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汶川地震15週年紀念日(精品多篇)

汶川地震15週年紀念日(精品多篇)

汶川大地震是哪一年 篇一

汶川大地震發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4秒,其震中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映秀鎮。汶川大地震的震級爲8.0級,嚴重破壞地區約50萬平方千米,共造成69227人遇難,造成直接經濟損失8451.4億元。汶川大地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災害損失最重、救災難度最大的一次地震。汶川大地震的震級爲8.0級,其地震波確認共環繞了地球6圈,地震波及了大半個中國以及亞洲的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各地均有震感。汶川大地震發生後,爲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5.12汶川地震遇難同胞的深切哀悼,國務院決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爲全國哀悼日。後來2008年5月19日14時28分起,全國人民默哀3分鐘,屆時汽車、火車、艦船鳴笛,防空警報鳴響。

汶川大地震發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4秒,其震中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映秀鎮。汶川大地震的震級爲8.0級,嚴重破壞地區約50萬平方千米,共造成69227人遇難,造成直接經濟損失8451.4億元。

汶川地震15週年紀念日 篇二

記那個5月12日,地震來襲的那個清晨。15年過去了,我們還是沒有忘記那場地震帶來的巨大災難。當時的震級達到了8.0級,地震的影響範圍極廣,涉及了四川、陝西、青海、甘肅、雲南等多個省份,共計近7萬人失去了生命。地震後,全國各地的援助和支援也是涌向災區,無數人自發地捐贈物資和資金。15年來,我們見證了汶川地震災區的重建和發展,也看到了災區人民的堅強和勇敢。

地震發生後,我們學習到了很多知識,如何在地震來臨時保護自己,如何進行災後救援等等。這些知識不僅僅在地震時有用,平時我們也應該掌握這些技能,以應對各種緊急情況。另外,地震也讓我們認識到生命的寶貴,要珍惜每一天,用心生活。

15年過去了,我們依然銘記着那場地震,感謝所有支援和援助災區的人們,感謝災區人民的堅強和勇敢。讓我們一起攜手,讓災區更加美好,讓每一個生命都能得到保護和關愛。

汶川地震十四週年紀念日心得體會 篇三

在internet搜索引擎中輸入“地震中的英雄教師”,百度一下,用時0.001秒,就能找到相關網頁約1720000篇。汶川地震,震塌了數以萬計的房屋,奪取了數萬名鮮活的生命;汶川地震,也凸顯了人民教師的英雄本色。

三次衝回教室搶救學生的苟曉超、雙臂護住4名學生的譚千秋、搶救掉隊學生的吳忠紅、救出學生卻永失愛女的劉寧、用身體擋住水泥板的瞿萬容、臨死胸前還護着三個幼國小生的杜正香、雙臂緊摟兩個孩子的張米亞……在災難面前,生命顯得很脆弱;但在災難面前,人性的光輝卻愈發絢爛!在這場震驚世界的汶川大地震中,我們的人民教師用他們“愛的翅膀”築建起一座座“爲人師表”的豐碑!

不要刻意去拔高,不要追究深層次的原因。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所有人的反應幾乎都出自本能,而這些老師的“本能”正是刻在他們骨子裏的“師道”,和流淌在他們血液中的“大愛”!教師肩負着“愛與責任”,愛學生是職業要求,對學生負責也是職業要求。在危難來臨時,我們的許多教師挺身而出,用實際行動踐行了“愛與責任”,向人民遞交了“愛與責任”的滿意答卷。

地震中的英雄教師爲我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今後工作中,我們應該像他們那樣,用“愛與責任”、用我們的紮實工作,來告慰天堂中的同行們!

教師作爲一份崇高的職業,實際上已成爲人類文明進步的傳播者。教師通過知識積累、研究社會,通過教書育人,把社會“接力棒”傳遞給學生,使之繼續探索,從而實現整個社會從矇昧通向文明,使人類從無知步向有知,進而促進人類自身素質的不斷提高。做好教書育人的工作,做好文明進步的傳承工作,需要“愛與責任”。我們要用赤誠的愛心去開啓學生心靈的窗戶,真心地關愛學生,蹲下來“看”學生,理解學生,尊重學生,“以真情、真心、真誠教育和影響學生,努力成爲學生的良師益友,成爲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常言道:“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擁有一桶水”,當今社會,“一桶水”已遠遠不夠,要做一名好教師,必須不斷學習,終身學習,要用一泓活潑潑流淌的活水來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要做一個博學者,做一個真正的學者、知者,學習應該也是教師的責任。我們要更新知識結構,拓寬視野,努力學習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和方法,學習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方面的知識,爭做學識淵博、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的新型教師;要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高屋建瓴地把握、理解教育教學的思想與方法,使自己的工作更符合教育教學的規律、更符合社會、家長和學生的需求;要加強研究,踊躍投身改革,大膽創新,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意識,着眼未來,挖掘學生的潛能,努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代新人。

國小階段,是學生品德培養、習慣養成、能力形成、知識積累的關鍵時期,國小教育是基礎的基礎,是關乎學生一生的奠基工程。國小教育教學工作,涉及面廣,工作瑣碎,責任重大。做好奠基的事業,需要“愛與責任”……

有了“愛與責任”,我們就會愛崗敬業,熱愛學生;有了“愛與責任”,我們就會甘於奉獻,堅守清貧;有了“愛與責任”,我們就會……“愛與責任”,包含在教師職業的方方面面,滲透在教育教學工作的點點滴滴中……

一個人的生命價值就在於有多少人需要你,而你爲這些需要你的人又做了些什麼。作爲教師,學生需要我們,家長需要我們,社會需要我們,而我們又能夠用我們的愛與責任在平凡的職業生涯中做出許許多多有意義的事情,用我們的“愛與責任”成就學生、服務社會,我們完全可以在平凡的崗位上獲得教師職業的歸屬感、認同感和榮譽感,體現自身的生命價值,獲得教師職業的快樂和幸福!

汶川地震十四週年紀念日心得體會 篇四

世所罕見的大地震,讓數萬同胞頃刻罹難,十三億親人爲之默哀。在舉國哀悼的日子裏,對於逝者來說,什麼纔是最好的祭奠,什麼纔是最好的告慰?

是生者的堅強不屈!不能讓災難擊垮我們的意志,不能讓困難停滯我們的腳步,不能讓廢墟掩埋我們重建家園、重整河山的堅定決心。

爲這堅強不屈,讓我們在宣泄中撫慰心靈。汶川大地震緊緊揪住了全國人民的心,人們由驚愕到悲傷,由悲傷到焦慮,由焦慮到堅強。而在時間的煎熬、緊密的關切、焦急的期盼中,這心情在日漸焦灼,這心絃在日漸緊繃,這心緒在日漸難安。

全國哀悼日,既是對罹難同胞的祭奠,也是對生者心靈創傷的撫慰。那麼,就讓我們把這連日來積鬱的悲情傷緒,一併盡情宣泄吧,一併盡情地盪滌吧。災區幹部羣衆不能倒下,全國人民不能倒下!

爲這堅強不屈,讓我們在淚眼中擡頭挺胸。面對被無情摧毀的家園,面對被廢墟埋壓的生命,面對那一幕幕悲壯的場景,面對那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畫面,翻飛的淚花是心靈無聲的語言,是心底流出的哀歌。這裏有傷慟淚,悲逝淚,亦有感動淚,欣慰淚。眼淚可以盡情流淌,但我們必須挺胸擡頭,去把悲痛化爲力量,去把感動化作堅強。而這,是我們在風雨中挺立、在災難中前行的巨大動力。

爲這堅強不屈,讓我們在泣別中毅然前行。逝者已矣,家園已毀,而生活還將繼續。傷者需要全力救治,無家可歸者需要安置,家園待重建,河山待重整,我們必須泣別逝者,揩乾眼淚,重新上路。重建的任務十分艱鉅繁重,需要我們更加凝聚起來。儘自己最大努力施以援手,加倍努力地幹好自己的工作,加倍激發前行的信心和力量,就是對災區人民最好的支持和慰藉。

“現在災難已經發生了,我們還要生活,不能什麼都靠政府,睡着等飯吃。”17日一大早,有災區村民就拿着鐮刀下地割油菜和麥子去了。而面對災難,災區羣衆在高喊:“我們可以從頭再來!”

那麼,讓我們更加堅強不屈,告慰罹難同胞,凝聚一切力量,去把困難踩在腳下,去把行動付諸實踐,去把希望寄予明天!

汶川地震十四週年紀念日心得體會 篇五

教師是學校的基礎,師德是教師的靈魂。教師是太陽下最光輝的職業,譚千秋老師在這次地震中用生命詮釋了這一格言。

師德是教師素質的靈魂:我們往往視師德爲一種個人修養,較多強調教師個人的自律。顯然,僅僅重視個人修養、僅僅要求教師自律是不夠的。我認爲師德是教師素質的靈魂,遇到特定的環境,就會得到昇華或者泯滅。今年的5月12日當地震災難突然襲來時,譚千秋老師用自己的血肉之軀護住了他的學生。在那千鈞一髮之際,人生閱歷豐富的他本來有機會能夠從容自保,但是他首先想到了學生。在那一瞬間,他眼前可能浮現出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也可能有些許遲疑和猶豫,他毅然地張開雙臂,護住自己的四個學生,把生的希望留給了他們,把死亡留給了自己。在他的身後,留下了一個家庭的悲痛和惋惜、四個家庭的團聚和幸福以及無數的感動。他無私的愛就像種子一樣開始發芽、他的師德在地震中昇華,他的行爲感染了無數的教師和我本人。

健全制度促師德。“無規矩不成方圓”。一般學校爲了培養老師的師德在工作紀律、態度作風、儀表形象、遵紀守法、廉潔從教,將對教師的師德要求,由抽象變爲具體的行爲約束,使教育工作者常修爲師之德,常懷律已之心。促進了師德建設水平的提升。據同事講譚老師“走在校園裏的時候,遠遠地看到地上有一塊小石頭他都要走過去撿走,怕學生們玩耍的時候受傷。”當我們看到這些細節的時候,就明白譚千秋的勇氣和力量來源於哪裏。譚千秋的行動並非偶然,只有對學生巨大的愛和對職業的虔誠才能讓一個人在面對死亡威脅產生如此大的勇氣是師德的閃光!

創新載體促師德。師德建設的主體是教師,如何圍繞主體激發潛能、發揮作用、提高質量,培養教師神聖的師德。這是我們學校建設的一個重要課題。

正是由於這種神聖的師德,北川教師劉寧在地震時先救出學生卻永遠失去女兒。

正是由於這種神聖的師德,都江堰聚源鎮教師在地震時爲疏散學生而放棄了逃生的機會。

正是由於這種神聖的師德,廣安的特崗老師爲救一個被絆倒的孩子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正是由於這種神聖的師德,平通中學的化學老師喬廣平在地震時呼喊所有的人快跑,自己卻跑到了最後。

他們用自己的行動乃至生命,向我們闡釋了什麼是師德,什麼愛,什麼是榮耀!

當成千上萬間房屋倒下去的時候,是他們的愛撐起了整個世界!

災難帶給我們的,絕不僅僅是傷痛。教師的人格是教育的基石,作爲政治老師的譚千秋用自己的生命給學生上了最後也是最完美的一場思想政治課,當那些被他救起的孩子長大後,他們將會比別人更加懂得什麼是勇氣,什麼是無私,什麼是不責任,什麼是民族的靈魂。

國家大計,教育爲本,教育大計教師爲本,教師是教育第一戰線的實踐者,是文化知識的傳播者,是學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教師的言傳身教,人格魅力直接影響者學生的成長。汶川地震考驗了一批教師的師德思想品質,只有對學生的愛和對職業的虔誠才能面對死亡產生出如此大的勇氣。使我深爲感動,作爲教師一員深知自己肩上的重任。通過學習使自己對教師的責任有了新的理解和認識,在今後的工作中“躬耕教壇,甘爲人梯”,愛生如子,無私奉獻,平平常常顯本色,普普通通見真情。

汶川地震十四週年紀念日心得體會 篇六

十四年前的今天,在四川省汶川縣,發生了一場巨大的災難。

“今天,14時28分,在我國四川省汶川縣發生里氏8.0級地震。”那天,所有電視臺都被緊急插播這條消息,人們不敢相信,唐山地震也才7.6級啊!四川……汶川……這是遭遇了多麼大的災難!

當即,所有的官兵都衝向汶川,開始救援,他們沒有多想,就直接衝向了前線。

汶川,本來一個山清水秀的小鎮,現在已經變得一片狼藉,人們撕心裂肺地叫喊着遇難了的親人,那一塊塊石板下面也在壓榨着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剎那間,這個本來人民幸福安康的家園已經成了一個墳場,大地在晃動,在咆哮,在搶奪着一個個無辜的,鮮活的生命。

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既能讓我們豐衣足食,成全人類,也能翻滾咆哮,摧毀人類。它是那樣的危險,那樣的變幻莫測!但人類沒法離開這片土地,人類得依[]靠這片土地去生存,所以,對於它所帶來的災難,人類也只能默哀。那幾年的汶川,毫無疑問,是灰暗的,整個小鎮籠罩在一片煙霾之下,沒有生機,沒有活力,只剩下了一片傷感和寂靜。

政府出了政策,要幫扶汶川重新建設,人們自發組織,幫助汶川人民度過難關,這些溫暖的行爲的確可以爲汶川帶來一些安慰與關懷,但毫無疑問的是,有些東西,是無法彌補的:在汶川生活了大半輩子的老人,看到自己的家園已經物是人非,他絕望了;汶川在外的遊子,聽到自己親人遇難的噩耗,他絕望了;那些兒童,幼兒,知道自己的父母已經不幸去世,他們也絕望了,但他們即使已經失去了希望,也有着堅定的信念,來自自己故去親人的希冀,也來自那些捨己爲人官兵的囑託—活下去,他們知道,只有有了這樣的信念,掩蓋着那些傷痛,繼續堅強的活着,汶川,他們的家園,纔有重生的希望。

今天,如果你到了汶川,你看到的一定是嶄新的汶川,它已經在祖國的幫助下站起來了,但也許,它也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偷偷地哭泣。

汶川地震十四週年紀念日心得體會 篇七

二零零八年五月十二日兩點二十八分,這個讓全中國人民刻骨銘心的時刻;這個讓全中國的人民教師心痛到極點的時刻。就在這一刻許許多多的孩子變成了孤兒。就在這一刻許許多多的學生失去了他們敬愛的老師。伴隨着數以萬計生命的逝去,“老師”這個普普通通的稱呼緊緊的和“英雄”連在了一起。

突如其來的特大地震災害,見證了人民教師的偉大師魂,揭示了人民教師愛與責任的崇高境界。他們的英雄事蹟可歌可泣,令人震撼,催人奮進。就在這最危難,最緊急,最關鍵的時刻,他們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死換來了學生的生。

這是一個讓無數人感動流淚的畫面。四川省德陽市東汽中學教學樓坍塌,而就在地震發生的一瞬間,學校教導主任譚千秋張開雙臂趴在課桌上,身下死死的護着4個學生,4個學生獲救了,他卻被無情的地震奪走了生命。他用自己的英雄壯舉,詮釋了什麼是爲人之師;他那在突發災難來臨時的瞬間造型,塑造了一座在人們心中永不倒塌的豐碑!

什邡市師古鎮民主中心國小教師袁文婷,爲拯救學生,一次又一次衝進教室,柔弱的雙手抱出了一個又一個孩子。當她最後一次衝進去後,教學樓完全倒塌了……她的青春定格在了26歲。一個多麼年輕的生命,一個讓人多麼心痛的事實。

還有太多太多令你銘刻在心的名字:向麗、湯宏、嚴蓉、翟萬容、吳忠紅、張米亞……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老師”。然而這些老師的名字,以前我們一無所知,他們只是教師隊伍中的一部分。就是這些最平凡最普通的老師,不惜隕身,用自己的生命換來學生的安全。毫無疑問,是一種無私無畏的高貴精神在驅使着他們,是一種最基本也是最崇高的人性光輝在激勵着他們,是一種對他人生命的無限敬畏、恃重、關懷與愛護在告誡他們――先人後己,是做人的基本原則。

在災難面前,在生死關頭,我們的老師首先想到的是學生,他們毫不猶豫地把生的希望留給學生,把死的危險留給了自己,這是多麼崇高的英勇無畏和大愛之舉。他們用愛和責任爲學生築起了生命長城,展示了爲人師表的精神風貌和崇高的人性光輝。他們用鮮血和生命踐行了人民教師的職責,展示了人民教師的崇高師德,譜寫了人民教師的英雄讚歌

著名詩人臧克家有一句詩:“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是的,這些英雄都已經死了,但我們相信,他們還活着,而且,還會永遠地活着。他們不是活着的人,而是活着的靈魂和精神;他們不是活在有形的日子裏,而是活在人們無形的心中。人們會永遠記住他們的名字“老師”。

汶川地震十四週年紀念日心得體會 篇八

2008年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發生了太多的事情,08年北京奧運會讓全世界的關注點都聚焦在中國北京。鳥巢、水立方的魅力使他國著名建築物都黯然失色,中國以他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大國情懷熱情的接納了四海賓朋,再次以他五千多年悠久古老的歷史文化征服了全世界人。

然而2008年5月12日這一天對全國人民來說又是及其黑暗的,令我們永遠無法忘記,由於天災的摧殘破壞,汶川地震震中烈度高達11級,六萬九千餘人不幸遇難,三十七萬人受傷,1.79萬人失蹤,一串串驚悚的數字令人觸目驚心。

我一直以爲人是慢慢變老的,其實不是,人是一瞬間變老的。

在這一天我們痛失了無數親人,災害使原本瑰麗秀美的山水風光霎時間全部摧毀變得殘破不堪,一些古老無價的古建築化爲一片片廢墟瓦礫,多少曾在蜜罐里長大的孩子成了無依無靠的孤兒,多少家庭變得支離破碎。

越是國難當頭越能夠看出人們的團結與無私,母親爲了保護自己的孩子,像古人行跪拜禮一般用雙手支撐着身體將孩子保護在自己的身下,救護人員在熟睡孩子身旁的手機上看到了母親留給孩子的短信:“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記住,我愛你。”爲母則剛,母愛的偉大光輝又一次在災難中溫暖了人心。或許我們無法準確預報地震發生的時間,但這並不意味着我們面對災難無能爲力,殘酷的天災不相信眼淚,災難發生後,中國人沒有如棄婦一般怨天尤人自怨自艾。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社會各界的力量集聚在一起有如正午的烈日,光芒無限,驅散陰霾溫暖人心。柴靜說:“有些笑容背後是緊咬牙關的靈魂。”誠然!面對一張張掛滿灰塵血漬,一個個身心俱疲的靈魂,救援人員加快了救援的速度,加快了自己的腳步,面對餘震的危險,面對廢墟里散發出的陣陣屍腐味,14萬餘中國軍人子弟兵用自己無畏的犧牲精神和高效的行動拯救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生命,他們用自己佈滿老繭滿是傷口的雙手扒開一片片廢墟中的瓦礫,用孔武有力的臂膀扛起擔架上虛弱無助的生命,用自己血肉之軀築起一條生命之路,鋼鐵漢子也有柔情的一面,抱着劫後餘生的孩子時他們露出了燦爛治癒人心的笑容,強忍着疲憊,強忍着身上的劇痛,強忍着空氣中屍腐的血腥氣味,他們將個人安危拋在腦後,只爲了多救出一個生命,只爲了讓親人、愛人能夠再次重逢。

14年的辛酸鉅變,四川受災區舊貌已然換新顏。一切的努力都是有意義的,如今的受災區已經發生了日新月異的改變。

知道感恩,努力奮進的四川人及時從災難摧殘的苦難中恢復,向着新生活前進,他們在黨和國家的扶持幫助下及時迅速的開展災後重建工作,現如今的汶川擁有着秀美的山水、品種繁多的動植物、底蘊深厚悠久的歷史文化,受到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

重建後的受災區已舊貌換新顏,城區建設更加完善,基礎設施更加齊全,彰顯着悠久的歷史底蘊和時尚新潮的新時代風貌,汶川人的生活水平也有了顯著的提高,他們將感恩珍存在心裏,感恩幫助扶持他們的黨和國家,感恩曾經施與援手的團體和個人,感恩十四年來一直關注災區發展的好心人。人間有真情,人間有真愛。十四年過去了,我想汶川地震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死者逝去的悲痛絕望,而應該是受災同胞堅強樂觀積極發展的精神,應該是國家有難時國民衆志成城相互幫助的世間大愛。

紀念5.12有利於樹立民族樂觀開朗不斷進取的精神。緬懷歷史追憶過去是對鮮活生命的尊重與敬畏,是對無私貢獻者的謳歌讚美。

願逝者安息,願生者堅強!

汶川地震十四週年紀念日心得體會 篇九

2008年5月12日既是汶川、北川8.0級大地震紀念日,也是中國防災減災日。

十四年前的5月12日是個黑色的日子,所有的中國人,都處在強烈的震驚和悲傷當中,一瞬間:無數的笑容化爲死亡,無數的快樂變成了悲傷,無數的歡歌變成了哀歌……時間永恆地定格在14時28分04。

一時間整個汶川、北川山崩地裂,滿目瘡痍,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然而生命又是如此頑強,天搖地動之時,是你們用自己的生命,築起死亡的屏障,保護住那更多的生機。

107小時的深埋,怎能摧毀人的意志,頑強的人們,重燃了生命之火。“不論你在哪裏,我們都要找到你!找到你!一雙雙顫動的手掌;一對對無助的眼神;一場場絕望的生死離別;一條條奄奄一息的生命。

愛的真諦讓我們聯繫在一起,“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的擔當與力量,剎那間無數愛心飛向四川。心靈的呼喚是我們感受到對生命的無限渴望。

然而時間就象流水一樣,轉眼間,今天便是汶川地震十四週年紀念日。我們紀念這個日子,不僅是追思逝者,也是要祈禱災難不會再一次重演。

十年風雨同舟催人奮進、充滿希望!“天災無情,人間有愛”凝聚成了社會發展源源不斷的“正能量”。

正是一次次災難的考驗、一場場人間真情的傾注,砥礪着我們的民族精神,推動着中國社會在挫折中奮進、在逆境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