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端午節的文章(多篇)

端午節的文章(多篇)

端午散文 篇一

兒時的今日定然是高興的。

母親一大早就開始張羅着包糉子,先是淘米泡米,接着清洗糉葉和棗,然後再煮糉葉。等到這些工序都進行完了,就開始包。那時的我一定會摩拳擦掌地蹲在一旁,央求母親讓自己學包,於是總是那幾片糉葉包了撒開,撒開再包。.。.。.直至今日,雖然過了許多年了,但是那個自認爲不笨的我依然沒有學會!

那時與其說是想學包糉子等,其實是渴望吃到每個傳統佳節的美食。那時沒有現在的高壓鍋等,包好糉子後,會用洗淨的石頭把糉子壓在原始的大鐵鍋裏,煮上好幾個小時。柴火燒得大了不行,燒得小了也不行,總是聽到鍋裏咕咚咚地響,糉香四溢,瀰漫了整個院子,家家戶戶都是這樣,等到半夜兩三點鐘煮熟時,大人們先夾出幾個糉子來嘗,孩子們便迫不及待地大飽起口福來。雖然半夜三更,但好多人家都沒睡,鄰居間也會互送幾個糉子相互間分享,等到過癮了才肯睡覺作罷!第二天早上,也就是端午節這天,有更大的快樂在等待着人們特別是小孩,會穿上新背心、新半、新短褲、新涼鞋,手腕腳腕戴上五彩長命百歲線,胸前戴上用彩布縫的,家裏插上艾草,整個節日的氣氛濃濃的,好開心好開心!

現如今的節日,沒有了小時候的感覺,提前十幾二十天就有賣糉子的,有的人家也早早的包吃了,節日的神祕感沒了想什麼時候吃就什麼時候吃。因肚子裏油水厚了,大部分人壓根就沒有想吃的慾望。也因市場的繁榮,只要能用錢買到或有人給,壓根就沒有自己動手的衝動,也沒有穿新衣的激動,於是,傳統節日於我們,變得淡之又淡。.。.。.再也找不到那種滿滿的幸福與快樂感了!

端午散文 篇二

春末夏初,林花謝了春紅,新綠遍被枝頭,熱力十足的太陽開始整日整日地露着亮晃晃的笑臉兒,於是油菜熟了,麥梢黃了,家家戶戶開始忙着包糉子。端午節趕在六月的前奏,溫情脈脈地走來了。

記得國中時,學校操場後面有一大片空地,種了蓊蓊鬱鬱的艾草,遠遠跑步經過,連綿不斷的藥香宛若潮水一波波涌來,淹沒了呼吸。端午時節,陸陸續續有人來採艾葉,大把大把拿回家插在大門口,抑或曬曬幹,置於盆中引燃,以煙薰屋。多方打聽才知道,艾爲草藥,它的氣味能驅毒。煎艾葉水沐浴,不僅遍體生香,亦預防皮膚病。南方多用菖蒲,菖蒲亦可入藥,同艾草一樣,皆爲端午最受歡迎的避邪之香草。

有一日,端午去逛鄉村集市,碰上有人當街用大筐裝了艾葉,每逢人經過,免費派發。街上的人幾乎每人手裏擎着一把艾葉,我忽然一下子想起來語文課本里那個手持隱身草,到處拿人貨物不給錢的人,忍不住就想笑。小小一把艾葉,瀰漫着鄉村濃濃的人情芳香,經久不散。

說到端午,繞不過雄黃酒。之所以雄黃酒香盤旋心頭揮之不去,當然源於國人盡知的白素貞傳奇。所謂的蛇妖,爲報恩嫁與凡人。而不知好歹的許仙卻聽信愛管閒事的老和尚法海讒言,端午之夜騙娘子喝下摻了雄黃的酒,致使恩恩愛愛的神仙眷侶至此走上了不歸路。後悔不迭的許仙只不過是陪襯,唯有白素貞的至情至性至美,令世人領略了愛情如酒香,愈久愈濃的味道。

端午節是個到處飄香的節日,菜子香、麥香、藥香、糉子香、香袋香等等,統統加在一起,亦敵不過發自內心的人情與愛情之香。說到底,人心之香,方是端午萬香之源。

端午散文 篇三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爲中國漢族四大傳統節日。爲什麼端午節,要定在五月初五呢?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屈原,在這一天遭人迫害,抱石跳汨羅江自盡;人們爲了紀念他,在這一天,會包糉子、賽龍舟、飲用雄黃酒、佩香囊等等。

今年端午節,我看爸爸媽媽在包糉子。我非常有興趣,就搬了個椅子,坐在旁邊學着爸爸媽媽的樣子包糉子。拿起兩片竹葉,用手把竹葉折成菱形,然後用勺子挖一點糯米,放進弄好的菱形竹葉裏,中間可以放上自己喜歡吃的東西,比如葡萄乾、瘦肉塊、紅棗等;然後再放一層糯米,再把兩片竹葉合起來,最後用細線把竹片封好,鬆緊適度就好。下面就是煮糉子,煮糉子一定要水滾以後才落糉子,水要浸過糉面,待水重新滾起以後,再用旺火煮三個小時左右即可。在煮糉過程中不要添生水,煮好以後趁熱取出。

在煮糉子的過程中,我們在電視上觀看了龍舟比賽。只見河面上一條條龍舟有條不紊地停在那裏,一個個龍舟健兒手持划槳,蓄勢待發。龍舟大小不一,船手人數不一,一般是狹長、細窄,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龍頭的顏色有紅、黑、灰等色,均與龍燈之頭相似,姿態不一。龍頭高昂,碩大有神,雕鏤精美,龍尾高卷。

就在此時只聽裁判員一聲槍響,一條條龍舟飛速往前划起來,岸上的人們爲他們鼓掌加油。船手們奮力划着,不敢有一絲懈怠,舵手精準的調整着龍舟的方向,鼓手奮力地敲打着鑼鼓,並且喊着口號一起加油前行……

不知不覺中,糉子的香味飄進了我的鼻子裏,我急忙跑去廚房,看見媽媽正在取糉子,我拿起糉子剝去竹葉,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

這個節日不僅教會了我包糉子,還讓我上長了不少知識,真是一次難忘的端午節!

端午散文 篇四

兩千多年前的農曆五月初五,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飲恨汨羅江。爲了悼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在詩人離開一千多年後,五月初五成了炎黃子孫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人們包糉子,划龍舟,煮雞蛋,吃包子等用各種方式表達對詩人的崇敬與懷念。

又是一年端午時,五月的空氣中,到處散發着淡淡的清香,那是端午節的味道。還記得小時候的端午節,當母親揭開鍋蓋的一瞬,糉子和着艾草的清香在廚房裏漂浮·瀰漫,沁人心脾,那是讓人陶醉的味道。隨着年齡的增長,我也從母親那裏學會了包糉子,品嚐到自己勞動的果實,那年的端午味道對我而言是收穫的味道。又一年的五月初五龍舟賽,我作爲一名啦啦隊成員,看着一條條龍舟像一支支離弦的箭,拼力向前衝,湖中濺起的水花伴隨着鼓手的節拍以及岸邊觀衆的喝彩聲,場面熱烈而精彩,那一次我經歷了激動的味道。

雖然各地端午節的習俗有很大區別,但都以糉子爲主打。糉子的食材因各地的習俗不同而五彩斑斕,這其中有糯米·綠豆·紅棗·花生·蝦米·紅糖·蛋黃·炒香五花肉等。無論是什麼食材,不同的人吃在嘴裏會品嚐出不一樣的味道,漂泊在外的遊子品嚐出的是思念的味道,親人之間的團聚品嚐出的是甘甜和幸福的味道。但無論你從事什麼職業,身處何方,在五月初五這天我們都會品嚐出同一種共同的味道——那就是端午節的味道。因爲我們有着共同的根——生存在長城腳下;有着共同的魂——炎黃子孫。

五月初五,是一個記載時間的名詞,它承載的是永恆的歷史與記憶,同時也把這遠古的習俗,在龍子龍孫的熱情裏代代相傳。糉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這也糉香,那也艾香,華夏處處飄清香。

端午散文 篇五

記憶清淺,歲月,是一條回不去的河流。過去式的美好,就像一杯老酒,一杯老茶。歷久彌新,經歲月沉澱,醇厚且綿長……

陽光,微雨,潮溼拂過的山野,格外地鮮綠。紅衣少女光着腳丫,揹着小竹簍,半弓着腰,在山壠田間撿田螺。沒有華麗詞藻的堆砌,不需要仄起平收。當薄霧輕輕地籠過端午的山壠田,那就是一首詩,一幅畫。

原生態的村莊,土木結構的房子,零星地散落在山坡上或是綠樹間。山間的小路上,開滿了各種黃的、白的、紫的、紅的,且知名的小花。在端午節前一天,房前屋後的草叢,會被鋤得很乾淨,牆腳路邊都灑上白石灰。以此爲界,不讓一些爬行動物隨便闖入。

端午節這天除了門前要掛菖蒲,艾葉避邪。村裏的家家戶戶,都到田間地頭採些草藥,也叫“去寒茶”。“去寒茶”由菖蒲,野菊花,魚腥草,燈芯草,車前子,金銀花,紫蘇,薄荷,山蒼柴等二十餘味草藥配製而成。生活在農村溼氣大,“去寒茶”驅病避邪,去溼氣、清熱解暑、還能起到御防感冒。據說,必須要這一天採的才能達到效果。

兒時的端午節,午餐時肉糉是必不少的。殼薄肉脆的田螺,小溪裏的魚,半煎半煮佐以青,紅辣椒,蒜頭,薄荷。溪魚的鮮美配上辣味辛香,可比得上山珍海味。可口的紅燒肉,自家種的茄子,黃瓜,四季豆,還有山上摘的野楊梅。在物質匱乏的年代,過節,在孩提記憶中那就是頭等大事了。

行走輾轉於都市,穿梭在水泥鋼筋的叢林中。現代工業的文明,原生態的村莊已然城鎮化。新型農業,使許多物種都失去了它們的家園。相同的場景可以用影像記錄,然而遠去的記憶唯有用心記錄。很多時候,美好和遺憾是並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