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2019年大學開學典禮校長髮言稿優質

2019年大學開學典禮校長髮言稿優質由本站會員“CDH”投稿推薦,但願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作用。

2019年大學開學典禮校長髮言稿優質

新的起點,意味着你將展開人生又一階段的繪畫,用這屬於你的天藍色時間,畫下一個能夠任你未來遨遊的天空!展翅飛行!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2019年大學開學典禮校長髮言稿,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2019年大學開學典禮校長髮言稿(一)

親愛的同學們、老師們:

今天,美麗的清華園,迎來了年輕的新主人。初秋時節的園子,因爲3800多名新同學的到來,而充滿了勃勃生機。我代表全校師生員工,向你們表示熱烈的歡迎!

90年前,1929年入學的趙九章、錢鍾書、王竹溪、喬冠華等一批清華學子,曾在這裏唱出“嗟我多士,來自遠方,氣求聲應,濟濟一堂”的歌聲。今天在座的你們,帶着對清華的嚮往和對美好人生的憧憬,匯聚在這裏,開啓新的人生篇章。你們當中,有來自湖北、心懷外交夢想的劉雨桐同學,有來自上海、熱愛中國古典詩詞的武亦姝同學,有來自莫桑比克、有志於成爲土木工程師的科薇(ABACAR, KELVA JANINA EDSON)同學,有來自雲南、堅信“唯有自強不息,纔有日後無限可能”的林萬東同學。祝賀劉雨桐、武亦姝、科薇、林萬東同學,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爲清華大家庭的一員,也祝賀全體2019級同學圓夢清華!我相信,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和“行勝於言”校風的薰陶下,你們一定會擁有一個無限的未來!

2019年是一個有紀念意義的年份。100年前爆發的五四運動,是中國近現代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在民族危難之際,先進青年知識分子成爲時代的先鋒,掀起了一場偉大的愛國革命運動。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先進青年追尋着信仰,迸發着力量,以永久奮鬥、敢於犧牲的崇高精神,推動了民族振興、國家富強的歷史進程。1916年進入清華求學的施滉學長,在新思想、新文化的影響下,積極參與了五四運動,發起成立了愛國進步社團“唯真學會”。他在不懈的求索和實踐中,堅定了爲多數人謀幸福的人生觀,把共產主義作爲終生不渝的信仰。1934年初,年僅34歲的施滉在南京雨花臺爲革命事業壯烈犧牲。施滉被他的同學們譽爲“清華最有光榮的兒子”。五四運動愛國青年的挺立身影,永遠定格在歷史的長河中,煥發着持久而璀璨的光輝。

人生的意義只有在服務國家、貢獻社會的奮鬥中才得以彰顯。著名歷史學家錢穆先生說:“欲其國民對國家當前有真實之改進,必先使其國民對國家以往歷史有真實之瞭解。”青年的家國情懷和遠大理想,根植於對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的深刻理解;青年的擔當作爲和進取創新,來自於對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的深厚自信與深沉熱愛。凝望中華民族壯闊的歷史長卷,我們總能在奔流不息的萬古江河中獲得啓迪,進而思索如何爲有限的人生賦予恆久的意義。

希望你們從歷史文化中獲取自信、汲取力量。中國數千年的悠久歷史見證了社會的滄桑變化,見證了人間的悲歡離合,更提供了修齊治平的智慧和興衰得失的鏡鑑。清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龔自珍說過,“欲知大道,必先爲史”。學習歷史、尊崇歷史是求知探索的前提,是深刻把握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自信的來源。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承載着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蘊含着指引人們正確前行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綿延發展、飽受挫折又不斷浴火重生,都離不開中華文化的有力支撐。”同學們,你們要充分吸吮歷史文化的豐富養分,建立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自信,獲得一往無前的奮進力量。

希望你們從歷史文化中涵養氣度、拓展視野。廣博的歷史文化往往造就一個民族恢弘的氣度和開闊的視野。開放包容是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和寶貴品格。在與其他文化長期的交流互鑑中,中華文化既堅守根本、自勵自省,又與時俱進、兼收幷蓄,在吸納先進、豐富、提升品質的過程中發展壯大、葉茂根深。100年前,1919年進入清華學習、後來成爲著名歷史學家的雷海宗先生,主張中國要勇於向西方文化開放,不崇拜盲從,要自動自主地選擇學習。同時,他認爲“若要創造新生,對於舊文化的長處與短處,尤其是短處,我們必須先行了解”。這種治學氣度,開拓了中國歷史研究的宏大視野。今天,人類生活在不同文化所構成的世界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同學們,你們要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涵養厚德載物的氣度,以寬闊的胸懷來擁抱世界、審視自身,不斷提升人生境界。

希望你們從歷史文化中尋找希望、樹立信仰。綿延不絕的歷史文化總是能給予人們希望。《管子》有言:“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現實中的一切,都可以在歷史中找到相應的影子;歷史上發生過的事情,也都可以爲我們今天的困惑提供啓示和借鑑,給充滿挑戰的未來帶來希望。人類社會發展的大趨勢總體上是向好的,歷史的車輪總是向着光明與希望滾滾前進。但是,歷史的發展不總是一帆風順的,難免會經歷曲折和磨難,文化的傳續也往往會遇到坎坷與阻礙。在螺旋式上升的歷史進程中,只有堅定的信仰才能使人們在困境中不放棄希望,始終保持對美好與高尚的不懈追求。歷史文化是一代又一代人接續創造出來的。青年正處於樹立信仰的關鍵階段,青年的價值選擇和道路選擇決定了人類的未來。同學們,你們要始終保持對人類美好未來的信心,在人生的重要關頭做出正確的選擇,以希望點燃信仰的火炬,讓信仰之光照亮你們前行的道路。

同學們,每一代人都在歷史文化的長河中前行。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過,“把歷史變爲我們自己的,我們遂從歷史進入永恆。”每一個人都浸潤在自己民族的歷史文化之中,每一個人都是人類文明發展進程的經歷者、參與者和創造者。生命因融入浩蕩歷史而永不凋謝,個人因投身偉大事業而被永遠銘記。同學們,希望你們順應歷史潮流,不負偉大時代,從歷史文化中汲取奮鬥力量、拓展胸襟視野、確立崇高信仰。掛雲帆,踏萬古江河;濟滄海,鑄不朽人生!

親愛的同學們,新的夢想已經啓程。我相信,美麗的清華園一定會因你們而更加精彩,你們的青春足跡也一定將爲清華園所銘記!

  2019年大學開學典禮校長髮言稿(二)

在新學年來臨之際,略述於下,願與各位新同學共勉:

知禮。在現代中國社會“禮儀重建”過程中,大學負有無法迴避的重要使命。大學生應該有敬畏之心,要形成一種超越“工具理性”的人文素養,從而成爲一個真正“文明”的人。

誠信。如果說“知禮”強調的是對外在社會秩序的遵循的話,那麼誠信強調的就是一個人內在道德感的培養。只有內誠於心,才能外信於人。具有誠信素質的學生才能真正爲社會進步貢獻力量。

擔當。孫中山先生對大學生懷着“做大事”的期待,他在中山大學校訓中強調“篤行”,正在於“擔當”二字。一個有擔當責任心的大學生,進入社會就是社會的建設者,而不是社會發展的觀望者。這種責任心,從大處講是將自己的發展與社會進步、民族發展聯繫在一起的愛國精神;從小處講是一種遇事不折不撓、意志堅韌的精神。

勤奮。自覺地勤奮學習是一種發自內心深處的“非功利”的求學態度,是一種腳踏實地的風範,是一種自強不息的品質。

超越。大學生要有超越意識,要敢於超越前人,敢於超越自我,敢於超越常識,只有敢於超越,纔會產生創造力,纔會成爲“創新型人才”。

陽光。大學生應該襟懷寬廣,自信向上,一個陽光的青年,應該表現出積極的精神面貌,體現出時代發展的特徵。

職業準備。大學生應該在學習期間就做好充分的職業準備。要有更崇高的職業使命,應該將自己的職業期望與社會進步聯繫在一起。

總而言之,我們理想中的大學生,應該是一個“文明的現代人”,他們誠信知禮,積極向上,敢於超越,勇於擔當;他們順應時代的發展,善於吸收現代世界文明,富有開拓進取的創造精神。這樣的大學生,纔是真正適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人才。

  2019年大學開學典禮校長髮言稿(三)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新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

金秋九月,我們懷着非常喜悅的心情迎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7660餘名2014級的新同學。經過十幾年的寒窗苦讀,帶着對人生的美好期待,同學們終於跨入了人生最重要的新階段,剛剛又成功地通過了軍訓的考驗。首先,請允許我代表學校向在座的所有新同學表示最誠摯的祝賀和最熱烈的歡迎!對長期以來培養你們、幫助你們的老師和家人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同學們,從報到那一刻開始,你們便成爲了師大的一員,並將與師大永結不解之緣。無論(你們)來自祖國的何處,都有一個共同的家園。未來四年,大家將在這裏感悟首任校長鬍先驌爲學之自信自豪,領略抗日烈士姚名達爲國之慷慨大義;瑤湖上空的鐘聲,香樟林裏的座談,健康小道上的漫步,瑤河邊上的靜思,這些都將成爲同學們身上永遠的師大烙印。可以預見,你們將在這這裏書寫人生最美麗的篇章,留下人生最美好的回憶。正如校友公劉所說:我在師大園中,師大在我心中。同學們,作爲師大人一定要了解自己的母校,借典禮之機,我先介紹兩點,今後,同學們有更多的時間去用心觀察體會。

第一,師大處處有歷史。學校前身國立中正大學創建於1940年的抗戰烽火之中,學校歷經七次遷址,六易其名,四度調整,然而71年來,(無論在戰火紛飛的動盪年代還是在院系輾轉騰挪的調整時期,)我們的本科辦學歷史從來沒有中斷過,爲國家輸送人才也從來沒有中斷過。當時的校歌“求知力行期有爲,修己安人奠國基”表達了學校對年輕學子敢於擔當、丹心爲國的期望。去年我們成功舉行了70週年校慶慶典,作爲第71級的師大人,同學們只要稍稍留意,就會發現校園處處都有值得傳唱的歷史故事。瑤湖校區的名達樓就是爲了紀念我校教授、抗日先烈姚名達先生。1942年6月,我校師生組成 “國立中正大學戰地服務團”,團長姚名達在前線大聲疾呼:“凡我中華有志之士,必須克盡自己抗日救亡的天職,到前線去!到戰壕中去!做一箇中華民族的好兒女!”並於同年7月7日在抗戰前線與日寇搏鬥中爲國捐軀,成爲抗日戰爭中第一位壯烈殉國的大學教授。同學們,校園的每一處歷史背後都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能夠開闊我們的心胸,引領我們向前。悠久的歷史造就了豐厚的文化底蘊,經過70多年來的積累,學校砥礪出“靜思篤行、持中秉正”的校訓,是全國第一批學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現有3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20個二級博士學科授予點。也正是一代又一代年輕學子在師大園中傳承與創新先輩們留下的精神和文化,才使得母校永葆勃勃生機。希望新同學們傳承好學校的文脈與學統,並將之發揚光大。

第二,師大處處有風景。同學們初來師大,相信首先感受到的是我們校園的生態環境。這是全國一所不設圍牆,由一條長達7公里的護校河環繞的校園。漫步校園,同學們可以看到嘉樹滿園,羣鳥翔集,鹿鳴於嶺,魚遊於湖,美不勝收。前不久,我校客座教授、央視主持人敬一丹盛讚江西師大校園“是我見過的最美的校園”。在建設生態校園方面我們有着優良的傳統,我們的第一任校長鬍先驌先生就是搞植物分類學的院士,用__的話,他是中國植物學的老祖宗。他所發現的水杉被稱爲植物界活化石。而今,我們的校園水杉成片,令人自豪。今年四月,學校又獲得全省首家“野生動植物保護示範校園”殊榮。常言道: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生態校園爲我們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爲樹立尊重生命、呵護生命,感悟生活、熱愛生活提供了的途徑,希望同學們一定不要辜負了青蔥歲月,青春時光。

親愛的新同學們,我和所有的老師一樣,既爲你們成功步入大學而感到高興,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儘快適應大學生活。在此,我提三點希望與同學們共勉。

首先是理解大學。作爲大學生,只有理解大學,才能知道身處何處,目標何在,人生何爲。關於大學,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先生有過“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經典名言。其實,大學之“大”,在於大德,大愛,在於大學問。大德,是指擔當民族責任的德性;大愛,是指以真理爲信仰而昇華的愛。教師對學生的愛,學生對老師的愛,因除去了世俗私利而成爲“大愛”。當然,大愛還有其他的內容;大學問,則意味着大學培養的人不應只追求以謀生爲目的的職業,而應該追求有“大道”的大業。(有人說大學是人生的夏天,我的理解是經過大學訓練的人,應該對生活有熱情,對世界有關愛,對人生有追求,善養浩然之氣。)同學們自入大學的第一天起,就應有“學大藝,履大節”的志向,努力成爲對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有用的人。

大學之“學”在於學生、學者、學科、學術、學風。對於大學生來講,這個“學”字,意義非常豐富。作爲學長和老師,我要提醒同學們:要想有個充實的大學生活,精神千萬不能有絲毫懈怠,一定要有苦學的精神。大學是人生趨於成熟的階段,大學生活是絕大多數同學步入社會的前奏曲,要想獲得未來的優勢,同學們從今天起就要充分利用好大學時期的時光,沉潛下來,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選擇,學會思考。“筍因落籜方成竹,魚爲奔波始化龍”。只有經歷風雨,勤學苦練,纔會在四年後,唱響青春之歌,信心百倍地迎接未來的挑戰。

其次是理解他人。大學是個多元共存、崇尚自由的地方。同學們來自五湖四海,成長背景、求學經歷以及個性風格等各不相同,因此,生活中、學習中難免出現一些小矛盾、小摩擦,這就要求我們學會與他人相處。爲學必先爲人,爲人務須知人。理解他人,就要學會換位思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遇事宜將心比心,將心換心,這樣才能贏得大學時期珍貴的情誼。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告誡我們:習慣不嫌其多,有兩種習慣養成不得。一種是不養成什麼習慣的習慣,一種是妨礙他人的習慣。前者是一種散漫,人生沒有規劃,學習沒有目標,競爭沒有鬥志;後者則是無視他人存在,以自我爲中心,極端自私,率性隨意,妨礙他人,最終把自己變成“孤家寡人”。新東方的俞敏洪曾講過一個真實的故事,有位企業家,讀大學時班上有個同學,家庭比較富有,每個星期都會帶六個蘋果到學校來。宿舍裏的同學以爲是每人一個,結果他是自己每天一個。後來這個企業家做成功了,那個帶蘋果的同學希望加入到這個企業家的隊伍裏來。但大家一商量,說不能讓他加盟,原因很簡單,因爲在大學的時候他從來沒有體現過分享精神,關愛過同學。同學們,葉老說的這兩種習慣在當代大學生中具有一定的市場,影響了相當一部分同學的發展,值得我們警醒。事實上,只有我們主動地去理解他人,以誠待人,以情動人,用實際行動幫助他人,才能爲自己真正創造一個完美和諧的成長環境。

再次是理解自己。李開復說成功就是成爲的自己。要成爲的自己,就要理解自己,清楚自己學會了什麼,想學什麼,能學什麼,將來要做什麼。如果說中學生活是在高速公路上行駛,路線清晰,方向明確,那麼大學則是在廣闊草原上馳騁,同學們需要自己辨清方向,尋找屬於自己的路。大學的生活相對而言有較多的自主時間,這就更需要我們倍加珍惜時光,多少畢業生回顧大學生活時,發出四年也只在彈指間的感慨。只有理解自己,才能做到自律,爲了自己的理想,持之以恆,堅定信念,自覺地抵制各種誘惑,不至於荒廢了學業,浪費了流金時光。也只有理解自己,才能腳踏實地,從小事做起,成就大業。“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有個美國青年,大學畢業後去一家汽車公司應聘,同時應聘的都有高學歷,但只有他在進門時發現地上有張廢紙,而且隨手撿起扔進廢紙筐,結果他成功了。面對這位青年的驚訝,這家公司的董事長這樣解釋說:“前面幾位的確學歷比你高,而且儀表堂堂,但是他們的眼睛似乎只能看見大事,而看不見小事。一個忽略小事的人,是不會成功的。所以,我錄用了你。”這位青年就是“美國福特公司”的創始人福特。可見,如果懂得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每天進步一點點,堅持不懈,我想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能獲得成功。

親愛的同學們,大學生活很精彩,但需要創造;未來的生活很美好,但需要奮鬥。如果從現在開始,我們能夠聆聽良心的召喚,關注國家的命運,認真上好每一堂課,做好每一件事,珍惜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爲人做到持中秉正,爲學做到靜思篤行,相信一定能夠在超越自我中成就自己,成爲國家的棟樑之才!

這些天來,我被校園的青春活力所感染,心中出現最頻繁的字,就是“新”字。新是朝氣、新是力量、新是希望,新同學、新學期、新生活,校園裏到處洋溢着青春的氣息。同學們,你們是師大的新主人,是學校發展的新生力量,我相信師大有了在座的各位,一定能煥發出新的更大生機;而經過大學訓練的你們,未來一定能夠搏擊長空,鵬程萬里!

謝謝大家!

  2019年大學開學典禮校長髮言稿(四)

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我很榮幸和全體師生員工一起,歡迎你們加入清華大學——期待你們用蓬勃朝氣,激盪水木清華的人文日新;見證你們以青春夢想,砥礪百年學府的自強不息。

和去年一樣,我在給新生的邀請信中希望大家獨自來報到。昨天上午,我在迎新現場,看到很多同學都是自己帶着行李來的。的再木然·烏斯曼同學一個人坐了40多個小時的火車;廣西柳州也有四個同學,說服父母,結伴而行。在這裏,我要向你們開始學會走向獨立表示讚賞和敬意。

同學們,你們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此時此刻,你們或許仍沉浸在旅途的興奮和成功的喜悅之中,或許還在爲終於擺脫應試教育的文山題海而如釋重負;當然,你們更多充滿了對大學生活的忐忑和期盼。今天,我想告訴你們,大學迎接你們的不僅有夢想、榮譽、激情和浪漫,大學生活更重要的是經歷挫折、經歷失敗。第一次班會,你會發現自己思想不深、視野不寬,不再是羣體的中心;第一堂課,你會感到節奏太快、難以適應,不再是老師目光的焦點;第一次考試,你可能成績靠後、大失所望,不再是熟悉的第一。於是,你們可能會開始懷疑以往的讀書方式、學習習慣,甚至懷疑自己的專業選擇和能力潛質。同學們,挫敗感是走向虛空沉淪或者迎接成功希望的分水嶺。經歷挫敗,從挫敗中學習,是一個人成長成熟的必經之路,也是大學的必修環節。

從挫敗中學習,就是要懂得反思、學會堅守。長期以來,你們接受的大多是中規中矩、有標準答案的教育,你們習慣於做“聽話”的好孩子。作爲知識的傾聽者和接受者,你們無疑是優秀的。但大學是什麼?大學是要爲你們的未來發展打下基礎,爲你們走向成熟、走向社會做好準備。大學培養的不僅是已有知識的接受者,而是未知世界的創造者和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大學教給你的不再是的答案,而是教你懂得多樣性和不確定性,懂得甚至有了答案也不意味着成功。面對更多更復雜的選擇和沒有預設答案的探索,你們難免會在前行中跌跌撞撞。懂得反思,就是在挫敗中重新認識自我、認識他人、認識社會,重新定義什麼是成功、什麼是榮譽、什麼是價值,不斷追問生命的意義。學會堅守,就是在挫敗中堅定自己的理想追求,在內心深處始終保持對未知的好奇、對真理的渴望,在風險挑戰面前始終堅持做人的原則、崇高的信念和遠大的目標。同學們,只有懂得反思、學會堅守,你才能在挫敗中把握自我、擁抱青春、走向成熟。

從挫敗中學習,就是要尋找自信、挑戰自我。挫敗會讓人迷茫。很多人會在挫敗中喪失自信、迷失自我,來清華之前還是“夢想家”,來清華後,可能會“夢”沒了,只剩“想家”了。特別是看到各種知識、信息、機遇迎面而來,身邊的“學霸”“神人”“大牛”比比皆是,你會更加迷茫和糾結,看不清自己要走的路。大學生活就是一個尋找和發現的過程,只有在挫敗中發現自己的目標、找到自己的定位,才能建立起自己的人生自信。搜狐CEO張朝陽當初在清華唸書時,也對自己和別人的差距很有挫敗感,考試不拿第一心情就很糟糕,開始“虐待”自己:冬天在寒冷的水池裏游泳,或者每天繞圓明園跑上幾公里。正是經歷了這種挫敗,讓他逐步增強了自信,敢於直面各種挑戰,不斷開拓自己的事業。同學們,清華園緊張充實的生活會讓你慢慢認識到,成功不取決於你過去的成績和基礎,也不依賴偶然的機緣巧合,而是來自對自我的挑戰,來自挑戰中的成長和成熟。面對挫敗,只有那些不斷壯大自己內心的人,才能戰勝自我、找到自信,從生活的自主走向人生的自立。

從挫敗中學習,就是要挑戰、塑造人格。在中學裏,面對會考大學聯考的壓力,你們難免養成依賴課本、相信、聽從安排的習慣,努力在既定的路線上比別人走得更快、做得更好。到了大學,你們可以聽到很多精彩的講座報告,接觸到很多學術大師。值得我們尊重,但尊重不是迷信和盲從。去年,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先生來我校演講,介紹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五個實驗。演講的最後,在談到自己不斷取得新成果的體會時,他說:科學就是多數服從少數,只有少數人把多數人的觀念_之後,科學才能向前發展。今年5月,以色列希伯來大學校長本薩森來訪,我們說起猶太民族有着幾千年的歷史,雖然沒有什麼的宮殿建築,卻在思想、文學、科學等很多領域創造了不朽的輝煌。猶太人口占世界的0.2%,卻獲得了20%多的諾貝爾獎。交流過程中,談到猶太民族和當今中國教育的區別,我說,在中國流傳這樣一個故事:中國學生回家後,家長一般會問“今天老師問了你什麼問題”;而猶太學生回家後,家長會問“今天你問了老師什麼問題”。我問他,是不是這樣?本薩森校長說,不僅如此,猶太家長還會問“你問了什麼問題老師沒答上來?”敢於質疑、善於質疑,是猶太文化的一個祕密,也是猶太民族保持巨大創造力和旺盛生命力的最重要因素。同學們,你們是未來的創造者,只有勇於質疑,敢於發現前人的侷限,才能養成批判性思維的習慣,形成對世界本質的認知和判斷,拓展理性的精神、塑造獨立的人格;只有打破傳統,敢於挑戰的思想和理論,也才能激發新的思想、創造新的範式、建立新的理論,推動人類文明不斷進步。

同學們,挑戰和超越的接力棒現在已經傳到你們手中。希望你們經過四年的學習,畢業時帶走的不止是老師教的知識和方法,更多的是自己未知的問題。祝願你們在反思中學會批判,在挫敗中經歷成長,在挑戰中贏得未來,在美麗的清華園度過不曾虛度的青春時光!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