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中秋節傳統習俗活動2021

中秋節傳統習俗活動2021

農曆8月15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爲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中秋節傳統習俗活動,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中秋節傳統習俗活動

中秋節傳統習俗: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中秋節傳統習俗:燃燈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雲錦、何湘妃《閒情試說時節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

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豎於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爲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杆,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中秋節傳統習俗:猜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着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爲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中秋節傳統習俗:賞桂花、飲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爲多見。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聞着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已成爲節日一種美的享受。到了現代,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

中秋節傳統習俗:燒塔

南方廣泛流傳着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遊戲。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於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黃昏時於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

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束後燒燃。而在廣西邊疆一帶的燒番塔,亦類似這種活動,但民間傳說是爲了紀念清代抗法名將劉永福將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國侵略者)燒死的英勇戰鬥。福建晉江亦有“燒塔仔”的活動。

中秋節的傳說故事

第一:唐高祖與“祝捷餅”

月餅傳說較流行的觀點是在唐朝。唐初,東突厥勢力強大,李淵太原起兵時曾向突厥始畢可汗稱臣,以換取北方的相對安定。唐朝建立後,突厥一方面支持薛舉、劉武周等割據勢力,與唐朝分庭抗禮。另一方面,又自恃兵強馬壯,不斷舉兵南下侵擾。爲了平定北方外患,唐高祖李淵委任當時著名將領李靖爲北征總指揮,反擊突厥,最終得勝。

李靖凱旋之日正好是八月十五,恰巧當晚有吐魯番人向李淵獻餅祝捷。李淵其時正與羣臣分享李靖勝利的喜訊,看到圓圓的祝捷餅十分高興,笑對當空,脫口而出“應將胡餅邀蟾蜍”。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應該邀請月亮之神下凡來,與大家一起分享這可口的胡餅。李淵遂將胡餅分給羣臣,君臣一道品嚐,賞月。據說,八月十五中秋節吃月餅習俗由此而來,並由宮中傳到民間。

第二:楊貴妃爲“月餅”起名

在早期,人們並不把月餅叫“月餅”,其叫法很多。在唐朝,最流行的叫法自然是胡餅。過去,漢人把生活在中國北方、西方的匈奴、鮮卑、氐、羌、吐蕃、突厥等遊牧民族,統稱爲“胡人”,他們特有的日常食用的麪餅,被漢人稱爲“胡餅”。這種餅圓圓的,糖餡、包以果仁等,很好吃。

那麼,胡餅又是如何改稱月餅的?

有一年中秋節,李隆基和楊貴妃一起吃胡餅賞月,風流成性的李隆基故作風雅,覺得胡餅一名不好聽,想改個名字。但起什麼名字好呢?一時想不出來。楊貴妃擡頭一望,其時高懸空中的一輪圓月,恰如這圓圓的胡餅,遂脫口而出——月餅。李隆基一聽,連連拍手叫絕。“月餅”一名,由此叫出來了。

但這個傳說似乎不靠譜,有這樣的記載,唐僖宗李儇曾在中秋節賜餅給新科進士,當時此餅並不叫月餅。李儇比李隆基晚生177年,可以肯定在唐代,至少在晚唐,月餅仍不叫月餅的。

其實,在宋代,人們也不把月餅叫“月餅”,文人喜歡稱之爲“金餅”。在宋代,中秋吃月餅的風俗尚沒有普及,到了元代,中秋吃月餅的風俗才變濃,但多稱之爲“月糕”。一直到明代,“月餅”才正式定名,中秋節吃月餅風俗也廣爲流行。

第三:吃月餅與“殺韃子”

在元未,天災人禍連連,民不聊生,蒙古人對中原漢人的統治也更爲嚴厲。爲了奴化漢人,有的地方竟然規定,新娘的初夜權要獻給主政當地的蒙古人。當時男人娶媳婦是不敢張揚的,不少男女是“偷婚”,以避免被韃子知道。爲防止漢人造反,還不準民間私藏鐵器,十戶人家纔能有一把菜刀。這些奴化政策,激起了漢人的不滿,民間反抗情緒強烈,各地都在醞釀起義,相約“殺韃子”,推翻元政權。當時公開聚會是行不通的,爲了傳遞統一行動的信號,保證隱祕,南方的朱元璋,即後來的明太祖,便選擇八月十五吃月餅的機會,將寫有起義信號的紙條包在月餅裏,通過這種傳遞方式,形成了聲勢浩大的起義勢力。

第四:嫦娥奔月與“不老藥”

嫦娥,原名姮娥,她是神話人物后羿的妻子。到西漢時,爲避漢文帝劉恆的諱,而改稱“嫦娥”。

嫦娥奔月有兩種版本,一種版本是,嫦娥偷吃不老藥奔月:“羿請不死藥於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盜食之,得仙,奔入月中爲月精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后羿從西王母那裏得到了長生不死藥,貪心的嫦娥揹着丈夫偷後吃後,跑到了月亮上,成爲了月亮女神。

另一種版本是,嫦娥被迫吃不老藥:跟后羿學習射箭術的逢蒙聽說后羿搞到了長生不老藥,於是前去偷竊。逢蒙未能得手,惡從膽邊生,欲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自己吞下不死藥,飛到了天上。

中秋節喝酒有什麼寓意

第一,喝酒代表豐收了,纔有足夠的糧食來釀酒

第二,喝雄黃酒,殺百毒、闢百邪,預祝人們平安團圓,作爲一種中藥藥材,雄黃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藥。於是古代人就認爲雄黃可以剋制蛇、蠍等百蟲,“善能殺百毒、闢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雖然雄黃酒裏含砷化合物,砷元素是砒霜的主要成分,但是少量的砷是對身體有益的。

第三,傳說屈原投江之後,屈原家鄉的人們爲了不讓蛟龍吃掉屈原的遺體,把糉子拋入江中。一位老醫生拿來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藥暈魚龍,保護屈原。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蛟龍。於是,人們把這條蛟龍扯上岸,抽其筋,剝其皮,之後又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黃酒抹七竅,以爲這樣便可以使孩子們免受蟲蛇傷害。據說這就是端午節飲雄黃酒的來歷。至今,我國不少地方都有喝雄黃酒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