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孟郊關於母愛的詩句賞析(經典多篇)

孟郊關於母愛的詩句賞析(經典多篇)

詩人孟郊描寫母愛的詩 篇一

1寒地百姓吟

孟郊〔唐代〕

無火炙地眠,半夜皆立號。

冷箭何處來,棘針風騷騷。

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

高堂搥鍾飲,到曉聞烹炮。

寒者願爲蛾,燒死彼華膏。

華膏隔仙羅,虛繞千萬遭。

到頭落地死,踏地爲遊遨。

遊遨者是誰?君子爲鬱陶!

此詩運用對比的手法,描繪了寒地之夜,貧苦人民和富貴人家懸殊的生活處境,鮮明地揭示了封建社會中的階級對立,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全詩意境淒涼婉轉,充滿幽憤悲愴之情。

2巫山曲

孟郊〔唐代〕

巴江上峽重複重,陽臺碧峭十二峯。

荊王獵時逢暮雨,夜臥高丘夢神女。

輕紅流煙溼豔姿,行雲飛去明星稀。

目極魂斷望不見,猿啼三聲淚滴衣。

全詩把峽中景色、神話傳說及古代諺語熔於一爐,寫出了作者在古峽行舟時的一段特殊感受。其風格幽峭奇豔。語言凝練優美,意境奇幻幽豔,餘味無窮。

3怨詩

孟郊〔唐代〕

試妾與君淚,兩處滴池水。

看取芙蓉花,今年爲誰死。

詩的用韻上也很考究,它沒有按通常那樣採用平調,而用了細微的上聲“紙”韻相葉,這對於表達低抑深思的感情十分相宜。

詩人孟郊描寫母愛的詩 篇二

1勸學

孟郊〔唐代〕

擊石乃有火,不擊元無煙。

只有擊打石頭,纔會有火花;如果不擊打,連一點兒煙也不冒出。

人學始知道,不學非自然。

人也是這樣,只有通過學習,才能掌握知識;如果不學習,知識不會從天上掉下來。

萬事須己運,他得非我賢。

任何事情必須自己去實踐,別人得到的知識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

青春須早爲,豈能長少年。

青春年少時期就應趁早努力,一個人難道能夠永遠都是“少年”嗎?

2洛橋晚望

孟郊〔唐代〕

天津橋下冰初結,洛陽陌上人行絕。

天津橋下的冰剛剛凍結不久,洛陽的大道上幾乎已經沒了行人。

榆柳蕭疏樓閣閒,月明直見嵩山雪。

葉落枝禿的榆柳掩映着靜謐的樓臺亭閣,皎潔的月光下,一眼便看到了嵩山上那皚皚白雪。

3烈女操

孟郊〔唐代〕

梧桐相待老,鴛鴦會雙死。

雄梧雌桐枝葉覆蓋相守終老,鴛鴦水鳥成雙成對至死相隨。

貞女貴殉夫,捨生亦如此。

貞潔的婦女貴在爲丈夫殉節,爲此捨生才稱得上至善至美。

波瀾誓不起,妾心古井水。(古井水 一作:井中水)

對天發誓我心永遠忠貞不渝,就像清淨不起波瀾的古井水!

《遊子吟》 篇三

唐 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白話譯文:

慈母用手中的針線,爲遠行的兒子趕製身上的衣衫。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遊子吟》是唐代詩人孟郊創作的一首五言詩。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全詩共六句三十字,採用白描的手法,通過回憶一個看似平常的臨行前縫衣的場景,凸顯並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與無私,表達了詩人對母愛的感激以及對母親深深的愛與尊敬之情。

孟郊關於母愛的詩句賞析 篇四

《遊子吟》

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譯文

慈祥的母親手裏把着針線,爲即將遠遊的孩子趕製新衣。

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

誰說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

註釋

遊子:古代稱遠遊旅居的人。吟:詩體名稱。

遊子:指詩人自己,以及各個離鄉的遊子。

臨:將要。

意恐:擔心。歸:回來,回家。

誰言:一作“難將”。言:說。寸草:小草。這裏比喻子女。心:語義雙關,既指草木的莖幹,也指子女的心意。

報得:報答。三春暉:春天燦爛的陽光,指慈母之恩。三春:舊稱農曆正月爲孟春,二月爲仲春,三月爲季春,合稱三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溫暖、和煦的陽光照耀着子女。

賞析

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着兒女們。然而對於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遊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於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此詩描寫的就是這種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卻是詩人深沉的內心情感。

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用“線”與“衣”兩件極常見的東西將“慈母”與“遊子”緊緊聯繫在一起,寫出母子相依爲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通過慈母爲遊子趕製出門衣服的動作和心理的刻畫,深化這種骨肉之情。母親千針萬線“密密縫”是因爲怕兒子“遲遲”難歸。偉大的母愛正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自然地流露出來。前面四句採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飾,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後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作者直抒胸臆,對母愛作盡情的謳歌。這兩句採用傳統的比興手法:兒女像區區小草,母愛如春天陽光。兒女怎能報答母愛於萬一呢?懸絕的對比,形象的比喻,寄託着赤子對慈母發自肺腑的愛。

詩人孟郊描寫母愛的詩 篇五

1結愛

孟郊〔唐代〕

心心復心心,結愛務在深。

一度欲離別,千回結衣襟。

結妾獨守志,結君早歸意。

始知結衣裳,不如結心腸。

坐結行亦結,結盡百年月。

2秋懷·其二

孟郊〔唐代〕

秋月顏色冰,老客志氣單。

冷露滴夢破,峭風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腸中轉愁盤。

疑懷無所憑,虛聽多無端。

梧桐枯崢嶸,聲響如哀彈。

3織婦辭

孟郊〔唐代〕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

當年嫁得君,爲君秉機杼。

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機。

如何織紈素,自著藍縷衣。

官家榜村路,更索栽桑樹。

中國的封建社會是典型的男耕女織的社會,但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所謂的“女織”是相對的大多數勞動婦女白天是“田中女”,晚上要“秉機杼”。這種現象許多紡織詩都有所反映,如范成大“晝出耘田夜績麻”。

詩人孟郊描寫母愛的詩 篇六

1遊終南山

孟郊〔唐代〕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峯夜留景,深谷晝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險心亦平。

長風驅松柏,聲拂萬壑清。

即此悔讀書,朝朝近浮名。

此詩載於《全唐詩》第三百七十五卷。陝西師範大學文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霍松林教授認爲欣賞這首詩,必須緊扣詩題“遊終南山”,切莫忘記那個“遊”字。

2古別離

孟郊〔唐代〕

欲別牽郎衣,郞今到何處?

不恨歸來遲,莫向臨邛去。

詩人用這種迴環婉曲、欲進先退、搖曳生情的筆觸,熟練而又細膩地刻畫出女主人公在希求美滿愛情生活的同時又隱含着憂慮不安的心理,並從這個矛盾之中顯示了她的堅貞誠摯、隱忍剋制的品格。全詩言簡意豐,雋永深厚,耐人尋味。

3遊子

孟郊〔唐代〕

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

慈親倚堂門,不見萱草花。

孟郊關於母愛的詩句賞析 篇七

“母愛”是人類純真崇高的感情,是文學創作的永恆性主題。謳歌之惟恐不逮,佳作自然不少。早在《詩經》就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德,昊天罔極”的詩句,簡括而形象地唱出了人子的心聲。而唐代詩人孟郊(字東野,751一814,湖州武康人)的《遊子吟》,更是一首歌頌偉大母愛之作。它把人類偉大的母愛置於特定的藝術氛圍中,加以弘揚和歌頌,使之膾炙人口,連不識字的婦孺都會記誦不差: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是一首樂府詩,詩人捕捉住生活中的“一瞬”,用簡括的語言勾勒出慈母爲遊子縫製衣裳的場景,抒發了遊子思鄉念親的至深情感。首聯,“遊子”,本謂遠遊的客子。《史記》“遊子悲故鄉”。也許慈母意想到了遊子的奔走之勞,風霜之苦和孤寂之悲,如此,詩一開頭,就似籠著一層淡淡的哀愁。另外,就唐詩看,“遊子”也可指離鄉遠遊的舉子。有唐以來,開科取士,遊子不絕於途,輾轉流徙,飢寒相侵,倍受艱辛,“古若不置名,道路無欹傾”。詩人以其親身體驗和感受,把遊子的悲苦和哀愁加以濃縮和“轉嫁”,讓人細味和借人傳達,如此,曲折地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的生活實況,賦予了詩的社會意義,表明了自己對生活的評價。

接著,詩人進行了合理的想像,揭示了慈母情愛的含蘊,原來臨行縫製的遊子衣上,密密匝匝飛走的針線,竟是慈母的絲絲縷縷情思。“遊子無寒衣”,“遊子暮何之”,也許就是慈母系情的“意恐遲遲歸”的內涵。“短章蘊藉”(《白石道人詩說》),是詩意的生髮,更是意境的昇華。末尾二句,從意義上說,是從“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化出,但較之原詩句,比擬切當,對比強烈,形象更爲鮮明;而且“遊子不言苦,家書但云安”,要解脫和拋卻的是悲苦和哀愁,知難而前,銳意進取,冀報恩於萬一,給人以奮發和鼓舞,因此,詩句的思想意義也更深刻和積極。

此外,就詩的藝術性看,有兩點值得注意。這既是“雅俗共賞”的一個原因,也可窺見詩人的藝術探索之一斑。

一是濃情淡化,引起廣泛的共鳴。共鳴,是文藝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在讀者身上引起的共同激情,和小說詩歌文學作品主人公一起體驗他的痛苦、磨難和願望等;濃情淡化,是指作者通過對藝術的理解,把濃烈感情融注在小說詩歌文學作品中而使讀者覺著是淡然地傳達出來的。這首小詩濃情淡化,引起了廣泛的共鳴。詩的審美客體僅是慈母爲遊子縫製征衣所生髮的感情;但它喚起的卻是人們對母子至性情愛的體驗中的理解、同情而至反思。爲什麼?我們不能不從詩人對審美意識的理解去探求,慈母爲遊子縫製衣裳,是最爲習見的生活圖景,而其中浸透的卻是深入骨髓的感情。誰無父母,誰無兄弟?離親別故在社會現實生活的人際活動中總會發生的,思親戀故之情又誰能避免?人們讀文藝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總是有所希冀的,解除痛苦,獲得歡娛,哪怕是一瞬間的。一個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的撞擊力在讀者身上引起的迴應力應該是適度的,比如李白的《靜夜思》。

小說詩歌文學作品沒有提供特定的背景、環境及其他,但蘊藏的故鄉之思的感情是深厚真摯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淡淡的說出,引起了至今千年的共鳴。《遊子吟》使濃烈深厚的感情“輕描淡寫”似地傳達出來,在讀者心理上,引起震動,像山泉沁入心脾,給人以某種滿足、慰藉和感奮。總之,這首詩的情思、哀愁、藝術氛圍都是淡淡的,然而人們卻從中產生共鳴,引起反思和感奮。

二是沖淡的感情得之於平和的語言,這也得益於民歌形式的運用。這首詩是抒情詩,體例爲樂府詩,它俚語入詩,明白曉暢,著語不多,純是白描,洋溢著強烈的生活氣息,那真摯深沉的感情就從平淡的語言中得出。從而較爲適應廣大讀者的審美心理,使人們自覺地接受其詩歌的思想,心靈得到了陶冶和淨化。

總之,這首抒情小詩歌頌了偉大的母愛,稱得起廣泛流傳千古不朽之作。而戀母、思鄉、念國,似在人們情感上一脈相承而呈現階梯性或說檔次,因此這首小詩,在今天更能激起海外同胞思鄉念國的情感,產生特殊的反響,那麼,它的思想意義和藝術上的探索也就有更值得注意的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