時,不禁連聲叫好。只見畫上畫着一片鬱鬱蔥蔥的樹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綠裝在林子裏盪鞦韆,只有那張小嘴是紅紅的。

故事二,還是宋代,還是以詩句爲題作畫考試。說的是有一年,考畫的內容是“踏花歸來馬蹄香”。考生們絞盡腦汁想起來,想好了,就開始畫。有的畫騎馬人踏春歸來,手裏拿着一枝花;有的還在馬蹄上畫上沾着的幾片花瓣,對於這些畫,主考官都不太滿意。只有一位考生別出心裁,他沒有畫花,只是畫了幾隻蝴蝶,在繞着馬蹄翻飛。主考官一見這畫,十分喜歡,連聲稱妙,並錄取了這個人。這兩個故事也就是爲了進一步說明我們做什麼事要“想別人沒有想到的”。

課文的導入,學生爲什麼不能準確的找到答案?我想,一是學生缺乏這方面的`生活經驗,二是課件的製作還不能讓學生一目瞭然。如果能將三徒弟的畫意用FLcsh動畫演示一下,就沒有前面的一幕了。

2、是不是沒有“拓展”內容的課就不是一節上得很成功的課?

聽了許多老師的課,都給學生一個拓展的機會,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我的這一節課,雖然給學生增添了兩個“想別人沒想到的”故事,加深對文章中心的理解,但沒有給學生一個拓展的舞臺,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有沒有想到過別人沒想到的事。新課標中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能複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那麼我們每一節課是不是都應設計拓展的內容?

《想別人沒想到的》教學反思 篇八

《12 想別人沒想到的》是第六冊第三組的最後一篇課文,這是一篇開發學生智力的有趣故事,它採用了懸念的手法,文章一開頭並不急於告訴我們究竟怎樣才能畫出最多的駱駝,而是一步步地展示三個徒弟所畫的畫,讓人迫不急待地往下讀,最後才揭開奧祕。基於這點的考慮,我也在教學中力圖準確把握略讀課文的特點,只做“提綱挈領”的指導,運用課件引導學生圍繞“畫師爲什麼稱讚小徒弟的畫”這一主要問題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引導學生品味語言。葉聖陶先生說得好,略讀課文不是不咬文嚼字,只是精讀時候出於努力鑽研,從困勉達到解悟,略讀時候就已經熟能生巧,不需多用心,自會隨機肆應。課堂上,學生思維活躍,對課文的理解水到渠成。

在課堂上,我也力求能做到“一課一得”,我有意識地設計了三個詞語理解(換詞)的小環節:

1、連綿起伏——連綿不斷;

2、禁不住——情不自禁;

3、用一個字誇誇小徒弟。希望學生在學習中也能積累豐富的詞彙。

《想別人沒想到的》教學反思 篇九

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創新似乎成了一個永恆的話題,怎樣才能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創新精神呢?我覺得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是我在聽了《想別人沒想到的》一課的課堂教學後所想到的。

這堂課中,執教老師能十分注重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力求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無論是課前的導入“腦筋急轉彎”後,教師問“你是怎麼思考的”,還是教學之重點的突破“畫師是怎樣評價三個徒弟的畫的;爲什麼小徒弟的畫畫得最好”?這些問題都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教師也力求“授之以漁”。

但是,我覺得三年級的學生對思維方式的瞭解還不夠,如在課前導入後教師問學生:“你是怎麼知道腦筋急轉彎的答案的?你是怎麼思考的?”學生有的說是書上看到過,有的說是瞎猜的,有的說是別人告訴的……這些話都說明學生對思維方式還缺少一些認識,此時,教師可介紹一些方法,如多角度思考(可換位、逆向、側向思考),不按常規去思考等,真正授之以漁。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外去收集一些有關智力開發的故事,想想他們思考問題的方法。

又如,在評析三個徒弟三副畫的時候,可以抓住三個徒弟不同的思考問題的方式而導致不同的結果來展開討論。教師可問:三個徒弟拿到師傅的考題後,是怎麼想的呢?讓學生寫寫說說三個徒弟的想法,體會大徒弟和二徒弟只想到“多”,而小徒弟想到了“數不盡”,別出心裁,想別人沒想到的。

課外收集一些思維方式的知識或有關的故事,這體現了學科的整合,促使學生綜合性學習,更有助於學生拓展思維,即使這些方法對學生來說當時不是很理解,但只要“授之以漁”,總有一天,學生能學會“捕魚”。

《想別人沒想到的》教學反思 篇十

《想別人沒想到的》這是人教版語文三年級第12課。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張淑霞老師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讀,自己去找出三個徒弟如何畫駱駝的語句,看誰的辦法好,爲什麼師傅稱讚小徒弟畫得好?學生們通過交流、討論。都說小徒弟畫得好,並且找到畫得好的原因。“原來小徒弟只畫了條彎彎曲曲的線,表示連綿起伏的山峯,一隻駱駝從山中走出來,另一隻駱駝只露出腦袋和半截脖子。”畫師解釋說:“你們看這幅畫,畫上雖然只有兩隻駱駝,但它們在連綿起伏的羣山裏走着,若隱若現,誰也說不清會從山谷裏走出多少隻駱駝,這不恰好表明有數不盡的駱駝嗎?”從而引出“這是想別人沒想到的”——這就是創新。而後讓學生找找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事情?學生說出了許多事例。最後老師又出示了兩個關於創新的事例——《創新事例》《踏花歸去馬蹄香》。讓學生進一步地理解創新的含義。

這堂課教師以“想別人沒想到的事”爲線索,通過多種思路讓學生獨立領悟課文的道理。在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從課文的學習中拓展開去,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鼓勵學生大膽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