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宗璞的優美散文(精品多篇)

宗璞的優美散文(精品多篇)

抒情敘事散文的情感色彩 篇一

隨着時代的前行,人生閱歷的豐富深邃,宗璞散文創作出現了新的景觀。一批發自心靈深處的不能自已的文章,把她的散文創作推向了新的高度。人過中年,人間的滄桑浮沉聞見親歷的逐漸多了起來。那些發生今日昨日、身前身後的讓人驚然心動的變故,給作者的情感世界以巨大震撼。特別是當這些變故發生在自己的親人摯友之中的時候,那文字間流動的哀痛之深沉,卻遠遠超出了所謂的文學創作的意義了。可以看出,宗璞那一篇又一篇記載着離去的人們音容的文章,不是一般意義的散文創作,寫這樣的文字,是一種情感的欲罷不能的受苦的焚燒。這些文字不是以技巧的嫺熟,形容的生動,詞彙的精美爲目標,它的精魂是不加雕飾的人間至情的傾訴。

對着讀者,更是對着自身。宗璞的這些散文,寫的多是死別。死亡是一種虛空,人的死去留給生者是永恆的悲痛。不可追尋,不可再期,是永遠的黑暗中的沉落。宗璞寫這類散文也以質樸無華的至情傳達爲其特點。她能夠把濃烈的訣別的至情用不事雕琢的近於直白的文筆表達出來。她的表達那無盡的悲哀時,不使情感氾濫,表現理智而有節制。她的這類傷逝追懷的文字表明她的散文已告別一般人容易有的青春時代的渲染和華採,而有了更多的人生感悟的沉鬱。出現最早的是《柳信》,它還帶有傳統抒情散文的一些痕跡。其中有懷念母親的文字,但最動人的情節卻是通過家裏一隻大貓獅子的死亡來烘托的:“這兩個月,它天天坐在母親房門外等,也沒有等得見母親回來,我沒有問埋在哪裏,無非是在這一派清冷荒涼之中罷了。我卻格外清楚地知道,再沒有母親來安慰我了,再沒有母親許諾我要的一切了。《哭小弟》寫於《柳信》後兩年,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悼文:“小弟去了。小弟去的地方是千古哲人揣摩不透的地方,是各種宗教企圖描繪的地方。也是每個人都會去,而且不能回來的地方。”但現在卻輪到了小弟,他剛剛五十歲。小弟是作者最鍾愛的弟弟,也是老父親最器重的兒子。馮友蘭先生在輓聯中稱讚這位兒子“能嫺科技,能嫺藝文,全才罕遇。”這位五十年代畢業於清華大學航空系的飛機強度總工程師,畢業之後三十餘年在外奔波,積勞成疾。

宗璞在間斷敘述了小弟弟身前身後之後,寫了如下的話:那一段焦急的悲痛的日子,我不忍寫,也不能寫。每一念及,便淚下如綆,紙上一片模糊。這一天本在意料之中,可是我怎能相信這是事實呢?他躺在那裏,但他已經不是他了,已經不是我那正當盛年的弟弟,他再不會回答我們的呼喚,再不會勸阻我們的哭泣。至哀無文,宗璞這些話沒有任何修飾,卻非常感人。

宗璞爲父親馮友蘭寫過多篇散文。 篇二

《對〈梁漱溟問答錄〉中一段記述的訂正》,行文簡潔嚴謹,雍容大方,而又不乏機趣。它是宗璞人生和文藝俱臻成熟的佳作。

《一九八二年九月十日》、《九十華誕會》等文記述了哲學前輩馮友蘭先生晚年行狀,有很高的文學和史料價值。

《心的囑託》、《三鬆堂斷憶》則記述這位大師去世前後的經歷,是關於馮友蘭先生告別人間前後,寫得最平易又最蘊有深情的文章。

《心的囑託》寫:“近年來,隨着父親身體日漸衰弱,我日益明白永遠分離的日子在迫近,也知道必須接受這個不可避免的現實。雖然明白,卻免不了緊張恐懼。

”《三鬆堂斷憶》最後寫:“這麼多年,每天清晨最先聽到的,是從父親臥房傳來的咳嗽,每晚睡前必到他牀前說幾句話。我怎樣能從多年的習慣中走得出來!”話都平易,然而卻沉重得令人難以承受。《三鬆堂斷憶》中還記敘了馮先生生平諸多有意義的往事:青年時的一次豪飲,與楊振聲、鄧以蟄兩先生等四個人一晚喝去十二斤花雕;抗戰期間過鎮南關因耽於思考而手臂爲城牆折斷;六十年代,每於傍晚由作者陪父母包租大船盪舟昆明湖中,船在彩霞間飄動,綺然神仙中人等等,都以質樸的語言,平白的記敘,真實而傳神地從平常生活側面,把這位爲世人所景仰的、而生平並不平凡的學者的個性品格作了傳神的描繪。宗璞隨父居燕園數十年,關於這座名園她寫過許多文章。這些文章不同程度地描寫和表現了這個校園的人文鼎盛的風情。

《霞落燕園》與這類文字不同,它從另一個角度──這是社會人生最讓人傷懷的角度──寫北京大學燕南園十六棟房主先後的辭世。它以記敘多於抒情的筆調,寫人生離散的濃厚悲哀。它蘊有深深的傷感,但卻舉重若輕地在文字傳達上予以淡化,讓人從文字以外四處迷漫的不可彌補的失落中,感到沉重的哀傷。這是散文的大家風範。她從容地挨家敘述這數十年間發生的死別。最早離去的是湯用彤先生,寫湯先生的去世用的是這樣的敘述:“記得曾見一介兄從后角門進來,臂上掛着一根手杖,我當時想,楊先生再也用不着它了。”物在人亡,對於死者無一句直接哀悼的話,卻以極平淡來寫極沉痛。緊接着寫三位自殺的老先生:“一張大字報殺害了物理系饒毓泰先生,他在五十一號住處投環身亡。

數年後剪伯贊先生夫婦同時自盡,在六十四號。”宗璞沒有正面去交待他們因何走此絕路的。她用的也是極冷靜的筆墨和語氣寫人間的殘酷,時勢的暴虐,死亡的無情。但卻找不到一句激烈的言辭。她只是在翦先生夫婦雙雙自殺時作了非常溫和的評述:“夫婦能同心走此絕路,一生到最後還有一同赴死的知己,人世間彷彿還有一點溫馨”。要是人間的溫馨只能從這樣慘烈的死亡得到證實,這也許是長長的歷史的無邊暗黑的年代。而作者在這裏硬是不用一句正面的抨擊,她懂得避俗,懂得含而不露,引而不發,懂得讓讀者自己去體味。接着的敘述都是一個又一個的死亡,一篇短文,四千字多一點,寫了十多位著名的學者巨星的無一例外的死亡。要是沒有嫺熟的技巧和表現力,沒有精到的構思和安排,寫起來難免沉悶平滯,但是宗璞卻把這些寫得疏朗有致,平淡中見曲折。而且各位先生晚年或臨終前的表現也多有插敘,如王力先生要求夫婦合葬及墓碑上的`贈內詩;朱光潛先生病中煩惱突然拒絕出席香港大學授勳典禮;馮定先生告訴小偷“下回請你從門裏進來”等等細節,往往三言兩語便把人的一生寫活了。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宗璞這篇散文所達到的是文藝創作的爐火純青的境界。宗璞散文最能打動人的地方產生於她的不事雕琢的真情。以《三幅畫》爲例,它的開頭完全看不到常見的那種撲面而來的矯情和形容的泛濫,而是非常自然平白的敘說:“戌辰龍年前夕,往榮寶齋去取裱的字畫。在手提包裏翻了一遍,不見取物字據。其實原字據已莫名其妙地不知去向了,代替的是張掛失條。而這掛失條也不見了。業務員見我懊惱的樣子,說,拿去吧,找着以後寄回來就行了”。這開頭,說不凡也可以,說平常也可以,但卻是真實質樸造出來的藝術效果,說是“造”也許委曲了作者,她也許壓根兒就不“造”,而是非常親切的過程的敘述。作者所要取的,是汪曾祺的字畫,她說,她原先不知道汪曾祺擅長丹青,只知他不只是寫戲並能演戲;不只寫小說,散文,還善詩。當她得到第一幅、第二幅畫後如獲至寶。

在心滿意足不再心存妄想時,“不料秋末冬初時,汪兄忽又寄來第三幅畫。這是一幅水仙花。長長的挺秀的葉子,頂上幾瓣素白的花,葉用藍而不用綠,花就紙色不另塗白,只覺一般清靈之氣,自紙上透出。一行小字:爲紀念陳澄萊而作,寄與宗璞”。這水仙的清白秀雅,這一行小字,點燃這清清淡淡的一篇散文,也點燃了畫家的心,散文家的心。它“造”出了真正的濃烈。那愛水仙的人已經屈死多年,留下的是那日離去也是永別的“別忘了換水”的囑咐,以及從窗中見她擺手的最後一面。

宗璞《哭小弟》賞析: 篇三

初讀宗璞的《哭小弟》,單單是一種純粹的催人淚下的感覺。然而當我反覆細讀,逐字逐句地品味其中“奧妙”時,不禁發現全文結構之巧、感情之深、語言之細等特點是一般文章遠遠不及的,更不是一句簡單地純粹的“催人淚下”就能統而概之的。

下面,我就從結構、感情、語言三個方面談談我個人對《哭》這篇文章的看法。首先,結構巧妙的是《哭》一文的第一個特點。《哭小弟》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悼念性散文。作者通過對小弟的一生事蹟和病逝經過的回憶,邊敘事邊抒情,自然而然地達到了悼念的目的。這是文章結構巧妙的表現之一。

另外,作者在行文中,把小弟的一生事蹟和病逝經過切割成許多點和塊,然後以“哭”字爲焦點,以憶念爲引線,將它們重新組合成一個各種材料交叉迭積,抒情與敘事交互爲用的有機整體。如文章第一、二兩個自然段,由“我”見到的小弟的出國名片回想到小弟的逝世,進而抒發心中悲痛之情,再由失去這份骨肉親情的刻骨銘心之痛,進一步加深了對小弟生平和病逝的回憶……如此般現實與追憶交相往復,這就不僅避免了敘事的刻板、抒情的空洞,增強了文章內涵的豐富性、立體感,而且充分體現出作者伏案寫作此文時那種思緒萬千、難以控制的痛切激情。這便是文章結構巧妙的表現之二。

文章結構巧妙的第三個表現在於文眼“哭”。我們可以看到,《哭小弟》這篇文章雖在題目中突出了一個“哭”字,但全文正文中“哭”字並不多,全都加起來也超不過十個。而僅在文章倒數第四自然段一段中,就出現了七個“哭”,所佔比重如此大,這就不得不引起我們對該段的注意。該段中先由“我哭小弟”,到“我也哭蔣築英”,再到“我也哭羅健夫”,進而到“我還要哭那些沒有見諸報章的過早離去的我的同輩人”,最後到“我哭我們這遲開而早謝的一代人”,這一連幾個“哭”由點及面,由淺入深地把文章全面鋪開,從而深化了主題。讓讀者深刻體會到那一代“遲開而早謝”、壯志未酬的知識分子,絕不只小弟一個!小弟的無私奉獻精神只是千萬“遲開而早謝的花朵”中的一個代表。可見作者如此巧妙的安排是不無道理的。

其次,感情深厚、催人淚下是第二個特點。我們都知道,散文的基本特點是“形散而神聚”。形散指結構形式靈活,不拘一格;神聚則指感情凝鍊,主題集中。一般來說,讀者通過閱讀既能對散文的形散一目瞭然,而鑑賞散文神聚則不那麼容易,主要方法是找到“文眼”(“文眼”指的是片言隻語顯豁地提示文章內容情感和謀篇佈局的語句),把握線索。因此,我們把握《哭》這篇悼念性散文的凝鍊的感情,就可以從文眼“哭”字入手。標題中一個“哭”字簡單而直接地告訴讀者,小弟的病逝給家人、朋友帶來的痛苦已到了無法用言語表達的程度。

另外,文中所用的“哭”字雖寥寥無幾,字對往事的點滴回憶,卻事事透露出“我”的喪弟之痛。例如,文章真切訴說了小弟日常生活中一些小事:冬天用冷水洗臉,志願到西南工作,癌症不治仍面帶笑容,工作中常痛得大汗淋漓,事雖平凡細小,卻跳動着一顆美好的心靈;朋友的相助,同事的內疚,父親的輓聯,姐姐的淚水,雖都是側面點染,卻昭示着小弟永遠活在人們心中。記事真實,抒情真摯,真事與真情交融,字字句句浸透淚水,這裏行間無處不“哭”。正所謂平凡出真情,姐姐對小弟的生平回憶如此真切,如此細膩,如此清晰,猶如往事歷歷在目,可見姐弟情深似海。如此般骨肉情深,而今分離,陰陽相隔,怎教人不爲之所動?想必文章尚未讀完,你亦禁不住潸然淚下了!

最後,語言細膩是第三個特點。例如,文中第二、三、四節開頭第一句都表示同一個意思,小弟病逝了。但仔細分析“去了”“過早地去”與“過早地永遠地去了”這三個短語的差別,便能體會到感情上是逐層深入的。又如,第七節中,當“我”回憶小弟在事業上的進展時,並沒有用一些俗套的諸如“過了幾年”“沒過多久”等詞彙來修飾,而是用兩個“不知不覺間”,讓讀者親身感覺時間的流逝雖快,但小弟在工作上的進展更快。由此,姐姐對小弟的敬佩之情不言而喻。像這樣細膩的語言文中還有許多,這裏不一一例舉了。總之,細膩的語言有助於準確地表達人物內心世界,是我們值得借鑑的寫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