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三年級上冊數學同步練習題通用多篇

三年級上冊數學同步練習題通用多篇

三年級上冊數學《測量》練習題及答案 篇一

一、填空:

50000平方=()公頃

65公頃=()平方米

300公頃=()平方千米

7000000平方米=()公頃

3公頃=()平方米80000平方米=()公頃

4平方千米=()公頃4000公頃=()平方千米

二、

(1)頤和園的面積是2.9平方千米,約合()公頃。

(2)北京的故宮面積是0.72平方千米,合()公頃。

(3)天壇的面積是273公頃,約合()平方千米。

三、填表:

市名面積(平方千米)面積(公頃)

北京市16800

上海市6200

天津市11300

四、試一試

80000平方米=()公頃

3.2公頃=()平方米

190公頃=()平方千米

0.4平方千米=()公頃

三年級上冊數學《測量》練習題及答案 篇二

相傳大禹治水時,“左準繩,右規矩” ;就是說,他左手拿着準和繩,右手握着規和矩。“準” 和“繩” 是測定物體平、直的器具,“規” 是校正圓的工具,而“矩” 則是畫方形的曲尺。儘管這些測量工具不一定真發明於大禹時代,但說明在上古時代,人們在生產實踐中已經掌握了這些工具,也說明至遲在戰國後期或漢初已經有了專門的測量人員。

《詩經·大雅》中有一篇《公劉》,其中有一句稱公劉“既景乃岡” ,就是在一個山岡上立表測影,以確定方向。公劉的時代大約是公元前15世紀末。

《周禮·考工記》稱匠人“水地以縣” ,根據鄭玄的解釋,“水地以縣” 就是“於四角立直而縣以水,望其高下,高下既定,乃爲位而平地” 。從這一記載看來,當時已經掌握了利用掛着重物的線來測量水平面的方法。《周禮》的成書不會晚於戰國時期,而其中的一部分內容肯定可以追溯到西周時代。《周髀算經》《九章算術》證明,至遲在西漢時,人們已經能夠使用多種方法測量山高、谷深、距離,並有方法同時測量山高及遠。指南車和計裏鼓車至遲在漢代已經出現,這爲大規模、長距離測量提供了有利條件。

我國古代發達的'天文學.還爲人們提供了利用天象來定位的條件。《詩經》中《小雅·大東》有“維南有箕” (南有箕星)、“維北有鬥” (北有鬥星)這樣的詩句,這首詩大致作於公元前684年前,證明當時人已經知道利用星座的位置來確定方向。《尚書·堯典》中記載的方向已有東、西、南、北四個,《尚書·禹貢》中增加到八個。1977年在安徽阜陽西漢汝陰侯墓出土的西漢初的六壬式盤上,由八幹、四雛組成了12個方位。而在成書於西漢前期的《淮南子》一書的《天文訓》中,已出現了24個方位。將式盤和指南針組合,就能構成測量方位的儀器,可以測出山川城郭的具體位置,比較精確地表示在平面圖上。

“十字儀” 或測距儀曾經是歐洲中世紀最重要的測量工具,一般認爲,是由普羅旺斯的猶太學者利瓦伊·本·格爾森在1321年首先提到的。這種測距儀可以用來測量那些無法到達的或不能進行步測的線段的長度。然而北宋科學家沈括卻發現,早在公元2世紀末,用十字線網格測量距離的原理在我國已經得到運用。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陳王劉寵卻依靠他神奇的射技暫時保持了一方平安,《後漢書》卷五十有這樣的記載:“寵善弩射,十發十中,中皆同處。” “寵有強弩數千張。” 劉寵能“十發十中” 的祕訣,據華嶠的解釋是“以天覆地載,參連爲奇。又有三微、三小,三微爲經,三小爲境,經緯相將,萬勝之方,然要在機牙” 。由於這幾句話相當隱晦難懂,一直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

沈括在海州時,有人在地下挖到一隻弩機,沈括看到後,覺得很奇怪:用它來觀測山的整個寬度時,弩機上的距離很長,而用來觀測山腰的一小部分時,弩機上的距離就很短。弩座看來就像一把帶有分、寸刻度的尺。沈括認爲,原設計者的用意是,當發弩人把箭架在不同的點,並用眼對準箭鏃的兩端時,他就可以在此弩機上測出山的度,從而就能計算出山的高度,就像數學家所用的相似三角形計算法一樣。

這時,沈括理解了劉寵神射的奧祕:所謂“天覆地載” ,是指雙手握弩的姿勢,一手在前,一手在後;所謂“參連爲奇” ,是指箭鏃在所標刻度上的相對位置,這個位置又取決於目標的遠近,這樣就能確定弩的合適仰角。這一原理和使用相似直角三角形來計算高度和深度的原理完全一致。“三經三緯” ,是設在一個框架上的,射手利用它們就可以上下左右地瞄準目標了。

(選自《中國古代的地圖測繪》,有刪改)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根據傳說,大禹在治水時,用到了許多測量工具,他不僅要對物體的平、直進行測定,還要校正物體圓否。

B.大約公元前15世紀末,古人已經可以在一個山岡上立表測影來確定方向了。《詩經·大雅》中就有“既景乃岡” 的句子。

C.有文獻如《周髀算經》《九章算術》證明,至遲在西漢時,人們測量山高、谷深、距離,或者同時測量山高及遠已經有多種方法。

D.《尚書》中記載的方向多至八個,西漢初的六壬式盤上,已經出現了12個方位,而《淮南子》一書中,已出現了24個方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至遲在戰國時期人們已經掌握了利用掛着重物的線來測量水平面的方法,甚至有可能在西周時代人們已經掌握了這種方法。

B.指南車和計裏鼓車極可能在漢代以前就已經出現,這爲大規模、長距離測量提供了有利條件。這是古代測量技術的巨大進步。

C.“十字儀” 或測距儀曾是歐洲最重要的測量工具,然而沈括卻發現,早在公元2世紀末,相同原理的測量工具在我國已經得到運用。

D.發弩人可以在弩機上測出山的度,從而能計算出山的高度,就像相似三角形計算法一樣。沈括認爲他理解了原設計者的用意。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很早之前人們丁就已經可以巧妙地利用星座位置來確定方位。將式盤和指南針組合,能使地圖的繪製更爲精確。

B.一般認爲,“十字儀” 或測距儀是猶太學者在14世紀首先提到的一種測量工具,這種工具可以測量不能進行步測的線段的長度。

C.對於劉寵的弩的記載的話語相當隱晦難懂,所以一直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直到沈括看到弩機實物,才理解了劉寵神射的奧祕。

D.和使用相似直角三角形來計算高度和深度的原理完全一致的是所謂“參連爲奇” ,根據目標遠近,箭鏃放在適當位置,確定弩的合適仰角。

[答案]

1、C

2、C

3、C

[解析]

1、與原文不符。原文是:“《周髀算經》《九章算術》證明,至遲在西漢時,人們已經能夠使用多種方法測量山高、谷深、距離,並有方法同時測量山高及遠。” “同時測量山高及遠” 只是說“有方法” ,並沒有說“有多種方法” 。

2、與文意不符。“相同原理的測量工具在我國已經得到運用” 錯,文章只是說“用十字線網格測量距離的原理在我國已經得到運用” 。

3、沈括在海州時,有人在地下挖到一隻弩機,但文章並沒有說這隻弩機是否就是劉寵的弩機實物。

三年級上冊數學《測量》練習題及答案 篇三

一、填空。

1、常見的長度單位有( ) ( )( ) ( )( )。

2、常見的重質量單位有( )( )( )。

3、1只大象重約4( )。

4、一臺拖拉機可以裝貨物1 ( )。

5、直尺上從0到1的這一段長度是( )釐米。把這一段長度平均分成10小格,每小格的長度是( )毫米。

6、一分硬幣的厚度,大約是( )毫米。

7、一根繩子長80分米,也就是( )米。

8、9000千克=( )噸

70毫米=( )釐米

5噸=( )千克

3釐米-1釐米3毫米=( )毫米

30毫米=( )釐米

9500千克=( )噸( )千克

7釐米-18毫米=( )毫米

7010千克=( )噸( )千克

9、一袋大米重200千克,( )袋大米重1噸。

二、判斷題。

1、飛機每小時飛行800千米 。( )

2、8千克=8000噸 。()

3、一頭豬重135千克。 ( )

4、一袋大米重50千克,20袋大米重1噸。 ()

5、40毫米與4分米同樣長。 ( )

三、選擇。

1、李平的身高146( )。

A、米

B、分米

C、釐米

2、回形針的長度是28( )。

A、釐米

B、毫米

C、分米

3、一本書大約重150( )。

A、克

B、千克

C、噸

4、一袋大米重10( )。

A、克

B、千克

C、噸

5、比較下面的重量,最重的是( )。

A、5噸500千克

B、5900千克

C、5550千克

6、計量重型物品的重量,通常用( )作單位。

A、噸

B、千克

C、克

7、1噸棉花比1噸石頭( )。

A、輕

B、重

C、一樣重

8、一枝鉛筆長約2( )。

A、米

B、分米

C、毫米

9、教室地面長9( )8( )。

A、米

B、分米

C、毫米

四、在括號裏填上適當的單位。

1、一個雞蛋重50( )。

2、汽車每小時行80( )。

3、一輛貨車載重4( )。

4、一頭牛重約200( )。

5、跑步每秒鐘約8( )。

6、1袋水泥重約50( )。

7、小明的身高是146( )。

8、小宇的體重是32( )。

9、數學課本長約2( )。

10、標準運動場跑道一圈是400( )。

五、解決問題。

1、一隻蝸牛從24釐米深的杯底往上爬,每爬6釐米要用3分鐘,然後停2分鐘。問:蝸牛從杯底爬到杯口要用多少時間

2、某學校的學生進行軍訓,在晚上的行軍中,二班步行了2100米,一班比二班要多行160米,那麼一班和二班共行軍多少米?

3、一段16米長的布帶,每次剪去2米,剪了5次後,還剩多少米?

4、一頭大象重6噸,一頭牛重400千克,一頭大象比一頭牛重多少千克?

5、一根木料在24秒內被切成了4段,用同樣的速度切成5段,需要多少秒?

三年級上冊數學《測量》練習題及答案 篇四

1.1個底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鐵箱,如果把它的側面展開,正好得到一個邊長是20釐米的正方形,這個鐵箱的容積是多少升?

2、一個長方體的底面是邊長爲5釐米的正方形,它的表面積是210平方釐米,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3、有兩個無蓋的長方體水箱,甲水箱裏有水,乙水箱空着,從裏面量,甲水箱長40釐米,寬32釐米,水面高20釐米;乙水箱長30釐米,寬24釐米,深25釐米。將甲水箱中部分水倒入乙水箱,使兩箱水面高度一樣,現在水面高多少釐米?

4、有一個長方體容器,從裏面量長5分米,寬4分米,高6分米,裏面注有水,水深3分米,如果把一塊棱長2分米的正方體鐵塊浸入水中,水面上升多少分米?

參考答案

1、分析:因爲它的側面展開圖是一個邊長爲20釐米的正方形,可以得出:它的底面周長是20釐米,高也是20釐米,因爲底面是正方形,而且周長是20釐米,可以求出底面邊長爲20÷4=5釐米,由此可以求出長方體鐵箱的容積。最後將單位化成升。

解答:20÷4=5(釐米)

5×5×20=500(毫升)

500毫升=0.5升

答:這個鐵箱的容積是0.5升。

2、分析:從題中可知,要求體積,關鍵是這個長方體的高不知道,如果能夠求出高,則體積就好求了。從題中可知,因爲底面是正方形,所以前、後、左、右四個面的面積相等,用表面積減去上、下兩個正方形的面積,則可求出四個側面的面積,再除以4,則可求出一個側面的面積,用這個側面的面積除以5,則可求出高,最終求出長方體的體積。

解答:210-5×5×2=160(平方釐米)

160÷4=40(平方釐米)

40÷5=8(釐米)

5×5×8=200(立方厘米)

答: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200立方厘米。

3、分析:從題中可知,後來兩個水箱裏水的高度一樣,我們可以這樣思考,把兩個水箱並靠在一起,水的體積就是(甲水箱底面積+乙水箱底面積)×水的高度,這樣,我們只要先求出甲水箱中水的體積,再求出兩個水箱的底面積之和,就可以得出後來水的高度★★。

解答:40×32×20÷(40×32+30×24)=12.8(釐米)

答:現在水面的高是12.8釐米。

4、分析:從題中可知,鐵塊的體積和上升的水的體積是相等的,求上升多少分米,實際上就是求上升的水的高,因爲高=體積÷底面積,所以用鐵塊的體積除以長方體的底面積,即可求出上升的水的高度。

解答:2×2×2÷(5×4)=0.4(分米)

答:水面上升了0.4分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