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唯實惟先篤行不怠 奮力推進中國中鐵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唯實惟先篤行不怠 奮力推進中國中鐵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唯實惟先篤行不怠奮力推進中國中鐵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在公司2022年工作會議暨三屆三次職代會上的講話(摘要) 中國中鐵董事長

一、“十四五”實現良好開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初見成效

2021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也是中國中鐵奮進“十四五”、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元年。一年來,面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疊加、經濟下行和市場競爭日趨加劇等諸多挑戰,全公司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深入落實……重大決策部署及國資委工作要求,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高舉“開路先鋒”大旗,守正創新、破局突圍,推動改革發展和黨的建設在大慶之年、開局之年、進軍之年取得了新的進展和顯著成效。一是企業規模邁上新臺階,全年完成營業收入超過1.04萬億元,同比增長7.39%,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世界500強排名躍升至第35位,再塑新的發展里程碑。二是發展質量實現新提升,實現利潤總額378億元、淨利潤301億元;營業收入利潤率較上年升高0.17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同比增加1.14萬元/人,均創歷史最高水平,公司連續8年獲國資委業績考覈A 級,獲2020年度黨建考覈A級。三是科技創新取得新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7 項,獲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12項,居建築類中央企業榜首;新增“一院士、兩大師”,實現歷史性突破。四是深化改革再獲新成效,改革三年行動完成率超過70%,體制機制活力進一步釋放,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更加形神兼備、成熟定型。五是服務國家戰略彰顯新作爲,世紀工程川藏鐵路勇擔重任,中老鐵路、北京冬奧會設施等重點工程順利完工,海外業務逆勢上揚,爲維護經濟社會穩定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特別是…………4次點贊中國中鐵,鞭策勉勵我們爭取更大作爲。這些成績來之不易,令人欣慰、催人奮進。

一年來,公司黨委充分發揮“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實”作用,董事會認真履行“定戰略、作決策、防風險”職責,重點抓了以下六個方面工作。

(一)牢牢把握時代主題,立起了堅定高質量發展的導向航標。

系統研判宏觀大勢,結合自身發展實際,制定出臺公司“十四五”發展規劃,確立了“十四五”戰略目標和“123456”工作策略,明確了聚焦高質量發展、努力推動發展方式“兩個轉化”的具體措施,以系統思維、宏觀視野、突出發展質量的戰略考量,深刻回答了新時代建設什麼樣的中國中鐵、怎樣建設新時代的中國中鐵等重大問題,爲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企業各項工作提供根本遵循和行動綱領。圍繞國資委“兩利四率”考覈指標,強化過程管控,通過提升經營規模質量、重塑業績考覈體系、完善制度業務流程、加強風險合規管理、實施經濟運行預警等一系列措施,把高質量發展的總要求貫穿在生產經營、改革發展、提質增效全過程的各個環節。

(二) 縱深推進企業改革,搭建了穩固高質量發展的四樑八柱。

深度融入國家區域發展重大戰略,與各省市簽訂戰略合作協議70多項,戰略性轉移新設三級公司19家,資源要素進一步向經濟發展潛力巨大的"富油區塊”集中;重構海外業務版圖,新設境外區域總部23個,助推海外業績逆勢上揚;統籌“戰略+運營管控型”“監管+服務型”總部建設,構建了職能管理、生產經營管理、監督保障三大系統,精簡、高效的總部中樞逐步形成。以中鐵交通爲主體重組全系統高速公路運營業務,打造高速公路“投建營一體化”專業平臺,投資公司實體化改革邁出堅定步伐。修訂“三重一大”決策實施辦法, 制定重大事項決策清單,進一步釐清了各治理主體權責邊界;完善母子公司治理制度體系,進一步加強子公司董事會建設,治理機制實現上下協同,公司董事會獲中央企業董事會評價A級。紮實推進三項制度改革,全面推行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構建股權激勵、超額利潤分享等中長期激勵“1+N”制度體系,充分激發體制機制活力。

(三)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打造了助推高質量發展的硬核實力。

深入踐行…………“三個轉變”重要指示,把科技創新作爲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的核心抓手,全年研發投入強度保持在2.24%,三大專項任務攻關取得世界領先成果,1項創新理論研究獲全國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一等獎, 連續2年摘得中國專利金獎,獲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17項,獲國家優質工程獎55 項,企業科研攻堅能力進一步提高。高鐵電氣破冰登陸科創板,公司深度融入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產業架構初步形成;盾構機、電氣化鐵路接觸網等5個產品通過工信部”製造業單項冠軍”認定;完成時速600千米以上高溫超導磁懸浮工程化系統實驗測試,“赤沙號”建築構件裝配機器人填補中國裝配式建築施工裝備領域空白,行業領軍地位進一步穩固。“信息貫通工程”實現主線貫通,“數智升級工程”場景化應用縱深推進,智能化高端裝備產業園一期順利投產,數字工地、智能建造、智慧工廠、智慧運維走在前列。

(四) 不斷夯實短板弱項,補強了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管理根基。

聚焦強基固本,在補短板強弱項方面,穩紮穩打、持續用力,大力實施“2030” 專項審計,紮實推動“四工”“四超額”“四違規”問題專項治理,加強勞務分包和設備採購管理,整飭項目現場管理亂象;召開項目管理“常州會議”, 宣貫大商務管理理念方法,系統部署了項目管理效益提升三年行動,出臺了各層級項目管理責任制指引;制定對標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動方案,組織18家工程局對標學習中鐵四局等龍頭企業,中鐵四局、中鐵上海局、中鐵大橋局入選國資委管理提升標杆企業,工程項目現金流自平衡管理入選國資委管理提升標杆項目;加大治虧工作力度,壓降“兩金”、處置“兩非”“兩資”,堅持“瘦身健體、提質增效”,一企一策壓減法人企業64戶;進一步深化“處僵治困” 工作成效,超額完成年度虧損額和虧損面“雙下降”50%以上的治理目標。

(五) 持續深化風險防控,形成了倒逼高質量發展的管控機制。

嚴守債務風險底線,全面排查參股基金和參股企業潛在風險,全面覈查子公司風險資產規模,成功化解“大馬城”合同風險,追回前期1.85億美元投入, 主動“排雷”、精準“拆彈”,有效防控了風險爆發。嚴守黨風廉政建設底線, 一體推進“三不腐”,高質量完成了對10家子企業巡視工作,開展重大項目專項監督,持續整治“靠企吃企”問題,出臺加強“一把手”和領導班子監督制度,構建了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監督工作體系;全年給予黨紀、政紀處分1389 人次,組織處理1210人次,對52件違規違紀典型通報曝光,提升了懲治震懾、制度約束、提高覺悟一體發力的綜合效能。嚴守安全質量環保底線,深刻吸取相關事故慘痛教訓,深入開展安全質量隱患“大反思、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專項行動,強化新時期“2468”管理要點宣貫落實力度,出臺“鐵腕治安全硬十條”,對事故單位和責任人進行嚴肅問責。

(六)全面加強黨的建設,發揮了保障高質量發展的政治優勢。

圍繞“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紮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和慶祝建黨百年活動,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情懷、愛黨愛國愛企”主題活動, 高質量承辦國企黨建會五週年系列活動,凝聚了“中央企業永遠跟黨走、中國中鐵始終走前列”的強大精神力量,得到了中央及國資委指導組高度評價。深入推進“黨建創新拓展年”,制定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重要……精神工作辦法和工作臺賬,健全完善“第一議題”制度;持續強化“三基” 建設和黨支部“晉位升級”,推動黨建業務深度融合,把黨建優勢轉化爲企業的發展優勢。不斷加強幹部人才隊伍建設,常態化、制度化、規範化開展子公司領導班子日常履職情況考察,統籌運用考察結果強化班子整體合力和幹部履職能力;實施“5100”人才工程,推進“六支人才隊伍”建設,構建“老中青” 人才雁陣。大力加強宣傳思想文化建設,成立融媒體中心,構建"九位一體"宣傳矩陣;傳承偉大建黨精神,淬鍊“開路先鋒”企業文化理念系統,高標準建成“開路先鋒”文化展館,樹起了“永遠的開路先鋒”精神旗幟。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企業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市場經營動能減弱。從原因來看,各子公司市場主體作用發揮不夠充分,“狼性文化”還需努力增強,市場嗅覺、觸覺有所減退;經營理念沒有跟隨市場與業主需求與時俱進,商業思維尚不成熟,工程思維依舊牢固;投資公司尚未走出依靠母公司“輸血”的“巨嬰”階段,個別工程局存在“等靠要” 的“躺平”心理;經營城市、經營客戶業主、經營公共關係能力較弱,高質量經營任重道遠。其表現在結果上就是:模式創新引領能力和專業化解決方案供給能力不足,高端經營資源儲備不多,傳統優勢領域市場份額被逐步蠶食,華東、華南等重點區域,新基建和清潔能源等新興領域,城市更新等綜合型項目開拓效果還不明顯。

第二,各項耗損蠶食效益。主要表現有三。一是資本耗損。投資業務資本金回收和利潤形成機制導致資金循環不暢,部分項目交易結構複雜加重融資成本,投資公司一方面面臨資本性投入入不敷出的困境,另一方面因施工期利潤高企造成稅負較大,而施工企業卻因資金緊張導致收益變窄甚至虧損;投資項目內部管理關係、經濟關係盤根錯節,三角債現象嚴重。二是結構性及交易性耗損。區域內各層級組織架構錯綜複雜,股份公司區域總部作用沒有得到有效發揮,集團公司區域經營機構“內卷”程度嚴重。三是管理耗損。“盈利光榮、虧損可恥”的文化生態遠未形成,管理策劃有名無實,施工組織形同虛設,分包轉包、勞務隊伍管理亂象叢生,“跑冒滴漏”現象比比皆是,管理粗放、效率低下依然嚴重製約項目盈利能力,項目虧損面和虧損額持續擴大。

第三,資產質量亟待改善。一方面,子企業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突出,部分子企業風險資產規模持續擴大,各類欠款訴訟糾紛不斷,已呈現積重難返的態勢;股份公司經營性現金流常年淨流出,陷入“報表有利潤、手中無現金”的“失血”窘境。另一方面,債務驅動發展的勢頭還未得到有效遏制,資源配置與投入產出效率匹配度不高,低效無效資產存量較大,資產流動性趨弱,財務資源瓶頸凸顯,融資能力已近上限,貨幣資金存量大幅減少,負債率管控壓力巨大,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條件、環境、動能持續減弱。

第四,各類風險隱患加劇。廉政風險、債務風險、安全質量環保風險等各種隱患如影隨形、屢屢發生,教訓極其深刻。主要表現有三。一是少數幹部作風不實,對於矛盾問題麻木不仁、視而不見,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仍然突出, 特別是2021年發生的幾起腐敗案件給我們敲響警鐘,黨風廉政建設形勢依然嚴峻複雜。二是隨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地產、基金、信託、地方平臺等領域的潛藏風險開始浮出水面,原有投資邏輯發生根本性轉變,使得系統內部地產、金融類風險事件頻發,損失巨大、影響惡劣。三是安全質量、環保也是險情不斷,幾起安全事故和環保事件已對涉事企業造成嚴重影響,企業發展面臨嚴峻挑戰。

二、精準識變應變求變,明確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形勢曲

2022年,將召開黨的二十大,這是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保持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國泰民安的社會環境、風清氣正的政治環境極爲重要, 做好企業自身改革發展和黨的建設各項工作意義重大。2021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科學研判了國際國內經濟形勢,提出了“三重壓力、四個必須、五種問題、七大政策”,實事求是,思想深刻,對做好2022年以及今後一個時期的經濟工作都具有非常強的指導意義。總體上看,中國經濟韌性強,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穩中向好的態勢不會改變,但整體經濟形勢更加嚴峻,風險挑戰明顯增多,易變性、不確定性、複雜性、模糊性(VUCA) 的時代特徵更加明顯。對於中國中鐵而言,必須準確研判形勢、洞察時局變化、爭取戰略主動,統籌把握好市場變幻的四“冷”四“暖”。

第一,宏觀經濟遭遇“三重壓力”之“冷”與穩增長政策託底之“暖”。需求收縮主要表現在支撐經濟發展的消費和投資增長疲弱,出口近期也開始下滑;供給衝擊主要表現在生產要素結構性短缺,缺煤缺電、上游漲價衝擊生產, CPI和PPI“剪刀差”不斷擴大,經濟滯脹風險加大;預期減弱主要表現在地方政府、企業、居民三大部門對經濟發展前景擔憂,對於經濟下行存在"沉錨效應”。爲了有效應對"三重壓力”,……作出2022年經濟工作“穩字當頭、穩中求進” 的戰略抉擇,統籌部署宏觀、微觀、結構、科技、改革、區域、社會七大方面政策協調發力,明確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預計2022年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將在上半年集中發力,地方專項債總量預計達到4.5萬億元,1.46萬億元已經提前下達,結構性降息降準可期,全面利好基建領域。中國中鐵要搶抓穩經濟窗口期,下手要快、出手要準、動手要狠,提前佈局、努力抓住國內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全球互聯互通“交通先行”新機遇,既要多拿項目、拿大項目, 又要“騰籠換鳥”,積極清收地方欠款。同時,隨着宏觀經濟穩增長的各項措施陸續推出,2022年大宗物資材料和地材價格上漲是大概率事件,要提前謀劃應對之策,果斷下先手,有效對衝通脹壓力和生產端的成本上升。各工程局要適當增加大宗材料庫存,特別是在地材保供保價方面多動腦筋、多想辦法。

第二,經濟增速中樞下移之“冷”與科技創新賦能經濟增長之“暖”。在新發展階段,中國生產函數正在發生變化,經濟發展的要素條件、組合方式、配置效率已經改變,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一方面表現在增速換擋,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和專家預測,“十四五”時期,中國經濟將圍繞增速5.5%這一中樞運行,這將導致全社會資本回報率總體下降,特別是部分基建領域因投資飽和,邊際回報率降低且逐年遞減,這一點,在投資業務中感受尤爲明顯;經濟增速下行也使原本隱藏的各類風險水落石出,局部風險引發系統性風險的概率加大,2021年房地產企業的集中債務違約就是典型案例。另一方面表現在國家加速推動經濟轉型,高質量發展和科技創新成爲多重約束下的最優解。以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人工智能爲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命正在重塑全球競爭格局和經濟版圖,正勢不可當地系統性重構各行各業的產業鏈、創新鏈、供應鏈、價值鏈。因此要通過嫁接數字科技,實現產業數字化升級,進一步激發發展潛力和發展動能。

第三,地方政府財政收支困局之“冷”與新發展格局加速釋放動能之“暖”。在國家堅定“房住不炒”定位調控房地產市場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土地財政難以爲繼,收支不平衡愈演愈烈。有關數據顯示,能夠實現全年財政收支平衡的僅爲上海、浙江等極少數省市,地方財政一般公共預算自給率已下降至50%以下,超過80%的地級市財政自給率逐年下降,首個“財政重整”城市出現,多數城市PPP項目總量已逼近10%的紅線。由此可見,政府履約能力和發展潛力已經成爲判斷項目優劣的先決條件,特別是“後PPP時代”,非標準化的投資業務將考驗中國中鐵策劃、運作項目的能力。因此,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刻把握國家加速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深刻內涵,不斷調整生產力和生產要素等資源配置向發達區域、潛力區域轉移,深度融入國家戰略,融入城市羣都市圈這一新的經濟增長極,不斷提升商業模式創新能力,將區域發展勢能轉化爲企業發展動能。

第四,傳統基建低速增長之“冷”與“雙碳”經濟綠色基建蓬勃興起之“暖”。自2017年基建投資增速跌破10%以來,近幾年一直處於低位徘徊,相信各單位已明顯感覺到公路、市政、房建等傳統基建市場競爭之慘烈、中標之不易,因此必須加快轉移過剩產能、迭代完善產業短板,搶抓綠色低碳發展的新機遇,發力攻堅清潔能源和綠色基礎設施等新興領域,打開公司持續發展的市場空間。根據市場研究預測,要實現“碳達峯”目標,全社會每年需要新增投資4萬億元以上,新增電力投資1.5萬億元以上,清潔能源佔比要超過90%,風電、光電裝機量將是現有規模的8倍以上,抽水蓄能電站裝機規模要擴大3倍以上,跨區域電力交換功率總容量要增長5倍以上,水電開發率要超過80%,這將是新型城鎮化建設後最大的基建增量市場,股份公司將統籌做好頂層設計,指導各單位實現單點突破、規模進軍。

綜合研判形勢,做好2022年工作總的要求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十九屆歷次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落實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各項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聚焦高質量發展主題,堅定“十四五”戰略不動搖,咬定“123456”工作策略不放鬆,篤定增長方式“兩個轉化”不鬆懈,縱深推進深化改革、強化科技創新驅動、着力夯實基礎管理、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強化黨建引領保障,不斷增強企業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推動中國中鐵向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具活力、更可持續、更爲安全的發展邁進,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根據國資委“兩利四率”考覈指標,2022年公司要努力實現"四增兩控四提高”目標。“四增”,即確保完成新籤合同額2.93萬億元,確保實現營業收入1.12萬億元,確保實現利潤總額412億元、淨利潤330億元,同比均實現正向增長。“兩控”,即資產負債率控制在75%以內;控制“兩金”規模,“兩金”佔營業收入的比重要控制在45%以內。“四提高”,即營業收入利潤率提高0.1個百分點以上,全員勞動生產率提高5%以上,項目平均利潤率提高0.5個百分點以上,研發經費投入進一步加大。確定上述指標,主要考慮是既要堅持高目標導向,也要堅持問題導向。一是中國中鐵是基礎設施建設的國家隊,要始終胸懷“兩個大局”、心繫“國之大者”,貫徹落實好中央對2022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總要求,“穩字當頭”就是要努力實現企業自身穩定發展,“穩中求進”就是要努力爲國民經濟增長多做貢獻,展現新時代“開路先鋒”的擔當作爲。二是充分考慮企業自身發展階段和發展條件,錨定“十四五” 規劃發展目標,堅持高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協同引領,堅持穩增長與追求高質量同向發力,“四增”是目的、“兩控”是前提、“四提高”是保障。三是設定“兩金”規模指標要下決心把資產質量夯實。要採取堅決有力的措施化解企業長期快速發展中積累的一定數量的資產風險。要通過深化改革、管理變革來提質增效,使實現高目標的成色更足、發展的含金量更高。

三、篤定戰略規劃目標,聚焦高質量發展主題砥礪葩

實現2022年奮鬥目標,關鍵是把握六項基本原則和三條發展路徑。六項基本原則,即要堅持系統觀念和辯證思維,統籌安全與發展任務,不管市場如何風雲變幻、行業競爭如何劍拔弩張,必須始終堅定高質量發展這一根本要求; 要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遵照“十四五”規劃和國企改革三年行動要求,進一步釋放體制機制活力,努力實現發展模式的“兩個轉化”,推動實現各項規劃目標;要堅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動實現科技創新驅動發展,努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要堅持發力攻堅重點區域和新興領域,系統謀劃部署、精心佈局,開闢增長“第二曲線”;要堅持效益提升和價值創造,全方位提高項目建管能力和盈利能力;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爲企業發展構築堅強政治保障。三條發展路徑,即要消除發展隱患,規避化解發展中可能存在的系統性風險;要填平發展鴻溝,解決子企業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着力打造可持續的發展動力和空間;要突破發展瓶頸,推動“兩個轉化”,着力構建新的增長方式。

(一)深斂國家戰略需求,強化工程局市場競爭主體意識。

企業發展融入國家戰略,既是彰顯大國重器的責任擔當,又能厚植自身發展壯大的沃土,提升經營質量和能級。做好2022年經營工作,關鍵在於各工程局要努力擔當、勇挑重擔;要持續深化經營體制機制市場化改革,強化工程局市場競爭主體意識。一要推動市場佈局更優。2021年,18家工程局份額最大省份首位度爲18.6%,份額前五省集中度爲56.6%,距離20%、60%的目標還有一些差距。2022年要重點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等國內經濟增長極和“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國家,推動經營佈局優化調整,加密“富油區塊”佈局落子,加快填補經濟發達地區市場主體空白,加大境外區域總部實質運轉力度,着力提高市場集中度和首位度。對於份額佔比過低、資源要素缺乏、經營質效較差、業主誠信不佳的區域,也要敢於放棄,戰略性退出,以便集中有限的經營要素投放“富油區塊”, 實現集約化經營。要進一步激發三級公司根據地經營、滾動經營作用,擴大“核心產區”數量,繼續加大對戰略性搬遷或新設三級企業支持力度,鼓勵將更多位於欠發達地區或扎堆集中一地的三級實體工程公司努力向發達地區轉移。二要推動產業結構更好。2021年,18家工程局房建、市政、鐵路、城軌、公路五大行業集中度接近90%,毛利率較低的房建佔比最高,毛利率較高的公路佔比最低,僅爲6%。新興行業佔比過低,產業結構性問題凸顯。2022年要重點圍繞“雙碳”經濟、交通強國、美麗中國、“兩新一重”等國家戰略,圍繞國家交通網、國家水網、國家管網、國家電網等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以市場爲導向,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鞏固傳統優勢基本盤,做大新興業務發展盤。各單位要根據自身資源稟賦將人力、資本、技術等要素向“第二曲線”集聚,大力拓展水利工程、清潔能源、城市更新等新領域新市場,用增量市場助推產業轉型。三要推動經營能力更強。2021年,政論文公衆號整理,絕大多數工程局完成了自主經營指標,20億元以上訂單佔比達到了33%,美中不足的是50億元以上項目佔比較低,僅爲9%。按照之前的形勢分析,2022年基建穩增長力度加大,各單位要切實扛起市場主體責任,努力把經營節奏往前移,搶抓一季度,努力實現開門紅,奮戰二季度,力爭上半年完成全年經營任務的60%。要把握國家區域重大戰略的重點要點,圍繞各地“十四五”發展規劃,深入研究區域和城市的經濟主攻方向和產業結構,擴大產業和行業覆蓋面,提高項目信息顆粒度。要努力鍛造敢啃硬骨頭的“攻堅性”經營能力和培育永不放棄、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狼性文化”,強化“全員經營、精準經營、系統經營、創新經營”理念,進一步加強經營要素建設,優化“中標獎勵、丟標追責”的市場化經營機制,優選配強各類經營人才。要努力提升在重點區域、重點領域的集中度,堅定華東、華南“雙5000億”目標不動搖,努力奪回城軌市場份額第一,加快進軍清潔能源市場,奮力開拓“第二曲線”增長新局面。要不斷加強產業鏈協同,提高一站式解決方案供給能力,以商業模式創新引領經營量質雙升。

(二) 決勝改革三年行動,推動企業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

改革是釋放企業高質量發展動能的第一抓手。2022年是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收官之年,要對照“三個明顯成效”要求,深化內部改革,致力推動更符合現代化要求的治理體系,努力形成一批有影響力的重大標誌性實踐成果、制度成果、理論成果。一是改革三年行動要重“實”,在取得實效上下功夫。全面梳理改革任務清單,逐項銷號清零,對於推進緩慢、改革受阻的事項抓緊協同攻關、統籌推進,對於已經完成的改革措施,開展“回頭看”鞏固成果,確保三年行動任務在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前基本完成,2022年底前全面完成。按照國資委關於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指導意見,對照具有全球競爭力世界一流企業“三個領軍”“三個領先”“三個典範”的標準,對標首批示範企業,查找自身短板不足,努力爭取進入第二批示範企業。圍繞“能進能出、能增能減、能上能下”推動三項制度改革落地,用好考覈“指揮棒”作用,科學評估經理層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的實際效果,持續完善中長期激勵“1+N”制度體系;改革工資總額分配機制,突出發展質量、適當兼顧公平,通過收人分配調節促進精兵簡政、提高效益。要更加註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迭代升級改革思路、方法、路徑,注重把改革成功經驗固化上升爲制度,將改革重點要求納入公司章程和企業制度體系,推動管理體系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二是優化治理體系要重“效”,在神似上下功夫。堅持“兩個一以貫之”,深化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全面落實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強黨的領導的各項要求, 推動新版“三重一大”決策制度、議事規則、授權放權事項規範執行,加強成效評估及經驗總結。按照“專業盡責、規範高效”原則着力提升二級單位董事會建設質量,持續加強外派董監事隊伍專業能力建設,確保“落權”事項“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推動子企業治理能力實現新提高。三是發展各業務板塊要重“本”,在優化生產力佈局和調整生產關係上下功夫。2022年要在投資公司實體化改革上邁出更大步伐,推動投資公司專業化運作、集約化經營、差異化發展,鍛造市場深耕能力、項目建管能力和資產經營能力,實現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積累、自力更生的滾動發展模式。從2022年開始將對投資公司超過註冊資本以外的權益性資金支持逐漸“斷奶”,自己掙錢自己花,沒錢自己想辦法,努力建資產質量實、專業能力強、運營效益佳、盈利回報高的高水平“投建營一體化”平臺,打造基建投資市場的領軍企業;推行工程局重點扶持政策,在財務資源、區域佈局、產業培育、激勵機制、授權放權等方面給予一定政策傾斜,真正扶優扶強,努力打造行業標杆型龍頭企業,力爭在“十四五”末,培育形成3~5家3000億元以上年新籤合同額、1500億元以上營業收入、40億元以上利潤的王牌工程局。鼓勵設計諮詢、裝備製造板塊企業按照"十四五” 規劃目標優質發展,努力提升行業影響力和盈利能力,以核心技術佔領行業高地。特色地產、資源利用、金融服務板塊企業要加強資本運作能力,充分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在確保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創造更多效益。

(三)堅持科技自立自強,提升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力度。

深入踐行…………“三個轉變”重要指示,爭當原創技術策源地和現代產業鏈鏈長,更好發揮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作用。一是牢牢把握科技創新方向任務。努力攻堅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努力打好產品創新的關鍵基礎,重點做好前沿引領技術、產業高新技術、關鍵共性技術和實用新型技術“四個佈局”, 以高鐵電氣爲標杆持續培育“專精特新”單項冠軍企業,提升科技創新對高質量發展的引領力貢獻度。充分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以“信息貫通工程”爲基礎,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加強數據資源整合和數據要素應用,突出數據流和業務流相協同,以數據流爲依據,實現流程再造、模式重構和產業升級。二是紮實開展科技創新重大行動。厚植科技創新基礎、增強科研攻堅能力,抓好創新體系深層次變革、協同作戰大格局創新、成果轉化高質量推進、知識產權戰略性保護、技術標準國際化融合“五項重大行動”。在產業數字化升級和智能化轉型上下功夫,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數智中鐵”建設、“綠色建造”技術“三大攻堅戰”,每年新增佈局3個“數智升級工程”應用場景,帶動生產標準化、機械化、少人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確保公司始終處於行業技術前沿。三是着力做實科技創新保障體系。落實第六屆科技創新大會工作部署,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深化產學研結合,加大科研資金投入,緊密加強與高等院校等機構合作,更好發揮3家國家級實驗室作用,努力培養院士大師等科技領軍人才,大力培養青年科技骨幹人才,完善以質量、貢獻、績效爲核心的科研評價體系,營造好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良好生態。

(四)爭創管理一流,築牢效益提升、價值創造的根基。

2022年以及今後一段時期,公司將全面聚焦“效益提升、價值創造”,致力於有效提升基礎管理、項目管理水平,以更優的管理、更嚴的要求、更實的舉措,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一是開展項目管理效益提升三年行動。從2022 年開始,中國中鐵以工程局爲主體開展項目管理效益提升三年行動,主要目的是通過切實有效的措施治理當前普遍存在的項目管理粗放、效益低下的頑瘴痼疾,主要目標是力爭實現項目平均利潤率每年提高0.5個百分點以上。其他板塊也要聚焦“效益提升、價值創造”開展形式多樣的專項行動。這是一項涉及全方位的、複雜的系統工程,絕不單單是項目管理部門的職責,只有堅持系統思維、統籌推進、綜合發力纔可能取得實效。各單位要切實履行好項目建管之責, 堅持“一切工作到項目”的工作理念,抓基層、打基礎、苦練基本功,弘揚大商務管理理念,增強以效益爲核心的項目成本意識、工經意識、履約意識、責任意識,構建一把手負責、人人蔘與的大商務管理格局,讓實現項目有效管理成爲一場管理變革,讓項目“效益之花”鋪滿中國中鐵高質量發展之路。要注重不斷總結經驗,把好的做法和最佳實踐及時形成制度與流程固化下來,把企業管理的基本單元和經濟命脈打牢夯實。要高度重視川藏鐵路、滇中引水等重大項目建設,確保安全、質量、工期、效益、環保、榮譽一併落實,名利雙收。二是切實謀好降本增效之策。要堅持向產業鏈協同要效益、向經營源頭要效益、向管理提升要效益、向商業模式創新要效益、向資金成本要效益,綜合施策提高盈利能力。要貫徹“全面節約”要求,堅持過緊日子,嚴格遵守“以收定支” 原則,從嚴從緊編制各項費用預算,實行最嚴的剛性預算約束,不留彈性。2022 年各項非生產性費用支出要在2021年的基礎上剛性下降10%;投資預算大體保持2021年規模,不再增加;已批准未拿地的辦公樓、綜合樓項目一律叫停,同時也不再受理新批此類項目。要堅持深化改革,促進降本增效。優化經營體制機制,節約結構性成本和交易性成本;優化管理體制,穩步推行二級企業總部大部制改革,非獨立上市公司一律實行三辦合一、大部制的管理體制,進一步精簡機構、壓縮編制、裁減冗員、提高效率,節約制度性成本和管理成本;優化項目人員激勵約束機制,要在普遍推行承包經營的基礎上積極試行模擬股權等其他有激勵方式。要開展“已竣(工)未結(算)”項目清零行動,原則上對“已竣未結”3年以上的路外項目用3年左右的時間基本清零;對路內項目也要力爭消減50%以上;對暫未能銷號的項目也要實行統一集中管理。要繼續深入推進“處僵治困”工作,下決心處置長期虧損的三級公司,“擠膿包、止失血”, 確保“處僵治困”清零與三年效益提升行動同步完成。三是切實提升“三資轉化”之能。要全方位提升資產運營和資本運作能力,綜合採取專業化運營、市場化出售、資本市場盤活等手段,千方百計提高資產週轉率、收益水平、變現能力和增值空間,努力實現資金、資產、資本的“循環轉化”。要系統盤點企業各項資產,建立土地、物業、參股公司、出資基金臺賬,嚴防資產沉睡和資產流失,不留管理空白。要系統評估企業未來投資能力,科學設定每年投資指標,研究改善投資公司利潤形成和資金回收機制,拓寬用於直接投資的權益性資金來源,確保投資業務可持續發展。要科學配置財務資源,向投入產出效率高、成長性好和戰略扶持業務傾斜,着力提升資金效率,放大資本價值。

(五)順應綠色低碳發展,加快佈局開闢轉型升級新賽道。

“雙碳”經濟已經成爲時代主題,將是今後一段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也將系統改變所有行業的格局和發展趨勢。據統計,與業務相關的鋼鐵、水泥、建築、交通運輸等行業共佔全國碳排放的近30%,由此帶來的產業鏈重構、產品技術升級、生產方式轉變將對企業產生深遠影響,必須做到未雨綢繆、提前佈局。一是做好綠色發展頂層設計。堅決貫徹落實國家《2030年前碳達峯行動方案》,認真落實國資委《關於推進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做好碳達峯碳中和工作的指導意見》,加強“雙碳”經濟和綠色基礎設施系統性研究,積極參與國內外行業標準制定,科學檢測、記錄企業碳排放數據,前瞻性探索碳匯交易制度和綠色溢價,明確公司各板塊產業的“降碳”路徑和技術路線,明確公司融入“雙碳”經濟的產業佈局和發展目標。二是真抓實幹加快轉型升級。做好市場研判,盤點既有資源,研究商業模式,明確主攻方向,加快佈局綠色建築、綠色交通和環保產業,加速突破清潔能源基礎設施行業壁壘,先人一步拓展新興市場。推進現有業務向綠色低碳轉型,開展低碳零碳負碳新材料、新技術、新裝備攻關,加快實施節能減排改造升級,爭取國家綠色金融政策支持, 快人一籌建立成本優勢。三是推進資源集約循環利用。要廣泛形成綠色發展、可連續發展的統一認知,樹立低碳節約理念,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 節水、節電、節油,降低單位產品能耗物耗。生產系統要藉助信息化手段,搭建企業內部閒置設備和週轉材料的租購平臺,將閒置資源與內外部需求對接, 提高材料和設備的週轉效率與循環次數,在降低成本的同時助力綠色發展。

(六)強化重大風險管控,構建企業發展本質安全環境。

按照“穩定大局、閉環監控、分類施策、精準排雷”的方針,構建大合規體系,構築大監督格局,重點防範和化解潛在系統性風險,統籌好發展與安全。一是精準防控債務風險。繼續完善經濟運行預警機制,強化資產負債率約束, 有序壓減永續債規模;從嚴控制子公司有息負債和保理、ABS等表外負債規模, 開展金融風險專項整治活動。組織開展“5501”專項審計行動,摸清項目真實資金情況,推動實現項目現金流自平衡,將“清收清欠”和投資項目回款納入預算管理,努力提高營收現金比,真正形成“有現金流支撐的利潤”。堅持問題導向,“誰的孩子誰抱”,誰出的問題誰來承擔責任、解決問題。二是排 化解金融投資風險。系統評估參股項目、基金投資項目運行狀況,維護好股東權益和我方利益。嚴肅投資項目評審紀律,嚴控資金峯值投人過高和徵拆佔比過高的項目投資,嚴控非主業、高溢價公司併購,嚴禁接盤高風險項目,對違規開展經營投資造成重大損失的要嚴肅問責。房地產業務要在“特色”上下功夫、做文章,嚴格控制純商業地產開發的規模;加大去庫存力度,2022年要達到去化20%以上,相對而言,流動性較好的商業地產、寫字樓、公寓、酒店等物業也要儘量盤活變現,最大限度回籠貨幣資金。繼續深化各類基金清理,對違規開展基金投資和信託投資的行爲嚴肅追責問責。三是堅決防範安全質量環保風險。剛性落實新時期安全生產“2468”管理要點和“鐵腕治安全硬十條”, 深刻吸取內外部重大安全事故、生態環保事件等風險教訓,堅決遏制事故頻發不利態勢,牢牢守住安全環保紅線。四是健全完善風險防控工作機制。堅持“防治結合、以防爲主”原則,推動黨委巡視、紀委監督、審計監督、法律合規貫通協同,構築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四位一體”大監督格局。完善重大風險應急處置聯動機制,構建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圍繞企業戰略和業務流程,將風險管理嵌入企業生產經營各個環節,着力把經營風險關口由事後向事前延伸、由表內向表外延伸、由集團向基層延伸、由內部向外部延伸,有效清理表外風險、隱性債務。嚴格落實請示報告制度,各級領導班子尤其是“一把手”要樹牢風險意識、堅守底線思維,決不能急功近利、急於求成,遇到重大風險隱患要及時向上級黨委報告。

四、強化黨建引領作用,厚植高質量發展堅強政治保障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全面總結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爲深入推動新時代黨的領導、黨的建設指明瞭前進方向。中國中鐵要堅持以史爲鑑、開創未來,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自覺用黨的百年奮鬥歷史經驗指導黨建工作, 深入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全國國企黨建會精神,以高質量黨建引領保障企業高質量發展。

(一) 持續深化黨的政治建設。

深入貫徹…………和……對國企改革發展黨建的重要指示要求,堅定不移把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中國中鐵首要政治任務。要不斷增強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不斷鞏固拓展黨史學習教育成果,持續深化“理想信念情懷、愛黨愛國愛企”主題活動,以高度政治責任感做好迎接和宣傳黨的二十大工作,從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忠誠擁護“兩個確立”, 堅決做到“兩個維護”。要嚴格落實“第一議題”制度,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確保…………關於國企改革發展……和重要……精神在企業落地生根。要堅決貫徹落實……重大決策部署,在服務國家改革發展大局中勇於擔當作爲,把履職盡責體現到爲黨分憂、爲國盡責、爲艮奉獻的實際行動上。

(二) 持續管好乾部人才隊伍。

按照國企領導人員好乾部標準,突出政治素質要求,強化重實幹、重實績、重擔當的用人導向,嚴格幹部選拔任用程序,大力選拔任用業績突出、作風優良、羣衆公認、組織放心的企業領導人員;常態化開展領導班子履職考察,對黨委管理幹部進行畫像透視。要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充分發揮各年齡段幹部作用,大膽提拔使用優秀年輕幹部,努力搭建年齡結構梯次配備、履職經歷全面豐富、知識結構相容互補、個性特點兼容幷包的領導班子架構;各級領導班子要胸懷大局、增進團結,貫徹落實現代企業制度,黨委、董事會、經理層,按照職能定位、制度規定履職行權,既不能缺位更不能越位,要不斷提升整體功能。充分發揮企業黨校作用,弘揚企業家精神,分級分類抓好領導幹部政治理論、業務知識培訓;各級領導幹部要加強學習,完善知識結構,不斷提高領導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專業能力。要深入推進人才強企戰略,打造“六支人才隊伍”, 實施優秀企業家、優秀年輕幹部、高端專家人才、職業項目經理等專項人才培養工程,爲企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多源頭活水。

(三) 持續夯實黨建工作基礎。

緊緊扭住“三基”建設,奮力打造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堅強戰鬥堡壘。結合實際科學設置基層黨組織,堅決整頓基層軟弱渙散的黨組織,持續深化黨支部“晉位升級”管理,選優配強基層支部書記,提高境外項目關鍵崗位黨員比例, 確保基層黨組織全面過硬。圍繞川藏鐵路等重大項目全面推行黨員責任區、示範崗,廣泛開展“黨員先鋒工程”等實踐活動,建立黨員志願服務長效機制, 引導廣大黨員立足崗位創先爭優,發揮先鋒模範作用。推動黨建考覈與經營業績考覈更加有效聯動,考覈結果與領導人員薪酬、獎懲更加有效掛鉤,進一步激發強黨建促發展的內在動力。要精心做好黨的二十大代表選舉,認真籌備、確保開好中國中鐵第五次黨代會。

(四) 持續強化黨風廉政建設。

要聚焦效益流失,緊盯內外勾結、以權謀私、利益交換、靠企吃企、靠項目吃項目,以及職工羣衆身邊的“微腐敗”和形形色色的不正之風,重拳出擊、絕不手軟,以雷霆之勢把黨風廉政建設引向縱深,倒逼企業高質量發展。要加強“一把手”和領導班子監督,規範權力運行;堅持有形覆蓋和有效覆蓋相統一,提升巡視巡察質量;狠抓“四風”問題整治,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 對反覆出現、屢禁不止的歪風陋習嚴查快辦;加大監督執紀問責力度,充分運用“四種形態”處理違紀違規行爲,對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的行爲要堅決適用“第四種形態”,持續鞏固深化“三不腐”。要加強紀檢組織規範化、法治化、正規化建設,紀檢幹部要知責於心、擔責於身、履責於行,自覺做遵紀守法的模範標杆。

(五) 持續開創宣傳文化新局。

充分發揮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爲改革“鳴鑼開道”,爲生產“鼓勁加油”, 爲員工“釋疑解惑”,爲企業“揚名立萬”的作用,匯聚發展正能量。要堅持黨內學習制度,加強意識形態工作領導,突出抓好黨員職工思想政治工作,推動黨的理論成果在基層落地生根。要策劃重大主題活動宣傳,高起點策劃“三重一外”及改革發展黨建重要成果系列宣傳活動,強化互聯網思維,發揮融媒體中心作用,講好中鐵故事,傳遞好企業聲音。要深化“開路先鋒”文化建設, 廣泛開展“企業文化推進年”活動,讓“開路先鋒”文化凝聚起廣大職工的磅礴偉力,激盪起幹事創業的清風正氣。

(六) 持續發揮羣團組織作用。

各級黨組織要堅持黨建帶工建、帶團建,準確把握羣衆工作的新形勢、新情況、新特點,引導羣團組織不斷埴強政治性、先進性、羣衆性。要緊緊依靠職工辦企業,切實加強職工民主監督。工會組織要深化聯建聯創勞動競賽活動, 廣泛開展川藏鐵路勞動競賽活動,爲廣大職工羣衆搭建建功立業平臺;持續組織開展“我爲羣衆辦實事”活動,做實“四季送”活動品牌。共青團組織要發揮青年優勢,動員廣大團員青年立足崗位多做貢獻,積極投身企業中心工作, 認真開展好“青馬工程”“導師帶徒”“青安崗”“十大傑出青年”評選等活動,努力培養造就更多青年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