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成語典故:刎頸之交(精彩多篇)

成語典故:刎頸之交(精彩多篇)

成語典故:刎頸之交 篇一

獲得了在「澠池會」上的外交勝利之後,趙王佔了很大便宜,很有面子、很風光的回到趙國,還帶了一個人質回來,所以他覺得藺相如的功勞實在是太大了,於是就命令藺相如爲上卿,就是一國最高的爵位,位在大將軍廉頗之上,所以廉頗就很不高興。

廉頗說我這樣一個將軍,有攻城野戰之大功,出去打仗的時候風餐露宿,冒那麼大的危險九死一生爲趙國開疆拓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之勞,而位居吾上。藺相如就這麼說說話就爬到我的上面去了。他說將來如果有天見到藺相如的話,我一定要侮辱他一下,藺相如聽到這話之後就不上朝,爲了避免跟廉頗相見。

有次藺相如出去的時候,遠遠看見廉頗的車駛過來,藺相如馬上命令自己趕車的人把車趕到旁邊衚衕裏邊去,等到廉頗的車子過去以後他纔出來,所以廉頗在外邊更加趾高氣昂,藺相如不敢惹我是吧!他覺得自己牛得不得了,那麼藺相如手下的那些門客們就面子上掛不住了,他們跑到藺相如面前跟藺相如說,說我們拋棄自己的家庭,拋棄自己的土地,來跟你是爲什麼呢?是因爲你是一個大丈夫啊!那你怎麼現在這麼窩囊?你的爵位比廉頗高,你不但不敢跟廉頗爭,哪怕是在大街上見到他都跟耗子見了貓一樣,我們實在是太沒面子了,如果你這樣懦弱的話,我們就不跟着你了,我們都走了。

藺相如說你們先別走,我問你們一個問題,你們覺得廉將軍和秦王誰更厲害?還用說嗎?當然是秦王厲害!藺相如說對啊,他說以秦王如此的威勢,我藺相如都可以在朝堂上喝斥他,而且辱其羣臣,像我這麼一個人雖然說不怎麼爭氣,但是我難道會怕廉將軍嗎?我只是想這麼一個問題,這在《史記》裏邊是很有名的一句話,他說「顧吾念之」,我就想這麼一件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強秦之所以不敢打我們,「徒以吾二人在也」就是因爲害怕我和廉頗,我之所以不跟他爭「吾所以爲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讎也」我是把國家大事放在前面,把我個人的恩怨放在後面。

底下門客聽完之後很感動,後來這件事情就傳出去了,傳到了廉頗那裏,廉頗聽到之後慚愧得不得了,於是他就把自己的上衣都脫了,光了脊樑在身上綁了一個藤條,然後到藺相如的家門口,跪在門口,這就是「負荊請罪」,荊就是藤條,意思就是我犯了罪,打我一頓吧。藺相如一看廉頗負荊請罪,藺相如也很感動,出了門把廉頗扶起來。廉頗說「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像我這樣一個見識淺陋的人,沒有想到你是如此的大度!於是兩人握着手就相持泣下,結爲「刎頸之交」。「刎頸之交」和「負荊請罪」這兩個成語就是這麼來的。

我們這裏要說一下,其實藺相如不是僅僅是有口舌之勞,他也是領軍打過仗的,按照《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的記載,他曾經派兵攻打過齊國,一直打到齊國一個叫平邑的地方。其實如果沒有藺相如「將相和」這段故事的話,藺相如他只是一個智勇雙全的人,他去騙秦王把和氏璧騙回來,完璧歸趙,非常勇敢。但是有了他「將相和」故事之後,我們就可以看到他是一個非常寬容大度的人。

藺相如靠自己的謙下去贏得別人的人心,謙下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美德,藺相如可以說是大丈夫能屈能伸,在敵人面前的話剛烈;在自己同僚面前他謙下。老子講過一句話:「江海之所以爲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就是說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爲河流匯聚的地方,是因爲他把自己擺得比所有河流都要低。那麼藺相如就是以謙下贏得同僚真正的尊敬。司馬遷對藺相如有一個評價:「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太山。」

——節錄自《笑談風雲》第一季《東周列國》第十九集《完璧歸趙》

成語典故:刎頸之交 篇二

成語典故:刎頸之交

解釋:刎頸:割脖子;交:交情,友誼。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

成語故事:

藺相如因爲立了大功,被升爲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因此懷恨在心,想要報復,藺相如知道以後,就處處避着他。有一次,藺相如乘車外出,遠遠的望見廉頗的馬車開過來,連忙叫人把車轉到小巷子裏避開,讓廉頗的車先經過。隨從們很不滿意藺相如這種處處忍讓的行爲,藺相如解釋說:“現在強橫的秦國不敢侵犯趙國,是因爲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兩個人,如果我和他鬧起來,秦國就可以趁機侵犯趙國了。我所以對廉將軍處處避讓,並不是怕他,而是爲了國家的安全。”這番話傳到廉頗的耳中,廉頗十分慚愧,就脫去了上衣,背上綁着一根荊杖,步行到藺相如的家跪着請罪,藺相如見了,親自爲他拿掉荊杖,請他穿上衣服,兩人談得十分暢快,從此成了生死相交的好朋友。

這是一則出自“史記”一書的故事,司馬遷在描寫廉頗請罪時的情況,曾經用到“卒相與歡,爲刎頸之交”這兩句話,後人就引用“刎頸之交”,來說明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

這個故事也教育我們,必須要先顧到國家的利益,忘卻私人的怨恨。像藺相如這種顧全大局,和廉頗勇於改過的行爲,都是值得我們效法的。

用刎頸之交造句 篇三

1) 哈哈哈!你我兄弟人,既要做那管鮑之好,更要做那刎頸之交!若是曹某敢有違背,必將人神共戮!

2) 不必是刎頸之交,不必是聽他一席話勝於念年常春藤的碩學鴻儒,只要能絮絮叨叨地聊分鐘而不厭煩。

3) 夫以布衣之士,尚猶有刎頸之交,今以海之大,曾無伏節死誼之臣,率盡苟合取容,阿黨相爲,念私門之利,忘國家之政。

4) 有的人面臨對手大度寬容,心態平和,廉頗和藺相如就是由對手轉化爲刎頸之交,成爲中華民族的千古佳話。

5) 我能有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就已滿足,從未奢望要有所謂刎頸之交。

6) 正是因爲廉頗敢於負荊請罪,史上纔有了“將相和”的佳話。廉頗和藺相如後來結成了刎頸之交。

7) 朋友這種東西,比起同享錦上添花,卻是共度悽慘潦倒,更容易成爲刎頸之交。有人曾問:“你愛我冠蓋滿京華,愛不愛我斯人獨憔悴?”——左思右想,仔細度量。原來,還是愛。風息神淚

8) 那孝廉雖然窮困潦倒,卻也是個鐵骨錚錚的漢子,我們倆一見如故,便撮土焚香,結爲刎頸之交!

9) 這兩個朋友如刎頸之交般的忠誠。

10) 你我可算是刎頸之交了,今日你有事,我還能袖手旁觀嗎?

11) 今天我們誓爲刎頸之交,從此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12) 中國女排這次出國參賽,一定刎頸之交。

13) 古人講刎頸之交,綠林講兩肋插刀,都算不得朋友間的真諦,只能是特殊朋友的特殊景緻。

14) 他雖然不是我的刎頸之交,卻是我可以傾吐心聲的忘機之友。

15) 金牌的兄弟情誼勝似刎頸之交!

16) 八拜之交,情同手足;刎頸之交,義同生死。

17) 他倆是有着年友誼的刎頸之交。

18) 你一直聲稱是我的刎頸之交,爲什麼在我落難時你卻逃之夭夭呢?

19) 他平生交遊廣闊,酒肉朋友多的是,刎頸之交一個也沒有。

20) 他有個閨中談禪的密友,卻是個刎頸之交的嬌妻。

21) 我倆雖是金蘭之友,卻非刎頸之交。

22) 伯牙絕弦管鮑分金刎頸之交金蘭之好,同性之間友誼單純而濃烈,無可厚非。

看了“刎頸之交”典故的人還看:

刎頸之交的成語典故 篇四

韓信的謀士蒯通, 看到韓信兵強馬壯, 手中掌握兵權, 便勸他背叛劉邦, 自立門戶, 與楚漢三分天下。韓信聽了, 不安地說:“ 我韓信從來沒想過離開劉邦, 他待我感情深厚, 給我車坐, 給我衣穿, 給我飯吃, 我豈能見利忘義呢?”

蒯通又誠懇地勸他:“ 你自己以爲報效劉邦, 幫助他建立萬世之業, 你也會永享厚祿, 其實這是不可能的。就拿常山王張耳和成安君陳餘兩人來說吧, 他倆爲布衣時, 結爲刎頸之交, 是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 然而後來張耳歸附漢王, 竟殺死成安君。再說越國的大夫文種, 扶助勾踐稱霸, 結果呢, 立功成名而身遭誅滅。你與劉邦的交情能超過張耳和成安君的刎頸之交嗎? 你對劉邦的忠心能趕上文種對勾踐的忠心嗎? 他們都免不了遭到禍患, 何況足下呢? 請足下快下決心吧!”

韓信沒有聽從勸告。蒯通怕將來受到牽連, 偷偷地逃到外地去了。

劉邦在垓下打敗項羽之後, 又封韓信爲楚王, 可是不久便藉故收回他的兵權。最後呂后與蕭何共同設謀將韓信殺死。

成語典故:刎頸之交 篇五

名言提示

輔車相依,脣亡齒寒。——《左傳。魯僖公五年》

快樂閱讀

傳說周宣王時,宮裏有一位先王時的老宮人,約摸五十多歲,懷孕四十餘年產下一女嬰,周宣王夫婦認爲是不祥之物,就命人將其包裹起來,拋到了二十里外的清水河中。後來周宣王又聽說妖氣雖已出宮,但並未消除,就命上大夫杜伯督辦查找“妖女”之事。在興師動衆查尋“妖女”的過程中,因累及許多無辜,杜伯便不願再查下去。

三年後,周宣王因夢見一美貌女子驚擾太廟,心中十分害怕,就逼問杜伯查找“妖女”的結果。杜伯認爲“妖女”已被溺死,繼續查找下去,會驚擾百姓,於朝廷不利。周宣王聽了大怒,斥責道:“分明是怠棄朕命,行止自繇。如此不忠之臣,要他何用!”便立即下令處死杜伯。

此時文武百官嚇得面如土色。忽然文官行列裏走出一位官員,忙將杜伯拉住,連連說“不可!不可!”這位不懼君王之威的官員就是杜伯的好友——下大夫左儒。左儒對周宣王說:“臣聞堯有九年之水,不失爲帝;湯有七年之旱,不害爲王。天變尚然不妨,人妖寧可盡信?君王若殺杜伯,臣恐國人將妖言傳播,外夷聞之,亦起輕慢之心。望乞恕之。”

周宣王聽了左儒的話,不但沒有收回成命,反倒指責左儒道:“汝爲朋友而逆朕命,是重友而輕君也。”左儒回答道:“君是友非,則當逆友而順君;友是君非,則當違君而順友。杜伯無可殺之罪,吾王若殺之,天下必以王爲不明;臣若不能諫止,天下必以臣爲不忠。吾王若必殺杜伯,臣請與杜伯俱死。”周宣王的怒氣並沒因此消退,仍命令武士將杜伯推出朝門之外殺了。左儒回到家中,也自刎而死。

言行導航

刎頸之交,指情深誼厚,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左儒誓死爲好友杜伯勸諫求情。所沒成功,但對朋友的那份情誼是值得我們稱道的,值得我們深思的。

刎頸之交的意思 篇六

拼音: wěn jǐng zhī jiāo

典故出處: 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解釋意思: 刎: 割斷之意。指人與人交情深厚。比喻同生死共患難的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