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新文化運動口號和內容【經典多篇】

新文化運動口號和內容【經典多篇】

新文化運動時間 篇一

中國學術界有一個很大的毛病,就是說什麼都含含糊糊,似是而非。比如五四運動、五四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這些概念,就沒有明確的定義,至少它們的異同,各自的起止時間,就沒有準確的界定。還有的,一說就是二三十年代的新文化運動,就更含糊了。我的看法是,五四運動包含着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又超出了五四運動的時間,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新文化運動應當是一個概念,只是說新文化運動時省略了“五四”兩個字。

對中國新文化運動的起止時間,海外學者在他們的著作中大都有所涉及。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研究所的周策縱教授,長期以來致力於中國現代思想史的研究,一九六○年出版的《五四運動:現代中國的思想革命》,被譽爲“一本材料翔實、資料豐富的卓越著作,任何一位研究現代中國的讀者不可缺少的指導性參考書”。他認爲一九一七年陳獨秀辦《新青年》雜誌,是新文化運動的開始。他把五四運動的終止,定在一九二三年七月北京成立反帝大同盟。新文化運動終止的時間,應當比這要晚些。

香港學者陳萬雄寫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也是以陳獨秀辦《新青年》作爲新文化運動的開始。他認爲,五四運動廣義上包括了五四愛國運動和新文化運動。陳萬雄的書,不是一本成體系的著作,是本論文集,沒有確定新文化運動的終止時間。

美國學者J。B。格里德的《知識分子與現代中國》(單正平譯),對新文化運動的起止時間,給了明確的界定。他說:“我們認爲,新文化運動前後大約是十二年,即從處於政治分裂和軍閥主義邊緣的一九一五年到一九二七年,這一年中國至少名義上重新統一在自稱爲早期革命繼承者的國民政府之下。”止的原因他說了,始的原因,他說是因爲這一年年底,袁世凱“發動一場運動復辟帝制,就任新王朝的開國皇帝。共和被強姦,但使袁的帝制陰謀最終受挫的一個極爲重要的因素,是敵對軍閥和野心勃勃的繼任者的嫉妒。在袁世凱去世的一九一六年一年中,軍閥割據,全國處於無政府狀態中。就連他的'政府以前行使的脆弱管理,也隨着國家的分裂而不復存在”。(第236頁)於是中國的知識分子和有正義感的各界人士,便起來尋求救國之道,一九一九年的五四運動是這場新文化運動的高潮。

新文化運動開始的時間,是一九一五年還是一九一七年,差別不大,承認五四運動是它的高潮就行了。關鍵是,這位美國學者給了個終止的時間,那就是一九二七年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我以爲,還是將一九一七年作爲新文化運動開始的時間較爲恰當。這樣,中國的新文化運動,就是一九一七年創辦《新青年》雜誌到一九二七年國民政府成立這十年的時間。五四運動,是新文化運動的高潮。“五四”之後,經過兩三年的一個平穩的過渡時期,大體上說,到了一九二四年,就進入它的後期了。

從一九一八年四月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起,到一九二四年,也就是新文化運動的前期,魯迅可說是新文化運動的用心參與者。此後,因爲與新文化運動的主要人物一個一個接連鬧翻,對新文化運動也就取一種疏離、厭惡乃至敵視的態度了。

五四運動是新文化運動的高潮。中國的新文化運動,就是一九一七年創辦《新青年》雜誌到一九二七年國民政府成立這十年的時間。到了一九二四年,就進入它的後期了。

以五四運動爲界,新文化運動分爲前期和後期,後期是前期的發展。談論新文化運動不能只談前期不談後期,更不能以前期排斥後期

五四運動以後,新文化運動有了新的發展,除原先的資產階級新文化外,又增加了馬克思主義革命的新文化,並逐漸在思想領域佔據主導地位。

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震動了全世界,在人們心目中對以前被奉爲效法榜樣的西方資本主義產生了懷疑,以致破滅。1917年俄國發生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中國人民最後在絕望和彷徨中從十月革命學到了一樣新的東西,這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從此,中國的面貌就起了變化。

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主要是透過李大釗等這樣一些在前期新文化運動中起骨幹作用的先驅者傳播開來的。1918年,李大釗就撰文歡呼和論述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第二年,他主編出刊了《新青年》的“馬克思研究”專號,並發表了著名的長文《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第一次比較系統、準確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唯物史觀、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並指出三者不可分割的關係,“而階級競爭說恰如一條金線,把這三大原理從根本上聯絡起來”。此後,許多報刊相繼發表了超多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文章,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著作也被翻譯出版,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開來。這樣,就使1915年開始發展起來的新文化運動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由一個資產階級文化運動發展爲一個廣泛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革命新文化運動。

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之所以逐漸成爲新文化運動的主流,決非由於幾個知識分子一時的感情衝動。中國人民是在與各種主義的比較、實踐之後,才最終選取了馬克思主義的。其間貫穿始終的是先行者對社會現實深沉的理性思考,而不是非理性的衝動,更不是簡單的盲從。它是思考後的選取,是對現實的迴應。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經歷了嚴重的鬥爭和艱辛的歷程。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後,同時存在的還有其他種種主義,諸如資產階級民主主義、實驗主義、改良主義、無政府主義、新村主義、泛勞動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等等。

馬克思主義開初只是其中的一家。馬克思主義與這些思潮在社會改造的浪潮中競相傳播,鬥爭是不可避免的。從1919年到1923年,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思潮進行了三次大論戰,先後戰勝了以胡適爲代表的實驗主義和社會改良主義,以張東蓀、梁啓超爲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以黃凌霜、區聲白爲代表的無政府主義。在中國革命的實踐中,在思想理論的鬥爭中,其他各種主義很快便銷聲匿跡,只有馬克思主義爲中國人民所理解,並且成爲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中國人民正是經過研究、比較和鑑別,最終才選取了馬克思主義作爲救國救民的理論武器。

新文化運動高揚的科學和民主的旗幟,在五四運動後,由於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並逐漸成爲新文化運動的主流,而得到了繼承和發展。認爲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意味着新文化運動越來越偏離其初始的方向,是出於偏見。

新文化運動時間 篇二

辛亥革命以來,以魯迅等人爲首的新式教育代表人在中國掀起了一股推陳出新的新思潮。如沉寂千年的死海水面上吹來的一陣清風,中國的傳統迂腐的思想最後泛起了幾圈漣漪。其中功不可沒的就是胡適、陳獨秀等人發動的新文化運動。

199月,《新青年》雜誌的創辦被看做是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誌。《新青年》原名爲《青年》,之後才改名爲《新青年》。想來,只加了一個“新”字,就是爲了有別於舊社會上的抱着舊思想的年輕人吧。作爲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誌,《新青年》承載着人們太多的希冀和對未來的完美憧憬。最初,陳獨秀是《新青年》雜誌的編者,之後整個刊物的發行與修改都由他一手主辦。之後因爲陳獨秀在北大任職的原因,《新青年》的修改部還從上海遷移到了北京。

同年,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上發表文章,第一次正式提出德先生和賽先生的理念,也就是民主和科學的口號。自此,民主和科學這兩大旗幟在改革之風的吹拂下,飄揚飛舞,逐漸深入人心。新文化運動在給予迂腐教條禮節以沉重打擊的同時,還爲人民打開了一扇嶄新的窗戶。《新青年》雜誌的發行之所以被認爲是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誌,是因爲它如新式教育開出的一劑良藥,從思想上將中國人民從傳統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並賦予其新的生命。

總結精選(3):

新文化運動時間 篇三

總結精選(1):

新文化運動起止時間前期:1915-1919後期:1919-1920修改本段興起背景北洋軍閥統治前期,在中國滿布陰霾的天空中,響起一聲春雷,爆發了一場崇尚科學、反對封建迷信、猛烈抨擊幾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啓蒙運動──新文化運動。這一時期,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歷史背景(1)政治方面:①帝國主義加緊侵略;②軍閥統治,日趨黑暗,務必繼續進行反帝反封建鬥爭。(2)經濟方面:一戰期間,中國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實行民主政治,發展資本主義,這是根本原因。(3)思想文化方面:①西方啓蒙思想進一步傳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②北洋軍閥推行尊孔復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觀念和尊孔復古逆流勢不兩立)。更爲重要的是當時的人們對於辛亥 革命失敗的反思。經過辛亥革命,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革命失敗的根源在於國民腦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識,務必從文化思想上衝擊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識,透過普及共和思想來實現真正的共和政體。因此,新文化運動的出現既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也是近代中國經歷長期的物質、思想準備基礎上的必然結果。袁世凱《大總統祭聖告令》本大總統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爲政體雖取革新,而禮俗要當保守環球各國,各有所以立國之精神

,秉諸先民,蒸爲特性。中國服循聖道,自齊家、治國、平天下,無不本於修身。──《中國近代史資料選編》

總結精選(2):

新文化運動結束時間是在什麼時候

新文化運動,實際上就是理解過西方教育的有志青年發動的一場思想革命,在這場革命中,其代表人物有胡適、陳獨秀和等,他們以“反傳統、反孔教以及反文言”爲口號的思想文化的革新運動,那麼新文化結束時間是什麼時候呢?

這一活動的開端是在19,當時作爲《新青年》主編的陳獨秀在報紙上開始發表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也正是因爲這一行爲,啓發了廣大民衆,使得更過的人開始學習西方的科學文化,從而爲主義的宣傳奠定了思想基礎。

就新文化運動,其實是分爲兩個時期的,在1915年開始之後,到前期就是,一共經歷了查差不多四年的時間,也就是說新文化運動前期的結束時間是在19。

在前期結束之後,很快國內就再次掀起了傳播西方文化的高潮,這也就是新文化運動的後期了。當然其後期的開始則依舊是在1919年,在這段時間內,人們剛加反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甚至能夠是對中國所有的古典文化的全面反封,也就是說,因爲新文化運動在中國的進一步開展,使得中國的古典文化走上了沒落之路。

後期的新文化運動一共經歷了多久的時間並沒有明確的界限,大概也就是二十年左右吧,所以新文化運動結束時間就應就是1923年,其結束的原因實際上是因爲新文化運動已經無法順應是時代的潮流,因爲在當時,以的開展爲憑藉,馬克思主義成爲了新的主流思想,而依舊在宣傳資本主義思想的新文化運動就這樣走向了終結。

新文化運動時間 篇四

新文化運動是一次宣傳西方思想的文化運動,它宣傳的就是科學和民主的思想,這一次運動改變了衆多的知識分子。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就是陳獨秀、李大釗。而李大釗也是五四運動的發起人,五四運動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兩次重要改革,它們都在必須程度上影響了中國歷史的走向。那麼,這兩次運動之間有沒有什麼關係,有沒有相同的地方呢?

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之間存在緊密的關係。它們都是由同一個領導人所發起的。能夠說,新文化運動是五四運動的基礎,就是在新文化運動的作用下,纔會有如此多的年輕人開始追求民主和科學,有這麼多的知識分子開始關心國家的命運,纔會有人蔘與到五四運動當中去。因此能夠說新文化運動爲五四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新文化運動開啓了中國的近代民主之路,而五四運動則將這種民主思想化爲行動。

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之間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五四運動是一次流血的革命,而新文化運動是一次思想改革運動,它們都發生在國家存亡之際,它們的目的都是救國。

新文化運動吹響了五四運動的前奏,而五四運動則昇華了新文化運動,將新文化運動所宣傳的民主思想帶入了中國,這兩次運動都是中國近代的民主運動。

新文化運動口號和內容 篇五

“德先生和賽先生”

“德先生”指的是“Democracy”(民主),

“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學”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學法則和科學精神。資產階級宣揚民主,反對封建專制,把鬥爭矛頭直指封建專制的理論支柱儒家思想;宣揚科學,反對封建迷信和愚昧。這一口號反映了中國社會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但這一口號仍屬於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性質,有它階級和時代的侷限性,它不能同羣衆運動相結合,不能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看待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因而不能從根本上推翻封建思想。新文化運動中民主和科學兩面旗幟的'樹立,使中國許多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還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論廣泛傳播的大好機遇。  胡適,他的《文學改良芻議》首倡本站。他對學生打比方

說:你們用古文說對不起我完成不了任務。結果學生用了一大串文字說。可他卻用“幹不了,謝謝”五個字就搞定了

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革命論》一文,不僅主張以本站取代文言文,還主張推倒陳腐、雕琢、迂晦的舊文學,建設新鮮、平易明瞭的新文學,從而使文學革命的旗幟更加鮮明。

現代公文語言是在“批判地繼承”中國古代文化遺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五四”新文化運動,本站代替了文言文。(《應用寫作》第5期)

新文化運動口號 篇六

新文化運動口號

新文化運動的口號是:“德先生和賽先生”

“德先生”指的是“Democracy”(民主),“賽先生”指的是“Science”(科學),

“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學”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學法則和科學精神。資產階級宣揚民主,反對封建專制,把鬥爭矛頭直指封建專制的理論支柱儒家思想;宣揚科學,反對封建迷信和愚昧,

這一口號反映了中國社會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但這一口號仍屬於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性質,有它階級和時代的侷限性,它不能同羣衆運動相結合,不能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看待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因而不能從根本上推翻封建思想。

新文化運動中民主和科學兩面旗幟的樹立,使中國許多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還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論廣泛傳播的'大好機遇。

關於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四個提倡、四個反對的闡述,真正體現出了新文化運動的“新”之所在。即:

一、提倡民主,反對專制。

二、提倡科學,反對迷信。

三、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四、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