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中秋節的傳說【精品多篇】

中秋節的傳說【精品多篇】

中秋節可以做什麼活動 篇一

拜月

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

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中國各地至今遺存着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蹟。

祭月

《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爲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賞月

文人士大夫對賞月更是情有獨鍾,他們或登樓攬月或泛舟邀月,飲酒賦詩,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

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徵團圓的十五明月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宋代文豪蘇軾,中秋歡飲達旦,大醉而作《水調歌頭》,借月之圓缺喻人之離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吃月餅

中秋節賞月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

月餅一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賞桂花、飲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爲多見。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聞着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已成爲節日一種美的享受。到了現代,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

燃燈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

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雲錦、何湘妃《閒情試說時節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

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

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燒塔

南方廣泛流傳着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遊戲

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於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黃昏時於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

猜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着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爲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玩花燈

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

吳剛伐桂 篇二

到了唐代,又有了月宮中吳剛伐桂的神話傳說。

傳說月亮上的廣寒宮前有一顆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

這株桂樹不僅高大,而且有一種神奇的自愈功能。

吳剛常年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

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砍不斷,吳剛也只好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砍下去,永無盡期。

吳剛何許人也?爲何到月宮中伐桂不止?有不同的傳說。

一種說法是說,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

另一種傳說與第一種傳說相似,說西河人吳剛,本爲樵夫,醉心於仙道,但始終不肯專心學習,因此天帝震怒,把他放到月宮,令他在月宮砍伐桂樹,並說:“如果你砍倒桂樹,就可獲得仙術。”由此吳剛便在月宮常年伐桂。

還有一種傳說,帶有愛情色彩,說吳剛是天庭中的一位粗魯的天將,被嫦娥的美麗深深吸引。

他不顧嫦娥的多次拒絕,一次又一次地跑到月宮糾纏嫦娥。

嫦娥不堪其擾,指着桂樹說,它枝條太長了,今夜你若能將它砍斷,我便答應你的追求。

吳剛心花怒放,掄起斧頭就砍,可每次拔出斧頭,樹身便恢復如初。

於是他一斧又一斧地砍,桂樹總是不斷,一直砍了千百年,今天還在砍。

由於月中桂樹的傳說,人們又把月亮稱之爲桂月、桂窟、桂宮。

中秋節傳說故事六:月下獨酌 篇三

詩人李白寫自己在花間月下獨酌的情景。“對影成三人”句構思奇妙,表現了他孤獨而豪放的情懷。《李詩直解》:“此對月獨飲,放懷達觀以自樂也。”詩人上場時,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角色只是他自己一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得很。於是詩人忽發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過來,連自己在內,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場面,就熱鬧起來了。

1、關於中秋節的傳說

2、關於中秋節的由來和傳說

3、關於中秋節的傳說故事

4、關於中秋節的來歷和傳說

5、關於中秋節的傳說有哪些

6.2015關於中秋節的來歷和傳說

7、中秋節的6個傳說

8、中秋節的由來及傳說

9、中秋節的傳說

10、中秋節的由來與傳說

《淮南子·外八篇》記載的傳說 篇四

很久以前,羿到山中狩獵的時候,在一棵月桂樹下遇到嫦娥,二人便以月桂樹爲媒,結爲夫妻。

到了帝堯的時代,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燒焦了莊稼,烤死了草木,人民沒有了食物。

同時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等怪獸也開始危害百姓。

於是帝堯命令羿處死了這些怪獸,並用弓箭射下了九個太陽,只留下一個太陽。

從此天下太平,風調雨順,萬民歡喜,擁戴堯爲天子。

後來,羿從西王母那裏得到了不死藥,交給嫦娥保管。

羿的徒弟逢蒙聽說後前去偷竊,偷竊不成就要加害嫦娥。

情急之下,嫦娥吞下不死藥飛到了天上。

由於不忍心離開羿,嫦娥滯留在月亮廣寒宮。

廣寒宮裏寂寥難耐,於是就嫦娥催促吳剛砍伐桂樹,讓玉兔搗藥,想配成飛昇之藥,好早日回到人間與羿團聚。

羿聽說嫦娥奔月之後,痛不欲生。

月母爲二人的真誠所感動,允許嫦娥每年在月圓之夜下界與羿在月桂樹下相會。

據說民間有好多人都曾經聽到羿與嫦娥在月桂樹下竊竊私語。

中秋節的傳說 篇五

遠古時期,后羿射日立功西王母賞賜仙藥。八月十五后羿帶衆人打獵,其弟子西蒙前去其家盜藥,后羿妻子嫦娥爲保護仙藥,遂將其吞下。吃下仙藥的嫦娥,不受控制的飛上天去,遲來的后羿只見到將要消失的嫦娥。後認爲紀念善良的嫦娥,遂將這一天定爲中秋節,意爲:全家團圓的日子。期望有一天後羿與嫦娥能夠團圓。

民間的傳說 篇六

民間的傳說把嫦娥奔月與中秋佳節緊密結合起來。

后羿射日有功,到西王母那裏去求來了長生不死之藥。

他沒有獨吃,而是拿回來交給妻子保管,要與嫦娥同吃。

但是,嫦娥經受不住天上生活的誘惑,趁羿外出狩獵,獨自偷吃了全部的長生不死藥,奔逃到月亮上去了。

嫦娥奔月以後,很快就後悔了。

月宮裏瓊樓玉宇,空無一人,高處不勝寒,孤寂冷清。

她時常想起丈夫平日對自己的好處和人世間的溫情,在漫漫長夜中咀嚼孤獨、悔恨的`滋味,過着寂寞清苦的生活。

李商隱的《嫦娥》詩云:“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明代詩人邊貢也有一首《嫦娥》詩:“月宮秋冷桂團團,歲歲花開只是攀。共在人間說天上,不知天上憶人間。”這兩首詩描繪了嫦娥孤寂惆悵、心向塵寰的心情。

後來,嫦娥向丈夫傾訴了懊悔,說:“平時我沒法下來,明天乃月圓之候,你用麪粉作丸,團成圓月形狀,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後再連續呼喚我的名字。到三更時分,我就可以回家來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屆時嫦娥果然由月中飛來,夫妻重圓。

中秋節做月餅供嫦娥的風俗由此形成。

自古以來,諸多的嫦娥奔月圖表現都是這一情節,體現了世人渴望美好團圓,渴望幸福生活的情感。

中秋節的傳說 篇七

中秋節的來歷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於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因爲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爲中秋節。又因此夜浩月當空,民間多於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那裏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爲中秋節。

蟾宮折桂 篇八

蟾宮折桂的字面意思是攀折月宮桂花,中國古代用來比喻科舉應考得中者。

中國古代科舉大考都在八月,人們就把科舉應試得中者稱爲“月中折桂”、“蟾宮折桂”。

《紅樓夢》第九回寫到,林黛玉聽說賈寶玉要上學了,笑道:“好!這一去,可是要‘蟾宮折桂’了!”

中秋節在古代叫什麼 篇九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爲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爲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