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讚美老師的詩句和名言(經典多篇)

讚美老師的詩句和名言(經典多篇)

形容老師的詩句 篇一

1、傳道授業解惑心,瀝血耕耘育樹人

2、一日飛騰窮九域,三年得意垢塵清。

3、鵬程萬里憑師帶,腹有詩書內涵升。

4、風雨校園路,矢志在初衷。

5、人生軌跡,盡在曲線弧度中;歲月印痕,都含加減乘除裏。

6、默默無聞三尺臺,辛勤園丁在澆園。

7、絲盡春蠶應體念,再謝恩師鞠躬忙。

8、不計辛勤一硯寒,桃熟流丹,李熟枝殘,種花容易樹人難。

9、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10、微燃蠟矩雖灰燼,照亮人生火一團。

11、講臺三尺育文章,書案一張教禮常。

12、經師易遇,人師難遇。

13、究天機,樂與有機無機做伴;培學子,巧同原子分子周旋。

14、三尺講臺立,兩袖伴清風。

15、一腔熱血作花匠,情灑甘霖桃李歡。

16、綠野堂開佔物華,路人指道令公家。

17、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

18、滿頭白髮,甘乳一生。

19、啓我心窗開我智,引來活水好揚帆。

20、教子教女,辛勤半輩。

讚美老師的詩句和名言 篇二

1)尊重兒童,不要急於對兒童作出或好或壞的評價。

2)教師是石級,承受着學生一步步踏實地向上攀登。

3)願我這小溪的樂音,永遠在您深邃的山谷中迴響。

4)寧做奮鬥者登山的柺杖,不做閒逸人享樂的溫牀。

5)對於您教誨的苦心,我無比感激,並將銘記於心!

6)啊,老師,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有誰不在將您讚揚!

7)在知識的舞臺上,最淵博的教師也是最謙虛的學生。

8)母愛的偉大之處在於可以容納孩子最可譴責的行爲。

9)園丁,崇高的稱號,祝您桃李滿天下,春暉遍四方。

10)鶴髮銀絲映日月,丹心熱血沃新花。

11)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而且是模範。

12)老師,您用人類最崇高的感情——愛。

13)千教萬教教書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14)您教學在課堂,成就卻在祖國的四面八方。

15)師生之間心與心的交匯之處是愛的聖地。

16)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

17)傳播知識,就是播種希望,播種幸福。

18)感人肺腑的談話,能醫治孩子心靈的創傷。

19)您工作在今朝,卻建設着祖國的明天。

20)教師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老師的影子。

讚美老師的詩句和名言 篇三

1、務學不如務求師。——楊雄

2、春滿江山綠滿園,桃李爭春露笑顏。東西南北春常在,唯有師恩留心間。

3、敢說敢作敢爲,無怨無恨無悔。狂風暴雨驚雷,吐氣揚眉,天下捨我其誰?——佚名《天淨沙六首·王本成》

4、輕盈數行字,濃抹一生人。寄望之後者,成功報師尊。——佚名《冰心》

5、聖人無常師。——韓愈《師說》

6、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韓愈《聽穎師彈琴》

7、誨爾諄諄,聽我藐藐。

8、古之學者必嚴其師,師嚴然後道尊。——歐陽修

9、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龍孫繞鳳池。——鄭板橋《新竹》

10、羣峭碧摩天,逍遙不記年。撥雲尋古道,倚樹聽流泉。

11、三人行,必有我師。

12、北虜壞亭障,聞屯千里師。——杜牧《雪中書懷》

13、男婚女嫁休心日。意滅情忘舍俗時,恭從吾師雲水去,將來決定到天。

14、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杜甫《春夜喜雨》

15、爲別人照亮道路,自我必須放出光芒——這就是人的最大幸福。——前蘇聯爾任斯基

16、師住稽亭高處寺,斜廊曲閣倚雲開。——張籍《送稽亭山寺僧》

17、爲國爲家爲民,風吹日曬雨淋。碧海藍天白雲,日月星辰,相伴一生追尋。——佚名《天淨沙六首·回瀾閣》

18、綠野堂開佔物華,路人指道令公家。——白居易《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

19、身爲世範,爲人師表。

20、靈師不掛懷,冒涉道轉延。——韓愈《送靈師》

21、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唐韓愈《師說》

22、虛空無處所,彷彿似琉璃詩境何人到,禪心又過詩。

23、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並且是模範。——[美國]布魯納

24、王師未報收東郡,城闕秋生畫角哀。——杜甫《野老》

25、虛空無處所,彷彿似琉璃。詩境何人到,禪心又過詩。——劉商《酬問師》

26、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杜甫《詠懷古蹟五首·其二》

27、學者必求師,從師不可不謹也。——程頤

28、客來坐上心慵問,飯到脣邊口倦張。不是故將形體縱,養成貧病療無。

29、經師易遇,人師難遇。——司馬光

30、王子停鳳管,師襄掩瑤琴。——李白《金陵聽韓侍御吹笛》

31、師友相從氣義同,報恩惟有厲清忠。長繩難系青春日,心跡兼忘來源通。

32、靈師皇甫姓,胤胄本蟬聯。——韓愈《送靈師》

33、偶應非熊兆,尊爲帝者師。——劉基《題太公釣渭圖》

34、天子號仁聖,任賢如事師。——杜牧《雪中書懷》

35、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龍孫繞鳳池。——鄭燮《新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