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抗擊疫情在第一前線的英雄人物(多篇)

抗擊疫情在第一前線的英雄人物(多篇)

抗擊疫情在第一前線的英雄人物 篇一

2月18日上午10時58分,一個在新冠病毒疫情一線不懈抗爭的白衣戰士停止了心跳。他就是武漢市武昌醫院院長、神經外科學科帶頭人劉智明。

走進劉智明生前的辦公室,他的工作證和圍巾還掛在牆上。許多同事直到現在依然不願相信他已經離去的事實。在這次應對新冠疫情中,劉智明所在的武昌醫院,是首批七家收治新冠疫情患者的定點醫院之一。1月21日劉智明去市裏開會接到任務要接收499名新冠疫情病人,人數僅次於金銀潭醫院。而武昌醫院只有三天的時間來完成院區改造和病人的轉運。

不眠不休的三天,劉智明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武昌醫院是綜合型醫院,短時間內按照傳染病醫院要求改建,難度極大。增加牀位、調配醫務人員、解決物資,每一件事都需要劉智明協調。

而此時的劉智明已經住進了本院的ICU,1月24日,他的CT結果顯示,肺部嚴重感染,隨後的核酸結果確診爲陽性。

在ICU裏,劉智明的身份變了,可救死扶傷的使命和擔當卻沒有放下,在病房裏他不停地接打電話、回覆微信,一會兒問病人收進來了沒有,一會兒問院內感染防控做到位了沒有。同事提醒他要好好休息,他卻說:“我是院長啊,我丟不下!”並讓大家不要過多關注自己的病情,等他康復出院,再與大家一起並肩作戰!

劉智明的妻子蔡利萍,是武漢市第三醫院光谷院區重症病區的護士長。丈夫感染後,她曾想過趕過去照顧病重的丈夫。然而,劉智明每次的回答都是“不要”。他心裏明白,妻子也在一線,把她留在崗位上,會給更多的人帶來生的希望。

2月14日,劉智明病情突然惡化,被轉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進行搶救,直到2月18日上午,搶救無效不幸離世。

斯人已逝,在劉智明所帶領的武昌醫院收治的900多名新冠疫情患者中,截至目前,已有400多名重症患者治癒出院。

抗擊疫情期間的英雄人物事蹟 篇二

“我是護士長,是黨員,還是湖北人,於情於理,都該我去。”山西第二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唐珊說。

唐珊是湖北天門人,大學畢業後在山西工作定居。這位37歲的女護士長,在看到醫療隊招募信息後毅然報名,“這些年,兩年能回一趟家。到武漢,就當是回家了。”

2月28日,是唐珊來到武漢抗疫一線的第二十六天。“時間過得很快,每天像打仗一樣。”唐珊清楚地記得,到武漢是大年九年級晚上7點,培訓會一直持續到夜裏1點多,第二天一早7點多就到崗。唐珊和隊員們同中日友好醫院的戰友一起接管了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這裏有50名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人。

這是一位對工作嚴格到近乎苛刻的護士長。唐珊所在的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內科,是山西省級重點科室,護士有90多名。同事郝彬笑稱,提起唐珊,年輕一點的護士都說“可怕她了”,因爲出了錯會被她毫不留情地訓斥。她把這種工作作風帶去了武漢,在她看來,救治一線“本來就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工作絕不能出錯。”

這是一位處事周到、愛摳細節的護士長。作爲護士長,唐珊要對這支護理隊伍成員的年齡和工作年限摸底,“每個班儘量做到新老成員搭配,保證護理質量。”她還會根據自己的瞭解,考慮醫務人員的性格,“活潑的與相對沉穩的搭配,這樣配合能夠優勢互補。”護理時,她會說一口帶有湖北口音的普通話,讓病人們聽着鄉音,知道“湖北伢子”回來了。

她同時又很“仗義”和大氣。護理工作本來就極耗體力,唐珊還主動把接物資、分物資的後勤活攬了過來。

“來了就是一顆‘螺絲釘’,把自己放在最需要的地方。”剛到武漢那幾天,她的手對防護手套過敏,起了紅疹,她咬牙克服;忙起來午飯也顧不上吃,她笑笑說“也不覺得餓”。但她又能跳出眼前,不斷沉澱和思考。她向組織提出建議:“除了應收盡收,我們也要關注出院的病人,要考慮如何延伸護理工作。病人出院前,得通過規範化操作,讓他們學會自我管理,並帶動家人和周邊人做好防護。”

唐珊說,她會戰鬥到獲得全勝的那天。衣服上的“天門姑娘,山西唐珊”,是她的力量源泉。她也深信,愛與無畏,無遠弗屆。

抗擊疫情期間的英雄人物事蹟 篇三

疫情初期,武漢就診發熱病人突增,各大醫院不斷有醫務人員感染,急診科成爲重災區。然而武漢第三醫院感染的醫務人員相對較少,至今只有一位男護士感染。董芳的職業敏感,保護了許多同事。

1月初,董芳的丈夫陳偉工作的武漢市中心醫院發現幾例不明原因肺炎。他回家告訴了董芳。董芳同時參加了國家疾控中心專家的培訓,培訓時說不明原因肺炎是一個呼吸道的疾病,沒有確定人傳人。但董芳敏銳地感覺到,呼吸道疾病就很容易通過飛沫傳播,類似於肺結核。於是她馬上第一個向醫院申請給ICU配N95口罩、防護服和空氣消毒機。ICU病房原來是大通間,董芳又想辦法改造成隔離病房,安裝了56臺移動滅菌站。她在全院第1個培訓N95口罩和防護服的使用方法,全科找視頻學習,嚴陣以待。

“我感覺這就像打仗一樣,得先把戰壕挖好了,才能去打,不然的話就會暴露在流彈面前,如果自己倒了,就沒有辦法去戰鬥。”董芳常對科室的同事們說。

董芳自己也幾次踏上了生死線。

最危險的事發生在2月24日,天較悶熱,董芳正在ICU救治新冠肺炎病人,防護服穿了好幾層,滿頭大汗,汗水流到她的N95口罩裏。N95口罩防水性能好,把汗水兜住了,口罩內層全部打溼。她一吸氣,汗水汗就吸到鼻子和嘴裏,讓她快要窒息,腦袋一陣暈眩。董芳趕快讓其他醫生接手,而她必須馬上從10樓下到1樓清潔區才能脫防護服。她不敢跑快,因爲呼吸一急促,吸的又是水。如果把口罩拉下來,便有被傳染的危險,因爲10樓和電梯裏都是污染區。等電梯時感覺很漫長,電梯上到3樓停一下,在8樓又停。飽受煎熬的她感覺沒法呼吸,終於等到電梯下去,短短的路程她走了15分鐘,但她還是堅持按順序脫防護服、鞋子、護目鏡、外層口罩,每一個步驟完了都進行手消,最後摘下N95口罩時,董芳長吁了一口氣,感覺自己像是起死回生。

“新冠肺炎病人呼吸困難的時候,是不是也是這種可怕的感覺?”董芳又想到了病人。

抗擊疫情期間的英雄人物事蹟 篇四

加強重症患者救治是降低新冠肺炎病亡率的關鍵,目前,全國已經調集11000多名重症專業醫務人員彙集武漢,協同攻堅。今天(3月1日)我們就來認識一位重症專家、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邱海波。

作爲中央指導組專家,邱海波一天內要跑三四家醫院,巡診危重症病例,給出有針對性的診療建議。剛到武漢時,他發現重症病例每天快速增長,但重症病房卻一牀難求。邱海波和專家組成員建議,增加集中收治重症患者的定點醫院,迅速擴充重症病牀,這個意見很快被中央指導組採納。

在重症病房,邱海波不僅是指導組專家,還是臨牀大夫。他和同事們在一個個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中,尋找着治療的突破口和診療路徑。

俯臥位通氣是邱海波和同事們總結出來的對重症患者明顯有效的一種呼吸治療,目前已經寫入新冠肺炎診療方案中。但是要將插管的患者翻身,還要避免病人身上各種插管的脫落和損傷,既是技術活又是力氣活。

白天臨牀治療,晚上研討診療方案,這是邱海波這一個多月來的工作節奏。

在專家組成員夜以繼日地努力下,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新冠肺炎診療方案已經更新了六版,現在又即將更新第七版。

各地精銳醫療力量匯聚武漢,不同學科協同作戰,邱海波奔波在各個重症醫院間。在最近幾天的巡查中,邱海波欣喜地發現越來越多的重症患者在好轉,ICU開始出現了“牀等人”的現象。

抗擊疫情在第一前線的英雄人物 篇五

“口罩用完了嗎?消毒水還夠不夠?還需不需要溫度計?”現在劉健每天的工作之一,就是詢問武漢市黃陂區李家集街六家砦村消毒用品的使用情況。

劉健今年52歲,是武漢市礄口區公安分局民警,2019年被派往六家砦村做駐村扶貧幹部。這段時間的精準扶貧工作讓劉健和不少村民成爲朋友。由於他的謹慎和嚴格,自疫情防控以來,六家砦村1505名村民目前沒有一人被確診爲新冠疫情患者。

在疫情防控剛開始時,劉健也犯了不少難。1月23日,武漢宣佈暫時關閉所有離漢通道。劉健和同事來到村裏,直接到20多個從武漢中心城區務工回來的村民家裏,給他們挨個測量體溫,瞭解他們的身體狀況,並要求他們每人都在家隔離觀察14天。

不同於城市,村裏人住得比較分散,逢年過節喜歡互相串門。爲了讓大家都安心待在家裏,劉健挨家挨戶地上門勸導:“這個病毒會人傳人,今年春節大家都不要互相串門,也不要走親戚。”劉健建議,大家都在網上拜年。

雖然村裏可以自己種菜,可是油鹽等基本生活用品和消毒用品依舊沒辦法保證。對此,劉健讓村幹部打電話詢問村民的生活需求,每三天一次派幾名村幹部和志願者去集鎮,集中購買生活用品送到村裏,然後再往每個村民家裏送。

1月29日,劉健去看貧困戶,發現村民沒有口罩、酒精等防護用品。回到駐村地點後,他一方面通過各種渠道去採購,另一方面向礄口區公安分局緊急籌措一批消毒液、紅外體溫計和一次性口罩。

“太及時了。”當劉健將這些用品送往村裏時,村黨支部書記餘和楚非常激動。

“管得嚴一點,大家就放心一點”,說起疫情防控的經驗,劉健說,在他心中保證村民健康是第一位的。下一步,劉健還要繼續幫扶貧困戶,瞭解他們疫情過後的生產生活安排情況。同時還要幫助村民聯繫春耕備耕的種子和化肥。劉健說,“春天已經到了,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抗擊疫情在第一前線的英雄人物 篇六

“我來頂上!”2月1日一早,因一名運送標本的工作人員突然被感染,湖北省第三人民醫院檢驗科主任劉世國馬上親自上陣,沒有絲毫猶豫。

運送病患標本要穿越多個病區,尤其是呼吸重症病區,感染風險很大。“新冠病毒與普通標本不一樣,具有高風險,不能有一絲懈怠。”作爲檢驗科醫師,劉世國深知工作的重要性,穿上防護服,提着標本轉運箱,開始在一樓實驗室和十三樓實驗室來回轉運標本,並承擔起標本滅活的工作。

將採集好的咽拭子標本運送到實驗室,危險遠沒有過去,但劉世國的工作纔剛剛開始——對樣本進行核酸檢測。

1月31日,經過3天時間的改造和調試,湖北省第三人民醫院的新冠核酸檢測實驗室正式投入使用,這裏成爲劉世國抗疫的主戰場。當天下午4點半,預實驗完成後,有80例左右的病患樣本需要做核酸檢測,劉世國決定繼續堅持。

“不同於普通檢驗項目,核酸檢測風險高,檢測者往往是一手拿着樣本,一手用夾樣器取樣,距離最近的時候只有幾釐米。”劉世國補充道,不止如此,操作週期也長,最長的一次在密閉實驗室裏待了八九個小時,出來時人都有些缺氧,頭暈目眩。就是在這樣的高風險環境裏,劉世國和他的團隊每天要處理180多個標本。

與病毒近距離接觸,怕不怕?劉世國直言:“核酸檢測操作步驟繁瑣,技術難度高,全程注意力要高度集中,根本沒時間去害怕。不害怕,但有壓力,這更要求我們要膽大心細,完成好檢測任務。”

因爲長期處在密閉空間,悶熱難耐,不少技術人員身上都起了溼疹,從實驗室走出來,劉世國和幾名同事渾身都被汗水浸透,臉上佈滿了壓痕和淤青,但大家只是互相安慰兩句,第二天繼續迎接新的樣本檢測實驗。“與病毒面對面,我們不會退縮。”劉世國說。

抗擊疫情期間的英雄人物事蹟 篇七

在抗疫一線,有這樣一羣人。他們站在污染區和清潔區的邊界,把醫務人員武裝得嚴嚴實實送進病房,而且還要負責把他們從污染區安全地接回來。他們就是院感醫生,被醫務人員親切地稱作“安全守護神”。

婁昊來自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感染科。2月4日隨隊到武漢後,就一直在承擔河南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一線醫生的感染防控工作。

穿防護服難,脫防護服更難。因爲從污染區出來,所有的防護都已經被污染,醫護人員需要在不接觸污染面的情況下脫掉防護設備。這也是他最緊張的時刻。

醫護人員一天四個交接班——凌晨2點,早上8點,下午2點,晚上8點。每次交接班,婁昊都要跟着上班的人去方艙指導穿防護服,然後指導下班的人脫防護服,只有在交接班的間隙才能回到酒店休息一會。

從第一天起,婁昊每天四次往返方艙,從未缺席。已是深夜,婁昊又要和幾名醫護人員前往方艙醫院交接班。出發前他通過我們的鏡頭,代表院感人向一線戰友們表達了自己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