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經典詩歌《雨巷》【精品多篇】

經典詩歌《雨巷》【精品多篇】

《雨巷》註釋: 篇一

1、丁香:丁香是我國古典詩歌中常見的意象。我國古詩裏有好些吟詠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結雨中愁”,“丁香體柔弱,亂結枝欲墜”,“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等等。丁香開花在仲春時節,詩人們對着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總之,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徵。

2、彳亍(chì chù):小步慢走的樣子。

3、太息:出聲嘆息。

4、頹圮(tuí pǐ):倒塌。

拓展閱讀:《雨巷》教案 篇二

【案例設計】

高中語文新課程應幫助學生獲得較爲全面的語文素養,教師應精選學習內容,變革學習方式,把語文學習與社會發展、科技進步聯繫起來。設計者以戴望舒《雨巷》爲教材,重新認識詩歌閱讀欣賞模式的構建。採用“初讀、精讀、研讀”(三讀)的方法,把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有機的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媒體資源和先進的教學手段,創設教學情境,調動多種感官參與閱讀欣賞,把閱讀、理解、體驗、表達、延伸、拓展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一節課的學習,牢固掌握教材內容,學會詩歌閱讀欣賞的`方法,受到美的薰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

學習過程 篇三

【走近雨巷】

1、播放視頻:江南雨巷、《雨巷》詩朗誦

2、誦讀課文,留心下邊三個問題:

①這是一首什麼樣的詩?②詩中寫了哪幾個“意象”?③你最喜歡這首詩中的哪句詩?

3、討論明確:

課文悟讀這是一首什麼樣的詩?

明確:這是一首愛情詩,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

知人論世

戴望舒,現代派詩人。前期的詩輕盈流麗,重象徵、意象,追求詩意的朦朧、含蓄。後期的詩,因受抗戰激發,詩風變得厚重、剛健,語言也更爲洗練純樸。《雨巷》是用象徵手法寫的一首抒情詩。

課文悟讀詩中寫了哪幾個“意象”?

明確:詩中寫了油紙傘、我、雨巷、丁香花、丁香姑娘、籬牆等意象。

課文悟讀你最喜歡這首詩中的哪句詩?

明確:我喜歡“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這句詩運用了排比的手法,寫出了丁香姑娘美麗的外貌、高尚的品格,憂愁的心境。“彷徨”寫出了詩人在黑暗的現實中對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明確:“撐着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個丁香一樣地/結着愁怨的姑娘。”“我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地/結着愁怨的姑娘。”前後呼應,富有音樂感、節奏美。

明確:“到了頹圮的籬牆,/走盡這雨巷。”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的背景是黑暗的。

《雨巷》創作背景: 篇四

這首詩寫於1927年夏天。當時全國正處於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於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敗後的幻滅與痛苦,心中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雨巷》一詩就是他的這種心情的表現,其中交織着失望和希望、幻滅和追求的雙重情調。這種情懷在當時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戴望舒《雨巷》賞析 篇五

我只是茫茫時代大海中的一粒沙塵,被海水吞噬得再無飛揚的氣力,只能苟延殘喘於幽暗的陸地。上帝聽見了我無望的祈禱,將我幻化爲人形,去追尋沙塵可遇不可求的珍貴。

帶着惶恐與欣喜的我,走進了江南煙雨朦朧的小巷中。緣故,許是小巷因爲綿綿梅雨的緣故,而變得愈發漆黑、陰冷。我撐着油紙傘心裏想着:得快步跨過這不吉利的地方。地上青石板的水坑太多,我只得慢下腳步。天上棉花似的烏雲,一簇挨着一簇,佔據着整片純潔無暇的天空,小巷兩邊的木門緊閉,只留下雨滴敲打在青石板上的滴答聲,滴進我心窩,讓我和雨滴的呼吸變得一致。突然間,眼前本來杳無人息的巷子中,竟多出了一位與我同樣撐着油紙傘的妙齡女子。她似乎也在爲這江南綿雨而苦惱、憂愁,儼然不知“邂逅”會在江南高發。向背影望去,我看到她身材勻稱,婀娜多姿。在我眼中,她就如《詩經》中《碩人》所寫: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在我思維跳躍之際,她停住了腳步,緩緩傾斜了手中的傘,微微在小巷的某一處角落,擡起了她明亮的眼睛,注視着空氣中漫天飛舞的雨點。雖然眼睛明亮,可眼裏滿是濃的化不開的愁緒,凝結在黑色的瞳仁裏,吸引着我的心,原來這是就我所要尋找的那份珍貴。

我明白了,她和我是那麼相似,想逃離這小巷,卻又不得不一步一步踏過這不長不短的距離。若要用花來形容這曼妙的女子,恐怕只有丁香了。“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我隨即加快了步伐,以便可以和我的丁香姑娘說一會兒話,道一聲珍重。我離她愈發的近了,恍若情真意切地瞧見了她那愁緒的瞳仁。當我想湊得更近時,她卻如柳絮般霎那間飄離了我的視線。“我是在夢裏嗎?可雨下到我身上是事實啊。”我自問自答道。雨點依舊敲打着青石板,小巷的盡頭,我又望見了這位丁香姑娘,只是眼神不變,臉龐多了一絲清淺的微笑。

我繼續徘徊着、徘徊着,腦海裏揮之不去的是剛纔的微笑,這雨有這麼大的魔力嗎?把她的顏色、芬芳、憂愁都擦拭掉。甚至,那意味深長的微笑。我繼續徘徊着、徘徊着,長長的小巷我瞧見了出口,也望見了失落和希望。哪怕再夢一回也不要緊,我仍希望前方會出現我的丁香姑娘,她的眼神是憂愁的,身段是婀娜的,背影是唯美的……

戴望舒《雨巷》賞析 篇六

【原文】

撐着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着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彳亍①着

冷漠,悽清,又惆悵

她靜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地

像夢一般地悽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牆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裏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着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着愁怨的姑娘

①[彳亍(chì chù)]慢慢走,走走停停

【文章疏導】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約作於政治風雲激盪、詩人內心苦悶彷徨的1927年夏天。詩作寫成後差不多一年,作者將它投寄到《小說月報》。當時代理《小說月報》編輯的葉聖陶一看到這首詩就非常喜歡,稱它“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並送給作者“雨巷詩人”的稱號。這一年,作者才22歲。

戴望舒的詩深得中國古典詩詞中婉約詩風的遺韻,又受到法國象徵詩派的影響,因而他的早期詩作總體上表現出孤獨、抑鬱和消沉的特點。《雨巷》就是這樣。這首詩寫的是梅雨季節江南小巷中的一個場景。細雨濛濛中,“我”懷着一種落寞、惆悵的情緒和一絲微茫的希望,撐着油紙傘在悠長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獨行。

“我希望逢着/一個丁香一樣的/結着愁怨的姑娘。”果然,夢幻般的姑娘出現了。她有着“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像“我”一樣撐着油紙傘,“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中。走近時,“我”看到她是那樣地哀怨、憂愁,投出的目光“像夢一般的悽婉迷茫”。她並沒有停下來,而是“像夢中飄過/一枝丁香”一般,飄過“我”的身旁。姑娘最終消失在雨巷盡頭“頹圮的籬牆”邊。雨巷裏又只剩下“我”一個人,孤獨地行着,繼續渺茫地希望着、期待着……

這首詩寫得既實又虛,朦朧恍惚。“我”似乎有着滿腹的心事,無限的煩憂,但又不願明說,或者是說不出來。“我”似乎在期待什麼、追求什麼,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標又顯得那樣遙遠而渺茫。“她”出現了,這或許是在幻覺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現是那樣地快,逝去也那樣地快,一剎那間擦肩而過,消失在前方,“像夢一般的悽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嘆。詩中的“姑娘”,我們可以認爲是實指,是詩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麗、高潔而憂鬱的姑娘。但我們也可以把這位“姑娘”當做詩人心中朦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詩人陷入人生苦悶時,對未來渺茫的憧憬。和與濤濤的回憶!

【寫作背景】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贏得了“雨巷詩人”的雅號。這首詩寫於1927年夏天。當時全國處於白色恐怖之彙總,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於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敗後的幻滅與痛苦,心中總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雨巷》一詩就是他的這種心情的表現,其中交織着失望和希望、幻滅和追求的雙重情調。這種情懷在當時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運用了象徵性的抒情手法。詩中那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徵性的意象。分別比喻了當時黑暗的社會,在革命中失敗的人和朦朧的,時有時無的希望。這些意象又共同構成了一種象徵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並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於音樂性是《雨巷》的另一個突出的藝術特色。詩中運用了復沓、疊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迴環往復的旋律和宛轉悅耳的樂感。因此葉聖陶先生稱讚這首詩爲中國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

詩人在《雨巷》中創造了一個丁香一樣的結着愁怨的姑娘。這雖然是受古代詩詞中一些作品的啓發。用丁香結,即丁香的花蕾,來象徵人們的愁心,是中國古代詩詞中一個傳統的表現方法。如李商隱的《代贈》詩中就有過“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的詩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結和雨中愁悵朕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裏落在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這首詩裏就是用雨中丁香結做爲人們愁心象徵的,很顯然,戴望舒從這些詩詞中吸取了描寫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來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這種吸收和借鑑是很明顯的,但是能不能說《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舊詩名居“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現代白話版的擴充和稀釋呢?我認爲不能這樣看。在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時,詩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創造。第一,古人在詩裏以丁香結本身象徵愁心,《雨巷》則想象了一個如丁香一樣結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與古典詩詞中套用陳詞舊典不同,也與詩人早期寫的其他充滿舊詩詞調子的作品迥異,表現了更多的新時代氣息。“丁香空結雨中愁”沒有“丁香一樣的結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喚起人們希望和幻滅的情緒,在表現時代憂愁的領域裏,這個形象是一個難得的創造。第二,在古代詩詞裏,雨中丁香結是以真實的生活景物來寄託詩人的感情的。詩人依據生活的經驗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創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藝術想象的產物。

【賞析】

一首好的抒情詩,應該是藝術美的結晶。它會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喚起人們審美的感情。

然而多年來,《雨巷》和戴望舒的其他一些詩作,卻被視爲象徵派和現代派的無病呻吟而排斥在文學史的視野外;直到最近,人們纔像觀賞出土文物一樣,把這些作品從遺忘的塵土中挖掘出來,又重新看到了它們身上的藝術光輝。

戴望舒在坎坷曲折的二十多年創作道路上,只給我們留下來九十多首抒情短詩,《雨巷》,就是他早期的一首成名作。

《雨巷》大約寫於1927年夏天。最初發表在1928年8月出版的《小說月報》第十九卷第八號上。戴望舒的摯友杜衡在1933年寫道:

說起《雨巷》,我們是不能把葉聖陶先生的獎掖忽略的。《雨巷》寫成後差不多有1年,在葉聖陶先生代理編輯的《小說月報》的時候,望舒才忽然把它投寄出去。聖陶先生一看到這首詩就有信來,稱許他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聖陶先生的有力的推薦,是望舒得到了“雨巷”詩人的稱號,一直到現在。(《望舒草· 序》)

《雨巷》創設了一個富於濃重象徵色彩的抒情意境。在這裏,詩人把當時的黑暗而沉悶的社會現實暗喻爲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這裏沒有聲音,沒有歡樂,沒有陽光。而詩人自己,就是這樣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獨者。他在孤寂中懷着一個美好的希望。希望有一種美好的理想出現在自己面前。詩人筆下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的象徵。然而詩人知道,這美好的理想是很難實現的。她和自己一樣充滿了愁苦和惆悵,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夢一樣從身邊飄過去了。留下來的,只有詩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現實中彷徨,和那無法實現的夢一般飄然而逝的希望!

有論者說,《雨巷》是詩人用美好的“想象”來掩蓋醜惡的“真實”和“自我解脫”,是“用一些皁泡般的華美的幻象來欺騙自己和讀者”,除了藝術上的和諧音律美外,“在內容上並無可取之處”。(凡尼:《戴望舒詩作試論》,《文學評論》1980,4),這些詰難和論斷,對於《雨巷》來說,未免過於簡單和苛刻了。

全文解讀 篇七

《雨巷》一詩的音樂感很強,我們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緩、低沉而又優美的旋律和節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發的情感──悽清、哀怨和惆悵。詩一開篇,詩人就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梅雨季節江南小巷的圖景:白牆黑瓦的建築物之間,小巷曲折而悠長;正是梅雨季節,天空陰沉沉的,小雨淅淅瀝瀝地下個不停。小巷裏空蕩蕩的,只有詩人

撐着油紙傘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詩人一人在雨巷中獨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態則分明透露着他內心的孤寂和苦悶之情。小巷、細雨、撐着油紙傘的孤獨詩人以及他的彷徨步態──這就是這首詩的開頭幾句所展示給我們的鏡頭。在上述鏡頭過後,詩中出現了一段詩人的內心獨白:

我希望逢着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着愁怨的姑娘。

這個“丁香一樣的姑娘”並非現實世界中的真實人物,而是詩人幻想出來的(他希望碰上的)一個虛擬人物。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姑娘呢?詩中接着寫道: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丁香花開在仲春時節,花色或白或紫,給人柔弱、嬌美而又純潔、莊重的感覺。丁香花嬌美卻易凋謝,中國古代的詩人們對着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引愁之物。中國古代的詩歌中有不少吟詠丁香的名句,如:“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南唐李璨《浣溪紗》詞);“丁香體柔弱,亂結枝猶墜”;“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等等。由於中國古代詩人們的反覆吟詠和廣泛傳唱,在中國人(尤其是文人)心中,丁香逐漸成爲美麗、高潔、柔弱、愁怨之類性質或具有這類性質的事物的象徵。《雨巷》中出現的“姑娘”就是全面具有中國古代詩人賦予丁香的上述性質的一個女性形象──她既具有丁香的美麗姿態和顏色,又具有丁香的高潔和芬芳,還具有(古代詩人賦予)丁香的憂愁與哀怨的特點。

這樣一個宛如丁香魂魄所花的“姑娘”,一經詩人的想象而創造出來之後,也就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在詩中,她也象一個現實人物一樣活動起來: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着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悽清,又惆悵。

詩中所寫的雨巷裏,本來只有詩人一個人獨行;自“丁香姑娘”出現後,就有兩個人在其中行走了;而且,那個姑娘的步態、表情乃至手上的油紙傘都與詩人一樣。這樣一個人的出現,顯然使詩人的心中充滿了期待和希望。在“悠長又寂寥的雨巷”中,現在有兩個各自孤獨的青年男女在活動了,那麼,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呢?這是我們想知道的,(我們可以推想,這)也正是詩人當時所想知道的。詩中接着寫道:

她靜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地,

像夢一般地悽婉迷茫。

她終於向詩人走近了,(我們可以想見詩人這時的心跳),可是,她卻沒有向詩人打招呼,而只是向詩人投出了一道嘆息的目光,然後,像夢一般輕盈而不着痕跡地飄過去了!(我們在心底裏叫:爲什麼只是這樣啊?)當她從詩人身邊飄過去的時候,詩人看到她的表情是一臉的悽婉迷茫。這表情分明透露着:她心裏實際上是不願意與詩人分離的。但因爲某些(說不清楚的)原因,她卻不得不與詩人失之交臂!俗話說得好:人生難得一知己!這兩位心靈相通(甚至連表情和步態都那麼一致)的青年男女在雨巷中不期而遇後,竟然又失之交臂,這是多麼令人遺憾的事啊!眼睜睜地看着一段可能的美好姻緣就這樣失之交臂,(我們可以想見,)詩人是何等的痛心!在戀戀不捨而又深感無奈的情緒狀態中,詩人目送着“丁香姑娘”在雨巷中漸行漸遠: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牆。

走盡這雨巷。

等到走過一道“頹圮的籬牆”──這“頹圮的籬牆”正是詩人想與“丁香姑娘”相聚相守這一較爲具體的'希望破滅的象徵──,“丁香姑娘”終於消失在雨巷的盡頭。但這時的詩人還是處在魂不守舍的狀態中,即使不能再看到“丁香姑娘”,他還是在感受着“丁香姑娘”遺留在雨巷的黯淡光線和清冷空氣中的顏色和芳香,併爲這種顏色和芳香的不斷消散而傷感不已:

在雨的哀曲裏。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我們可以想見:)詩人一個人呆立在雨巷中,久久地回味着剛纔與“丁香姑娘”相逢時所感受到的她的色彩、芬芳,甚至她的滿含嘆息和惆悵的目光。但殘酷的現實卻容不得美好的愛情或理想。在詩的最後,我們看到:在“悠長又寂寥的雨巷”中,又只剩下了詩人在獨自彷徨:

撐着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着愁怨的姑娘。

在詩的末尾,詩人似乎又將詩的開頭所出現的那個鏡頭又重放了一遍。首尾兩節的詞句幾乎全部相同,只是將其中的“(我希望)逢着”改成了“(我希望)飄過”。這一改,一方面表明詩人並沒有完全放棄希望,另一方面卻讓人感到詩人的希望越來越渺茫了。因而,讀到詩的最後一節,我們不禁感到:詩中所渲染的那種理想破滅而又無法挽回的苦悶、哀怨而又無奈、惆悵的情感又加深了一層。

雨巷 篇八

作者: 戴望舒

撐着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着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彳亍着

寒漠、悽清,又惆悵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地

像夢一般地悽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牆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裏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着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着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縣人,中國現代著名詩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學學習法文,開始受到法國象徵派的影響。1926年參加共青團。1928年後成爲水沫社和其後的《現代》雜誌的作者之一,創作現代派詩歌。1932年後留學法國、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1941年底香港淪陷,被日軍抗日罪名下獄,在獄中保持了民族氣節,次年春被營救出獄。抗戰勝利後回上海教書,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區。1950年因病逝世。詩集有《我底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和《災難的歲月》。早期詩歌多寫個人的孤寂心境,感傷氣息較重,因受西方象徵派的影響,意象朦朧、含蓄。後期詩歌表現了熱愛祖國、憎恨侵略者的強烈感情和對美好未來的熱烈嚮往,詩風顯的明朗、沉摯。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詩歌發表後產生了較大影響,詩人也因此被人稱爲“雨巷詩人”。詩歌描繪了一幅梅雨時節江南小巷的陰沉圖景,藉此構成了一個富有濃重象徵色彩的抒情意境。在這裏,詩人把當時黑暗陰沉的社會現實暗喻爲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沒有陽光,也沒有生機和活氣。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這樣的雨巷中孤獨的ㄔ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懷着對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與追求。詩中“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的象徵。但是,這種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難以實現的。這種心態,正是大革命失敗後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識分子在政治低壓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於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實反映。在藝術上,本詩也鮮明地體現了戴望舒早期詩歌的創作特色。它既採用了象徵派重暗示、重象徵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對於音樂美的追求。詩中的“我”、“雨巷”、“姑娘”並非是對生活的具體寫照,而是充滿了象徵意味的抒情形象。全詩還回蕩着一種流暢的節奏和旋律。旋律感主要來自詩韻,除每節大體在第3、6行押韻外,每節的詩行中選用了許多與韻腳呼應的音組。詩中重疊反覆手法的運用也強化了音樂效果。正如葉聖陶所說,《雨巷》是“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詩歌發表後產生了較大影響,詩人也因此被人稱爲“雨巷詩人”。詩歌描繪了一幅梅雨時節江南小巷的陰沉圖景,藉此構成了一個富有濃重象徵色彩的抒情意境。在這裏,詩人把當時黑暗陰沉的社會現實暗喻爲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沒有陽光,也沒有生機和活氣。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這樣的雨巷中孤獨的ㄔ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懷着對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與追求。詩中“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的象徵。但是,這種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難以實現的。這種心態,正是大革命失敗後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識分子在政治低壓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於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實反映。在藝術上,本詩也鮮明地體現了戴望舒早期詩歌的創作特色。它既採用了象徵派重暗示、重象徵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對於音樂美的追求。詩中的“我”、“雨巷”、“姑娘”並非是對生活的具體寫照,而是充滿了象徵意味的抒情形象。全詩還回蕩着一種流暢的節奏和旋律。旋律感主要來自詩韻,除每節大體在第3、6行押韻外,每節的詩行中選用了許多與韻腳呼應的音組。詩中重疊反覆手法的運用也強化了音樂效果。正如葉聖陶所說,《雨巷》是“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贏得了“雨巷詩人”的雅號。這首詩寫於1927年夏天。當時全國處於白色恐怖之彙總,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於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敗後的幻滅與痛苦,心彙總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雨巷》一詩就是他的這種心情的表現,其中交織着失望和希望、幻滅和追求的雙重情調。這種情懷在當時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運用了象徵性的抒情手法。詩中那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徵性的。意象。這些意象又共同構成了一種象徵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並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於音樂性是《雨巷》的另一個突出的藝術特色。詩中運用了復沓、疊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迴環往復的旋律和宛轉悅耳的樂感。因此葉聖陶先生稱讚這首詩爲中國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

詩人在《雨巷》中創造了一個丁香一樣的結着愁怨的姑娘。這雖然是受古代詩詞中一些作品的啓發。用丁香結,即丁香的花蕾,來象徵人們的愁心,是中國古代詩詞中一個傳統的表現方法。如李商隱的《代贈》詩中就有過“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的詩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結和雨中愁悵朕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裏落在誰是主?思悠悠閒!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這首詩裏就是用雨中丁香結做爲人們愁心象徵的,很顯然,戴望舒從這些詩詞中吸取了描寫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來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這種吸收和借鑑是很明顯的,但是能不能說《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舊詩名居“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現代白話版的擴充和稀釋呢?我認爲不能這樣看。在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時,詩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創造。第一,古人在詩裏以丁香結本身象徵愁心,《雨巷》則想象了一個如丁香一樣結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與古典詩詞中套用陳詞舊典不同,也與詩人早期寫的其他充滿舊詩詞調子的作品迥異,表現了更多的新時代氣息。“丁香空結雨中愁”沒有“丁香一樣的結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喚起人們希望和幻滅的情緒,在表現時代憂愁的領域裏,這個形象是一個難得的創造。第二,在古代詩詞裏,雨中丁香結是以真實的生活景物來寄託詩人的感情的。詩人依據生活的經驗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創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藝術想象的產物。

《雨巷》賞析: 篇九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贏得了“雨巷詩人”的雅號。這首詩寫於1927年夏天。當時全國處於白色恐怖之彙總,戴望舒因曾 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於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敗後的幻滅與痛苦,心彙總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雨巷》一詩就是他的這種心 情的表現,其中交織着失望和希望、幻滅和追求的雙重情調。這種情懷在當時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運用了象徵性的抒情手法。詩中那狹窄陰沉的雨巷,在 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徵性的意象。這些意象又共同構成了一種象徵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傷又有期待 的情懷,並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於音樂性是《雨巷》的另一個突出的藝術特色。詩中運用了復沓、疊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迴環往復的旋律和宛轉悅 耳的樂感。因此葉聖陶先生稱讚這首詩爲中國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

詩人在《雨巷》中創造了一個丁香一樣的結着愁怨的姑娘。這雖然是受古代詩詞中一些作品的啓發。用丁香結,即丁香的花蕾,來象徵人們的愁心,是中國古代詩詞中一個傳統的表現方法。如李商隱的《代贈》詩中就有過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的詩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結和雨中愁悵朕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裏落在誰是主?思悠悠閒!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這首詩裏就是用雨中丁香結做爲人們愁心象徵的,很顯然,戴望舒從這些詩詞中吸取了描寫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來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這種吸收和借 鑑是很明顯的,但是能不能說《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舊詩名居“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現代白話版的擴充和稀釋呢?我認爲不能這樣看。在構成《雨巷》的意境和 形象時,詩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創造。第一,古人在詩裏以丁香結本身象徵愁心,《雨巷》則想象了一個如丁香一樣結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 忽即失的形象,與古典詩詞中套用陳詞舊典不同,也與詩人早期寫的其他充滿舊詩詞調子的作品迥異,表現了更多的新時代氣息。“丁香空結雨中愁”沒有“丁香一 樣的結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喚起人們希望和幻滅的情緒,在表現時代憂愁的領域裏,這個形象是一個難得的創造。第二,在古代詩詞裏,雨中丁香結是以真實的生活 景物來寄託詩人的感情的。詩人依據生活的經驗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創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藝術想象的產物。

鑑賞 篇十

戴望舒的詩深蘊中國古典詩詞中婉約、清麗詩風的韻致,但又受到法國象徵詩歌派的影響,因而他的早期詩作總體上表現出一種孤獨、抑鬱和消沉的特點。

這首詩寫得既實又虛,朦朧恍惚。“我”似乎有着滿腹的心事,無限的煩憂,但又不願明說,或者是說不出來。“我”似乎在期待什麼、追求什麼,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標又顯得那樣遙遠而渺茫。“她”出現了,這或許是在幻覺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現是那樣地快,逝去也那樣地快,一剎那間擦肩而過,消失在前方,“像夢一般的悽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嘆。詩中的“姑娘”,我們可以認爲是實指,是詩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麗、高潔而憂鬱的姑娘。但我們也可以把這位“姑娘”當做詩人心中朦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詩人陷入人生苦悶時,對未來渺茫的憧憬。

詩的開頭一節“撐着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個丁香一樣地,結着愁怨的

姑娘。”寫的是梅雨季節江南小巷中的一個場景。細雨濛濛中,“我”懷着一種落寞、惆悵的情緒和一絲微茫的希望,撐着油紙傘在悠長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獨行,“希望逢着/一個丁香一樣的/結着着愁怨的姑娘”。詩開頭點明瞭詩的主旨是抒寫詩人追尋的“希望”。被濛濛細雨籠罩的“雨巷”“悠長、悠長”,沒有盡頭,暗示希望的迷濛渺茫。“獨自”、“寂寥”暗示了詩人知音難覓,孤獨彷徨。希望是什麼?希望是那個“丁香一樣的結着愁怨的姑娘”。那麼,這“姑娘”是誰?詩人心目中的“姑娘”結着什麼樣的愁怨?這是寫詩人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嗎?這是寫詩人對愛情的渴盼嗎?也許都是,也許都不是。那麼,就讓我們循着詩人在雨巷行進的足跡,躲在一旁,悄悄地窺視吧。

第二節“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詩人反覆地拿丁香來比喻姑娘。丁香,是我國古典詩歌中常見的意象。我國古詩裏有好些吟詠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結雨中愁”,“丁香體柔弱,亂結枝欲墜”,“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等等。丁香開花在仲春時節,詩人們對着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總之,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徵。詩人筆下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容貌像丁香一樣姣好美麗,品格像丁香一樣高雅聖潔,心緒也像丁香一樣憂愁惆悵。她愁什麼?莫非是憂愁那負心的夫君,莫非是想望如意的郎君,也許是,也許都不是,她的愁就象她的容貌,就像她的心靈,高雅而聖潔,美麗而動人。

第三節“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撐着油紙傘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彳亍着,冷漠,悽清,又惆悵。”這丁香一樣的姑娘,在“我”的長久的期待中,終於姍姍走來了。她 “像我一樣,像我一樣”,讀到這裏,我們恍然有所領悟:原來這丁香姑娘就是“我”,“我”就是這丁香姑娘,我也有姑娘一樣的美麗,也有姑娘一樣的高潔,也有姑娘一樣的憂愁。彼心即我心,姑娘就是“我”的心。姑娘是我的心上人?姑娘是我的追求和理想的化身?也許是,也許都不是。我們不必追問得那麼具體,也不必回答得那麼確切。因爲詩畢竟是詩,正如前人所說:“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尤其是戴望舒早期的詩,大都不是直接對現實的摹寫,而往往是一種隱蔽靈魂的宣泄。正如一位詩家所說:“一個人在夢裏泄露自己的潛意識,在詩作裏泄露隱蔽的靈魂,然而也只是像夢一般朦朧的。從這種情境,我們體味到詩……是在於表現自己與隱藏自己之間。”

第四節“她靜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飄過像夢一般地,像夢一般地悽婉迷茫。”“她默默地走近”,——看來“心有靈犀一點通”,兩顆心靈已經接近、貼近,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終於從身邊飄然而過,令“我”失望,她也“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兩人的距離又重新拉開。這兩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種抑鬱病,不忍相離,又不得不相離,因而同病相憐;然而又正因爲病症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們就是這樣既彷徨,又在彷徨中追求着,追求着……“她飄過/像夢一般的,/像夢一般的悽婉迷茫。”“我”與姑娘的相遇,是一段真實的人生際遇,是“我”思之深切而出現的一種幻境,還是這簡直就是寫的一場夢?

第五節“像夢中飄過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飄過這女郎;她靜默地遠了,遠了,到了頹圮的籬牆,走盡這雨巷。”“我”目送着丁香姑娘飄然遠去,她走到了雨巷的盡頭,“到了頹圮的籬牆”。“頹圮的籬牆”給人的心靈以巨大的震撼,丁香姑娘那麼美,美好的`事物理所當然應該生長在美好的環境、聖潔的土壤,但丁香姑娘卻“到了頹圮的籬牆”,這巨大的反差,激起人們多少聯想!那破落衰敗的籬牆莫非竟是姑娘的歸宿?莫非丁香姑娘處境艱險?莫非丁香姑娘命途多舛,遭受了沉重打擊?這是感傷姑娘的不幸遭際,還是哀嘆自己的生不逢時?

第六節 “在雨的哀曲裏,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這一節從字面看寫姑娘的消失,實際是寫美的毀滅,希望的毀滅。在“頹圮的籬牆”裏,“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姑娘的一切都“消散”了,美被徹底地毀滅了!詩人追尋着的希望也徹底地毀滅了!這毀滅的希望,是詩人聖潔的愛情,還是詩人高尚的理想?

第七節“撐着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地結着愁怨的姑娘。”姑娘消失了,希望毀滅了,但是“我”仍然沒有放棄追求。詩的末尾與首節迴應,我依然獨自在悠長、寂寥的雨巷中彷徨,失望中又期待希望。“逢着”改爲“飄過”,讓詩一般的故事在更加朦朧迷茫的夢幻中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