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下元節習俗與禁忌【精品多篇】

下元節習俗與禁忌【精品多篇】

下元節的習俗 篇一

祭祀祖先

下元節和中元節、上元節並稱“三元”,都是中國傳統的祭祀節日。雖然很多人不太瞭解下元節,但是在很多地方還是保留着下元節祭祀祖先的民俗活動。祭祀祖先的形式可能因各地風俗有別,一般的流程是:在下元節月亮出來的時候,把家譜、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然後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開始祭祀祖先亡靈,祈求祖先保佑。

祈願神靈

下元節傳說是水官大帝的生日,在鄉村人家有相關的祭祀活動。下元節這一天天黑之前,在福建省莆田一帶,家家戶戶都要在自己的田頭祭水神。一般需要擺上齋品,將香一根根播在田埂上,以示忠誠。其目的是爲了祈求在枯燥的冬天莊稼地潤澤,農作物能夠安全過冬。

修齋設醮

每逢下元節,道教觀中都會舉行相關的修齋儀式。因爲下元節也是道教齋法中規定的修齋日子,道教認爲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災、拔苦、謝罪、求仙、延壽、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齋。如果感興趣的話,我們可以在下元節這一天,去附近的道教觀中參加修齋儀式。

飲食風俗

飲食風俗也是節日習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古民間就有下元節必須吃葷菜的禮俗。民俗雲:“早吃餈粑晚吃魚”,在下元節這一天,早上一般吃餈粑、麻餈、芋子包等等。到了下元節祭祀結束之後,一家人都會聚在一起吃豐盛的菜餚,像羊肉、魚肉、豬肉等等,都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節日美食。

下元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篇二

1、餈粑

客家俗話:“十月朝,餈粑粄子碌碌燒。”下元節這一天,有些地方有做餈粑等食俗。餈粑是以上等糯谷蒸糯米飯,放進石臼裏,用杵槌舂制而成。餈粑的食用方法很多,佐料也很講究,有炒豆香末、有芝麻香末等。

2、麻腐包

閩西客家地區下元節也稱爲“完冬節”。農村常做米果,餈粑,芋子包之類的食品,謂“做完冬”。麻腐包子象徵送寒衣的包袱,據說是紀念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忠貞氣節。麻腐是以麻籽和黃米制成,拌上蘿蔔、洋芋、葫蘆爲餡,就可以蒸成麻腐包子。

3、豆泥骨朵

北京過下元節時,家家戶戶都要做“豆泥骨朵”。“豆泥”就是紅小豆做的豆沙餡兒,“豆泥骨朵”就是紅豆沙包子。現在這種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紅豆沙包子,在幾百年前的明代,早已是孟冬十月的節令食品了。

4、粘豆包

粘豆包,又稱黃豆包或豆包,它是一種源於滿族的豆沙包類食物。下元節這天滿族地區有做黃豆包吃的習俗。

5、芋子包

芋子包是客家人的經典美食之一,農村常在下元節做芋子包。民間有句俗語,“吃上芋子包,包銀包金包發財”。芋子包由芋頭或馬鈴薯作爲主料,蒸制而成。芋頭又稱芋艿,味甘,性平,能益脾胃,但每次不宜多食,且腹脹氣滯者不宜食用。

6、墨魚

墨魚剛好是十月份上市。其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每百克含蛋白質13克,脂肪僅0.7克,還含有碳水化合物和A、B族維生素及鈣、磷、鐵等人體所必需的物質,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滋補食品。推薦用墨魚、香菇、黑木耳、紫菜等製作的墨魚湯,冬季食用增強免疫力。

7、米果

米果是以大米爲主要原料,根據不同工藝和配方製作而成的米類休閒食品。神農氏在潮州被稱爲“五穀主”,下元節也是五穀主的生日。潮汕地區祭祀五穀主,要蒸制一些象徵農具、五穀的“尖擔”、“粟穗”等食品。

8、蓮藕

下元節時,秋燥未盡,冬寒剛起。吃些蓮藕能起到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心安神的作用。同時,蓮藕性溫,有收縮血管的功能,多吃可以補肺養血。鮮藕的蛋白質、各種維生素及礦物質的含量也很豐富,煮熟後更容易消化,下元節可搭配蘿蔔、玉米等煲一款冬季養生湯。

9、麻餈

麻餈是以糯米、芝麻、糖做成的特色小吃。每當下元節前後,在溫州老城一帶就會出現挑着擔賣麻餈的人。因爲麻餈與當地方言‘無事’同音,有平安無事之意,寄託着親人平平安安,事事順心,所以麻餈非常受大家歡迎。

下元節的文化內涵 篇三

上元節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正月十五元宵節,中元節就是七月十五民間所謂的“鬼節”,而下元節被人們遺忘的比較久了,相關的民間風俗基本已經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道教中所說的“官”,其含義並非“官員”的“官”,而有“宇宙構成元素”這樣的意思。道教認爲:三元之氣生成人倫,並滋養萬物。有分析認爲,中國道教主要產生在中國農業文明發達地區,所以,中國道教一向認爲天玄地和地玄天,地生萬物,水爲生物之本,且地含水。這就是說,由於中國農業文明注重地水兩元素對人類萬物的重要作用,故而在中國道教文化理念中一直蘊涵着以地爲中心去觀察世界的“本體論”和“認識論”及其“方法論”。

按照道教這種世界觀,道教習慣將一年的“天官”(上半年)的正月的十五稱之爲“上元節”;下半年的地官節段的七月十五,則叫做“中元節”;由於地含水,水作用地,所以,地官下半年中段的十月十五則是“下元節”。這上、中、下三元,則組構出了道教對世界的三元一體系統認識。人生在世,難免遭遇苦厄,而信仰道教的那些古代人民,或者說,雖不信仰卻對其文化內涵有一定程度認同的老百姓,都很看重水官大帝“除困解厄”的神通。在這一天,人們祭祀祖先、迎接水官大帝,以求得困厄的舒解與人生的安詳。下元節與上元節和中元節一起,構成了先民對人生感受、祈福、贖罪、解困等完整的生命體驗,節日的範式不過是這種生命哲學的文化表達而已。

下元節有一個很寶貴的東西,基於這樣一個美好的願望:那就是對生命歷程中持久的困境與苦厄的消除、化解。

下元節的由來 篇四

農曆十月十五,爲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下元節,亦稱“下元日”、“下元”。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暘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是日,水官根據考察,錄奏天廷,爲人解厄。

這一天,道觀做道場,爲民衆解厄除困,民衆前往道觀觀祭,並在道觀中拜祭下元水官和祖先。

民間則祭祀亡靈,並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家家戶戶張燈三夜,在正廳上掛着一對提燈,並在燈下供奉魚肉水果等。

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緩死刑執行日期的規定。

祭禹:水官大帝禹的誕辰日,各地禹廟等大禹紀念場所常有祭祀活動。

做餈粑等食俗:這一天,人們在家中做餈粑並贈送親友,蒸麻腐包子等。

此外,在民間,下元節這一日,還有民間工匠祭爐神的習俗,爐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於道教用爐煉丹。

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而對應的日子也被人們稱之爲三元,也就是上元節,中元節和下元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