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農村創業故事多篇經典薈萃【多篇】

農村創業故事多篇經典薈萃【多篇】

農村創業故事5篇經典薈萃 篇一

養蠍之路

2008年初春的一天上午,窗外陽光明媚,暖風習習,我在亳州市譙城區薛閣街道辦事處上班,一個人坐在宣傳室電腦桌旁,修改一篇有關“亳州首屆道德模範人物”、“中國好人”張西軍先進事蹟的通訊稿件《用丹心譜寫人生的讚歌》。突然,“叮鈴鈴,叮鈴鈴……”清脆的電話鈴響了。

我拿起電話聽筒:“喂,您好!”

“金玉,我是文峯,不會玩電腦,想請你幫助我從網上查看一下養殖蠍子的相關資料。”電話那邊傳來朋友張文峯熟悉的聲音。

“嗯,好的!文峯哥,你想飼養蠍子是吧?”

“嗯,我姨夫做藥材生意,聽他說蠍子是名貴中藥材,價格挺高,銷路也不錯,他建議我飼養蠍子,我想先了解了解。”

“你今年不外出打工啦?”我問他。

“嗯,打工太累,還不自由,吃苦受累的,一年也掙不幾個錢,我想創業!”

“哥們!你能這樣想就對了,算你有志氣!”儘管我們沒有面對面交談,我還是不由自主地翹起一個大拇指。

“嘿嘿嘿!這幾年我在溫州打工,看到溫州人家家戶戶比着創業,大老闆、小老闆遍地開花,家家富得冒油!自己給人家打工掙錢真是窩心得慌。.。.。.”

“那好吧!等下班後我幫助你從互聯網上搜索一下養殖蠍子的相關材料,整理後再打印出來交給你。”我不想佔用工作的時間辦理個人的私事,所以才這樣說。

“謝謝老弟!抽空我請你吃飯。”

“咱哥倆沒必要客氣!先這樣說!”我放下電話的聽筒。

中午下班後,我沒走,一個人仍然在辦公室裏守着一臺電腦,將修改好的電子版通訊稿件保存下來,移動鼠標,幫助朋友從百度裏搜索養殖蠍子的相關資料,搜着搜着,央視頻道“生財有道”欄目報道養蠍先進事蹟《退伍老兵養殖夢》視頻映入我的眼簾,好奇心驅使我打開視頻觀看觀看,很快就被該視頻中感人的故事吸引住了。內容講述的是養蠍人梅好,原本是一名有20年經歷的偵察兵,退伍以後放棄部隊分配的工作自己搞養殖,之後梅好通過養蛇、養豬、養雞都屢遭失敗,夫妻之間也鬧的不可開交最終離婚,梅好在山間發現蠍子,之後毅然決定開始養蠍子。最終通過梅好的不懈努力,養蠍子給梅好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收入。

我被梅好放棄部隊分配的工作,勇敢創業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更被他創業成功緻富所打動,聯想到自己大學畢業後踏入社會以來,先後任職於少年之友報社、青年導報社、亳州市譙城區薛閣街道辦事處,從事新聞工作多年,囊中羞澀,在市區一直買不起房子,只能租賃別人的三室一廳使用,我和妻子的工資加在一起每月不足3千元,除去供孩子上學、房租、水電、人情禮份、逢年過節走親串友、日常生活用品開支外所剩無幾,生活得很不如意,每當看到那些學歷不高同齡人,卻因經商創業致富,住着高級別墅,開着豪華轎車,手頭闊綽,心裏很不平靜,難免有一種難言的滋味。.。.。.

我暗下決心,自己也要創業!我從互聯網上了解到養殖蠍子確確實實是個朝陽黃金項目。蠍子是傳統的名貴中藥,具有防治風溼關節炎、腰腿頭痛、四肢麻木、口歪眼斜、半身不遂、偏癱等多種疾病的奇特功效。目前用蠍配成的中成藥有60多種,以蠍配製的湯劑有百餘種,世界上許多使用中藥的國家,如美國、日本、新加坡、印度等國藥用蠍主要從我國進口。隨着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和人類的大肆捕捉,野生蠍資源日益枯竭,目前蠍子的產量僅能達到市場需求量的30%,貨源奇缺,人工養蠍既可保護野生資源,又可滿足國內外市場的需求,並具有投資少、效益高、勞動強度低、不污染環境等優點,商品蠍供不應求,價格不斷上漲,當時市場價鹽水蠍每公斤800元—900元(目前已漲到每公斤1000—1300元),清水蠍每公斤1400元—1600元(目前已漲到每公斤1600—2200元),人工養蠍前景極爲廣闊!

養蠍子,養蠍子,我也要養殖蠍子!

農村創業故事5篇經典薈萃 篇二

葉偉平

杭州市淳安縣石林鎮養雞戶葉偉平曾經一度愁眉苦臉,開始養雞愁的是看了十幾本養雞書覺得那些方法都不適合自己,書裏將縮短飼養期,而他想延長飼養期,那樣肉質才更好;後來葉偉平按照自己的套路,養殖兒時記憶的雞,除了野外覓食外,他會喂自家種的玉米粒,甚至加點名貴草藥拌飯……去年因爲早早賣光了五六千隻雞,他開始愁雞賣脫銷許多訂單發不了貨被淘寶處罰。葉偉平養的雞價格可不便宜,最便宜168元一隻,最貴698元一隻。對於懷疑的人,他打出了“不是兒時記憶就免費”的廣告。結果籠絡了衆多吃貨粉絲。2016年,葉偉平網店銷售額達100多萬元,僅毛利潤就有50多萬元。

農村創業故事5篇經典薈萃 篇三

小小金瓜蔞致富“搖錢樹”

“瓜蔞,又稱爲藥瓜、吊瓜,瓜皮、瓜籽、廢棄根莖均爲上好的中藥材,一年栽種,可連續收益5年至7年,畝均年純利潤可達3000元以上。金瓜蔞如今成了我們村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搖錢樹’。” 昨日,羅山縣田堰村支部書記孫大勝興奮地對記者說。

田堰村陳灣組貧困戶陳文榮是依靠瓜蔞脫貧致富的典型。他家裏7畝地,夫妻倆都已50多歲,兩個女兒都在上大學,以前僅靠種水稻,每畝純收入不足500元,孩子上學費用全靠向親朋好友借和貸款,是村裏出了名的困難戶。2016年,在村裏動員扶持下,陳文榮家的7畝地全部種植瓜蔞,去年畝純收入達到2120元,他一下變成了村裏的脫貧能手。

提及瓜蔞,不得不提敢於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駐村第一書記候鵬。2015年8月,候鵬從省機關事務管理局下派任駐田堰村第一書記。“貧困戶要想徹底拔掉‘窮根’,持久增收,就必須有一個好的產業來帶動。”候鵬說。聽說瓜蔞是個致富的好東西,候鵬帶領村班子成員,通過實地走訪考察後,一方面向上級爭取扶貧項目資金,一方面逐戶入戶動員貧困戶轉變種植觀念,隨後又聘請技術人員,對農戶進行培訓,購買瓜蔞種苗,簽訂保底價回收協議,很快就讓貧困戶見到了效益。

“脫貧致富不能光靠‘輸血’,增強貧困戶的‘造血’功能纔是最重要的!我們村去年引導幫扶了20戶貧困戶種植了100畝瓜蔞,戶均增收5000元。今年,我們將完善‘農場+貧困戶+種植戶’一站式服務的模式,繼續與羅山縣文澤農業有限公司簽訂合同,去年瓜籽協議保底價是15元/斤,實際收購價是23元/斤。我們村有77戶貧困戶,去年脫貧了17戶47人。”孫大勝說。

脫貧致富,產業帶動。據統計,羅山縣僅去年以來,產業扶貧專項投資就達1200餘萬元,帶動貧困戶860戶,戶均增收3000元,當地貧困家庭正乘上“產業扶貧”的快車,駛入脫貧致富的快車道。

農村創業故事5篇經典薈萃 篇四

陶山人

陶山鎮有一位水族玩家徐啓多,3年前開始接觸魟魚繁殖買賣,賺取第一桶金後,開始經營養殖場和水族館。如今,他家養殖場裏的魟魚存活率高達99%。說起未來規劃,他說,希望大力發展家鄉的生態農業,打造一片生態教育基地,建一座青山綠水間的農業觀光園。

據瞭解,魟魚是一種卵胎生魚類,每條價格高達萬元以上。這種稀奇魚種長什麼樣?日前,記者來到徐啓多的養殖場一探究竟。

在國內水族玩家的眼中,徐啓多是位知名人士,他因養殖水族行業中珍貴魚種――魟魚而聞名。別人養殖魟魚存活率一般在50%,而在他的養殖場裏,魟魚存活率高達99%。

前日,記者慕名來到了陶山荊谷的啓多養殖場。“馬上就要從國外進口德國品種的魟魚種魚,3條種魚需32萬元。”45歲的徐啓多坐在6米多長的水族館大魚缸前,介紹起自己養殖魟魚的經歷。

2015年,自小喜歡養魚的徐啓多在馬嶼會市上買了個小魚缸和幾條小金魚,可是養了一段時間後,小金魚全部死了。他是個不服輸的人,決定挑戰高難度,不久後,從廣州魚市買了3條魟魚。

“可能是從小喜歡養魚的情結在鼓勵我,當時一下子花了9萬多元,買了3條小魟魚,二母一公。”徐啓多介紹,和其他魚類不同,魟魚是卵胎生動物,也就是體內孵卵,魟魚寶寶的卵要在母體內發育成新的個體後,才產出母體之外,就像胎生動物,每次繁殖數一般爲兩三條,最多可達5條。

這3條魟魚在徐啓多的悉心照料下,不久就生了3條小魚,每條小魚賣出了1萬多元的高價。他高興壞了,養魟魚不僅找回了童年樂趣,還賺到了錢。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魟魚在水族行業中屬於高價格的魚類,深受魚迷追捧,魟魚的主要品種有皇冠黑白魟、黑帝王魟、滿天星魟等,養得愈大身價愈高。剛出生的幼魟售價約1萬元,飼養1年後,可長到30釐米左右,價格就會成倍上漲,一條觀賞性較好的魟魚,價格動輒幾萬、幾十萬,外形漂亮、特殊的甚至可達上百萬元。

徐啓多介紹,魟魚主要以泥鰍、河蝦等爲主食,“身價”雖高,但只要控制好水溫、水質,並不難養。從養殖3條小魟魚開始,如今,他的養殖場有長1米多的小魚缸17個,3米至6米的大魚缸3個,魟魚種魚45條,小魟魚約50條,總投資250多萬元。

“每月水電、魚飼料等開銷近萬元,魟魚售往全國各地。”說起如今的魟魚養殖規模,徐啓多說,賺錢還是次要的,他一直關注生態農業方面的建設,想爲家鄉的綠色觀光事業做點力所能及的事。

徐啓多坦言,未來想建一座綠色農業觀光園,打造了一片生態教育基地,讓城裏的孩子也到我們陶山看看。“荊谷一帶青山綠水,自然環境優美,栽種花卉、蔬菜,再加上採摘、垂釣等休閒觀光活動,孩子們可以在生態教育基地裏邊玩邊學,寓教於樂。”

農村創業故事5篇經典薈萃 篇五

從貧困戶到致富帶頭人

重慶市酉陽樑家堡村村民冉俊萬,通過幾年時間的自主創業,從貧困戶變身爲擁有蔬菜基地、藥材基地、烏雞養殖場的致富能手,爲當地70多個貧困家庭搭建務工平臺,成爲了當地脫貧致富的帶頭人。

2012年,常年在外務工的冉俊萬回到家鄉,拿出家裏的全部積蓄,在村裏建起了一個小型的蔬菜基地,不過由於經驗不足、銷售渠道不暢,創業的第一年,冉俊萬血本無歸,成了村裏的貧困戶。

在街道辦事處和村支“兩委”的鼓勵支持下,冉俊萬借錢發展產業,從單一的蔬菜種植,向蔬菜、中藥材間種轉變,到2016年,種植規模達到1000多畝,帶動周邊70多戶貧困戶就近務工,他不僅成功脫貧了,還有了積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