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試述抗日戰爭勝利原因、意義和基本經驗多篇

試述抗日戰爭勝利原因、意義和基本經驗多篇

抗日戰爭勝利思想彙報 篇一

抗日戰爭勝利思想彙報

抗日戰爭勝利思想彙報1 尊敬的黨組織: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以來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民族解放戰爭。抗日戰爭的勝利也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的重要轉折,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改變了中國近代屈辱史,歷史也證明了中國人民能夠在“滅種亡國”的最危險時刻開闢救亡圖存的新出路,中華民族的生命力是無限的。

20世紀30年代的日本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列強之一。中國作爲一個百年積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去獨自抗擊如狼似虎的日本軍隊,勝算機率有多少,顯然令人懷疑。日本軍閥甚至揚言只要一個星期就可以滅亡全中國。當時的歐美輿論預測,中國海軍只能抵擋一週,中國空軍只能消耗一個月,中國陸軍至多堅持六個月。我國內部的亡國論者,也認爲抗戰斷無勝利的可能。但是,中國的愛國者和有識之士做出了完全相反的判斷,他們認爲,雖然敵強我弱,但最後的勝利必定屬於中國。

毛澤東同志就曾打比方說,中國就像一口大缸,日本人想用半桶水就把大缸填滿,那是不可能的。這種樂觀與自信來自哪裏?來自對中國社會深刻變化的敏銳洞察。經過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洗禮,隨着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中華民族開始覺醒,中國政治日益進步。特別是中國共產黨登上政治舞臺,開闢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爲中華民族的覺醒和進步注入了新的活力。那種地廣不足以爲大、人多不足以爲衆、四分五裂、一盤散沙的衰弱局面,已經被民族覺醒和有效的政治動員所取代。這種表面不起眼而實際影響深遠的變化,使中華民族在面對帝國主義侵略時,能夠組織起全民族的抵抗。這就有效地弱化了不利於我的“敵強我弱”的一面,而強化了有利於我的“敵小我大”的一面。因此,當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時候,才吃驚地發現,自己所面對的已經不是甲午戰爭時的中國,不是八國聯軍入侵時的中國,也不是他們逼迫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時的中國了。這種由民族覺醒和政治進步而累積的精神能量,在民族危亡之際迸射出無比耀眼的光芒,並凝聚爲抗擊日本法西斯的堅定力量。這正是中華民族能夠結束屢戰屢敗的屈辱歷史,奪取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第一次全面勝利的深刻背景。經過十四年的浴血奮戰,中國軍民最終把日本侵略者逐出了國土,並使中國初步成爲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大國。

但抗戰勝利帶給中國的不僅於此,還有更加內在的收穫,那就是一掃百年來中華民族屢戰屢敗的精神積弊和悲觀陰霾,鼓舞着我們這個民族走出了屈辱幽暗的歷史低谷,重新找回了自尊與自信。這種久違了的自尊與自信,使中華民族獲得了足夠的信心去重新締造一個嶄新的國家。抗日戰爭的勝利說明,覺醒了的中華民族作爲一個愛好和平的古老民族,並不畏懼戰鬥和犧牲,她有決心有能力在“亡國滅種”的“最危險的時候”救祖國於危亡,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並在救亡圖存的基礎上邁向偉大的復興。從此以後,任何帝國主義國家都不敢再像近代列強那樣把中國視爲一個欺壓的對象,中華民族開始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從這個意義上說,抗日戰爭的確堪稱中華民族從衰敗走向復興的偉大轉折點。

此致

敬禮!

彙報人:×××

日期:20××年××月××日

抗日戰爭勝利思想彙報2 敬愛的黨組織:

9月3日,是日本戰敗投降70週年。1945年9月3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法西斯的失敗和反法西斯同盟國的勝利而告結束。歷史無言,精神不朽。追憶那段難忘的崢嶸歲月,緬懷抗戰英烈的不朽功勳,我們應該繼承先烈遺志,發憤圖強。絕不能超然自得、顧盼自雄。

中國是全世界參加反法西斯戰爭的四個最大國家之一,是在亞洲大陸上反對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國家。中國人民在長達14年之久的抗擊日本侵略者的英勇奮戰中,付出了重大犧牲,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然而,我們也應看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也是世界所有愛好和平與正義的國家和人民同情、支持的結果。比如,蘇聯、美國、英國、法國等向中國提供了經濟援助或軍事合作。朝鮮、越南、加拿大等國的反法西斯戰士直接參加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回顧歷史,是爲了獲取智慧和啓迪,從而更好地把握今天的生活和未來的方向。因此,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自己,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發憤圖強,追逐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國家不富強,就會被人欺侮。我們要切實看到,雖然今天我們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黨和人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努力把“中國夢”變爲現實。但要全面實現“中國夢”,仍須經歷艱難漫長的旅程。因此,我們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凝聚力量,攻堅克難,堅持立足新起點,不斷創造新業績。要緊緊圍繞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兩個一百”奮鬥目標,堅持把最廣大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作爲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黨一心、全軍一心、全民一心,團結奮鬥,頑強奮鬥,艱苦奮鬥,不懈奮鬥,把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前進。

富國才能強軍,強軍才能護國。***說:“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持富國和強軍相統一,努力建設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富國與強軍,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民族復興的兩大基石。兩者相互依存,不可或缺。沒有富國,衣食尚憂,難以強軍;沒有強軍,國家失去安全護佑,也不可能實現真正的富國。可以說,強國夢包含着強軍夢,強軍夢支撐着強國夢。因此,我們一定要站在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的高度,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把經濟建設作爲國防建設的基本依託,把國防建設作爲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走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

此致

敬禮!

彙報人:×××

日期:20××年××月××日

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篇二

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發佈詔書,,正式宣佈日本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天皇和政府代表、外務大臣重光葵及軍方代表、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在停泊在東京灣的美國海軍戰列艦密蘇里號的甲板上,簽字向包括中國在內的同盟國無條件投降,徐永昌代表中華民國在日本投降書上簽字確認。起於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歷時九十七月又八天的全面抗日戰爭宣告勝利了,這是自1840起中國對外反侵略戰爭第一次全面的勝利。中國能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國內思想認識的統一

1894年7月25日(光緒二十年六月二十三)爆發的甲午戰爭是近代中日之間的第一次大規模戰爭,這場戰爭最終以1895年4月17日(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馬關條約》的簽訂宣告徹底失敗。甲午戰爭的失敗,加之1905年日俄戰爭日本勝出,以及此後沙俄因種種無暇東顧,中日矛盾超過了中國與俄國這個宿敵之間的矛盾,成爲了中國與帝國主義矛盾之最。甲午慘敗,使大清舉國上下爲之一振,開始試圖維新以自救。至庚子國變後,清廷推行新政,國內矛盾成爲社會主要矛盾。但一二十一條及青島事件,國內反日情緒逐漸高漲。隨着1930年(民國十九年)蔣介石在中原大戰中的勝出,國內政治格局逐漸趨於平穩。而於1931年9月18日爆發的“九一八”事變,32年(民國二十一年)1月28的“一·二八”事變,33年(民國二十二年)3月至5月的長城抗戰及《淞滬停戰協定》、《塘沽停戰協定》、《何梅協定》的簽訂極大地刺激了全國軍民的反日情緒。張學良和楊虎城於36年12月12日上午爲西安事變向全國發出通電即說:“東北淪亡,時逾五載,國權凌夷、疆土日蹙,《淞滬協定》,屈辱於前,《塘沽協定》、《何梅協定》,繼之於後。凡屬國人,無不痛心。”即中日之矛盾已爲當時社會矛盾之首。國內諸公多以認定日本爲中國心腹之大患,民間亦以反日、抗日爲第一之訴求。

二、抗日統一戰線的建立

1935年8月1日,王明爲首的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根據國內外政治形勢的變化,以及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關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政策,以中共中央和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的名義莫斯科發表了《爲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再次明確表示只要國民黨軍隊停止進攻蘇區,實行對日作戰,紅軍願立刻與之攜手,共同救國。宣言建議一切願意參加抗日救國事業的黨派、團體、名流學者、政治家和地方軍政機關進行談判,共同籌組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並呼籲各黨派和軍隊首先停止內戰,以便集中一切國力去爲抗日救國的神聖事業而奮鬥。隨後於12月17日—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窯堡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從理論和政策上正式確立了中國共產黨關於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的總路線,提出“黨的任務就是把紅軍的活動和全國的工人、農民、學生、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的一切活動匯合起來,成爲一個統一的民族革命戰線”。並於同年12月9日在北平發動數千學生年舉行愛國遊行和活動。

瓦窯堡會議後,共產黨一方面積極促進一二九學生運動後全國人民中日益高漲的抗日救亡運動的浪潮,另一方面儘可能地向國民黨上層領導人和軍隊將領宣傳共產黨的抗日主張。36年1月,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等聯名發出《紅軍爲願意同東北軍聯合抗日致東北軍全體將士書》。1936年2月,中共宣佈開始東征抗日。1936年5月5日,中國共產黨向國民黨政府發出《停戰議和一致抗日》的通電,將“抗日反蔣”政策轉變爲“逼蔣抗日”政策。8月25日,中共中央公開發表《中國共產黨致中國國民黨書》,信中再次呼籲停止內戰,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震驚中外,爲國內**可能之導火索,亦爲統一抗戰可能之轉機。12月17日,斯大林指示中共,考慮到蔣介石可能成爲未來中國抗日力量的重要領導人,希望放蔣。經過內部爭辯後,原執意殺蔣中正的中共決定服從斯大林的指示,遂派周恩來到西安參與西安事變的協商。經各方斡旋於26日蔣中正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六項協議。

此後雙方多次談判,於七七事變爆發後雙方迅速達成協議,紅軍改編爲八路軍、新四軍,加入國民革命軍序列。

三、兩個戰場的配合

七七事變爆發後,國民黨各派系放棄內鬥,一致對外。爲應對日軍在上海的進攻,國民黨方面先後投入中央軍及各派系部隊共78個師、7個獨立旅、3個暫編旅、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炮兵7團、財政部稅警總團、憲兵1個團、上海市保安總團、上海市警察總隊、江蘇省保安團4個團,3隊海軍艦隊,兵力總數60萬人以上,組織了淞滬會戰(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除此之外還組織了太原會戰(1937年9月13日----11月)、州會戰(1938年1月----5月21日)、蘭封會戰(1938年5月21日----6月)、武漢會戰(1938年6月----10月)、隨棗會戰(1939年5月1日----20日)等多次會戰戰役。儘管在戰術層面上,歷次會戰均以失敗而告終,但卻使日軍遭受了較大的損失,破滅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叫囂。尤其是淞滬會戰中八百壯士的事蹟激勵了全國軍民的抗日激情,平型關大捷更是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從1939年12月上旬開始直至1940年2月間還組織了抗戰歷史上第一次有計劃的、全國性的大規模反攻作戰——1939國軍冬季大反攻,這是抗戰第一個偉大高潮。

除面戰場的浴血奮戰,以中共指揮的第十八集團軍、新四軍爲主導的敵後戰場有效的進行了配合。

由於國府高層及國軍將領軍事思想仍舊停留在一戰的陣地戰上,加之並未認識到抗戰是長期的,雖對在個別訓令中曾命來不及撤離、仍留在敵佔區內的部隊及前線部隊“施行遊擊戰,襲擊敵軍後方”,但在抗戰初期對非常規戰並不關注。華北敵後游擊隊的蓬勃發展及其對臺兒莊勝利所起的重要作用,使國民黨最高軍事當局開始認識到游擊戰對抗戰的重要意義。38年11月25日至28日,蔣介石在南嶽召開軍事會議,在會上“特提出政治重於軍事,游擊戰重於正規戰,變敵後方爲前方,決以我三分之一力量投入敵人後方”的訓示,並令“各戰區將前方地區劃分爲若干游擊區,並指派有力部隊擔任遊擊,從事敵後作戰。”爲擴大遊擊效果,還於39年1月變更“國軍”戰鬥序列,增設冀察、魯蘇兩個戰區,命第51軍挺進山東,命第69軍、第97軍挺進河北,進行遊擊作戰。與此同時,決定按中共建議創辦遊擊幹部訓練班。蔣介石致電延安中共,要求派幹部任教官,負責教授和訓練游擊戰的戰略戰術和游擊戰的政治工作。由於國軍以正規戰的作戰指導進行遊擊戰及國軍正規部隊囿於其性質及傳統作風其敵後遊擊並未得到應有的效果。

與此同時,在中共的領導下,鑑於太原會戰中與日軍進行陣地戰損失太大,得不償失,加之中共部隊長期以來沒有大規模陣地戰的經驗,於是在避敵鋒芒、保存實力、發展壯大、着眼於戰後的指導思想下,放眼敵後戰場,大力建立抗日根據地。敵後戰場的開闢,鉗制故人大量有生力量,捆住敵人手腳,遏制敵人戰略進攻勢頭。這不但挫敗了日軍“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挽救了抗戰危局,促進戰略防禦階段向戰略相持階段轉變,而且打亂了日軍作戰前線與後方的劃分,變戰略內線爲戰略外線,變戰略包圍爲戰略反包圍,構成了對日軍兩面夾擊的有利戰略態勢。兩個戰場同時存在,分散了敵人的力量,使其顧此失彼。正面戰場的堅持,敵後戰場的強大,它們組合在一起使日軍陷人長期戰爭的泥潭而無法自拔。

四、對抗戰事業的堅持不懈

儘管在七七事變之前,國府的對日政策一直是避免全面開戰,忍讓妥協,但雙十二事變的發生使蔣中正清晰的認識到抗戰亦是不可避免的了。無論出於何種原因,誠如蔣公於1937年7月17日廬山講話發表的《對盧溝橋事件之嚴正聲明》“我們既是一個弱國,如果臨到最後關頭,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國家生存;那時節再不容許我們中途妥協,須知中途妥協的條件,便是整個投降,整個滅亡的條件。全國國民最要認清,所謂最後關頭的意義,最後關頭一到,我們只有犧牲到底,抗戰到底,唯有“犧牲到底”的決心,才能搏得最後的勝利。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會陷民族於萬劫不復之地!”“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7月31日晚,蔣介石公開發表《告抗戰全軍將士書》,稱:“和平既然絕望,只有抗戰到底。”

雖如汪兆銘之低調俱樂部等少數人投敵賣國,但國府從南京遷武漢,旋徙重慶,未有放棄抵抗。當時之中國,未有一人威望及蔣公者,一旦投降,則各路諸侯旋即分崩離析。雖未棄和戎之願,亦未舍抵抗之心。

隨戰局之開展,未如預想之不可抗拒,則舉國戰意高漲,淪陷之同胞,亦未言放棄。

五、有限的戰前準備

在抗戰爆發前,國府在對日戰爭上多少也做了些準備,雖十分有限,但對抗戰仍有一定幫助。

1932年日軍侵略淞滬,南京國民政府即認識到東部易受攻擊,很不安全。同年7月,軍政部就兵工廠佈局問題曾提出:“依國防形勢論,全國軍用各廠須在平漢路、粵漢路以西交通便利之地,而置重點於長江、長城間。”爾後便將軍工企業重心西移,開始在內地營建重工業工廠。34年12月底,蔣介石派遣賀國光入川,整理四川的政治、軍事,開始經營西南。35年4月,任命吳忠信爲貴州省主席。在四川,同年2月任命劉湘爲主席,接着又通過組織峨眉訓練團等措施,整頓了四川的軍事、財政、金融,推行了保甲制度等,加強了國民政府在四川的影響。34年2月,國民黨中央決議設立西康建省委員會,任命劉文輝爲委員長。35年7月,西康建省委員會在雅安正式成立,將西康建省正式提到日程上來。這也是戰略後方建設的一部分。

1935年11月,國民黨在五大之後對日政策逐漸強硬。同時,實行了幣制改革,並得到了大量的外國貨款,開始實施前些年設計的經濟建設計劃。1936年底,國民政府制定國防交通建設計劃,使交通建設得到了高速的發展。具有戰略意義的鐵路、公路幹線都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爲了加強戰時軍隊和軍用物資的調運,津浦、京滬、滬杭甬、浙贛、隴海、平漢、粵漢等重要鐵路共計增設軍用站臺、軍用岔道達200公里,極大地方便了軍車的停靠和各種重武器的搬運,大大加強了戰時的軍運能力。各鐵路幹線都儲備了可供使用1年以上的鐵路器材和燃料,並修建了防空壕和地下室。國民政府亦積極幫助閩、粵、桂、魯、川、滇、黔等省修建聯絡公路。同時,國民政府還注意了汽車的發展,積極推行購進和維修工作,並在長沙、南京、漢口、南昌等地設立了汽車機械廠、汽車配件廠和輪胎廠。抗戰開始之後,國民政府建成的交通系統便發揮了效力。尤以鐵路建設成績顯著,貫通不久的平漢、粵漢和廣九鐵路成爲抗戰初期中國重要的陸上通道。當時中國軍隊80%的補給靠這條路北運。中國從國外購買的全部輕重武器、彈藥、器材由香港進口後,再由這條鐵路運往東南戰場。

35年6月國民政府公佈《兵役法》。36年9月8日,國民政府頒佈徵兵令:“東鄰肆虐,侵我疆土,自非全民奮起,全力抵抗,不足以保衛國家之獨立,維護民族之生存。在此非常時期,凡屬兵役適齡之男子,均有應徵入營服行兵役之義務。茲特依《兵役法》第三條之規定,着由行政院轉飭各兵役主管機關,得隨時徵集國民兵,俾資服役,而固國防。”到當年底,共徵集5萬新兵入營。這是徵兵之始。義務兵役制的推行,使正面戰場的兵源不斷得到補充。從1937年到1945年,各省徵募人數共達14049024人,保證了抗戰的兵力。在民衆中推行軍事訓練,主要進行壯丁訓練和學生軍訓。

從1928年底到1937年6月,南京國民政府先後六次提出整軍方案,五次制定整編計劃。除調整了東北軍10個師、。整理了廣東10個師、川康26個師9個獨立旅外,僅調整了15個師、整理了24個師。與計劃調整、整理120個師的目標相距甚遠。33年長城抗戰之後,德國軍事總顧問弗採爾就深感中日兩軍裝備懸殊,指出中國軍隊“步兵必須有精利可恃武器,方能於攻擊及防禦時有良好成績”,“兵器不良,實爲陸軍自趨滅亡途徑”。爲改變現狀,國民政府多次派人出國考察軍事,聘請外國顧問來華訓練特種兵,購買外國先進的武器裝備,多次研究制定中國陸軍發展計劃草案。1935年後經過整理建設,特種兵的系統才初步形成。

全面抗日戰爭爆發之前,國民政府對海軍和空軍都進行了建設,作戰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並在抗日戰爭之初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結合敵情、地形和武器裝備進行演習,是國民政府對日準備抵抗作戰的一項內容。爲此,陸、海、空軍都進行了演習,尤其是陸軍的防空演習成效較大。

國民政府整理建設要塞工作始於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之時。32年2月,爲防日軍艦沿江進犯、拱衛首都,在軍政部內成立江陰、()鎮江、江寧各區要塞實施委員會。同年12月,在參謀本部內成立城塞組。在德國顧問的指導下,首先對江寧、鎮江、江陰要塞進行整理。32年5月淞滬協定簽訂之後,國民政府認爲“現在外侮亟亟不可終日”,乃對要塞繼續整理,並制訂要塞五年整備計劃。該計劃以中國中部(北自黃河、南迄甬江)爲中心,以長江爲重點。後來考慮到爲保障山東半島的安全,防敵自山東沿海登陸,又分別在青島、龍口、煙臺設立守備區;又虎門是廣東的門戶,原設有工事,爲防敵進犯,此處要塞加強警備。對日防禦的國防工事,修築的基本方針是以長江、鐵路爲軸線,以交通要點爲中心而進行的。國民政府構築的國防工事對後來抵禦、阻滯日本侵略者的進攻發揮了一些作用。尤其是魯南的國防工事在後來的臺兒莊會戰中發揮了相當作用。湖北省境內的工事在後來的武漢會戰中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國防工業建設是爲國防準備物質基礎,是國民政府準備抗戰的一項重要內容。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後,爲應付日本的侵略,國民政府在兵工生產方面做了擬定兵工生產計劃,將沿海工廠西遷,統一槍、彈制式,進口先進設備,降低成本,增加生產等方面的工作。。

六、國際援助 抗戰爆發後,國府遲遲不向日本宣戰,很大程度上是需要繞開中立法以獲得國際物資。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迅速向日宣戰,與美英成爲盟國,更加方便的得到軍用物資。

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革命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兩重性質的進步的和正義的戰爭。日本雖國力強大但其發動的侵略戰爭是退步的、野蠻的,我國國力雖相對薄弱,但我們的反侵略的戰爭卻是進步的,正義的。它喚起全國的團結,激起世界人民,包括日本人民在內的同情。日本的侵略行爲傷害並威脅了其他國家的利益因此他得不到國際的同情和援助,而我國的反侵略戰爭卻獲得了國際的廣泛支持。

國際上的對華援助,對中國抗戰起了壯大抗日力量、鼓舞中國民心士氣的作用,特別是對於防止蔣介石政府的妥協投降、堅持抗戰起了良好的作用。許多國家的政府代表人民的利益強烈譴責日本的侵略行徑,並向中國提供大量的物質援助。毛澤東曾說:“國際援助對於現代一切民族的革命鬥爭都是必要的„„我們的抗日戰爭需要國際人民的援助„„這是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一個必要條件。”

七、日本種種失誤

日本自二·二六之後,軍隊逐漸控制政府,而陸軍部、海軍部、民政黨、政友會等各方的角力使日本政局動盪不安,對華政策也在經濟侵略及武力征服之間搖擺不定。基於日本海陸之爭,在戰略上做出了陸軍北進,海軍南下,中間征服中國的方針。日本陸海軍的假想敵分別是蘇聯陸軍和美國海軍,雖將中國作爲假想敵之一,每年都進行軍事推演,但其認爲陸海軍僅一部就可以征服中國,未能正確判斷敵我力量。同時其一直寄希望於功畢一役,或蔣介石的投降。其對華戰略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劃。7月8日,參謀本部石原莞爾少將即作出指示“爲了防止事件擴大,要避免進一步行使武力。”但隨着軍部少壯派的反對及關東軍、中國駐屯軍的不聽指揮,事件進一步升級,不擴大方針宣告破產。

被譽爲陸大慘淡經營幾十年畢業生中唯一的一位戰略家的石原莞爾曾說:“如果進入戰爭狀態就一定是長期持久戰,懲罰中國,數月間蔣政權就會崩潰,所以只需要短期決戰是極大的錯誤„„如果開戰,有可能逼迫中國進行決戰,但是會不會變成持久戰則主要取決於中國的意圖”。7月18日會議上甚至提出“此時應斷然將我華北全部駐軍一舉撤至山海關滿洲國境。然後由近衛首相親自飛往南京與蔣介石促膝交談,解決日華問題。”但遭到了堅決反對。

日本一方面希望中國投降,快速結束戰爭,但另一方面又宣佈不接受國民政府及蔣介石的和談,加深了蔣介石的抗戰決心。

11月7日命令第10軍等掃滅上海附近敵人,然10軍19日即撲向南京(此際參謀本部未考慮南京問題),至12月1日參謀本部才發佈了攻取南京的命令。

在軍備上,日本海軍雖是世界一流的,但陸軍仍舊停留在一戰時期。在陸軍中提倡武士道精神,萬歲衝鋒等。

在中國東北,關東軍這隻日軍精銳的目標又是蘇聯,反散了對華軍力。

八、太平洋戰爭的爆發 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結果無限拉長戰線,使兵力更加分散,陷入多線作戰的泥潭。

九、美國向日本投擲原子彈及蘇聯出兵東北

美國向日本投擲原子彈打破了日本本土決戰、一億玉碎的幻想,使日本高層放棄了有條件投降的願望。

參考書籍:《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

《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

《日本軍國主義侵華資料長編—大本營陸軍部摘譯》

《大東亞戰爭全史》

試述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意義和基本經驗 篇三

國開(中央電大)本科《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基於網絡終結性考試試題及答案

說明:1.適用於國開(中央電大)本科所有專業學員基於網絡的終結性考試。

2、該資料爲基於網絡終結性考試試題及答案,考試通過國家開放大學(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終結性考試系統(k完成。

試題:試述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意義和基本經驗。

答: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以毛澤東爲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創立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對抗日戰爭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中國共產黨積極倡導、促成、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大限度地動員全國軍民共同抗戰,成爲凝聚全民族力量的傑出組織和鼓舞者。中國共產黨人以自己最富於獻身精神的愛國主義、不怕血犧牲的模範行動,支撐起全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成爲奪取抗戰勝利的民族先鋒。

第二,中國人民巨大的民族覺醒、空前的民族團結和英勇的民族抗爭,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抗日戰爭喚起了全民戰的危機意識和使命意識。在抗日戰爭中,軍隊和老百姓相結合,武裝鬥爭與非武裝鬥爭相結合,前方鬥爭和後方鬥爭相結合,公開鬥爭9隱蔽鬥爭相結合,特別是敵後軍民廣泛開展伏擊戰、破襲戰、地雷成、地道戰、麻雀戰等,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觀,使日本侵略者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國民黨的愛國官兵也爲反對日本的侵略作出了貢獻。

第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同世界所有愛好和平和正義的國家和人民、國際組織以及各種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開的。

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者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是20世紀中國和人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第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使中華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運。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束了日本在臺灣50年的殖民統治,使臺灣回到祖國的懷抱。

第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使中國人民在精神上、組織上的進步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國人民通過抗日戰爭的實踐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領導中國各族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堅強核心。正是在抗日戰爭勝利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了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第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這就是:堅決維護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當亡國奴的民族自尊品格,萬衆一心、共赴國難的民族團結意識,不畏強暴、敢於同敵人血戰到底的民族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勇於依靠自己的力量戰勝侵略者的民族自強信念,開拓創新、善於在危難中開闢發展新路的民族創造精神。

第四,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對世界各國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產生了巨大影響。中國人民爲最終戰勝世界法西斯勢力作出的歷史性貢獻,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樹立了一個以弱勝強的範例。中國參與發起成立聯合國併成爲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顯著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

抗日戰爭勝利的基本經驗:

第一,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是中國人民戰勝一切艱難困苦、實現奮鬥目標的力量源泉。在抗日戰爭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廣泛的抗日統戰線,顯示了空前的大團結,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全民族抗戰。沒有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就沒有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第二,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團結奮進的精神動力。抗日戰爭大大豐富和昇華了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這是抗日戰爭得以堅持和勝利的重要的思想保證。

第三,提高綜合國力是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證。一個國家只有首先自強,才能在世界上自立。發揚在愛國主義基礎上的全民族團結奮鬥的精神,是增強綜合國力的重要條件。

第四,中國人民熱愛和平,反對侵略戰爭,同時又決不懼怕戰爭。中國人民進行反侵略戰爭,是爲了捍衛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權利,是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人類和平進步事業的重大貢獻。

第五,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發揮黨在全民族團結奮鬥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中華民族才能捍衛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的權利,才能創造美好的未來。

抗日戰爭勝利觀後感 篇四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大閱兵觀後感

樑源中小 曹燕

2015年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70年前中國人民經過八年艱苦卓絕的抗戰,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爲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70年前,中華民族用熱淚與熱血的奔流,結束苦難而悲壯的歷史;70年前,八年的抗戰,中華民族用鋼鐵與烈火的交迸,鑄就堅強不屈的脊樑,在經歷走過來的數次磨礪後,祖國以其堅強不屈的脊樑高高屹立在世界的東方。我們自豪,我們驕傲,我們爲有一個堅強的祖國而歌唱。

通過大閱兵,我們看到了中國的強大。慶典開始時,嘹亮的《義勇軍進行曲》響徹了整個天安門廣場,鮮豔的五星紅旗像一束火焰在天幕上燃燒。習近平主席肅立在敞篷車的正中央駛過金水橋,向海陸空三軍問好。“同志們好!同志們辛苦了!”習主席的問候如和煦春風,溫暖軍心。

“首長好!爲人民服務!”官兵們的回答似驚雷迴盪,山呼海應。 70週年的國慶閱兵慶典,激起了我們滾滾心潮!我情不自禁地感嘆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歷了多少的艱難困苦,纔有了今天的偉大成就啊!伴隨着共和國逐步發展壯大的步伐,半個世紀以來,我國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的帶領下,發揚光大我國優良傳統的美德。 2015年9月3日更是極不尋常的一天。這一天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既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紀念日,這是一個盛大的節日,是一個值得中國人民和全世界一切愛好和平的人民興奮的節日。 牢記歷史,不忘過去。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在北平西南的瀘溝橋附近,以軍事演習爲名,突然向當地中國駐軍第29軍發動進攻,第29軍軍士奮起抵抗,拉開了中國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序幕。至此,中國結束了對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讓的不正常狀況,開始了有組織的全面的抗戰。

經過了8年的浴血奮戰,日本終於宣佈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的勝利洗刷了中國近代以來的民族恥辱,成爲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振興的轉折點。中華民族從此站起來了,不再是任人宰割的東亞病夫了,中國人民爲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我們中國取得了如此偉大的成就,跟那些抗日英雄是分不開的!如果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現在美好的生活,就沒有現在強大的新中國。在這8年的抗日戰爭中,無論是在淞滬會戰、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臺兒莊戰役,還是在百團大戰中,是無數的戰士們拋顱頭,灑熱血,他們是抗戰中最偉大的英雄!是他們向閱兵式紀念,是爲了警告那些罔顧事實、篡改歷史的人,中國早已不是過去積貧積弱之民族;是爲了提醒我們的同胞,銘記先輩們的犧牲,銘記今天和平生活的來之不易;是爲了謳歌無數先烈浴血奮戰、窮其生命追求民族自強的精神。飽經滄桑、歷經磨難的中華民族,更加熱愛和平,更懂得珍惜和平。

我們自豪,我們中華的兒女;我們拼搏,我們將爲祖國的美好明天而努力。

抗日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完整 篇五

抗日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

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中難以抹去的傷痛,據抗戰賠償委員會作出的《中國責令日本賠償損失之說帖》指出,在抗日戰爭中中,中國淪陷區有26省1500餘縣市,面積600餘萬平方公里,人民受戰爭損害者至少在2億人以上。“公私財產直接損失已達313億美元之巨,間接損失估計204億美元,此數尚不包括東北、臺灣各省市及海外華僑所受損失,亦不包括軍費在內。”這是一場曠日持久而又艱難險絕的抗戰,中華民族的勝利來之不易,作爲新時代的青年學生,更應該銘記歷史的教訓,不忘國恥,奮發圖強。

以下爲我們小組蒐集的抗日戰爭中國勝利的主要原因:

一、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的核心領導作用(內因)

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它的正確領導,制定一系列正確的方針政策,爲解放戰爭勝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證。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是代表中華民族覺醒的中堅、先驅者和凝聚核心。

以毛澤東同志爲傑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抗日戰爭發揮了重要的思想和指導作用,他們領導着無數的愛國同胞團結一致抗日,爲提出符合中國情的抗戰策略方針,進行了艱辛的理論探索。同時,中國共產黨堅持依靠人民的路線政策,提出了實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戰的路線和採取持久戰的戰略方針,在國共合作的正面戰場背景下,開闢了廣大的敵後戰場,成爲堅持抗戰的中堅力量。

戰爭初期,毛澤東指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論斷,極大地增強了我國人民戰勝國民黨反動派的信心和勇氣。在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又推動了敵後戰場的開闢與游擊戰爭的發展,並始終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致力於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建設和自身建設,不斷推進大後方的抗日民主運動和進步文化工作。

(具體詳細:)

在政治上,中國共產黨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領導國統區人民掀起人民民主運動,形成反蔣的第二戰線,與民主黨派並肩作戰。民主黨派與蔣介石集團決裂。

在軍事上,制定了一系列正確方針政策。初期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爲目標,以運動戰爲主要作戰方法;第二、第三年又及時提出戰略反攻和戰略決戰的偉大決策,將革命進行到底。北平和談失敗後,迅速渡江作戰,推翻國民黨的統治。 在戰役指揮方面,中國共產黨具有代表性的勝利戰役有臺兒莊戰役、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等。例如,百團大戰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與日軍在中國華北地區發生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八路軍的晉察冀軍區、第129師、第120師在總部統一指揮下,發動了以破襲正太鐵路(石家莊至太原)爲重點的戰役。戰役發起第3天,八路軍參戰部隊已達105個團,故中方稱此爲“百團大戰”。它是抗戰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最大規模的戰役,它打出了敵後抗日軍民的聲威,振奮了全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在戰略上有力地支持了國民黨正面戰場。

在經濟上,在解放區開展土改運動,農民踊躍參軍,積極支援前線。

除此之外,針對國民黨營壘中的“亡國論”和“速勝論”,毛澤東集中全黨的智慧,全面總結了抗戰以來的經驗,於1938年5月發表了《論持久戰》這篇重要文章。文章指出中日雙方相矛盾的四個基本特點:敵強我弱, 敵退步我進步, 敵小我大, 敵寡助我多助。他指明瞭抗戰前途,並提出了“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作戰方針。(第一個特點決定了日本要侵略中國, 並且能在中國橫行一時,中國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艱難的路程,中國不能速勝。後三個特點決定了中國不會亡國,經過長期抗戰,最後勝利必屬於中國。因此,抗戰是持久的,經過戰略防禦、相持和反攻三個階段,中國就會取得最後勝利。)

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倡導和建立,到全面抗戰路線的制定;從敵後根據地的建立和抗日遊擊戰爭的開展,到毛澤東《論持久戰》。從堅持鬥爭求團結鞏固統一戰線,到抓住國際國內有利時機及反攻勝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戰勝利中的關鍵作用。

二、抗日戰爭的正義性以及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和援助(外因)

抗日戰爭是一場正義性的反侵略戰爭,這是中華民族革命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兩重性質的進步的和正義的戰爭,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在場戰爭中,中國人民的勝利同所有愛好和平和正義的國家和人民、國際組織以及各種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是分不開的。尤其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和作戰的相互協調是二戰勝利的根本原因,而蘇美對日作戰則是中國抗戰決勝的有力配合。

日本的侵略行爲傷害並威脅了其他國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國際的同情和援助,而我國的反侵略戰爭卻獲得了國際的廣泛支持。具體來說,國際上的對華援助對中國抗戰起了壯大抗日力量、鼓舞中國民心士氣的作用,許多國家的政府代表人民的利益強烈譴責日本的侵略行徑,並向中國提供大量的物質援助,特別是對防止蔣介石政府的妥協投降、堅持抗戰起了良好的作用。此外,日本在戰爭中對美國的依賴遠遠大於中國對美國的依賴,戰爭初期日本大部分的軍用物資原材料都是從美國進口的,而太平洋戰爭使得日本斷絕與美國的關係,導致資源缺乏將迫使日本無法發揮其優勢,這也是日本最終失敗的一個重要因素。而抗戰爆發後,中國與蘇聯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蘇聯政府向中國提供大量的物資援助,並派遣空軍志願隊來華作戰。蘇聯對國軍的武器供應持續到蘇德戰爭爆發。在這將近4年時間裏從蘇聯進口的武器裝備包括飛機、坦克、汽車以及各類手榴彈、炮彈和槍支。抗日戰爭後期,蘇聯紅軍開赴中國東北,同中國軍民並肩作戰,加速了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的進程。除此之外,中國還得到了歐美國家的武器裝備援助。由此可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對中國不僅伸出精神的援手,也在物質和軍隊力量上提供了極大的支持。因此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對抗日戰爭的勝利是功不可沒的。

三、空前民族團結和英勇民族抗爭的全民族抗戰(內因)

中華民族在抗日戰爭中真正覺醒起來,全國各族人民煥發出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萬衆一心地投入到了這場轟轟烈烈的戰爭之中。在長達14年的戰爭中,不論是軍人、工人、農民、商人、學生,不論是男人、婦女,不論是青壯年、老人、少年兒童,無不以各種方式,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他們之中,有多少人血灑疆場,壯烈犧牲;有多少人毀家紓難,捐資破敵;有多少人寧死不屈,以身殉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處是“母親送兒上戰場,妻子送郎打東洋”的動人場面,到處是洶涌澎湃的救亡圖存浪潮,到處是浴血奮戰、奮勇殺敵的壯烈景象。這樣,日本帝國主義面對的不再是少數人,而是擁有四億五千萬人民的整個中華民族,是四億五千萬人民用血肉築起的新的長城!正如毛澤東所說,在這種情況下,它只能遭到失敗的命運。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與日軍展開了多次會戰,消滅了大量日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抗日戰爭是以國共合作爲基礎的全民族抗戰,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的凝聚力。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上,從來沒有像抗日戰爭這樣,民族覺醒如此深刻,動員程度如此廣泛,戰鬥意志如此頑強。抗日戰爭,喚起了全民族的危機意識和使命意識。在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上,抗日戰爭時候民族的團結和覺醒是空前的。從敵後戰場到正面戰場,從國統區到論陷區。從國內社會各階層到國外華僑,從漢族到少數民族都充分體現了全民抗戰的特點。

例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使一切炎黃子孫,不分階級、黨派、民族、地區,不分宗教信仰,不分男女老幼,一齊爲抗日戰爭貢獻力量。作爲人民羣衆的主體的工人農民,流血流汗,爲抗戰付出了最大的犧牲。在全面抗戰的八年中,國民政府徵募壯丁達1335萬餘人,絕大部分是農民、工人;解放區戰場的近百萬主力軍和220餘萬民兵,是以農民爲主體。小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積極參加統一戰線,爲抗日奔走呼號,在文化教育、宣傳鼓動等方面作出重大貢獻;民族資產階級也表現出巨大的愛國熱忱,長江下游和沿海地區的資本家,爲避免資敵,將工廠企業大舉遷往內地的大後方,支持了國家的戰時經濟。56個民族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抗戰,成千上萬支各民族的游擊隊、自衛隊在和敵人作戰,數不勝數的擔架隊、救護隊、運輸隊等,在日以繼夜地辛勤奔忙,形成各民族人民支持戰爭的滾滾洪流。各地方實力派也能拋棄相互的前嫌,從民族大義出發,同舟共濟,積極出兵、出糧,如,四川省派出了100餘個師參戰,1941~1945年出糧達8443萬市石。其他如雲南、廣州等各省軍隊,都在抗戰或作出了貢獻。在海外的1000餘萬華僑,也爲祖國的抗戰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世界各地的華僑組織了大量愛國團體,著名的如陳嘉庚的“南僑總會”,發起抵制日貨運動和募捐運動,派人回國參戰。1937年~1942年,華僑認購的救國公債達11億元之巨;僅1939年,全國戰費(不含敵後戰場)爲18億元,當年華僑捐款及僑匯即達13億元。在抗戰頭3年裏,海外華僑捐獻飛機217架,坦克23輛,救護車1000餘輛,物資總數在3000批以上,1939年初,僅菲律賓就輸送了16名飛行員回國參戰。抗戰期間先後加入東江地區抗日遊擊隊的華僑及港澳同胞在1000人以上。印尼歸國華僑李林,參加八路軍後任120師第6支隊騎兵營教導員,在作戰中英勇犧牲,被譽爲女英雄。

四、兩大戰場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國共合作(內因)

國共兩黨順應歷史潮流,適時地實現了第二次國共合作,從而在全國建立起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兩大戰場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堅持到抗戰勝利,成爲中國抗日戰爭的突出特點。

國民黨領導的軍隊擔任正面的正規戰, 共產黨領導的軍隊擔任敵後的游擊戰, 這種統一戰線內的分工, 既符合全國抗戰軍事戰略上的需要, 又符合國共兩黨和兩軍的自身情況。國民黨掌握全國政權, 控制全國資源, 擁有餘萬人的正規軍, 且裝備水平遠遠高於我軍, 理所當然地擔負正面戰場的正規戰而我軍數量少、裝備差, 但素質高, 善於做羣衆工作, 善於游擊戰和運動戰, 獨立作戰和生存能力強, 適於擔負開闢敵後戰場, 堅持敵後抗戰的戰略任務。兩個戰場的形成是統一戰線在軍事戰略佈局上最爲成功的體現, 是既統一又獨立, 既聯合又鬥爭的原則的體現。以毛澤東爲代表的共產黨人, 使敵後戰場得以鞏固、擴大, 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國民黨的正面戰場, 成爲戰勝敵人的決定性戰場。

例子:中國共產黨倡導了第二次國共合作,1935年8月1日即發表《八一宣言》,鄭重宣佈:“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只要國民黨軍隊停止進攻紅軍的行動,“紅軍不僅立刻對之停止敵對行爲,而且願意與之親密攜手共同救國。”從1936年初開始,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多次舉行國共合作的談判,到1937年9月23日,國民黨中央社發表了蔣介石《對中國共產黨宣言的談話》,標誌着第二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大義爲重,同意將紅軍和南方八省游擊隊分別改編爲八路軍和新四軍,開赴敵後,開展廣泛的抗日遊擊戰爭。在敵後戰場,取得了平型關大捷、夜襲陽明堡機場、百團大戰、黃土嶺伏擊戰等一系列輝煌的戰績,特別是到抗戰後期,建立了19塊大的抗日根據地,將日本侵略軍壓縮在鐵路線、大城市狹窄的點、線區域,使其瀕臨失敗的邊緣,爲抗日軍民的戰略大反攻創造了條件。而在正面戰場上,國民黨軍隊則在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赴緬遠征作戰等一系列重大戰役,節節抵抗,沉重地打擊了日寇,取得了臺兒莊會戰、第三次長沙會戰、第二次赴緬作戰、芷江會戰等若干著名的勝利,並在1943年下半年起逐步奪取了抗日戰場上的制空權,同樣爲抗日戰場的最後勝利創造了條件。由於抗日統一戰線的存在,中國戰場上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與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緊密配合,將士團結協作,浴血奮戰,陷敵於進退唯谷的境地,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吞併中國的迷夢。

總結、

抗日戰爭的整個過程和最終的勝利,不僅是中國力量和決心的體現,也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團結體現。抗日戰爭中中國獲得的同情與援助體現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國際力量間的相互協作,體現出國際主義精神,對中國抗戰的勝利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抗日戰爭的勝利由多方面的內因和外因相互促成,其勝利果實是經過一系列艱苦卓絕的戰爭和努力得來的,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發展以及人類和平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